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把握重要文言词语。

二、理清“记”文体中包括的记叙、描述、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审题从题目中你取得哪些信息?明确:时刻、地址、情形。

“记”记叙了一件情形。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如何的,让咱们一路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一、请同窗们朗诵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楚。

二、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情形?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切课文(一)记了游玩的情形。

一、“游”是一个进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进程吗?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3、随着游玩进程的清楚,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如何的转变?明确:欢喜——失望——喜悦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慢慢展开于咱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窗为咱们朗诵叙事部份,读出一种情绪的转变。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二)记了景色一、请同窗读读描述月色的句子。

二、在这段话中描述了如何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咱们描述一下。

3、在如此的刻画中,你们感觉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空明、清澈、透明五、让咱们在朗诵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提示:如、盖(三)记了情一、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什么缘故能欣赏取得如此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缘故。

明确:闲人二、何为“闲人”?明确:清闲3、看材料,探讨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4、如何明白得那个“闲人”一词?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六、朗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觅。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以后请同窗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1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探究学习: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4.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上)

4.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上)

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1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明白得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明白得作者特殊的心境。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述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式。

【学习重难点】1.明白得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重点)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述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式。

(难点)【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记承天寺夜游》在文学界被尊为神品,这节课就让咱们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闻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在文、词、诗、书法等方面皆有所长,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有的全才。

2.朗诵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遂.(suì)寝.(qǐn)藻荇..(zǎo xìng)3.明白得词义。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相与:一起,一路。

盖:承接上文,说明缘故,可译为“原先是”。

但:只,只是。

耳:算了。

4.阅读课文,试探问题。

请简要归纳课文三段文字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交代了时刻、地址和夜游缘故。

第二段,刻画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可惜无人赏月。

三、合作探讨(一)整体感知(1)作者什么缘故要夜游承天寺?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如何的特点?明确: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二)深层探讨(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谊的,但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谊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明确: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能够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热。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如何的心境?明确:被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各类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17课《记承天寺夜游》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1》【目标定向】1.能够默写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够翻译全文。

3.掌握虚词“但、耳、遂”等词的用法。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

其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1.正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概括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巩固训练】一、根据文章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何夜无月??。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特殊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字的古今意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今:闲人古:今: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朗读,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苏轼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字子赡、号东坡居士。

我国民间所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就是: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苏轼少年时便显露出了超人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父母都是为人正直,使他养成了心胸坦荡的性格。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苏轼是朝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2、给下列生字注音遂()寝()荇()竹柏()3、解释加点词语。

欣然..起行 ( ) 遂.至承天寺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相与..步与中庭 ( )4、.疏通文意。

在组长带领下解决翻译课文。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一人一句翻译课文;组长负责记出翻译时遇到的疑难,准备展示。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关键词,品修辞)明确: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三、展示反馈1.交流以上5个问题;解决合作后仍没有解决的疑难。

2.朗读课文,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探究内容
1.情:深度
2.景:特征
(三)探究方法
情在于悟,景在于品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的称誉。我们曾学过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明确:(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2)什么景?①“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三句写景的句子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解题
思考:“记” ——本文记述了哪些要素?“游” ——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赏读课文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明确:(月色入户)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朗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四.积累写月的诗句,不少于五句。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唐·李白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2.念:
3.户:4.遂:
5.寝:6.空明:
7.盖:8.但:
9.耳:10.闲人:
三.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关键字】八年级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4.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三.介绍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意境
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二.合作交流
1.会说:思路清晰
2.会听:抓住要点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指引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人间词话》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渗透了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句中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一.导入课文: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