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学研究会创作(含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二、【基本内容】1.背景成立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1.小说月报2.文学旬刊3.诗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

《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小说月报》1910.8-1932.1)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

第四讲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四讲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二、庐隐
《海滨故人》(1923,《小说月报》 海滨故人》 1923, 小说月报》 露沙、云青、玲玉、莲裳、宗莹五人的 爱情婚姻故事。 露沙因男友梓青另有订婚妻子而不能结 合。 云青因父母不同意自己所爱之人,研习 佛经,生出世之想。 玲玉、莲裳、宗莹三人与爱人结婚。
知识女性困境
进了学校,人生观完全变了。不容于亲戚, 不容于父母,一天一天觉得自己孤独,什 么悲愁,什么无聊,逐件发明了。……岂 么悲愁,什么无聊,逐件发明了。……岂 不是知识误我吗? 或皈依婚姻家庭,或无力反抗。 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 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 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耳!
徐志摩的评价
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 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 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 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沈从文
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 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 现自己的模样。 --《沫沫集》 --《沫沫集》
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尽管常常为欲所困,游 走于妓院等风月场所,表现上看是放荡不羁,但 实际上他们在道德上却仍然是保守的,有着一种 类似于强迫症的道德洁癖,会把自己内心的欲念 看作是不干净的、邪恶的,但是他们又是意志薄 弱之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每次放纵之后又禁 不住要感到后悔、内疚,不断地谴责自己。 这种欲念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也是当时那个过渡 时代的一个反映。一方面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旋律 肯定了情和欲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把性视为不 洁之物的传统道德仍然对人们有着较强大的约束 力。
《旅行》中的欲与爱 旅行》
他代我解衣服上的扣子,解到只剩最里面的一层 了,他低低的叫着我的名字,说“ 了,他低低的叫着我的名字,说“这一层我可不 能解了。” 能解了。”他好象受了神圣尊严监督似的,同个 教徒祈祷上帝降福给他一样,极虔诚的离开我, 远远地站着。 我们的爱情在肉体方面的表现,也只是限于相偎 依时的微笑,喁喁的细语,甜蜜热烈的接吻罢。 我知道别的人,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饮食男女 原是人类的本能,大家都称柳下惠坐怀不乱为难 能,但坐怀比较夜夜同衾共枕,拥抱睡眠怎样? 不过我以为不信我的话的人并不是有意轻蔑我们, 是他不曾和纯洁的爱情接触过,他不知爱情能使 人不做他爱人不同意的事,无论这事是他怎样企 慕的。

20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1)

20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1)

2019《中国现代文学(一)》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发起“小说界革命”,竭力强调小说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的社会理论家是梁启超。

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4、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蔡元培。

5、陈独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张出自《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6、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

7、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

8、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未名社。

被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的是沉钟社。

9、倡导“真正专心致志写情诗”的新文学社团为湖畔诗社。

10、提倡“问题小说”并创作最力的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11、倡导“革命文学”,且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文学社团是太阳社。

12、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13、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呐喊》。

14、鲁迅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1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6、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7、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是鲁迅。

18、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

19、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是叶绍钧!”20、五四时期以创作“教育小说”知名的作家是叶绍钧。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一(一)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

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创造社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假设、郁达夫、成仿吾、*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伯奇等。

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

他们的主*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1.乡土小说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小说流派。

从价值倾向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鲁迅、吴组缃为代表的对中国乡土的批判性的透视,主要作品有鲁迅的?祝福?等。

另一类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是他的作品如?边城?等,表现乡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将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乌托邦。

也有一局部作家表现乡土中的阶级压迫,如?大波?。

2。

东北作家群东北流亡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目录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2)7.1.1 文学研究会 (2)7.1.2 问题小说 (3)7.1.3 乡土小说 (5)7.2 创造社与“身边小说” (6)7.2.1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 (6)7.2.2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 (7)7.2.3 “身边小说” (8)7.3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 (11)7.3.1 “新月”始末 (11)7.3.2 从新月派到新月诗派 (14)7.3.3 “新格律诗” (17)7.4 语丝社与“语丝文体” (19)7.4.1 《语丝》和语丝社 (19)7.4.2 “五四”之后的批判和启蒙 (20)7.4.3 “五四”之后的精神分途 (22)7.4.4 语丝文体 (23)7.5 “未名”、“莽原”、“湖畔”、“沉钟” (25)7.5.1 “未名” (25)7.5.2 “莽原” (26)7.5.3 湖畔 (28)7.5.4 “沉钟” (30)7.6 南国社及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 (32)7.6.1 “南国”运动 (32)7.6.2 南国社的艺术精神 (34)7.6.3 其他社团流派 (35)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7.1.1 文学研究会历史沿革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和《小说月报丛刊》等六类丛书近三百种。

