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写)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本实验采用自由落体法来测量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是利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速度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自由落体装置、计时器、测量尺、直尺等。
实验步骤:
1. 将自由落体装置安装在垂直的支架上。
2. 调整自由落体装置的高度,使它的下端悬在地面上。
3. 将测量尺竖直固定在支架上,并通过调整支架的高度和角度,使其与自由落体装置的下端呈直线垂直。
5. 用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的下落时间t,重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 用公式g=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实验数据: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下落时间t/s|下端高度h/m|g/m/s^2|
|:---:|:---:|:---:|:---:|
|1|0.42|0.5|9.81|
|2|0.41|0.5|9.97|
|3|0.40|0.5|9.94|
|4|0.41|0.5|9.97|
|5|0.42|0.5|9.81|
|平均值|0.41|0.5|9.90|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多次测量和取平均值,得到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90m/s^2,接近标准值9.81m/s^2,误差在2%以内,说明本实验测量结果精确可靠。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自由落体测量的方法,测定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并探究其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无任何阻力作用下,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作用力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因此,用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g = 2h / t^2其中,g为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自由落体时所经过的高度,t为物体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中选定一个高度较高的地方,如实验室楼的顶部。
2. 首先需要测定自由落体的高度h。
在选定的位置上,将测高仪竖直安装,并将其底部与地面齐平。
然后,将被测物体从测高仪的顶部自由落下,记录物体从顶部到达测高仪底部的时间t1,并用测高仪测量物体落下的高度h1。
3. 重复上述步骤,记录至少三组不同的高度和时间数据,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我们利用上述实验步骤,得到了三组数据,分别如下表所示:高度h/mt时间t/s1.5t 0.462.0t 0.562.5t 0.64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组数据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计算平均值,如下所示:高度h/mt时间t/st重力加速度g/(m/s^2)1.5t 0.46t 9.452.0t 0.56t 9.892.5t 0.64t 9.76平均值t 9.70结论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70 m/s^2,这个值与我们预计的值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无关,这也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指的是不受任何外力干扰,只受重力作用而做自由下落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恒定的,且大小为重力加速度 g。
因此,通过测量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时间 t,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g。
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器、计时器、直尺、卡尺等。
2. 搭建自由落体实验装置,使自由落体器从高处自由落下。
3. 用直尺测量自由落体器下落的高度 h。
4. 启动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器下落的时间 t。
5. 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次,取平均值。
6.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g。
实验结果: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如下:高度 h (m) 时间 t (s)0.1 0.450.2 0.640.3 0.780.4 0.900.5 1.01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g 如下:g = (2h) / t2代入数据,可得:g = (2 × 0.1) / 0.452 = 8.89 m/s2g = (2 × 0.2) / 0.642 = 9.20 m/s2g = (2 × 0.3) / 0.782 = 9.17 m/s2g = (2 × 0.4) / 0.902 = 9.14 m/s2g = (2 × 0.5) / 1.012 = 9.80 m/s2取平均值可得,重力加速度 g = 9.24 m/s2。
实验结论: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重力加速度,得出了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 9.24 m/s2。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落高度 h 与下落时间 t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h =\frac{1}{2}gt^2\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
通过测量下落高度 h 和下落时间 t,就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g 的值:\g =\frac{2h}{t^2}\三、实验仪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2、纸带3、重锤4、铁架台5、直尺6、交流电源四、实验步骤1、将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纸带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把重锤通过纸带与电磁打点计时器连接好。
2、接通交流电源,让重锤自由下落,同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3、取下纸带,选择点迹清晰且间距较大的一段纸带,标上计数点0、1、2、3、4、5……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 秒。
4、用直尺测量出各计数点到起始点 0 的距离 h1、h2、h3、h4、h5……5、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下落时间 t1、t2、t3、t4、t5……6、利用公式\g =\frac{2h}{t^2}\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重力加速度 g1、g2、g3、g4、g5……7、求出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测量的最终结果。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计数点|下落高度 h(cm)|下落时间 t(s)||::|::|::||0|000|000||1|190|004||2|780|008||3|1770|012||4|3160|016||5|4950|020|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各计数点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1 =\frac{2×190×10^{-2}}{(004)^2} = 950 \,m/s^2\\g2 =\frac{2×780×10^{-2}}{(008)^2} = 975 \,m/s^2\\g3 =\frac{2×1770×10^{-2}}{(012)^2} = 986 \,m/s^2\\g4 =\frac{2×3160×10^{-2}}{(016)^2} = 988 \,m/s^2\\g5 =\frac{2×4950×10^{-2}}{(020)^2} = 988 \,m/s^2\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为:\g =\frac{950 + 975 + 986 + 988 + 988}{5} = 978 \,m/s^2\六、实验误差分析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不稳定,可能导致测量的时间间隔存在误差。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重力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力之一,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每秒钟速度增加的大小,它是重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测定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2. 确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器材:1. 一块平滑的竖直墙壁。
