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
古代炼丹的故事

古代炼丹的故事古代炼丹的故事炼丹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门重要学问,它是一种将药材炼制成药丸或药液的技术。
在古代,炼丹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宗教等领域。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炼丹的故事。
一、神农氏炼丹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医学家和农业家,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祖师爷”。
据传说,神农氏曾经炼制过一种名为“百草丹”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治疗百种疾病。
神农氏在炼制这种药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各种草药的组合,最终成功地炼制出了百草丹。
二、黄帝炼丹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帝王和文化英雄,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据传说,黄帝曾经炼制过一种名为“长生不老丹”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让人长生不老。
黄帝在炼制这种药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各种草药的组合,最终成功地炼制出了长生不老丹。
三、道家炼丹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内心的修炼。
在道家的炼丹术中,炼丹师通过炼制药物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家炼丹术的核心是“三宝”:精、气、神。
炼丹师通过炼制药物来提高自己的精、气、神,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四、佛教炼丹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它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追求解脱。
在佛教的炼丹术中,炼丹师通过炼制药物来提高自己的内心修为,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佛教炼丹术的核心是“三宝”:佛、法、僧。
炼丹师通过炼制药物来提高自己的佛、法、僧,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总之,古代炼丹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医学、军事、宗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取代了古代炼丹术,但是古代炼丹术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古代的“炼丹”术

古代的“炼丹”术
炼丹是道教的一项主要宗教活动,它源于先秦方士的神仙方术。
据资料记载,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统治者招致方士寻求“不死之药”之事。
方士们认为“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
因而研究以丹砂冶铸黄金之法,若“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这就是所谓的“金丹术”。
实际上,由于丹丸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等有毒物质,吃了之后非但不能长生不老或成仙,反而会中毒而亡。
秦汉时期不乏有人直接服用金屑而丧命的例子。
方士们转而讲求炼制神丹,或直接饵服,或用以点化药金,再饵服以求长生。
于是方士的炼丹方术中,就有了“金丹术”和“黄白术”之分,在炼制“黄白”的人中,也有的不是为了长生,而想以此谋利发财。
约在此前后,道教开始兴起,神仙方术被道教承袭,作为宗教修炼之法,创五斗米道的张陵即曾以《黄帝九鼎丹经》传弟子。
中国的炼丹术还具有世界影响,大约在唐代中期甚至更早,即已通过阿拉伯人传往西方,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的来源之一,就是中国的炼丹术。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和追求。
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
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和“点金家”追求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
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
但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和皇权结合的局面。
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是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
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
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
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
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
葛洪点金——古代炼丹术与化学成就

葛洪点金——古代炼丹术与化学成就炼丹术也叫炼金术或点金术,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炼制丹药的一种方术。
这种方术起源于战国时代,发展于秦汉魏晋。
晋代的葛洪,是一个“穷九丹之秘术”的著名炼丹家。
他总结了前人的炼丹理论,也总结了本人的实践经验,写出了《抱朴子》这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记载了当时炼丹术中的不少化学成就。
葛洪和《抱朴子》。
葛洪(公元281—361年)号稚川,丹杨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少年时家贫,但他好学不倦,自己亲自砍柴卖钱买纸墨,夜间写书诵习。
更好寻书问义,遍览典籍,因而以儒学和好“神仙导养之法”知名。
他的从祖父葛玄,在孙吴时从学于方士左慈,号曰“葛仙公”,把他的炼丹秘术传给学生郑隐。
