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合集下载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

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的艺术成就吴龙1,潘多灵2(1.南昌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4;2.南昌师范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103)摘要:台湾乡土文学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乡土特色,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心理和意涵,表达了台湾文学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保持民族节操、坚守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韧性抗争精神。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创作的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台湾乡土文学创作的反殖民化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象征、戏谑化、讽刺和反讽等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台湾乡土文学;反殖民化;艺术成就;象征;反讽;戏谑化中图分类号:I20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3-0019-06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台湾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创作的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尤其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占领台湾时期(1923.1.1-1945.8.15,以下简称日据时期)的台湾乡土文学,其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均可视为乡土文学,这些文学创作和作品,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乡土特色,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心理和意涵,表达了台湾文学追求民族解放和进步、保持民族节操、坚守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韧性抗争精神。

这种文学创作的抗争,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反对日本殖民化的文学创作体系。

表面上看是一种朴素的土地情结,但其本质上体现为对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认同与护卫,是现代中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文学,是民族和国家抗争在文学上的特殊表现。

因此,乡土文学的形成在台湾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在台湾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半个世纪的乡土小说中,代表人物有赖和、吴浊流、钟理、黄春明、陈映真、杨云萍、杨守愚、蔡秋桐、朱点人等。

这些乡土作家及其作品,“笔触伸向社会污秽的角落,揭露各种殖民主义者的蛮横丑恶,批判民族意识沦丧者的可耻行径,讽刺忘宗弃祖者的寡义薄情,深刻地揭露殖民主义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和欺压台湾人民的罪行,嘲讽了崇洋媚外的社会思潮。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本文二维码 单篇扫描下载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郭俊超(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临汾041000)[摘要]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 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

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 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

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 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 间。

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 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关键词]台湾乡土文学;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理论想象与形构;反殖民 [中图分类号]1206. 6 [文章编号]1002-3054 (2017) 08-0113-09[文献标识码]A[DOI ] 10. 13262/j . bjsshkxy . bjshkx . 170813在中国新文学的初创期,“乡土文学”一词 无论是作为对某种文学概念的界定和表达,还是 作为对某种集体创作风格及倾向的限定与描述, 其产生都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联。

鲁迅创作的那 批经典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和他在评介那些侨居 北京的作家时对乡土文学的具体论述,都成为后 人考察乡土文学这一创作流派时难以绕开的议 题。

因为鲁迅自身就是乡土文学实践的先驱,甚 至还被当时的学人赞为“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 艺术家”。

[1]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 集》序中论“乡土文学”:“蹇先艾叙述过贵州, 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 往是乡土文学。

,’[2](P 96)在鲁迅这段有关“乡土文 学”的论述中,隐含着创作者由故土到都市的 流动性、“离土”后所产生的记忆和乡愁以及创 作风格上的地域色彩等。

第二讲 30年代的台湾文学

第二讲 30年代的台湾文学

他的小说创作主要集结在 《鹅妈妈出嫁》里,其思想 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强烈民族意识同 时,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及 朴素的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送报夫》
其次,于揭露现实黑暗中, 透出理想主义之亮色。现实杨逵的小说在艺术上主要有以 下四个特点:
30年代台湾文学 与杨逵的创作
岁涵
30年代台湾文学概述
新文学社团及重要文艺刊物
30年代初,台湾新文学逐渐走 向成熟。
1927年8月1日,《台湾民报》 由东京迁入台湾,改为周刊, 1930年3月,改名《台湾新民 报》 。
《台湾新民报》还参与了 1930——1931年的“台湾话文 与乡土文学大论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长于刻化人物
如《模范村》中对几个极度贫 困农民的穷相的细腻刻化 。
结构颇具匠心 如《鹅妈妈出嫁》 注重象征手法 如《泥娃娃》
后期代表作《春光关不住》 (即《压不扁的玫瑰花》)其 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成功。
创作概况
30年代台湾文学在质与量上都 有长足进步。杨逵的《送报 夫》、吕赫若的《牛车》、杨 华的《薄命》堪称佳作,并被 胡风译编入朝鲜台湾短篇小说 集《山灵》(上海文化生活出 版社1936年初版),受到祖国 文化界的瞩目。
杨逵:“压不扁的玫瑰花”
生平简介 杨逵(1905—— 1985),原名杨贵,笔名杨逵、 杨建文等。1905年10月18日出 生于台湾台南县新化镇。
主要作品及创作思想 杨逵的文 学创作涉借甚广,包括小说, 戏剧、评论、散文、但以小说 成就最高。
小说主要有《送报夫》(1932), 《水牛》(1936),《归农之 日》(1936),《模范村》 (1937),《鹅妈妈出嫁》 (1942),《泥娃娃》 (1942),《萌芽》(1942), 《无医村》(1942),《春光 关不住》(1957);散文多收 在《羊头集》中;戏剧创作有 《父与子》、《猪哥仔伯》、 《剿天狗》、《牛犁分家》等。

