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建立实际应用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数学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时,可以引入购物、银行等实际场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利息等,理解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讲授几何知识时,可以引入建筑、设计等实际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理解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二、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因此,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授函数时,可以引入最优化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求解最优解;在讲授概率时,可以引入风险评估、决策等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概率模型,理解风险评估和决策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三、强化数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数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和素养。
因此,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开设一些数学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应用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数学建模比赛、数据分析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
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标中提出,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下面我就围绕这两层含义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抓住生活契机,让学生寻找生活数据,感受应用起源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
当遇到一些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进而去研究这些现象,以进一步获得对现象本质的理解。
就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具有一些生活经验,这些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在教学数学“税率”一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长所缴纳的税款,如农业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等,让他们对税率有个初步的了解。
继而思考:什么是“税率”?我国现行的税种有哪些?为什么要交税?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
教师通过常规化的布置这样的课前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税率”的意义和作用。
二、精心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应用机会,激发应用兴趣学生对生活情境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三个方面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三个方面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三个方面包括:
1. 教育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通过实例来说明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或者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2. 提供数学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分析、解答和解决,不仅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还能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实践中的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谈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梳理出10个核心概念,“应用意识”是其中之一。
还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既注重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注重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将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易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40-97=140-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
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实际生活体验:妈妈让你带140元钱去药店买97元钱的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
你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用140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
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而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要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带来自己的玩具汽车玩具手枪放在讲台上。
讲一讲自己是怎么玩的?怎么用的?学生讲完后,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如果没有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学生答道:可以用人民币代替。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这样的导入设计基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二、加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慢慢领会。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口算题:24÷2= 36÷3= 27÷3= 48÷4=……并提问:算除法口算时商写在什么地方?余数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告诉学生除法算式就像一座小房子而商就是房子里住的小主人而余数就是小主人不愿带走的客人(边说边用课件演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到商店买东西时常常看到价格标签而知道应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之间的关系(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给动物村庄设计车轮的环节(小猪、小兔、小牛的车轮分别设计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以俟行家赐教。
一、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把学生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根据生省活中的感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全会单项式与多项式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教师再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学习例题,通过这样学习,探索运算性质的过程,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衔接能力,而且让学生亲自尝试第一步运算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满堂灌各类学生的认识各说不一,学习差的学生最反感,他们谈到这个问题总是叫苦,“听不懂”、“跟不上”,“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陪坐”等等。
中等生觉得虽然课堂上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更多的时间自已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则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我不懂的地方老师又没有时间讲”。
这样老师的上课对这部分学生没有给他们提供拓展空间,反而禁固他们思想,使学生变成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背离现代教学的宗旨,从而扩大厌学面。
居于“满堂灌”弊大于利,结全b层班的特点我经反复研究、确定“提问、计论、答凝、小结”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索、讨论、答凝,小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应用定理证明题目。
并找出解决这类题目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解决这类题型形成具体的思维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摘要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存在这大量的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负数、等式、不等式、函数等实际背景。
关键词新课标应用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造出更有效的方法。
1.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存在这大量的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负数、等式、不等式、函数等实际背景。
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
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全盘端出。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实际问题和场景。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一个缺乏应用意识的人,会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视而不见,当然更谈不上会有什么发现了,就像抛硬币这样一个简单现象,如果人们不能主动地从数学角度去研究硬币落下来的规律,那么至今人们也无法了解到硬币落下来时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相同这样的规律。
著名的哥尼堡土桥问题、邮递员最佳路线问题,以及桥梁、仓库的最佳选点问题等的解决,无不要求主体具有强烈的应用意识,能够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社会文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与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英语——这个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英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运用。
而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发现”和“探索”。
一个学生学习了英语知识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英语“运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英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浓厚起来,对所学的词汇、句型有一种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4 story time,老师告诉孩子们Zoom打算去游览华山,请孩子们为他参谋一下此次出游的必需品,并简单说说理由。
此时在特定的情景下,孩子们会大胆开口。
有的说山上经常是阴雨天气,所有说一定要带上雨伞,还有的说,爬山时打雨伞不方便,还是带上雨衣更安全。
有的说山顶上凉,尤其是入冬前可能会下雪,一定要带上大衣和长靴。
随着孩子们的提议,老师把要带的东西列了一个清单:
He must take an umbrella, a hat, a raincoat, sunglasses and boots.老师边说边拿出实物,并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认读这些单词,这也会为六年级下册Unit6的Good to know----Field trip equipment list 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其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英语就在自
己身边,这样他们就会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英语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二、亲自动手实践,寻找英语有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老师可以直接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
比如四年级下册Unit5为了复习“How much is it ”这个句子,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用电脑做出一个超市结账的场景,告诉孩子们,自动结账机出现了故障,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动手帮助Monkey, Rabbit, Dog, Zoom 算一算他们的开销。
又如在学习了Our school这个单元后,学生就知道了当有外人来到学校时,要欢迎他们。
Welcome to our school。
如果看到外宾我们应该说:Welcome to China.(Shaanxi, Y ulin)。
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教育。
三、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年级上册Unit4 My home C 部分Task time ,有个新任务----正确选择租用房屋。
如果我们去国外,想给自己租一间房或者是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他列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租房要求。
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何让学生变课本知识为实际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需要我们老师的钻研与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与教学内容相符,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始终把握“学习生活化,知识生动化”这一原则,促进学
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