葛洪又从郑隐那里学得炼丹术,后来又拜广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习道家的神仙之术,并和鲍玄的女儿结了婚,承袭了鲍玄的道学,并“兼综练医术”。
他曾参加过西晋镇压石冰起义的活动,但他“不论功赏”,曾到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他在青年时就从师学习炼丹秘术,年老时为了炼丹又“老而忘倦”。
为了炼丹,他“谢浮荣而捐杂艺,贱尺宝而贵分阴”,取得了重大的化学成就,受到了世人的称颂。
他“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到广州罗浮山炼丹,并继续著书立说。
他自号“抱朴子”,意思说自己是个朴实的人,他写的主要著作也叫《抱朴子》。
《晋书》的《葛洪传》说葛洪“博学洽闻,江左绝伦”,“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学识广博在当时的江南是无人可比的。
精通玄妙的炼丹秘术,说理细致入微。
他的《抱朴子》书,分为《内篇》和《外篇》。
《外篇》五十卷,主要讲儒家的应世之道。
《内篇》二十卷,主要讲道家的“内学”,也即论述炼制金丹、仙药等炼丹术。
这部书和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写的《周易参同契》,同是世界上最早的重要炼丹术著作。
我国古代炼丹家烧丹(丹砂)炼汞(水银)的目的是迷信的荒诞的,它所依据的许多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们的理论有一部分是对的,特别是他们的采药、制药、炼丹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机会,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在化学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与追求。
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
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与炼金术就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与“点金家”追求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
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
但就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与皇权结合的局面。
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就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就是就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
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
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
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
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
中国的炼丹术与外国的炼金术

中国的炼丹术与外国的炼金术一、中国炼丹术梗概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质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
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
这时炼丹术兴起来了,不仅是寻找自然界的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要炼制长生不死之药。
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
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
”继后,晋代炼丹述家陶弘景著书《真诰》。
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
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在炼丹中已经出现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如魏伯阳的著作中载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
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实际上说的就是硫与汞化合生成硫化汞的反应。
姹女就是汞,黄芽就是硫。
他研究铅和胡粉(碱式碳酸铅)之间的相互变化:“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意指胡粉原来是铅制的,经火烧之后,胡粉不但色变而且变成原来的铅了。
他研究汞跟其他金属形成汞齐时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汞和铅互相化合可得铅汞齐。
而陶弘景对汞齐的作用所作的研究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炼丹术家虽然发现了不少化学知识,也提出了一些对化学有影响的炼丹理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方法不甚科学,不是根据物质现象的分析研究,去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而是把某些物质的性质或现象,加以主观推论作为炼长生不死之药的依据。
虽然用炼丹术家的基本理论有一些合理部分,但主要方面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注定了炼丹术的必然衰亡。
两汉时期的中医炼丹术的盛行(组图)

两汉时期的中医炼丹术的盛行(组图)中国的炼丹术兴起于秦汉时期,冶金与制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长期使用矿物类药物的丰富经验成为炼丹术兴起的两大物质条件,而古代方术与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神秘化结合,则成为炼丹术发展的理论源泉。
葛洪炼丹用井两汉时期的炼丹术发展很快,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当时的医学发展,尤其是在本草学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与炼丹术相关的知识。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丹砂能化为汞,石胆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为金,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炼丹家们通过实践所得到的认识。
