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般及关键零部件复验规范

汽车一般及关键零部件复验规范
汽车一般及关键零部件复验规范

外购器材通用复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外购器材检验分类原则、检验要求及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外购器材的进厂检验。

2 引用标准

GB/T2828.1-2003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打算

3 分类原则和要求

3.1 依照外购器材的关重特性及经济价值把器材分为关键、重要和一般三类,分不用A、B、C表示。

3.2 关键(A)类器材必须拟制相应的复验规范,重要(B)类器材依照公司实际情况能够拟制复验规范,一般(C)类器材一般情况不拟制复验规范。

4 分类

4.1 A 类器材

4.1.1 具有关键特性或重要特性的外购器材。

4.1.2 性能、功能指标达不到要求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可能导致完成所要求愈来愈的要紧系统失效或导致最终产品不能完成要求愈来愈的器材。

4.1.3 性能、功能指标达不到要求将阻碍产品使用寿命的器材。

4.1.4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阻碍产品质量的

器材。

4.1.5 价格昂贵的器材。

4.2 B 类器材

4.2.1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阻碍产品质量的器材。

4.2.2 性能、功能指标不符合要求阻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 C类器材

4.3.1 性能、功能指标虽与产品有生要关系,如不符合要求一般不阻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2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对产品外观质量不阻碍的器材。

5 进厂复验

5.1 A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2 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3 没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复验

5.3.1 要求

5.3.1.1 包装和标识

器材包装应完好无损,合格证(质量证明)或应齐全,名称、型号、规格符合要求。

具有有效期的器材应在有效期内,且应考虑本批器材应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完。

5.3.1.2 外观质量

a) 器材镀涂应完全(没有镀涂者除外),不同意有露出若何的严峻划伤;

b) 器材应完整无损不同意有阻碍外观的磕碰痕迹、凸起、凹陷或变形存在,不同意有阻碍质量的划伤、擦伤、锈迹及脏污印迹(标识除外)存在;

c) 由多个零件组成的器材,应装置齐全,位置正确,由紧固件连接的部位应松紧适度;

d) 器材转动或活动部位,应转动或活动适度;

e) 组成成套的配合关系和尺寸应符合常规要求;

f) 装有液体、粉状固体或气体的器材不同意渗漏;

g) 有铅封的器材铅封应完好。

5.3.1.3 性能、功能要求

a)开关类器材应通断灵活、自如、置位准确、稳定。置开位时应为通路;

b)导线类器材两端应为通路。

5.3.2 方法

5.3.2.1 目测验看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5.3.1.1和5.3.1.2的规定,需要进行手试的项目应结合手试进行。

5.3.2.2 用三用表结合手试检验开关类、导线类器材应符合5.3.1.3的规定。

5.3.3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

5.3.3.1 合格分承制方供应的器材只进行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复验。5.3.3.2 包装和标识采纳全验方式。

5.3.3.3 外观质量性能和功能检验均采纳抽验方式,按 GB/T2828.1-2003 一次抽样进行,一般检查水平为II,AQL值为4.0。

5.4 C类器材的复验

5.4.1 要求

5.4.1.1 包装和标识

器材包装应完好无损(标准规定不设包装者除外),合格证(质量证明)或标识应齐全,名称、型号、规格符合要求。

具有贮存或使用有效期的器材应在有效期内,且应考虑本批器材应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完。

5.4.1.2 外观质量

a)器材镀涂应完全(没有镀涂者除外),不同意有阻碍外观质量的缺陷;

b)器材应完整无损,装置齐全不同意有阻碍使用的缺陷存在。

5.4.2 方法

目测验看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5.4.1.1和5.4.1.2的要求。

5.4.3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

5.4.3.1 合格分承制方供应的器材只进行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复验。

5.4.3.2 包装和标识采纳全验方式,符合要求接收,否则拒收。

5.4.3.3 外观质量采纳抽验方式,按 GB/T2828.1-2003 一次抽样进行,一般检查水平为II,AQL值为4.0。

发动机复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发动机的复验项目、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入厂复验。