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

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

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台湾后乡土文学作为当代台湾文学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崭露头角。

它植根于台湾的乡村与小镇,描写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反映出台湾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本文将从台湾后乡土文学的背景、研究现状、重点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和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台湾后乡土文学的背景台湾后乡土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台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逐渐起飞,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乡村和小镇面临被拆迁和遗忘的命运。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作家开始到乡村生活的变迁,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乡村人物的喜怒哀乐,反思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后乡土文学。

二、台湾后乡土文学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台湾后乡土文学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纷纷涌现。

研究者们主要从文学史、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台湾后乡土文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个别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对台湾后乡土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尚显不足。

三、台湾后乡土文学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围绕台湾后乡土文学中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作家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来呈现乡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字中表达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调查法和跨文化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将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有研究现状。

其次,我们将通过实际调查,与台湾后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过程以及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我们将对台湾后乡土文学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台湾后乡土文学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与影响。

五、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台湾后乡土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叙事手法多元化:台湾后乡土文学的作家在叙事手法上既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也有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尝试。

第二讲 乡土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第二讲 乡土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成长的保姆。”
——杨守愚
杨 逵(1905—1985)
• 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 代表作:《送报夫》《萌芽》《压不扁的玫 瑰花》《泥娃娃》。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意 识、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
• 《送报夫》:杨君。民族主义思想,国际主 义精神,理想色彩。
• 胡风:“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实感上体验到 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的台湾同胞的痛苦和 冤屈,和在这种悲惨境遇下面的挣扎和斗争 愿望。”
• 台湾乡土文学:1.以描写台湾本土的生活为 主;2.有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反帝、反侵略、 反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创作方法。
• 20年代:赖和、杨云萍的乡土文学创作构成 台湾新文学的源头。
• 30年代:“乡土文学”口号提出,强调民族 意识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杨逵、吴浊流。
• “台湾人处此环境之下,其可怜相与被弃 孤儿何异?”
• 胡太明是三四十年代台湾爱国知识分子的 典型代表,经历了从随波逐流到苦闷彷徨 到觉醒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
• 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孤儿意识”的命题。
祖国
巫永福
未曾见过的祖国 隔着海似近似远 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 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
祖国啊,站起来 祖国啊,举起手 战败了就送我们去寄养 要我们负起这一罪恶 有祖国不能唤祖国的罪恶 祖国不觉得羞耻吗? 祖国在海的那边 祖国在眼眸里 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同 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 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 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 还给我们祖国呀 向海叫喊 还我们祖国呀!
• 50年代:边缘化的失语状态。主要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
• 70年代:乡土文学重新崛起,取得文坛主流 地位。主要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 乡土文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 1.乡村或田园文学。对立面为都市文学。 • 2.地方或地域文学。对立面是主流文学。 • 3.本土或民族文学。对立面是外来文学。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1945年8月到1949年12月这四年间,台湾
文坛处于沉寂状态,被称为“文化沙漠”时期。
坚持乡土文学创作的有杨逵、吴浊流、叶石涛 等。
3、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仍然处于被压抑 的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反共文学。战后第一 代乡土作家是指钟理和、林海音、廖清秀、张 彦勋、郑焕等。
4、六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自身的规律,不能凭借暴力来左右或消灭;文学
应建立自己民族的风格,首要是民族的灵魂(反 对西化);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台湾 文学要向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认同等等。 陈映真用许南村笔名发表的《试论陈映真》
一文中,曾为自己和台湾当代文学作精彩评论。
一曲小人物的纯情悲歌:《将军族》
男主人公:“三角脸”是从大陆去台的军人。没名没姓,快40岁了,退伍之后在 一个到各地巡回演出的康乐队里混饭吃。 女主人公:康乐队里面一个十五六岁的台东女孩(伊),在作品中也没名没姓,
1985年,《城南旧事》在中国大陆被搬上银幕,导演吴贻弓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城南旧事” 先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
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
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
林海音创作艺术特色
一、题材:家庭和妇女问题
一类是写下层妇女受压迫、受蹂躏的命运。
大户人家出身的韩太太表面上要显出大太太的宽容与大度,但事实上,
被遗弃的痛苦、对丈夫与小妾的怨恨日益噬咬着她的心。为了求得心理平 衡,韩太太只得用假瘫痪将自己永远束缚在一张床上,想以此来惩罚丈夫
和小妾。长年累月,结果弄假成真,真的瘫痪在床上了。
代表作《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