葛洪像已知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学专著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该书主要讲内丹,部分涉及外丹黄白术。
书中认为,《周易》的思想与理论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统御一切。
于是,作者依据《周易》的理论,从哲学高度对炼丹家的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系统的炼丹术理论,对炼丹的目的、药物、设备和方法均有详细的论述。
《周易参同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对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葛洪是晋朝的一代名医,有《肘后备急方》一书传世。
而他的《抱朴子》则是继《参同契》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炼丹学著作。
该书分为内、外篇。
其中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三篇集中讨论了炼制金银与丹药,其内容较《参同契》更加详细,化学知识丰富,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
葛洪对炼丹极为推崇,认为“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然可以“延年迟死耳”,但却无法成仙,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炼人身体,故能言人不老不死”。
并且葛洪自己也亲身参与炼丹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对古代化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单质砷的炼制等。
而其创制的“饵雄黄”方,则成为唐代火药发明的前身。
最神秘的炼丹术,仙药是如何炼成的

最神秘的炼丹术,仙药是如何炼成的不久前,几位浙江大学学子在中医课上根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药方,制作出了名为“孔圣枕中丹”的丹药。
据制药学生介绍,这种丹药主治读书善忘,久服可变得更加聪明。
一时之间,网络上议论纷纷。
那么,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是怎样的呢?说到炼丹,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有发言权。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人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掌握炼制丹药的方法。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唐宋之际,这一神奇的炼丹术才从中国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亚,然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众所周知,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之一的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炼丹术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于古代的仙人说和道家学说。
在古人的记载里,仙人有模有样,他们都居住“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名山之中。
位于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数千年来一直是最著名的仙人居所,可见而不可入。
仙人大多长得肤白貌美、风姿绰约、道骨仙风。
饮食不同于俗人,不食五谷,就靠吸风饮露生存。
平日出行的时候,他们或是腾云驾雾,或是驾驭飞龙,日行千里,遨游于四海之外。
除了这些神通广大之处,他们最令世人羡慕的一大本事就是长寿。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就有记载:在穷山的附近有一个轩辕国,其国民不长寿的也能活800岁,长寿的能活到几千岁。
仙人为何长寿或是长生不老,秘诀就在于他们垄断了一项稀缺资源——不死药。
仙人居于深山、海外,来去无踪本不应为人所知,那他们又是如何令世人皆知,心生向往的呢?这就要“归功”于神仙“代言人”——方士。
方士源于古代的巫师,熟悉各种流传下来的巫方,有知识、有文化,还有闲暇时间。
再加上他们长期从事长寿炼养活动,鼓吹长生不老,深得社会上层的青睐,以至于常常被尊称为神仙家。
对于大权在握、挥金如土的君王、诸侯而言,富贵荣华虽是享之不尽,但生命毕竟有限,如何永享人间富贵,便成了他们贪得无厌的追求,长生不老就成了他们最为迷恋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它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的幻想,因此吸引着一大批“活神仙”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寻所谓“点石成金”,“长生不老”的仙方。
古往今来的炼金术士中,太上老君可谓是最知名的一位,盖因其在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关进炼丹炉中却使其炼成火眼金睛的“卧底”表现不可谓不精彩,当然,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吴承恩他老人家其实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太上老君(老子)生活的年代,人类还没开始炼丹这项活动呢!事实上,炼丹术中的“丹”指的是丹砂,也就是天然的硫化汞,现在我们知道,汞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而由丹砂炼成的“丹药”的毒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各种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迅速增强功力的“九转大还丹”也是类似的东西,事实上,“还丹”就是指金丹,而这“九转”就有讲究了,指的是先使硫化汞,也就是丹砂受热分解成硫和汞,再让硫和汞化合成硫化汞,如此往复九次,九转大还丹即大功告成,以今天的眼光看,“九转大还丹”的炼制只是一个硫化汞分解又化合,化合又分解,来回折腾的过程,而且相当之不低碳,不要说增加几百年的功力了,不减寿十年已经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虽然炼丹术士们的行为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相当的无知,但是,要知道,一切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无知”开始的,也许未来的人们看今天我们的科学研究时的感受就如同现在的我们看古人“炼丹”活动。
