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材主要介绍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两岸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祖国领土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其他省份的基本情况,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台湾省作为一个特殊地区,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两岸关系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祖国领土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两岸关系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两岸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两岸关系等内容。
2.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台湾省的相关案例,用于讲解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台湾省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省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呈现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省在我国的位置,以及台湾海峡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提问:台湾省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台湾海峡是什么类型的海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七章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省》
什么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河流组:阅读图7.41,找出台湾最长的河流,从长度和水能资源、流速、流向等方面分析河流有何特点?台湾最长的河流、最大的湖泊是什么?
植被组:以阿里山为例,思考台湾植被的特点。
(承转)“云旅游”到了台湾,我们发现台湾和福建一样都有妈祖庙,太神奇啦,有和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
三、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活动)阅读课本66页,收集史实资料和证据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提示:从文化关系、历史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方面分析。
)
【课堂练习】
(2021陕西中考28题改编)“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台湾和福建的两所中学开展“云交流”学习活动。
根据台湾同学制作的互动卡,完成下列问题。
(1)台湾岛东临________洋,地处________带和亚热带。
(2)台湾岛气候湿热,地形以________、平原主。
(3)卡片中A处为________岛。
(4)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请从台湾岛的地
【板书设计】
7.4.1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地形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
气候
海陆位置
( 岛屿,环海 )
河流
范围
植被。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祖国宝岛”—台湾省》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首先讲述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每个方面的介绍都相当简练,而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又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
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地处农村,学生搜集信息的途径有限;学生搜集信息的途径有限;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
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
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
也是一个焦点。
也是一个焦点。
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但对于台湾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
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第2课《台湾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第2课《台湾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台湾省的主要岛屿有哪些;
技能目标:了解台湾的重要地理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台湾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台湾的经济特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宝岛台湾吗?它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台湾省》;
二、台湾的地理意义:
师:课件出示我国台湾省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台湾省的主要岛屿有哪些?台湾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台湾的经济和文化:
师:通过学习,刚才我们了解了台湾的主要岛屿和地理意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台湾为什么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名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新课标要求掌握“台湾的基本概况”,包括台湾岛的归属、资源和经济状况,体现了台湾岛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
本节内容与本章其他各节一样,具有引领了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
本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祖国圣神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
尽管内容不多,但却紧紧抓住了台湾省的区域地理特征,且知识之间联系紧密。
使学生明确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
本节课是认识南方地区的一部分,再加上台湾省特殊的位置特点及政治特征,更加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
主要包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和“外向型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还有台湾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物产;以及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英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提供适宜的舞台。
问题情境设计以学案和教材活动为主避免跨度太大,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尊感。
台湾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也很熟悉,学生对它的认知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而实际的基本概况特别是经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困难。
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区域探究的基本思路,教师应设置适当的台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
通过情境设计和课堂训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地理组织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突出地理本身具有的魅力,从而使学习变的顺利快乐富有成就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材从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对台湾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台湾省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台湾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等。
3.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2.教学难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台湾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台湾省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省的情况。
3.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台湾省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台湾省的地形图、气候图等地图资料。
3.准备台湾省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介绍台湾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台湾省的地形图、气候图等地图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加深对台湾省自然地理特点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主要介绍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台湾省的基础认识,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和教育价值。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台湾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台湾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深入地了解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同时,学生对于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可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知识。
2.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4.增强学生对台湾省作为祖国神圣领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点。
2.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台湾省作为祖国神圣领土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资料分析法: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台湾省的认识和看法。
4.讲授法:教师讲解台湾省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台湾省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对台湾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台湾省作为祖国的神圣领土,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是什么?”2.呈现(15分钟)呈现台湾省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台湾省》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蔗、水果等;
(3)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4)交通运输发达:桃园机场 高雄港
(5)经济类型:进口----加工------出口
(6)旅游业发达。
讲述台湾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和主要的经济部门及产品。
6、民族风情
(1)讲述台湾的人口、民族及其分布,让学生知道台湾居民中97%的为汉族人,而且其祖籍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
出示“台湾岛的地形图”, 分析得出台湾岛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让学生找出台湾的最高山——玉山,了解玉山的海拔高度,并说明玉山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并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形图中找出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和和最大的湖泊——日月潭。
2、气候报告
台湾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引入孟庭苇的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特征是“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在地图上通过比例尺量算出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厦门的距离,并计算出海轮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到达两地港口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水之隔,联系便利。
(三)再记台湾——重点练习
在学生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重点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努力实现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从钓鱼岛到余光中的诗《乡愁》,再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再到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和《高山青》,不只体现学科联系,更体现了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省》教学设计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中李喜源
选题说明
《台湾省》这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沿海万里行》中的第十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和下册的地理总论部分,已经初步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运用地图和资料概括说明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的能力。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台湾省》是第十个省区,通过前几个省区的教学,学生也基本掌握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和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和人口、交通、经济发展、城市的人文地理特征的方法。
《台湾省》这节课具有比较独特的地理特点,她是一个相当独立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特征明显,人文地理状况独特,教材提供的素材、资料和地图也很全面。
我认为本节课是检验和巩固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的很好的案例。
所有在课前准备中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尽可能多地从地图中读出信息,梳理和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问题。
课堂上侧重通过小组汇报和探究讨论教学方法,是图培养学生概括地理特征,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能力。
设计思路
1.《台湾省》这节课以创设有效课堂为指导思想,在课前准备中设计了许多问题,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学案》,提前几天发放给各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经过所有学习成员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问题。
课堂上各小组只对前面任选一个(学生自己认为有特色的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各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详细汇报。
课件设计只是对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提供图示、资料等素材。
2.教学设计中探究讨论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和各小组汇报的地理环境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明确台湾岛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哪些自然资源,能够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和农业,渗透因地制宜的观念,探讨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中展示评价环节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各个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优秀作业和小组合作过程的记录。
发表小组学习感受。
4.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一个目标达成验收环节,是图通过作业、测试,小组汇报、小组合作过程记录,访谈、交流等方法对学生目标达成进行验收。
ppT操作流程
放映幻灯片
1.封面第二章沿海万里行《台湾省》(前5张幻灯片直接点击页面)
2.第6张幻灯片四、教学过程点击课前准备然后逐一点击页面至第四小组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第6张幻灯片四、教学过程点击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点击导入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点击小组汇报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任意点击小组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四个小组汇报完后点击返回至课堂教学
5.课堂教学点击探究讨论(一)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课堂教学
6. 课堂教学点击探究讨论(二)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课堂教学
7. 课堂教学点击分析理解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课堂教学然后点击返回至四、教学过程
8. 四、教学过程点击评价展示然后逐一点击页面出现(返回)点击返回至四、教学过程
9. 四、教学过程点击页面至五、板书设计点击页面至封底结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台湾地图,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范围。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问题的形式,能说出台湾省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分析台湾省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特点,认识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使学生学会运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的意识,渗透辩证法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
教学重点
1.台湾省自然环境特征。
2.自然环境、人文概况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台湾省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因,运用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问题指引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
学法指导
1.依据课程标准,精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有效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探索、团结协作。
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