港台文学选讲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1、民族性2、本土性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1)20年代摇篮时期(2)30年代成熟时期(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3、70年代的乡土文学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成就:1、强大的作家队伍2、一批好的作品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白越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他是台湾当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

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

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

(三)总结
• 当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当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 作品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光彩,他的 作品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光彩, 表现方法以批判的写实为主, 表现方法以批判的写实为主,也具有 较浓的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味, 较浓的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味,前 期作品以刻画人物内心为主, 期作品以刻画人物内心为主,后期作 品则注重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性 格个性。 格个性。陈映真在用许南村笔名发表 的《试论陈映真》一文中,曾为自己 试论陈映真》一文中, 和台湾当代文学作精彩评论。 和台湾当代文学作精彩评论。
四、“台湾的鲁迅”:陈映真 台湾的鲁迅”
• (一)生平与简介 • “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 台湾乡土文学” • 1937年11月6日生于台湾莺歌镇 ,1959年发 年 月 日生于台湾莺歌镇 年发 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面摊》 从而跻身文坛。 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 此后,创作了《我的弟弟康雄》、《将军 此后,创作了《我的弟弟康雄》 归乡》 夜行货车》等小说名篇。 族》、《归乡》、《夜行货车》等小说名篇。 同时, 同时,面对台湾岛内政治风云与文学思潮的 激荡,他还写了大量的文论。 激荡,他还写了大量的文论。1988年,他发 年 起成立“中国统一联盟” 并任主席, 起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任主席,为中 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背景
• 1、政治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后,台湾社会受到一 、政治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后, 连串政治浪潮的猛烈冲击。七十年代初, 连串政治浪潮的猛烈冲击。七十年代初,美国发生 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的留学生运动, 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的留学生运动,声势浩大的抗 议声浪波及台湾,大大激发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 议声浪波及台湾,大大激发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 • 是年年底,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 是年年底,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 年 访华,发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 访华,发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上海公 紧接着日本与台湾断交。 报》,紧接着日本与台湾断交。外交逆势和国际形 势的发展,使台湾人深刻意识到本岛的生存危机。 势的发展,使台湾人深刻意识到本岛的生存危机。 六十年代台湾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激变和严重的社会 问题,如土地废耕、农村劳动力流向都市、 问题,如土地废耕、农村劳动力流向都市、环境污 生态平衡破坏等。 染、生态平衡破坏等。这一切对广大人民的生存产 生了严重的影响, 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深切的忧 虑。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 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族》选文赏析
‚瞎说。我找你,要来赔罪的。‛伊又说: ‚那天我看到你的银行存折,哭了一整天。他们说我吃了你 的亏,你跑掉了。‛伊笑了起来,他也笑了。 ‚我真没料到你是真好的人。‛伊说:‚那时你老了,找不上 别人,我又小又丑,好欺负。三角脸,你不要生气,我当时老 防着你呢!’’ 他的脸很吃力地红了起来。他不是对伊没有过情欲的。他和 别的队员一样,一向是个狂嫖滥赌的独身汉。对于这样的人, 情欲与美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伊接着说: ‚我拿了你的钱回家,不料并不能息事。他们又带我到花莲。 他们带我去见一个大胖子,大胖子用很尖很细的嗓子向我问话。 我一听他的口音同你一样,就很高兴。我对他说:‚我卖笑,不 卖身。‛ ‚大胖子吃吃地笑了。不久他们弄瞎了我的左眼。‛
陈映真 (1937-)
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作品有小说集
《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山路》,
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 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陈映真创作三个阶段
(1)自传时期(早期):1959年至1965年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 等