客观的说,炼丹术士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认知上的进展,例如火药的发明,同时,中国的炼丹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间接的促进了化学的产生,盛赞浙大为“东方剑桥”的李约瑟博士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道号“丹耀”,其来源就是炼丹术。
说起来,炼金术应该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被打上了“伪科学”的标签而一直为人们所轻视,但是我想,炼金术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有启示作用的,能够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由于精力与篇幅的限制,只能是“管中窥豹”,但是我希望它能起到一个“可见一斑”的作用。
(一)炼丹术的产生:成仙的梦想在现代汉语中,“神”与“仙”是并列在一起的,组成“神仙”这个词,但实际上,“神”这个概念的出现是要早于“仙”的,“神”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他的灵魂就会进入神间社会,继续做他的王公贵族。
而“仙”的概念则产生于封建社会,“仙”是不会死的,可以说,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者变“精”了:一边是虚无缥缈的“神”,大家说死后会进入神界,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件事,而另一边是长生不老的“仙”,成仙之后就可以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这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统治者自然会去追寻更加现实的“成仙”,刚开始,成仙的主要手段是寻仙,即寻找仙人并向仙人乞求长生不老药,战国后期,燕、齐一代传说,在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诸仙人和不死之药都在上面。
受这个传说的诱惑,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遣大批方士出海求神仙,希望得到长生不老药,可想而知,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必须要说,这寻仙成功的可能性相当之低,且不说能不能找到神仙,就算是能够找到神仙,神仙会不会不吝赐药也很难说。
经过多年失败的尝试,我估计到汉武帝这时他也就是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寻仙了,但是这时齐地的一个方士对汉武帝说,要求药何必非要找神仙呢,发挥主观能动性,咱们凡人也能炼出长生不老药来,汉武帝听后大喜啊,起码这比寻仙靠谱多了,于是全力支持这个方士炼丹,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炼丹活动,当然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搞炼丹活动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可以说,以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炼丹活动几乎都是在“领导”——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著名道士的不懈努力,唐朝时,炼丹术终于达到了顶峰,几乎每代皇帝都痴迷于炼丹术,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命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在金飙门炼药,次年,因服药而罹暴疾毙命。
《旧唐书》卷一七一《裴潾传》记载“宪宗季年锐于服饵,诏天下搜访奇士”。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唐宪宗因“服饵过当,暴成狂燥之疾,以至弃代”。
唐武宗亦好食铅丹。
《旧唐书‧武宗本纪》载会昌六年三月,“上不豫,制改御名炎。
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
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
宣宗时,韦澳奏称“方士殊不可听,金石有毒,切不宜服食”。
但宣宗不听,“竟饵太医李元伯所治长年药,病渴且中燥,疽发背而崩”。
唐朝的死于他们苦苦追寻的仙丹,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死得其所”了吧。
炼丹术的产生是源于帝王们成仙的梦想,炼丹术的发展也有赖于各朝帝王的大力支持,而炼丹术的衰落也是源于帝王——宋朝时,宋太祖诏令:“伪作黄金者弃世”,炼丹术就此衰落。
(二)炼丹术的精神世界:五行与对宇宙秩序的思考炼丹术之所以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虽然有无数人失败,众人喜怒失常、暴毙等等惨痛的教训摆在眼前,却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方士投身其中,主要是因为炼丹这件事至少在理论上被人们认为是可行的,其理论基础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古人认为,五行中土生金,这种认识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因为各种金属矿物都是从土里开采出来的,于是我们的先辈们就想当然的认为金是由土“生”出来的,并且金在土中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例如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再过千年就变成了黄金,现在我们来看这种变化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不够求是,就这样一个莫须有的反映就这样流传千年,中间也没人提出反对,最后竟然变成了真理。
在充分相信“土生金”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古人展开了他们想像的翅膀:如果在鼎里面煅烧原料,是不是就可以加速这个变化的过程,起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的效果,点石成金呢?于是,一代代的炼丹术士们踏上了这条炼丹之路,“土生金”的思想也就成为了炼丹术的指导思想。