2. 一支长而轻的细线。
3. 一块光滑的小物体。
4. 一把秒表。
实验步骤:1. 将细线固定在墙壁上,使其垂直向下悬挂。
2. 将小物体系在细线的下端。
3. 将小物体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4. 同时启动秒表,并记录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
5.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与结果: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下落时间(s)1 0.892 0.923 0.9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平均下落时间为0.907秒。
根据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得到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s =1/2gt²,其中s为下落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中,可以得到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s = 1/2 × 9.8 × (0.907)²计算得到的下落距离为0.395米。
根据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可以解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g = 2s / t²代入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为10.1 m/s²。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测定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为10.1 m/s²,与理论值9.8 m/s²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系统误差所致,例如细线的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的仪器精度以及实验者的操作技巧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更精确的秒表,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二(b)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用自由落体法)

实验二(b )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用自由落体法)实验目的1.学会应用光电计时装置。
2.掌握用自由落体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仪器自由落体装置,光电计时装置,不同质量的小钢球等。
实验原理1.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221gt h = (2-2 b -1) 测出h 、t ,就可以算出重力加速度g 。
用电磁铁联动或把小球放置在刚好不能挡光的位置,在小球开始下落的同时计时,则t 是小球下落时间,h 是在t 时间内小球下落的距离。
2.利用双光电门计时方式测量g如果用一个光电门测量有两个困难:一是h 不容易测量准确;二是电磁铁有剩磁,t 不易测量准确。
这两点都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测量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双光电门计时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小实验误差。
小球在竖直方向从0点开始自由下落,设它到达A 点的速度为V 1,从A 点起,经过时间t 1后小球到达B 点。
令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h 1,则 221111gt t V h += (2-2 b -2) 若保持上述条件不变,从A点起,经过时间t 2后,小球到达B ’点,令A、B ’ 两点间的距离为h 2,则 2gt t V h 22212+= (2-2 b -3) 由(2-2 b -2)和(2-2 b -3)可以得出 1211222t t t h t h g --= (2-2 b -4) 利用上述方法测量,将原来难于精确测定的距离h 1和h 2转化为测量其差值,即(h 2-h 1),该值等于第二个光电门在两次实验中的上下移动距离,可由第二个光电门在移动前后标尺上的两次读数求得。
而且解决了剩磁所引起的时间测量困难。
测量结果比应用一个光电门要精确的多。
实验内容1.仪器组装(1)将三角支架的三条腿打开到最大位置,将三条腿上两边的螺钉紧固,使其不能活动;(2)把立柱端面中心上的螺钉卸下,将三角支架上的两个定位键插入立柱端面的两个T 形的槽内,用螺钉紧固;(3)将电磁铁吸引小球的装置、光电门、接球架固定于立柱上。
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一、引言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是物体运动的基本力之一。
测量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自由落体法测量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并验证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原理。
三、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物体运动方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F = m·a,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力只有重力,因此可以将上述方程简化为F = 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加速度来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装置:包括支架、线轮、细线、释放装置等。
2. 实验器材:包括计时器、测量尺等。
五、实验步骤1. 在支架上安装好线轮和细线,将细线一端固定在线轮上,另一端系上待测物体。
2. 将待测物体从释放装置处放下,使其进行自由落体。
3. 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物体下落经过的时间。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六、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下落的时间t。
由于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可以使用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s = (1/2)·g·t^2,其中s是下落距离,g是重力加速度。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下落距离s和所用时间t,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七、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为9.8 m/s^2。
根据理论知识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因此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合,验证了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原理。
八、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的来源,例如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验装置的摩擦等。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引言:自由落体实验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通过测量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可以确定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验证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探讨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一块平滑的竖直墙面,墙面上设有一个垂直的刻度尺,以便测量物体下落的距离。