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传 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小说是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 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人, 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写了 小孩的五个生活小故事,却通过对这些悲剧故事及 其背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 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窒息的空气,表现 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将军族》选文赏析
他听见伊有些自暴自弃地呻吟了一声,似乎在伸懒腰的样子。伊说: “田不卖,已经活不好了,田卖了,更活不好了。卖不到我,妹妹就完 了。” 他走到桌旁,拿起小喇叭,用衣角擦拭着它。铜管子逐渐发亮了,生着 红的、紫的圈圈。他想了想,木然地说: “小瘦丫头儿。” “嗯。” “小瘦丫头儿,听我说,如果有人借钱给你还债,行吗?” 伊沉吟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 “谁借钱给我?’’伊说:“两万五咧!谁借给我?你吗?’’ 他等待伊笑完了,说: “行吗?’’ “行,行。”伊说,敲着三夹板的壁:“行呀!你借给我,我就做你的老 婆。” 他的脸红了起来,仿佛伊就在他的面前那样,伊笑得喘不过气来,捺着 肚子,扶着床板。伊说: “别不好意思,三角脸。我知道你在壁板上挖了个小洞,看我睡觉。”
政推出了《鲁冰花》、《浊流三部曲》 等。
5、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七十年代台湾社会处于更加动荡不安的
时期。台湾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处处
仰人鼻息,精神盲目西化,民族意识和民族 尊严备受腐蚀和凌辱。这一切都促使台湾民 众民族意识和民族尊严的觉醒,首先是知识 分子的觉醒。 “回归乡土”的文化运动就在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本单元重点
• 了解“乡土文学”的含义与“台湾乡土 文学”的发展历程。 • 掌握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林海音、
陈映真、黄春明等的艺术创作特点。
一、何谓“乡土文学”?

1、从广义来说,凡是反映本乡本土生活, 具有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各个国家族、各个地区的文学, 都可称为该国家、该民族、该地区的“乡土文学”。 • 2、中国现代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文学”的概 念首次提出,要归功于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 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 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 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一、何谓“乡土文学”?
3、中国现代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文学”的首次实践, 也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息息相关。 4、1936年茅盾表达了他对鲁迅将“乡土文学”最主 要特征概括为对乡土风情的单纯叙写的不满,明确指出,“关 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 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 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 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 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 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 们。”
林海音早年主要撰写杂文和散文,大约在五十年代初开始小 说创作。 已出版的有:长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 》;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 事》、《烛芯》;散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地》 、《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儿童文学作品《金桥》、《 蔡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不怕冷的企鹅》、《请到 我们家乡来》等。
界日报》当记者。 回到台湾后,被聘为《国语日报》编辑。
1951 年被任命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 1957
林海音
(1918-2001)
年《文星杂志》任编辑,同时兼作世界新闻学 校教员。 1967 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
1972 年后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
学丛书”。
林海音创作概述:主要作品
《城南旧事》故事梗概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
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传 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小说是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 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人, 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写了 小孩的五个生活小故事,却通过对这些悲剧故事及 其背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 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窒息的空气,表现 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2)第二个时期(转变期):1965年至1968年
《唐倩的喜剧》《一绿色之候鸟》等
(3)乡土小说、政治小说时期:1968年-《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上班族的一日》
《铃铛花》《山路》等。
陈映真文学理论的贡献