国开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1-4参考答案

本课程题目随机请使用ctrl+F搜索题目1.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

a. 汪静之b. 胡适c. 朱自清d. 冰心【答案】:冰心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a. 《呐喊》b. 《朝花夕拾》c. 《彷徨》d. 《故事新编》【答案】:《故事新编》3.“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的发问开篇的诗作是()。

a. 《我是一条小河》b. 《帷幔》c. 《吹箫人的故事》d. 《蚕马》【答案】:《蚕马》4.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指()。

a. 爱基督b. 爱母亲c. 爱儿童d. 爱自然【答案】: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5.春柳社前期的戏剧活动主要演出的剧目和以及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等戏剧活动。

主要有()等。

a. 《茶花女》b. 《黑奴吁天录》c. 《热血》d. 《家庭恩怨记》【答案】:《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热血》6.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等。

a. 饶孟侃b. 陈梦家c. 孙大雨d. 方玮德【答案】:陈梦家;方玮德7.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等。

a. 《新青年》b. 《申报·自由谈》c. 《语丝》d. 《时事新报·学灯》【答案】:《新青年》;《申报·自由谈》;《语丝》8.郭沫若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3月,一年零三个月间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有两部分别取材于元代和明代。

它们是()。

a. 《孔雀胆》b. 《南冠草》c. 《屈原》d. 《虎符》【答案】:《孔雀胆》;《南冠草》9.郭沫若的“战国史剧”系列主要有()等。

a. 《屈原》b. 《棠棣之花》c. 《虎符》d. 《海国英雄》【答案】:《屈原》;《棠棣之花》;《虎符》10.抗战爆发以后,夏衍先后创作发表了()等。

a. 《上海屋檐下》b. 《一年间》c. 《法西斯细菌》d. 《芳草天涯》【答案】:《一年间》;《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11.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等。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朱自清
学者、散文作家 现代美文的一座高峰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主要作品集: 《踪迹》(1924) 《背影》(1928) 《你我》(1936) 《欧游杂记》(1934) 《伦敦杂记》(1943)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写景抒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人抒情:《背影》 生活情趣:《看花》 社会政治:《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 田汉、张资平等。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创造社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的先河。
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 术”,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郁达夫
“自叙传”抒情小 说的代表作家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代表作: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代表作: 冰心《超人》:爱 庐隐《海滨故人》:愁 许地山《缀网劳蛛》:苦 王统照《沉思》:美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乡土小说 许钦文《疯妇》 鲁彦《菊英的出嫁》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叶绍钧
童话集《稻草人》 短篇代表作: 《多收了三五斗》 《潘先生在难中》 长篇小说: 《倪焕之》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于 1922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冯沅君 冯沅君笔名淦女士,1926年出版 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小 说多描写反抗旧礼教、争取婚恋自 由的故事。有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小说有感伤 倾向。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 的则是高亢、激越、乐观的情绪。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郁达夫的创作:
1、郁达夫的人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34年的郁达夫 1934
郁达夫的矛盾:责任 / 自由 国家 / 个人 斗士(进取心) / 隐士(名士气)
郁达夫的最后一张照片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沉沦》(1921)
宿州学院中文系
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 说
编辑制作:宿州学院中文系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1)形成:
(2)形成原因: (3)文研会的推进: (4)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 10月5日生于福州。 2、冰心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三节 郁达夫
一、浪漫抒情小说: 内容上:早期创造社强调表现自我,注重内 心的刻划和主观情绪的自我抒发,具有火山爆发 般的激情,也有感伤、颓废的色彩。 形式上: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 艺术上:不注重故事情节,重抒情、重氛围的营造