在解决了炼丹术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之后,摆在炼丹术士们面前的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完善自己的炼丹术,达到传说中化土为金的境界呢?在炼丹术繁荣的唐代,出现了一种“自然还丹”的说法,认为上届的仙人们所服的是“自然还丹”,又叫“天生还丹”是在天地间吸收宇宙之精华形成的,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说,但是又一次的被急于求成的炼丹家们所接受,既然丹药吸收宇宙之精华可以使功效大为提升,那我在炼丹时模仿宇宙的环境是不是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促使这炼丹术士们去冥想,去虔诚的思考宇宙的秩序,但是,这种思考与普通的哲学家是不同的,因为炼丹者不仅希望从冥想中领悟宇宙运行秩序的奥秘,,更希望能将其作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作用于自己炼丹的过程中,“起炉灶,高低尺寸、广狭厚薄,并依法则”,这里说的就是炼丹中各项事物都要遵从宇宙的法则,甚至有炼丹家将所用的鼎等器具想象成一个缩小的宇宙,要求“大丹炉鼎亦须合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之”,“足高四寸以应四时,炉深八寸以配八节,炭分二十四斤以生二十四气”,可惜的是,虽然炼丹家们虔诚的将他们的丹炉布置成了一个个的小宇宙,他们却一直没能得到梦寐以求的黄金。
不知是不是受此启发,日后一个叫米勒的西方人在实验室中将他的烧瓶、试管连接成了一个微型宇宙,“炼”出了氨基酸,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不知道,这套东西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虽然并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是为了追寻所谓的长生不老。
(三)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化学成就古时中国的炼丹术,大致可以分为“火法”与“水法”两种,又因为前文讲到过的,古人炼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五行中的“土生金”,因而看起来更直接与“土”和“金”有关的火法炼丹,也就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更受方士们青睐,其化学成就也更高。
又因为炼丹所用的原料主要为丹砂等汞,铅,砷的化合物,因此我们的先人对这类元素可谓是相当了解。
上文所讲到的制作“九转还丹”的化学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必然付出了无数误食丹药者的生命为代价,方士们已完全掌握了合成丹砂过程中汞和硫的分量比,加热的火候,操作的程序等一系列的知识,用汞单质与硫单质合成丹砂甚至能达到“化为紫砂,分毫无欠”的效果,事实上,人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这也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由于炼丹家从很早的时代起便研究水银的变化,他们对水银的其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
例如,唐人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有“造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或氯化亚汞):先把水银和锡以不同温度分别加热,使成锡汞齐,然后捣碎加盐,和以太阴玄精(氯化镁)、敦煌矾石(粗石膏)或绛矾(含铁粗石膏),用朴硝末(硫酸钠)覆在上面,加热七昼夜。
方士们对水银如此狂热,那是有原因的,由于水银是丹砂分解的产物,在物理性质上又与银颇为相似,方士们变想当然的将水银作为了从“土”向金等贵金属转变的中间产物,这从“水银”这两个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水中之银嘛,不过我想如果方士们知道水银根本不可能转换为银的话,他们应该就没有这种闲情逸致去加热七昼夜去造水银霜了吧。
对于铅,方士们主要用它制备黄丹,就是四氧化三铅。
《抱朴子·黄白篇》说:“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
”这是说铅不止用来制作白色的胡粉,而且还可以用来制作赤色的黄丹,把黄丹投入火中,也一样会“色坏还为铅”。
比较晚的炼丹家对铅的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例如唐代清虚子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造丹法”,用铅、硫、硝三种物质经过溶化和“点醋”等手续,可以制得一种叫作“黄丹胡粉”的粉末,可能是不纯的醋酸铅。
火法炼丹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单质砷的制备。
葛洪《抱朴子·仙药篇》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最后一法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和松脂“三物炼之”。
雄黄(As2S2)和硝石(KNO3)同炼,可收集到三氧化二砷(As2O3),再先后用含碳的猪大肠和松脂炼两次,就被还原成为纯净的单质砷。
这是世界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比公元十三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 1280)制取砷的方法早九百年。
另一方面,虽然水法炼丹在当时显得非主流一点,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了溶解常温下呈固态的丹药,炼丹方士们创造了华池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盛有浓醋的溶解槽,我们知道,醋酸的酸性不是太强,溶解性也不怎么好,我们的先人们创造性的在醋中投入了硝石,这样硝石与醋酸组合,起到了类似于稀硝酸的效果,溶解性大为增强。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有制取硫酸钾的方法:用热水溶化朴硝和硝石,取澄清的混合溶液加热蒸发,使它浓缩,然后在小盆中用冷水从外部降温,经过一宿的时间,溶液中生成的硫酸钾就慢慢结晶出来。
这是利用溶解度不同制取药物的方法,也是化学史上的一项创造。
水法炼丹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水溶液中的金属置换作用,西汉的《淮南万毕术》已经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现象对方士们的吸引力可是相当大,试想,如果仅仅用铁或铜就可以从水中置换出金或银来,那可就赚翻了,于是很多丹家先后作了很多实验,对金属置换现象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