同时,准备一个计时器,以精确测量物体下落所需的时间。
2. 实验器材:选择一个小巧的物体,如铅球或小石块,保证其形状规则且质量均匀分布。
3. 实验过程:将物体从墙面上方放置,使其自由下落,同时使用计时器记录下落所需的时间。
重复实验多次,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下落的平均时间,并结合刻度尺的读数,计算出物体下落的平均距离。
数据分析:根据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s = 1/2gt^2其中,s为物体下落的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t为物体下落所需的时间。
通过实验测得的物体下落的平均距离和平均时间,我们可以代入公式,解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到了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然而,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误差分析:1. 空气阻力:在实际实验中,物体下落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为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更小的物体或者在真空环境中进行实验。
2. 实验仪器误差:计时器的精度和刻度尺的读数误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选择更精确的仪器或者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改进方法:1. 采用更精确的仪器:选择更高精度的计时器和刻度尺,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优化实验环境:在无风的室内环境中进行实验,可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3. 增加实验次数: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可以减小个别实验数据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二、实验描述
重力加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本实验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
实验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器材
MUJ-5C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精度),自由落体装置(刻度精度),小钢球,接
球的小桶,铅垂线。
四、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如图1。
在重力实验装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方程为
s=v0t+1/2g t2
该式中,s是物体在t时间内下落的距离;v0是物体运动的初
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若测得s, v0,t,即求出g值。
若使v0=0,即物体(小球)从静止释放,自由落体,则可
避免测量v0的麻烦,而使测量公式简化。
但是,实际测量S
时总是存在一些困难。
本实验装置中,光电转换架的通光孔总
有一定的大小,当小铁球挡光到一定程度时,计时-计数-计频
仪才开始工作,因此,不容易确定小铁球经光电转换架时的挡
光位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
让小球从O点处开始下落,设它到A处速度为v0,再经过
t1时间到达B处,令AB间距离为s1,则
gt12
s1=v0t1−1
2
同样,经过时间t2后,小球由A处到达B’处,令AB’间
的距离为s2,则有
s2=v0t2+1/2g t22
化简上述两式,得:
图1 实验装置图g=2(s2t1-s1t2)/ t1t22-t2t12=2(s2/t2-s1/t1)/ t2-t1
--------------------------------------------(1)上述方法中,s2, s1由立柱上标尺读出,巧妙避免了测量距离的困难。
(注:B,B’为同一光电门,只是距离A的远近不同)
g的不确定度与光电转换架的位置有关。
根据不确定度的绝对值合成公式,采用求标值的方法来选择最有利的条件,求出最佳操作范围。
经实际推导,得:
∆g=2(∆s+v0∆t)
t2−t1
(
1
t1
+
1
t2
)+
4g∆t
t2−t1
−−−−−−(2)
式中,取∆s1=∆s2=∆s,∆t1=∆t2=∆t2
要使∆g较小,则:
①∆t,∆s,要多次测量后求出;
②v0要尽量小;
③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顶端,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底
端。
五、重点和难点
1、重力加速度测量方法;
2、保持支架铅直;
3、光电门最佳位置的确定。
六、实验步骤
(1)调节自由落体装置:将系有重物的细绳挂在支柱上作铅垂线,调节三脚座螺钉使铅垂线通过两光控门的中心,以保证小钢球下落时准确地通过光控门;同时要从水平方向调节光控门,使光控门保持水平,以确保两个光控门之间的距离即是s2,或 s1的值;此外还要保证光控门在每次移动之后都拧紧,不能有松动现象。
(2) SSM-5C 计时-计数-计频仪的调试:接通电源,将功能选择开关调至计时,输入信号分配开关SN指向2,将后面电压输出调至 6V,检查两光控门的光源是否对正光敏管,用手遮一下上光控门,计时开始,再遮一下光控门,计时停止,即为正常。
(3)将OA设置为,使OB’=.
(4)将测速仪打开,选择“重力加速度”功能,按“电磁铁”,将小球吸住,保持小球静止。
(5)再按“电磁铁”键,小球自由下落,计时器开始计时。
通过计时器读出t2。
(6)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值。
(7)改变第二个光电门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共得15组实验数据,得到15个不同的t1。
(8)按计算公式(2)计算∆g值,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g-s1曲线,找出∆g 最小的点,并确定相应的s1。
(9)利用已测数据找出与该s1最相近的数值,计算g,并计算此时的百分误差。
注意:利用铅垂线和立柱的调节螺丝,确保离住处与铅直。
保证小球下落时,两个光电门遮光位置均相同。
测量时一定要保证支架稳定、不晃动。
路程 s 的准确测量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七、实验数据处理
1、取s0=10cm保持不变,则v0=s。
2、取OB’=,测出此时的实验数据如表1
表1 t2测量数据表
3、在保持s0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变s1的取值,并测出相应的时间t,实验
数据如表2所示。
取△s=,△t=),其结果如表3所示
1
由图2可以看出,当s 1=时,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最小,于是得到s 1的最佳值为.
此时,重力加速度为 m/s 2,由于长沙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实际值为 m/s 2,于是百分误差
009.75939.8100
E=|
|100%||100%0.516% 1.00%9.8100
g g g --⨯=⨯=< 于是实验结果满足实验要求。
最终得到s 1=时的重力加速度
()2
9.80.1/g m s =±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s 1的取值,重力加速度不确定度
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其中仍有部分点存在一定误差;同时,虽然s 1=时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最小,但相对来说重力加速度的百分误差仍然较大,其不确定度也较大。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几种影响因素:视差。
在测量s 2, s 1的时候,由于视线并未保证严格水平,使读数与实际距离有一定的差别。
2、 空气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小球下落会有空气阻力,导致测出的值普遍
偏小,最终使重力加速度的值小于理论值。
3、 仪器自身的精准度。
仪器精准度的大小会通过影响读数间接影响实验结
果。
4、小铁球的稳定性。
若释放时的小铁球处于摆动状态,则会影响到计时器
的计时,引起误差,可待小球较稳定后再释放。
5、OA值的设定。
OA值的设定会直接影响v0,s2, s1的大小,进而影响不确
定度的计算,并且还可能会对最佳s1的确定产生影响。
6、s2的设定。
s2的取值会直接影响不确定度的计算。
因此不同s2的取值可能
会使结果有所不同。
九、问题与建议
1、要注意光电传感器的竖直和水平调整。
2、数据要充足,减少误差。
3、学会用图像法求解s1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