(1)、创作背景: (2)、人物: (3)、关于“性”描写:
在东京帝大时的 郁达夫(1920)
(4)、艺术:
①“自叙传”色彩,“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抒情小说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本章结语: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 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 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 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心的问题小说,特别是《超人》,发表后引起重大反响, 许多读者纷纷致信编辑,表示共鸣。作者与读者互相感应, 很能说明问题小说的特点,即文学真正与现实人生、与知 识青年的出路等问题密切相关。与此相联系,冰心的小说 通常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
抒发作者本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冰心的创作显示出问题
作推向高潮。
[1]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 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问题小说的成因:
1、 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影响
2、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直接启发 《玩偶之家》 娜拉
《国民公敌》
斯铎曼医生
胡适《易卜生主义》:“只诊病源,不开药方”
在傅斯年看来,“中国美术与文学,最惯脱离人事,而寄情于 自然界”,因此这种田园诗完全要不得,“如在中国惟有反其所 说;以谓人与山遇,不足成文章;佳好文章,终须得自街市中 生活中也”[1]。 俞平伯:《花匠》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
All or Nothing.
王统照(1897-1957)
字剑三,山东诸城人。中学期间 发表创作,1918年进入中国大学 英文系学习后,开始创作白话作品。 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曾 任文学编辑、大学教授等职。主要 创作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
《霜痕》与长篇小说《一叶》、山雨》。
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书影
《沉思》叙述作者理想中“爱”与“美”的化身、小说主人公女模 特儿琼逸为世所不容的经历,《微笑》叙述一个犯人在监狱 中偶然瞥见某女犯人“慈祥的微笑”而得到感化的故事。
王统照初期的小说常常将抽象的真善美作为小说主题,辅之以
简单的写实故事。这与冰心在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的写法恰好
相反,显示出早期的新文学思想大于艺术的特点。
图2-3-26 《小说月报》书影
这一方针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文学研究会”组织松散,成员也较为复杂,但基本的倾向是以 写实手法描摹人情世态,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与灰色人生的 诅咒。当然,这里的现实主义稍稍混杂,主要指19世纪欧洲与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也包含自然主义等相关成分。 “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承接《新潮》作家群而来。新潮社所
小说的一般风格。
庐隐(1899-1934)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
人。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后在各地任教。1919年考入北
京女高师,两年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时开始创作。主要有小说集《海 滨故人》、《灵海潮汐》及长篇小 说《象牙戒指》等。
庐隐是“文学研究会”中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初期有《灵魂可
图6-2-3 丁聪作《潘先生在难中》漫画
潘先生的可怜之处在于命运不能自主,只能运用后天习得的 中国式聪明应付时变。所谓中国式聪明,指传统社会中人为 躲避专制强权的管制、压迫与掠夺,一般不与专制强权及沦 为其帮凶的礼教等意识形态直接对抗,而采取曲意奉承的方 式,实际时时刻刻要投机钻空子的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国 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专制势力过于强大,与其对抗落得个 家破人亡,不如曲意奉承,讨点小好处。潘先生的可鄙,就 在于他习于并安于这种人生形式,为了眼前一点利益,可以 忍气吞声低眉顺眼,而从来想不到要反抗——意识到了而能 力不济,则是另一回事。 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也就是因为他们从不曾拥有理想 (哪怕是逃避的念头),而只碌碌于庸俗卑琐的人生。
的青年苦苦思索“人生的究竟”即人生的意义问题,而代表作
《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和《海滨故人》也产生于
这一时期,所关注的也是知识青年特别是知识女性追求爱情
幸福、自由独立却只能尝尽苦果的现实遭际。
《丽石的日记》是描写一代青年知识女性内心苦闷的代表作。
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激励下,她们摆脱家族、礼教的双重
图2-3-28 冰心在“去国”的轮船上(1923)
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就是典型的问题小说。该篇以第三者 的眼光对比叙述两个家庭,一个家庭和睦,所以夫妻都能够安 心致力于著译工作,另一个家政混乱,丈夫每日浑浑噩噩,只 是借酒浇愁,最后郁郁而终。
作者借此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庭的幸福和痛苦”之于“男子 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冰心的命意之处其实还在于对比两个家 庭中的主妇:一个出身官宦之家,只对听戏打牌的消遣感兴趣, 完全不懂得家政,面对丈夫的规劝,还不时搬出时髦的女权口 号为自己辩护;另一个相夫教子,是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又一 种贤妻良母。小说触及的家庭、教育问题因为过于普泛,所以 反响寥寥 。 贤妻良母主义
图2-3-25 “文学研究会”聚会合影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主要栏目有评论、研究、创作、译丛、 特载、杂载等,以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为主,创作小说多数 为“文学研究会”写实派人生小说,翻译小说则基本是北欧东欧 等弱小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