2 引用标准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7-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3 复验项目和要求

3.1 包装和标识

发动机包装应完好无损,合格证明应齐全,发动机型号及编号打印清晰。

3.2 外观质量

3.2.1 油漆涂层

漆面应光滑平坦,色泽均匀一致,不得有划伤、划痕脱落、露底、流痕、起皱等缺陷。

3.2.2 电镀及化学覆盖层

表面应光亮平滑,色泽均匀一致,无锈蚀、露底、鼓泡、剥落等现象。

3.2.3 由标准件连接的部位应连接合理,松紧适度,附件齐全。

3.2.4 漏油

把整机平放,气缸盖部件与进气管部件部件结合面、气缸盖部件与消音器部件结合面、气缸盖部件与气门室盖结合面、气缸盖部件与气缸部件结合面、气缸部件与曲轴箱结合面、左、右曲轴箱结合面不得有漏油现象。

3.3 性能检验

按GB/T 18297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对汽车发动机的起动、怠速、功率、负荷特性、万有特性、压燃机调速特性、机械损失功率、各缸工均匀性、机油消耗量、活塞漏气量等进行检验。

4 检验方法

4.1 目测验看外观质量。

4.2 性能检验

性能检验(确认检验)由供应商完成或供应商托付第三方检验,按时提供检验报告。

5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

5.1 外观检验采纳全验方式,各项检验合格者接收,否则拒收。

5.2 合格分承制方供应的发动机性能检验由供应商一年一次提供检验报告并对其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确认。

燃油箱复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燃油箱的复验项目、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燃油箱的入厂复验。

2 引用标准

GB/T2828.1-2003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打算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3 复验项目和要求

3.1 外观质量

3.1.1 包装和标识

燃油箱表面不能有拉伤、裂纹、毛刺、腐蚀现象,箱体表面有永久性3C 标志。

3.1.2 油漆涂层

漆面应光滑平坦,色泽均匀一致,不得有划伤、划痕脱落、露底、流痕、起皱等缺陷。

3.1.3 钥匙

钥匙插拔流利,锁芯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防尘盖拔出钥匙后能自动复位。

3.1.4 漏油

把燃油箱平放,内部放水至2/3处,各结合面不得有渗漏现象。

3.1.5 尺寸

按采购清单检验外观最大尺寸。

3.2 性能检验

按 GB 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对燃油箱的安全阀开启压力、燃油箱的振动耐久性、燃油箱的耐压性能等进行检验。

4 检验方法

4.1 目测和手试验看外观质量。

4.2 性能检验(确认检验)由供应商完成或供应商托付第三方检验,按时提供检验报告。

5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

5.1 包装和标识、油漆涂层采纳全验方式,符合要求接收,否则拒收。

5.2 钥匙、漏油和外观尺寸采纳抽验方式,按 GB/T2828.1-2003 一次抽样进行,一般检查水平为II,AQL值为4.0。

5.3 合格分承制方供应的燃油箱性能检验由供应商一年一次提供检验报告并对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确认。

消声器复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消声器的复验项目、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消声器的入厂复验。

2 引用标准

QC/T631-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技术条件

3 复验项目和要求

3.1 外观质量

3.1.1 标识

3.1.1.1 排气消声器各独立部位应有永久性制造日期标记。

3.1.1.2 当无法从外形上识不排气消声器装配方向时,应有表示排气进出方向永久性箭头标记。

3.1.2 包装

3.1.2.1 产品应妥善包装,包装内应附有产品检验合格证或制造厂商业讲明。

3.1.2.2 包装箱外应标明:

a) 注册商标,或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条码;

b) 产品名称和型号;

c) 制造厂名、地址、邮编和电话;

