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译作作品
林纾的翻译.

局9月版)
•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 因此“ 讹”在所难免。显然,钱钟书肯定“化” 之“讹”,认为这是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改造, 具有审美意义。
• 在《林纾的翻译》的开头,他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 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 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化’”,译也。从‘口’,‘化’ 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化’,读若‘言 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 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 “诱”,“译”、“诱”、“媒”、“讹”、“化”
翻译作品
•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
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
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
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
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
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
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
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 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 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 个。
•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
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 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 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 发作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
他以其出色的翻译技巧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享誉业界。
本文将就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综述,从不同领域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展示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在文学方面,林纾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他对《红楼梦》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纾通过细致入微的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著中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描写。
他对于原文中的古文使用、人物角色的深入解读以及情节的准确表达都展现了他的高超翻译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在文学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也延伸到学术和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多本国际知名学术著作,如《论语翻译与注释》和《心理学导论》等。
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林纾一方面要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得知识。
此外,林纾还在商业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翻译了多本商业类图书,如《顶级执行者的成功密码》和《创新企业家的秘密》等。
商业领域的翻译要求不仅需要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具备良好的商业背景知识,以便传达出准确的商业理念和策略。
在这方面,林纾通过其扎实的商业素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让商业类图书在中文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翻译才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涵,又保持了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无论是在文学、学术还是商业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都成为了行业里的佳作,为中文读者接触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而言,林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对于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都能够灵活应对,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同时保持着流畅的语言表达。
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事业中,他的作品会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翻译家林纾..

翻译的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后
明 末 清 初 时 代
梁启超 严 复城派 1882年 穷秀才——举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走上文学创作 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开始翻译生涯
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 《埃及金字塔剖屍记》 《黑太子南征录》 《脂粉议员》 《鲁滨孙飘流记》 《天囚忏悔录》 《离恨天》 《戎马书生》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 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 林纾、魏易合译(1905) 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曾宗巩译 林纾、魏易合译(1908) 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 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 林纾、曾宗巩合译
翻 译 特 色
爱国主义情怀
翻 • 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 译 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 以振动爱国之气 特 •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 色 助-《黑奴吁天录》
翻译技巧-合译
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It happened after some time, making a pretty large fire for cooking my meat, when I went to put it out after I had done with it, I found a broken piece of one of my earthenware vessels in the fire, burnt as hard as a stone, and red as a tile. I was agreeably surprised to see it, and said to myself, that certainly they might be made to burn whole, if they would burn broken. This set me to study how to order my fire, so as to make it burn some pots. 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 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 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k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 I plied the fire with fresh fuel round the outside and upon the top, till I saw the pots in the inside red-hot quite through, and observed that they did not crack at all. When I saw them clear red, I let them stand in that heat about five or six hours, till I found one of them, though it did not crack, did melt or run; for the sand which was mixed with the clay melted by the violence of the heat, and would have run into glass if I had gone on; so I slacked my fire gradually till the pots began to abate of the red colour; and watching them all night, that I might not let the fire abate too fast, in the morning I had three very good (I will not say handsome) pipkins, and two other earthen pots, as hard burnt as could be desired, and one of them perfectly glazed with the running of the sand.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1897年,林纾(1852-1924)夫人的病逝是他郁郁寡欢,适逢此时,他认识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后者劝林纾与他合译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以派遣忧愁。
这样,不懂外语但有深厚古文修养的林纾借助于口译者的解说,用文言完成了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
不料,此书出版后竟轰动一时,名扬天下。
小仲马的故事固然荡气回肠,林纾的译笔也哀婉动人,因而当时有人称此书为“外国《红楼梦》”。
从此,林纾一发不可收拾,一位不通外文的古文家竟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
林纾一生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百八十余种,其译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产,“林译小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专名。
Lin Shu, the Translator Who Did Not Know a Foreign LanguageIn 1897 Lin Shu (1852-1924) lost his wife,leaving him in a state of grief and depress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got to know Wang Shou chang, who had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rance. The latter managed to persuade him to co-translate Camille as a way of relieving his despondency. Lin Shu,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French but had an excellent mastery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n finished translating the novel into classical Chinese by virtue of Wang's interpreting. Renamed The Tragedy of Camille in Pari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and made the translator 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y. The original story is heart-rending and soul-stirring, and Lin Shu's language is felicitously pathetic and touching. Hence some Chinese people claimed this book to be " an outlandish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n on, Lin Shu translated more books, and this master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any foreign language thus became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lifetime, he translated altogether over 180 titles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which became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Lin's translation of novels" has become a special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林纾晚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激烈的攻击者,然而他最大的贡献恰恰在于以其译作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考伯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
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
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
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
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
司各特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译介西方近代思想的第一人为严复,而开启翻译西方文学之风者则为林纾。
林纾虽长于古文、诗词、绘画、戏曲,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翻译。
从最初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到逝世的二十五年中,林纾共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三种约一千二百多万字。
其中涉及英、美、法、俄、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
但其余大部分为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其中英国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达三十余种。
林译代表作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拊掌录》。
林纾的翻译可以一九一三年译《离恨天》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精力旺盛,态度认真,译笔生动传神。
因此,林译小说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经林纾用生动的译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
严复一九0四年留别林纾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纾后期译著,虽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堂·吉诃德》)、孟德斯鸠的《鱼雁扶微》(《波斯人信札》)等名作,但其他多属浪费精力之作。
此时林纾年过六十,译笔大为退色。
塞万提斯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与林纾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与林纾的“钝笔”,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翻译文学是“文学因缘”,那末后期林纾颇象他自己的书名《冰雪因缘》了。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虽然如此,林纾硬是用文言文,把西方近代社会五光十色的“人间喜剧”,色彩斑烂展示给中国读者,拓展了人们的文学视野。
林译小说无论内容与风格,与严译都有很大不同,但亦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如同严译常加按语一样,林纾常于译著序跋中舒摅政治热情,于爱国保种再三致意。
一九〇五年为配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翻译了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在该书跋中,他说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林纾与《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