到1931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
毁于战火,《小说月报》也因此停 刊止,沈雁冰、郑振铎(中间一段 时间由叶绍钧暂代)分别主持编务,
提倡的“人的文学”,是能够“移人情学,其实正是“为人生的文学”的一个先声,而“移人 云云,也是文学启蒙的另一种说法。 “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滥觞于新潮社,冰心1919年下半年发表《斯人独 憔悴》,则引领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在周作人的理论倡 导下,嗣后成立的文学研究会,许多作家致力于“表现并且 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的文学[1],从而将问题小说创
[1] 西谛:《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生问题》,《文学旬刊》第5号,1921年6月20日。
叶绍钧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在现实与文学的张力之间, 在纸面上叙述的平实与纸面后超越的理想之间,在“非人”与 “人的道德”的两种生活的对比之中,融入他个人未必独特但 绝对是真诚而实际的思考。
真正代表叶绍钧创作成就的,是他对城镇小市民知识分子
觉得可爱的,但对于每一个人,我终觉得可厌的!”[1]
[1] 勃兰兑斯论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流亡文学,也曾指出类似的风气:“他身上存在着 一种奇怪的混杂情绪,一方面泛爱人类,一方面却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关系全都漠 不关心。”参加[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张道真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理”地卖掉;“伊是一条牛——一样地不该有自己的主见——
如今用不着了,便该卖掉”。
基于中国的“娜拉”即“女子问题”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性,叶 绍钧对此一问题的关切也是极为自然的。在《新潮》第2卷第 4号发表的小说《两封回信》,正是他就此做的一个总结。两 位青年向同一位女子求爱,先后都遭到了拒绝:该女士既不 愿作前一位男子的笼里画眉、盆中蕙兰,甘心受人呵护,又 不愿成为收留后一位男子魂灵的殿堂,成为“超人”似的圣母。
这就极其简明地阐释了叶圣陶心中所理解的女子人格。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叶绍钧着重关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的“隔膜”关系。
从左至右: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
《隔膜》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精神隔绝,却不得不虚伪地
相互应付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
隔膜,知识分子认为种菜饶有趣味,农民却只感到艰辛但 仍然不足以维持生计之苦;《一个朋友》描述夫妻之间仅 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担任出版部门的领导工作。
叶绍钧的创作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隔膜》、《火灾》、《线 下》与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短篇小说集《隔膜》书影
叶绍钧开始新文学创作时,最初写的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小说。 如发表在《新潮》上的《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为《一 生》),叙述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女人的一生:未嫁时是娘家 的负累,出嫁后成为夫家的劳力,暂时脱离夫家在城里做佣 工也仍然是夫家的财产,所以到最后丈夫死了,她被“合情合
他此时有一篇题为《“不快之感”》的主旨较为模糊的小说。一
个患了肺病的人,整日枯坐在小小的方形天井里,冥思苦想一
个人生问题:为什么本应充满活力的人,会堕落成以各种无聊
的方式消遣时日的机械一般的物品?郑振铎以为“这种不快之感, 都是起于人生的怀疑与失败”[1],诚然如斯,但这不是一个因患 病而厌世的人的无聊遐想,而是叶圣陶对自己提的一个大问题: 如果说各种“非人”的生活理应改造,个性独立是未来值得努力的 一种目标,那么当下生活能否为这一目标提供现实的条件?
[1] 孟真:《中国文艺界之病根》,《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贝满 女中毕业后,1918年入协和女子 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后不久, 开始发表作品,后加入文学研究 会。1923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 大学,于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归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1929年 与吴文藻成婚,抗战爆发后举家 迁往大后方。1946年随夫赴日, 在1951年返回中国大陆。
庐隐是“五四”时期追求自由独立的新式职业女性,经历过几 次惨痛的婚姻,她对同性之爱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出于对 婚恋之于女人的结果的刻骨铭心的体会。因此,小说的意义 不在于题材的超前,而在于表明青年知识女性为保有自由独 立的个性,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庐隐的《或人的悲哀》中说:“我对于人类,抽象的概念,是
以卖吗》、《月下的回忆》等涉及阶级、国族的“问题小说”, 并不出色,但基本可以窥见她此后创作的风格。一般说来,庐 隐小说无论采用何种人称叙述,其实都有作者的面影与气息,
叙事直露激切而又带着浓郁的哀怨色彩,有一定的情绪感染力,
然而好引书信、日记入小说,往往文字繁复、情节散漫拖沓,
可读性不强。
庐隐曾作有题为《彷徨》的短篇小说,叙述一个孤独而悲哀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初 的实践者。他的《一叶》与张资 平的《冲击器化石》都出版于 1922年,是新文学中最早的两部 长篇小说。以后,他还出版有 《黄昏》、《山雨》两部长篇。
叶绍钧(1894-1988)
字圣陶,苏州人。1919年加入新潮社, 开始发表新文学创作。1921年参与发 起文学研究会。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 辑,长期担任《中学生》杂志主编, 成为杰出的语文教育家。1949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