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沉降计算表

合集下载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建筑地基基础计算

建筑地基基础计算

建筑地基基础计算地基基础计算用表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表2-27)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表2-27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表2-28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间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表2-28注: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2.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第7章的有关要求;3.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4.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2.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表2-29)承载力修正系数表2-29注:1.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ηd取0。

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

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

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引言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是指在建筑工程中,针对地基沉降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意义地基沉降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地基沉降过大,建筑物会出现倾斜、裂缝等安全隐患,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因此,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地基沉降度进行控制和标准化是非常必要的。

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制定,可以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地基沉降过大而导致建筑物出现倾斜、裂缝等问题。

此外,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还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制定依据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家相关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

2.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地基类型、荷载大小等因素进行制定。

3.工程技术经验:根据历史工程经验,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标准和方法,为制定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三、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分类根据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不同目的和要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物沉降限值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等因素制定的一系列沉降限值标准,以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地基沉降监测标准:对于一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需要对地基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因此,制定地基沉降监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3.地基处理标准:对于一些地基沉降过大的情况,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中也包括了地基处理标准。

四、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具体要求混凝土地基沉降度标准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物沉降限值标准要求:建筑物沉降限值标准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所允许的最大沉降量。

22分层总法和规范法

22分层总法和规范法
表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GBJ7-89)
n
p0
基底附加应力 p0fk p0 0.75 fk
Es
2.5 4.0 7.0 1.4 1.3 1.0 1.1 1.0 0.7 15.0 20.0 0.4 0.4 0.2 0.2
0z(i-1) 0zi
附加应力
Ai Ai p0 (zi i zi 1i 1 ) Es A i Esi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3、对于超固结土,应先求出先期固结压力,分两种情况 计算沉降:
(1)当 szi
(1)当
zi pi szi zi pi
时:
时:
4、有相临荷载作用时,应将相临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叠加到基 础自身引起的附加应力中去; 5、对于基础面积和埋深均较大的情况应分别计算地基的回弹 量(由于开挖卸载)、再压缩量(由于建造基础但加载尚未超 过开挖的土重)和压缩量(基础加载超过开挖的土重).
i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zi
zi
附加应力
si
Ai
E si
n n p0 p0 i i zi - i-1 zi-1 sz i - i-1 i -1 si z E si i 1 i 1 E


si
• 地基总沉降量为
p0 zii - zi-1i-1 s s s s i 1 Esi

e i1 e 2i Si Hi 1 e1 i
p1i czi 查得e1i p2i czi zi 查得e2i
(g) 各层沉降量叠加Si
自重应力
d
p0 zi Hi
附加应力
e e1i e2i czi zi p2i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整理)地基沉降计算.

(整理)地基沉降计算.

1.某正常固结土层厚2.0m ,其下为不可压缩层,平均自重应力100cz a p kP =;压缩试验数据见表,建筑物平均附加应力0200a p kP =,求该土层最终沉降量。

【解】土层厚度为2.0m ,其下为不可压缩层,当土层厚度H 小于基础宽度b 的1/2时,由于基础底面和不可压缩层顶面的摩阻力对土层的限制作用,土层压缩时只出现很少的侧向变形,因而认为它和固结仪中土样的受力和变形很相似,其沉降量可用下式计算:1211e e s H e -=+ 式中,H ——土层厚度;1e ——土层顶、底处自重应力平均值c σ,即原始压应力1c p σ=,从e p-曲线上得到的孔隙比e ;2e ——土层顶、底处自重应力平均值c σ与附加应力平均值z σ之和2c z p σσ=+,从e p -曲线上得到的孔隙比e ;1100c a p kP σ==时,10.828e =;2100200300c z a p kP σσ=+=+=时,20.710e = 1210.8280.7102000129.1110.828e e s H mm e --==⨯=++2.超固结黏土层厚度为4.0m ,前期固结压力400c a p kP =,压缩指数0.3c C =,再压缩曲线上回弹指数0.1e C =,平均自重压力200cz a p kP =,天然孔隙比00.8e =,建筑物平均附加应力在该土层中为0300a p kP =,求该土层最终沉降量。