汽车零部件可靠性常用测试标准

汽车零部件可靠性常用测试标准 1.振动试验目的: 正弦振动以模拟陆运、空运使用设备耐震能力验证以及产品结构共振频率分析和共振点驻留验证为主。 随机振动则以产品整体性结构耐震强度评估以及在包装状态下之运送环境模拟。 参考的测试标准: GMW3172 6.6.2, GMW3431 4.3.12, GM9123P 9.4, GME3191 4.26 2.复合环境试验(三综合)目的: 是一种利用温度和振动环境应力进行产品品质管制的程序,其主要作用为利用特定且低于产品设计强度的环境应力,使产品潜在缺陷提早暴露出来而加以剔除,避免在正常使用时因这类疵病的存在而发生失效。参考的测试标准: GMW3172 4.2.8/5.5.3/5.5.4, GMW3431 4.4.10, GM9123P 10.2.2, IEC60068-2-13/40/41, GB2423.21/22/25/26, SAEJ1455, MIL-STD-202G Method 105C, MIL-STD-883E Method 1001, MIL-STD-810F Method 500.4, GJB150.2. 3.机械冲击试验目的: 产品在生命周期中通有在两种情况下会遭受到冲击,一种为运输过程中因为车辆行走于颠坡道路产生碰撞与跳动或因人员搬运时掉落地面所产生之撞击。 参考的测试标准:GMW3172 5.4.2, GMW3431 4.3.11, GM9123P 9.2, VW80101 4.2, Etl_82517 8.2.2, MGRES6221001 9.4.2, SES E 001-04 6.13.1, FORD DS000005 10.8.20, FORD_WDS00.00EA_D11 4.6.3, PSA B21 7090 5.4.5, IEC60068-2-27, GB2423.5/6, GJB150.18, EIA-264, SAEJ1455, MIL-STD-202G Method 213B, MIL-STD-810F Method 516.5 4.温湿度试验目的: 温湿度测试方法是用来评估产品有可能储存或者使用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功能。 参考的测试标准: BMW GS95003-4, GMW3172 5.5.1/5.5.2/5.6, GMW3431 4.4.1/4.4.5/4.4.6, GM9123P 9.6/9.11/9.12, GME60202_0181, VM80101 5.1.2/5.1.3/5.3/5.5.2, FORD DS00005 10.9.1/10.9.2/10.9.3/10.9.8/10.9.9/10.9.10, FORD_WDS 00.00EA_D11 4.5.1/4.5.2/4.5.3/4.5.4/4.5.5/4.5.8/4.8.1/4.8.4, MGRES6221001 9.3, MGRES6221001 11, SES E 001-04 6.1/6.2/6.3/6.4/6.5/6.8/6.9/6.11, IEC60068-2-30, SAEJ1455, JESD22-A103C, JESD 22-A100B,EIA-364,GB2324.1/2/3/4/9/34/4, GJB 150.3/4/9, MIL-STD-810F 507.4, MIL-STD-202G 103B/106G, MIL-STD-1004.1 5.温度试验目的: 使用温度试验来获得数据评价温度对装备安全和性能的影响,效应如:使材料硬化、因不同收缩特性而使零件变形、电阻电容功能改变、缩短寿命、润滑剂失去粘性等。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汽车连接器标准QCT1067解析

汽车连接器标准QC/T-1067解析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从满足最初的运输功能,扩展到现在具有非常多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随着功能的增加,作为汽车关键部件的汽车连接器从以前一辆车使用几十个发展到如今一辆车用几百个连接器,一百多个品种;从以前的6.3规格发展到现在的0.64规格。而这一百多种连接器分布在驾驶室、车身、车门、发动机舱、变速器等地方,因为不同地方连接器的使用温度、振动等级的不同,对连接器的防护等级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的使用环境对连接器的性能要求也不相同。 当前连接器标准非常多,从较早的国际标准ISO 8092、SAE标准USCAR-2,到目前中国最新修订的行业标准QC/T-1067-2017 (替代QC/T-417)。同时很多的汽车企业也定义了属于自己企业的连接器标准,如大众公司的VW 75174、通用的GMW-3191、上汽集团的SMTC 3 862 001、吉利汽车的Q/JLY J7110195C等。 连接器标准QC/T-1067对连接器使用环境的定义 对于一款连接器,在研发之初都会在其规格书中定义出该连接器的使用环境温度、载流能力、防护等级、抗振等级等规格参数,连接器选型工程师需要了解到不同的使用环境对连接器的不同要求,这一点在目前的使用标准中也有很详细的定义。QC/T-1067的标准定义见表1~表3:

表1 QC/T-1067温度等级 表2 QC/T-1067振动等级 表3 QC/T-1067密封等级

表4 QC/T-1067振动等级 关于振动实验,我们主要验证的是连接器系统在模拟实际车载振动条件下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因为在振动或者振动冲击情况下,会引起端子接触面的镀层磨损、正压力衰减、支撑塑料材料的机械性能失效等,所以需要在振动实验中连续监控接触电阻并保证线路中接触电阻超过7Ω(或者1Ω)的时间不能超过1微秒。

新能源汽车技术分类及三大关键技术详解

新能源汽车技术分类及三大关键技术详解(总 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新能源汽车技术分类及三大关键技术详解 来源:第一电动网作者:杨伟斌2015年01月12日 14:03 [导读]为了使新能源爱好者和初级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笔者结合研发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从新能源汽车分类、模块规划、电控技术和充电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三级模块体系和平台架构中,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充电设施不完善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重要因素,对特斯拉成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解决方案、剖析充电系统组成。 关键词:VCUBMS特斯拉MCU新能源汽车 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8万辆,发展态势喜人。为了使新能源爱好者和初级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笔者结合研发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从新能源汽车分类、模块规划、电控技术和充电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新能源汽车分类 在新能源汽车分类中,“弱混、强混”与“串联、并联”不同分类方法令非业内人士感到困惑,其实这些名称是从不同角度给出的解释、并不矛盾。 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角度通常按照混合度进行划分,可分为起停、弱混、中混、强混、插电和纯电动,节油效果和成本增等指标加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无此功能或较弱、“+”个数越多表示效果越好,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节油效果改善、成本增加也较多。 表1 消费者角度分类 技术角度

图1 技术角度分类 技术角度由简到繁分为纯电动、串联混合动力、并联混合动力及混联混合动力,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P0表示BSG(Belt starter generator,带传动启停装置)系统,P1代表ISG(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启动机和发电机一体化装置)系统、电机处于发动机和离合器之间,P2中电机处于离合器和变速器输入端之间,P3表示电机处于变速器输出端或布置于后轴,P03表示P0和P3的组合。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种结构在国内外乘用或商用车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相对来说P2在欧洲比较流行,行星排结构在日系和美系车辆中占主导地位,P03等组合结构在四驱车辆中应用较为普遍、欧蓝德和标致3008均已实现量产。新能源车型选择应综合考虑结构复杂性、节油效果和成本增加,例如由通用、克莱斯勒和宝马联合开发的三行星排双模系统,尽管节油效果较好,但由于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近十年间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2新能源汽车模块规划 尽管新能源汽车分类复杂,但其中共用的模块较多,在开发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方法,共享平台、提高开发速度。总体上讲,整个新能源汽车可分为三级模块体系、如图2所示,一级模块主要是指执行系统,包括充电设备、电动附件、储能系统、发动机、发电机、离合器、驱动电机和齿轮箱。二级模块分为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执行部分包括充电设备的地面充电机、集电器和车载充电机,储能系统的单体、电箱和PACK,发动机部分的气体机、汽油机和柴油机,发电机的永磁同步和交流异步,离合器中的干式和湿式,驱动电机的永磁同步和交流异步,齿轮箱部分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包括AMT、AT和DCT等)、行星排和减速齿轮;二级模块的控制系统包括BMS、ECU、GCU、CCU、MCU、TCU和VCU,分别表示电池管理系统、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发电机控制器、离合器控制单元、电机控制器、变速器控制系统和整车控制器。三级模块体系中,包括电池单体的功率型和能量型,永磁和异步电机的水冷和风冷形式,控制系统的三级模块主要包括硬件、底层和应用层软件。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 (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 (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 (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 (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 (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 (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 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 (1)用户第一原则: 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对一台车的评价指标是多方在面的,且极具社会性和时代性,作为用户,一般会从以下方面作出选择: a)造型是否有时代感,能否体现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或阶层; b)驾乘是否舒适,操纵是否方便; c)工作是否可靠,维修是否便利,备件供应是否充足; d)各项技术性能等(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能、机动性、货厢结构与尺寸、舒适性、排放可靠性等)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e)售价(或性能价格比)是否合理; f)使用、维修成本是否低廉。 (2)贯彻“三化”原则: 贯彻“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可以大大减小零部件品种、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减少投入,所以在设计一个新车型时,要考虑它的系列化变形的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单层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单层车间)监理项目 招标文件 (资格后审—简易)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单层车间)监理项目招标人:安达汽车配件(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招标代理机构:市建新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二〇一八年二月 目录 招标公告 第一章投标须知 投标须知前附表 一、总则 二、招标文件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四、投标文件的递交 五、开标 六、评标 七、授予合同 八、其它 九、技术规条款