陈映真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的骁将
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文学源自于生活;文学必须启迪人生;文学有
二、何谓“台湾乡土文学”?
• 1、相对于“乡土文学”而言,“台湾乡土文 学”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 2、以台湾本省籍作家为主要创作成员,在继
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文学
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
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被称之为“台湾乡土文
学”。
三、台湾乡土文学的历史发展
《将军族》选文赏析
‚是的,伊是个音盲。所以伊在康乐队里,不 曾是个歌手。可是伊能跳很好的舞,而且也是个 很好的女小丑,用一个红漆的破乒乓球,盖住伊 唯一美丽的地方一一鼻子,瘦板板的站在台上, 于是台下便扬起一片笑声。伊于是又眨了眨木然 的眼,台下便又是一阵笑谑。伊在台上固然不唱 歌,在台下也是难得开口唱唱的。然而一旦伊一 下子高兴起来,便要咿咿呀呀的唱上好几小时, 把一首好好的歌,唱得支离破碎,喑哑不成曲 调。‛
七十年代作家们展开了大规模的“乡土 文学论争”,作家们在乡土文学的理论框架 上形成了共识。
四、战后第一代乡土作家:林海音及其创作
作家介绍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苗栗县。 生于日本大阪,长于北平,1948年(28岁)返 回台湾。曾就读于师大附小,春明女中,后考
入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北平《世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开始呈
现发展趋势。
六十年代中期,乡土文学发展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由于八股式的“反共文学”开始衰退,“台 湾文学要中国化,大众化和乡土化”的理念更加明 确;另一方面是由于战后第二代乡土作家创作才干 日趋成熟。 台湾第二代本土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这一阶段,乡土文学出现了一些佳作,如钟肇
大户人家出身的韩太太表面上要显出大太太的宽容与大度,但事实上,
被遗弃的痛苦、对丈夫与小妾的怨恨日益噬咬着她的心。为了求得心理平 衡,韩太太只得用假瘫痪将自己永远束缚在一张床上,想以此来惩罚丈夫
和小妾。长年累月,结果弄假成真,真的瘫痪在床上了。
代表作《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
1、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始于台湾“新文学运动”,赖 和是台湾新文学和乡土文学的奠基人(“台湾新 文学的奶母”“台湾新文学之父”、)。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乡土文学进
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三十年代中期迎来
了一个高潮。重要作家杨逵、张我军、陈虚谷、
杨云萍、杨守愚等等。
2、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乡土文学
1945年8月到1949年12月这四年间,台湾
文坛处于沉寂状态,被称为“文化沙漠”时期。
坚持乡土文学创作的有杨逵、吴浊流、叶石涛 等。
3、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仍然处于被压抑 的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反共文学。战后第一 代乡土作家是指钟理和、林海音、廖清秀、张 彦勋、郑焕等。
4、六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五、战后第二代乡土作家:陈映真及其创作
(1937--),当代作家。台湾台北人。从1959年 发表《面摊》跻身文坛,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 《将军族》等小说。1968年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 在狱中坚持创作,出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 盛顿大楼》《上班族的一日》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 爱国主义的旗帜。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 花》、《山路》等均是有影响之作。陈映真还是台湾
林海音《烛》赏析
《烛》中的主人公韩太太虽然为丈夫生了四个儿子,但她仍然要为丈夫 尽纳妾的义务。韩太太希望选择一个既适合丈夫,又适合她的姨太太。可 惜,小妾秋姑娘不是她挑选的,进入她的生活中的时机也令她不满意,所 以她恨秋姑娘。 在理智上,韩太太接纳了小妾,但在感情上、心理上,她却无法宽容她。 有一天,她晕了,丈夫非常惊慌。从此,她发现只要她说“我晕哪”,丈 夫与秋姑娘都惊慌地跑过来看望她。时间一长,她的头晕是真是假,自己 也闹不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