【解】超固结土的沉降计算公式为:当c cz p p p ∆>-时(300400200200a c cz a p kP p p kP ∆=>-=-=)时,10lg lg 1ni ci li i cn ei cii ili ci H p p p s C C e p p =⎡⎤⎛⎫⎛⎫+∆=+⎢⎥ ⎪ ⎪+⎝⎭⎝⎭⎣⎦∑式中,i H ——第i 层土的厚度;0i e ——第i 层土的初始孔隙比;ei C 、ci C ——第i 层土的回弹指数和压缩指数; ci p ——第i 层土的先期固结压力;li p ——第i 层土自重应力平均值,()12c i li ci p σσ-⎡⎤=+⎣⎦;i p ∆——第i 层土附加应力平均值,有效应力增量()12z i i zi p σσ-⎡⎤∆=+⎣⎦。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与数据处理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与数据处理

1.引言对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因为土地有限而又昂贵,所以人们只能向空中谋求更多的空间,而高层建筑物具有节省用地、美化城市建筑景观等显著优点,于是高层建筑物迅速崛起。

但由于高层建筑往往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对高层建筑本身即内部基础和设备的相对位置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其施工将给高层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

所以,为了保障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必须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层建筑物沉降的主要来源及特征,包括建筑物本身相联系的原因和自然条件引起的变化。

即:1)内部因素引起的变形合理变形:建筑物自身的构筑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衡使建筑物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一般小于允许变形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

施工误差变形:由于施工误差而造成荷载分布和预计分布不符,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这种变形对局部来讲一般很小,但考虑从下部到上部的累积变形间的相互影响时,它是建筑物达到危险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形基础形变:由于建筑物的重量,使基础上的土壤被压实,引起建筑物沉降。

其余因素引起的变形:由于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温度和地下水的变化引起以及受风力引起的摆动等。

这里不包括偶然性的地震因素。

建筑物产生沉降后一定要对其沉降量值进行分析,建筑物正常的沉降,是循着:从缓慢——活跃——缓慢——稳定的过程。

我们通常最关心的是建筑物最大沉降量,有关要求是H(建筑物总高)×0.02%。

但这是对一个建筑物完工后一定时期的概略标准,却不是建筑物从施工至使用后1——2年里的各个时期的最大沉降量的要求。

而各时期的最大沉降量的要求是及时和非常重要的,而且因各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同和各个时期时间性不同,所以的设计系数也不同。

2.沉降观测一般的说,高层建筑物的沉降的观测多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微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和地面摄影测量的方法。