第二章合同(参照示文本) 一、合同协议书(参照示文本) 二、通用条款(参照示文本) 三、专用条件(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 四、附录、(参照示文本) 第三章投标文件格式 一、资格文件 二、综合标 三、商务标 第四章评标方法及标准 第五章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格式) 招标公告 一、招标项目简况 本招标项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单层车间)监理项目,已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备案号)批准建设,建设资金来源:自筹,安达汽车配件为本项目招标人,计划建安工程投资估价约万元。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委托市建新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对该项目公开招标,实行资格后审,招标项目编号(),择优选定承包人。 二、工程描述 招标容:本项目新增单层车间总建筑面积约平方。主要包括单层车间钢结构厂房的建筑、安装等所有工程施工阶段、缺陷责任期阶段的全过程施工监理和相关服务招标。 建设地点:市梦溪路号 建安工程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自筹 监理服务期:与施工工期同步(监理服务期同实际施工工期,即自合同签订后开始至本工程竣工资料备案归档及保修阶段服务) 三、投标人资格 投标人资质类别要求:具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丙级及以上资质或工程监理综合资质[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省外企业须提供省外企业进浙承接业务备案证明] 项目总监资质类别要求:具备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省外进浙投标项目

电动汽车对连接器的要求

电动汽车对连接器的要求 这一增长速度均显示,电动车、家用及公路充电站,以及充电用线缆等相关新产品的生产商,正面临着庞大的市场契机。电动车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汽车燃料的改变,当传统汽车仍然依赖石化燃料时,前卫的电动车将与更具效率的新型电力传输基础设施–智能电网(SmartGrid)连接。在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及相关设备被相继推出之际,为满足不断提升的市场需要,更多的软硬件及适用的零部件也应运而生,然而相关的产业供应链除了追求更快的研发速度以外,若想要在这一新兴市场站稳脚跟,首要考虑的仍应为消费者对于电动车及其相关应用零部件的安全性是否具有信心。 而电动车的连接器指的是包含了插头及插座的组合,以及连接器及接头的组合,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将电力从车外的电源传送至车内,而装置上会包含一个做为电力、接地、通讯及导航控制连接的带胶壳接触件。仅管现今SAEJ1772?已被指定为美国的标准装置,但拥有不同结构的其它装置仍可被容许。此外,连接器使用的外壳材料必须为聚合物绝缘材料,且必须具备特定的燃烧等级、电气及耐热特性。为保证驾驶者和维修技工在高压环境下的安全,我们必须考虑电气系统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以确保可靠性和最佳性。连接系统是高压电气连接线的关键部件,特别是高功率线路的连接线设计。从安全方面看,高电压连接系统的设

计中需注意两个方面,即高电压互锁回路(HVIL)和连接器的环境密封(在车辆使用时避免高压端子间短路)。 由于线路未密封可能导致如短路等失效模式,因而高压线路的密封至关重要。如大家所知,水和电是不相容的。使用导线环形密封和连接器外围密封,能让连接器实现真正密封,确保湿气无法进入,不会导致过热或火花出现。相较于传统的12V系统,高电压系统需要更加坚固的密封,因为电压越高,发生跳火的几率便越大。 高电压互锁回路(HVIL)是高功率连接系统的一大特征,它对于避免功率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连接器带电断开跳火分必要。要确保连接系统在带电时不会断开必须进行特殊考量。在连接器即将断开时,高电压互锁回路会发送信号以便及时切断电源。这一特性在发生事故或维修人员需要断开电源进行车辆维修时分必要,它为保护乘客、维修人员或事故的第一反应者提供了帮助。总之,泰科电子代理河南盛泰科技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对连接线生产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5b5638228.html,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 (用途:发改委甲级资质、立项、审批、备案、申请资金、节能评估等) 版权归属: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5638228.html,

编制工程师:范兆文 【微信公众号】: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或 xmkxxbg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国宇祥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咨询公司,我们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我单位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讲解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空气悬架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设计准则,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方法,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质量特性,设计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制图要求等。 本规范适用于空气悬架系统产品设计过程控制,同时检验、制造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306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GB/T 11612 客车空气悬架用高度控制阀 QC/T 491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n 29035 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 QC/T 517 汽车钢板弹簧用U形螺栓及螺母技术条件 GB/T 4783 汽车悬挂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测定方法 3 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GB 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3730.2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GB/T 3730.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GB/T 1306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GB/T 12549- 1990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13094-200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QC/T 480-1999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 QC/T 474-1999 客车平顺性评价指标及限值 GB/T 12428-2005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918.1-89 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4.1.1 安全技术条件应符合GB 7258-2004中有关要求。 4.1.2 操纵稳定性符合QC/T 480-1999中有关要求。

高压连接器(电动汽车系列)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系列高压连接器(以下简称连接器)的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试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GB/T 18384.3-2015规定的B级电压电路的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规范,但提倡使用本规范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8384.3-201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T 5095.2-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二部分:一般检查、电连续性和接触电阻测试、绝缘试验和电压应力试验 GB/T 5095.3-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3部分:载容流量实验 GB/T 5095.5-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5部分:机械负荷和寿命试验 GB/T 5095.6-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6部分:气候试验和锡焊试验 GB/T 5095.8-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8部分:连接器、接触件及引出端的机械试验 GB/T 28046.3-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_机械负荷标准 GB/T 28046.4-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_气候负荷标准 GB/T 28046.5-2013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5部分_化学负荷标准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 2048-2008 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QC/T 413-2002 汽车电子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QC/T 29106-2014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GB/T 2828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SAE J2223-2-2011 Connections for On-Board Road V ehicle Electrical Wiring Harnesses—Part 2: Tests and Genera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AE_J1742-2005 Connections_for_High_V oltage_On-Board_Road_Vehicle_Electrical_Wiring_Harnesses SAE USCAR-2-2013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s LV215-1-2009 Electrical/ Electronic Requirements of HV Connectors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一、实施背景 (一)产业发展现状 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双重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例超过50%。 首先,产品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取得重大突破,高速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功率电力电子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配套体系。其次,制造装备及工艺全面升级。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性价比进一步提高,自主产品配套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另外,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强化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存在的差距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体起步较

晚,研发基础薄弱,车载级环境感知等智能传感器、集成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落后,面向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测试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关键制造设备研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和控制、功率芯片集成设计和模块封装等方面还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燃料电池先进材料研制、系统集成、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需加强协同攻关;整车轻量化材料、成型工艺及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亟需快速提升跨产业、跨学科的汽车轻量化产业水平。 (三)实施必要性 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世界传统汽车强国和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均已完成战略布局,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为持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委将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主要任务及预期目标 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国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新发展形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等方向,择优支持产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企业能力强的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智能网联汽车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02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2015年8月21日发布2015年10月22日实施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设计准则 (2) 3.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2) 3.1.1应满足以下标准 (2) 3.2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性能要求 (2) 3.2.2性能要求 (2) 3.3设计输入、输出要求 (2) 3.4设计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求 (3) 4. 布置要求 (3) 4.1车身总布置的原则 (3) 4.2车身总布置的方法 (6) 4.3车身总布置的内容 (6) 4.4 车身总布置的设计流程 (7) 4.5 车身总布置要求 (8) 5. 结构设计要求 (9) 5.1系列化设计要求 (9) 5.2通用化设计要求 (10) 5.3 标准化设计要求 (10)