大型和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内容主要是测定建、构筑物均匀沉陷和不均匀沉陷。

沉降标

沉降标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结合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实践,阐述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一、沉降观测的实施(一)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标志的布设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8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35.4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0.0702 0.1754 0.2544 0.3509 0.4737 0.7632 0.0263 0.2632 0.0614 0.0877 0.0789 0.0702 0.1842 0.1770 0.1770 0.1416 0.4248 0.0885 0.1770 0.0139 0.0384 0.1363 0.2180 0.3241 0.0269 0.0356 0.0759 0.1167 0.2065 0.2555 0.2718 0.4024 0.1290 0.1535 0.2106 0.2433 0.2759 0.3004 0.3657 0.0204 0.0857 0.1592 0.1837 0.2490 0.0131 0.1273 0.2008 0.2253 0.2824 0.4947 0.0629 0.1690 0.2180 0.2424 0.3241 0.3731 0.3976 0.4955 0.0400 0.0890 0.1380 0.2196 0.2441 0.5135 0.0122 0.1347 0.2163
30 21 30 10 21 38 38 25 12 38 21 30 38 38 21 30 12 21 38 30 21 13 30 38 21 12 21 30 12 21 30 38 13 21 12 30 21 30 38 32 13 23 32 50 50 23 32 50 23 50 13 23 32 50 23 13 23 50 32 13 23 50 32 50 23 13 32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465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350
0.0175 0.0263 0.0197 0.0241 0.0307 0.0724 0.0066 0.0592 (0.0504) 0.0066 (0.0022) 0.0175 0.0285 0.0442 0.0000 (0.0088) 0.0708 (0.0841) 0.0221 0.0035 0.0061 0.0245 0.0204 0.0265 0.0067 0.0022 0.0101 0.0102 0.0224 0.0122 0.0041 0.0327 0.0322 0.0061 0.0143 0.0082 0.0082 0.0061 0.0163 0.0051 0.0163 0.0184 0.0061 0.0163 0.0033 0.0286 0.0184 0.0061 0.0143 0.0531 0.0157 0.0265 0.0122 0.0061 0.0204 0.0122 0.0061 0.0245 0.0100 0.0122 0.0122 0.0204 0.0061 0.0673 0.0031 0.0306 0.0204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1 1 1 1 1 1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ZK64
0.0055
46.756
ZK57
0.0037
30.412
0.093
0.000936523
ZK65 3.05 3.45 4.25 6.8 0.13 1.83 2.93 ZK58 3.23 3.63 4.23 6.43 1.65 1.85 3.55 ZK66 4.15 5.35 5.75 6.15 6.8 1.22 2.82 ZK62 3.22 3.42 4.82 6.12 0.37 1.37 1.87 2.37 ZK67 2.67 2.97 5.67 6.67 6.8 1.08 1.28 1.48 1.88 4.18 ZK75 4.48 6.08 6.48 6.78 6.8 1.49 2.49 3.99 4.49 ZK68 5.19 5.59 6.19 6.39 6.8 0.09 0.59 0.79 1.19 1.39 ZK76 2.29 3.09 3.79 5.29 6.39 6.8 0.51 2.11 2.31 2.31 ZK69 2.81 3.61 4.41
筏式基础地基沉降和变形计算
孔号 孔深 地层 η 基底压力 基础宽度 2Z/b δ i δ i-δ i-1 变形 (δ i-δ i-1)/E0i Σ 模量
沉降量 倾斜值
ZK1
ZK9
0.8 2 2.9 4 5.4 8.7 0.3 3 0.7 1 0.9 0.8 2.1 2 2 1.6 4.8 1 2 0.17 0.47 1.67 2.67 3.97 0.33 0.63 0.93 1.43 2.53 3.13 3.33 4.93 1.58 1.88 2.58 2.98 3.38 3.68 4.48 0.25 1.05 1.95 2.25 3.05 0.16 1.56 2.46 2.76 3.46 6.06 0.77 2.07 2.67 2.97 3.97 4.57 4.87 6.07 0.49 1.09 1.69 2.69 2.99 6.29 0.15 1.65 2.65
0.0006 0.0013 0.0007 0.0024 0.0015 0.0019 0.0002 0.0024 -0.0042 0.0002 -0.0001 0.0006 0.0008 0.0012 0.0000 -0.0003 0.0059 -0.0040 0.0006 0.0001 0.0003 0.0019 0.0007 0.0007 0.0003 0.0002 0.0005 0.0003 0.0019 0.0006 0.0001 0.0009 0.0025 0.0003 0.0012 0.0003 0.0004 0.0002 0.0004 0.0002 0.0013 0.0008 0.0002 0.0003 0.0001 0.0012 0.0006 0.0001 0.0006 0.0011 0.0012 0.0012 0.0004 0.0001 0.0009 0.0009 0.0003 0.0005 0.0003 0.0009 0.0005 0.0004 0.0002 0.0013 0.0001 0.0024 0.0006
密实 稍密 圆砾 密实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稍密 中密 密实 中密 稍密 圆砾 稍密 密实 圆砾 稍密 密实 稍密 密实 胶结 稍密 圆砾 稍密 中密 稍密 圆砾 密实 中密 密实 稍密 圆砾 稍密 中密 密实 中密 稍密 密实 中密 稍密 圆砾 中密 圆砾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密实 中密 稍密 中密 稍密 圆砾 中密 圆砾 稍密 中密 密实 稍密 密实 密实 稍密 圆砾 稍密 密实 圆砾 稍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