前言 为使本公司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车身总布置设计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车身总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操作的作用,让一些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员工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提高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规范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 本规范于2015年8月首次发布。

汽车连接器应用案例

汽车连接器应用案例 作者:华银 汽车连接器的基本结构 汽车连接器的设计标准 汽车连接器的三种故障模式 汽车连接器的发展变化 汽车连接器应用案例 本讲从汽车连接器的四大基本结构入手,介绍了汽车连接器的设计标准,针对汽车连接器的稳定性评估问题,对汽车连接器的三种故障模式进行了解析,并解读了汽车连接器的发展变化情况,最后针对这种发展变化带来的市场需求,给出了相应的汽车连接器应用实例。 汽车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其主要是由四大基本结构组件组成,分别是:接触件,外壳(视品种而定),绝缘体,附件。这四大基本结构组件使汽车连接器能够充当桥梁作用,稳定运行。 接触件是汽车连接器完成电连接功能的核心零件。一般由阳性接触件和阴性接触件组成接触对,通过阴、阳接触件的插合完成电连接。阳性接触件为刚性零件,其形状为圆柱形(圆插针)、方柱形(方插针)或扁平形(插片)。阳性接触件一般由黄铜、磷青铜制成。阴性接触件即插孔,是接触对的关键零件,它依靠弹性结构在与插针插合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弹性力与阳性接触件形成紧密接触,完成连接。插孔的结构种类很多,有圆筒型(劈槽、缩口)、音叉型、悬臂梁型(纵向开槽)、折迭型(纵向开槽,9字形)、盒形(方插孔)以及双曲面线簧插孔等。 壳体,也称外壳(shell),是汽车连接器的外罩,它为内装的绝缘安装板和插针提供机械保护,并提供插头和插座插合时的对准,进而将连接器固定到设备上。 绝缘体也常称之为汽车连接器基座或安装板,它的作用是使接触件按所需要的位置和间距排列,并保证接触件之间和接触件与外壳之间的绝缘性能。良好的绝缘电阻、耐电压性能以及易加工性是选择绝缘材料加工成绝缘体的基本要求。 附件分结构附件和安装附件。结构附件如卡圈、定位键、定位销、导向销、联接环、电缆夹、密封圈、密封垫等。安装附件如螺钉、螺母、螺杆、弹簧圈等。附件大都有标准件和通用件。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上的各种功能件及各种零部件都在不断地向智能化、精细化及可靠性方向发展,对汽车连接器结构设计、外观设计及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一定的设计标准。 汽车连接器的设计标准 汽车连接器必需符合USCAR—20的标准,这是汽车电气连接器系统的性能标准,规定汽车连接器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电气连接器接触面要始终可靠,包括以下九个因素: 1)连接器触头的材料稳定、可靠; 2)正向力稳定; 3)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稳定; 4)温度要求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包括周围的温度和自身的温升; 5)较好的鲁棒性; 6)必需与高速长距离通信计算机用的连接器相同,汽车连接器必需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可靠地工作; 7)连接器插入力:20.5kg以下; 8)连接器保持力:2.5kg以上; 9)耐热性:—40~120℃ 一辆典型轻型汽车大约有1500个连接点,其中50%到60%用于关键的配电功能。汽车连接器被用于日益恶劣的环境,包括温度(低至零下40°C,高达零上155°C)、振动、氧化作用以及摩擦腐蚀,这就显示出设计攻关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大多数商业电子元器件出现故障时最多让人感到烦恼失意,可是如果关键汽车零配件连接出现问题,则会引起火灾报警器、制动器或安全气囊失灵,导致严重后果。 连接器制造商必须识别并分析环境中那些可能对连接器性能造成影响的物理和机械现象。按照汽车制造商规定的应

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关键测试项目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环保项目,大家的接受度不断增加。但是,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汽车驱动系统的关键测试项目包含的内容。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该项的具体信息。 一、高效工作区 1、测试目的 驱动电机系统效率是指驱动电机系统的以同一单位表示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百分比。高效工作区是指驱动电机系统分别在驱动或馈电状态下系统效率不低于80%的工作区域。 根据电机的转矩-转速特性试验的数据,分析驱动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效率分布,得出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系统的高效工作区以及高效工作区所占的比例,并找出最高效率点,以此判定驱动电机的相关特性。 2、测试仪器 主要有功率分析仪、转矩转速传感器、温度记录仪、流量计、电桥等。 3、试验方法 系统效率的测量采用直接测量系统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的直接法进行。通

常采用转矩转速传感器或测功机法测量机械功率,电功率采用功率分析仪配合电流传感器测定。 在驱动电机系统转矩转速工作范围内,选择不少于10个转速点。这些转速点一般在最高转速的10%至最高工作转速的范围内均匀选取,但必须包括额定转速点、最高转速点、持续功率对应的最低工作转速点以及其他有特殊定义的转速点;然后在每个转速点上,再均匀选取10个或以上的转矩点进行试验,这些转矩点应包括额定转矩点、峰值(最大)转矩点、额定功率曲线上的点、峰值(最大)功率曲线点以及其他有特殊定义的转矩点。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不小于100个合适的转矩转速点进行试验。试验在热态以及额定电压下,驱动器工作在电动或馈电状态下进行。 4、记录数据 主要有驱动电机控制器(母线直流电压和电流)、驱动电机(电参数、机械参数)、驱动电机系统或驱动电机控制器或驱动电机效率、驱动电机绕组温度、冷却介质温度流量。 5、计算公式 驱动电机控制器效率: 式中: Pco——驱动电机控制器的输出电功率; Pci——驱动电机控制器的输入电功率。 驱动电机效率: 式中: Pmo——驱动电机的输出功率。驱动状态为机械功率,馈电状态下输出的为电功率; Pmi——驱动电机的输入电功率。驱动状态为电功率,馈电状态下输出的为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 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设计准则 (3)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6--12米的大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 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 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 QC/T 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 QC/T 301-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技术条件 QC/T 302-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3-1999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技术条件 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 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 QC/T 470-1999 汽车自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 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方法 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 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上述标准中确立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用于本标准。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客车底盘总成中各部分的主要性能、尺寸等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详参相应的标准。

高压连接器(电动汽车系列)技术规范

本规规定了电动汽车系列高压连接器(以下简称连接器)的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试验方法。 本规适用于GB/T 18384.3-2015规定的B级电压电路的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规的条款。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规,但提倡使用本规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 GB/T 18384.3-201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T 5095.2-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二部分:一般检查、电连续性和接触电阻测试、绝缘试验和电压应力试验 GB/T 5095.3-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3部分:载容流量实验 GB/T 5095.5-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5部分:机械负荷和寿命试验GB/T 5095.6-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6部分:气候试验和锡焊试验GB/T 5095.8-199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8部分:连接器、接触件及引出端的机械试验 GB/T 28046.3-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_机械负荷标准 GB/T 28046.4-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_气候负荷标准 GB/T 28046.5-2013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5部分_化学负荷标准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 2048-2008 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QC/T 413-2002 汽车电子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QC/T 29106-2014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GB/T 2828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SAE J2223-2-2011 Connections for On-Board Road Vehicle Electrical Wiring Harnesses—Part 2: Tests and Genera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AE_J1742-2005 Connections_for_High_Voltage_On-Board_Road_Vehicle_Electrical_Wiring_Harnesses SAE USCAR-2-2013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s LV215-1-2009 Electrical/ Electronic Requirements of HV Connect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