林纾(1852—1924),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经由曾宗巩口述而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文言版本,言辞精美,文笔舒畅,体现了出众脱颖、笔墨饱满的翻译水准,令人崇敬,影响深远。
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林纾是福建福州人,热衷于文学阅读,受“西学东渐”思想影响,他“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决意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教育和启迪民智,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1897年,林纾开始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经过个人不懈的艰辛努力,他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工作,并于1899年在福州刊行印发。
作为中国介绍西洋文学的首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问世,便在封闭落后的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旋风,“为国人闻所未闻”,一纸风行全国,备受大众的赞扬与喜爱。
受此鼓励,林纾一发而不可收,在商务印书馆的诚挚邀请下,他潜心专司翻译欧美名家小说,前后共计翻译的作品高达两百余种,国别涉及美、英、法、俄、德、日、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国内民众称其为“泰山北斗”,外国友人誉其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名扬中外,堪称清末民初的翻译大师[1]96。
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其他的则在《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读者甚众。
在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其中就包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令人称奇的是,翻译家林纾本人并不懂得外文,他的翻译主要是在“玩索译本,默印心中”、“质西书疑义”的状态下通过口译者的协助完成的。
有人曾经这样点评过林纾的翻译水准,说:“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见者竞诧其速且工。
”在翻译的过程中,林纾凭借敏锐的文学直觉与深厚的汉文造诣,能够将口译者的言辞传达惟妙惟肖、细致精确地融会到汉语的文言文当中,即便是在口译者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恰当的言辞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时,他也能够根据作品的上下文情节善于捕捉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以精炼明白的语言写就下来[2]47。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林纾,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复肆力於画。
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吟边燕语》,莎士比亚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着,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着(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
(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着,即《艾凡赫》(Ivanhoe, 1905)《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
(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着,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肉券》,林纾着。
与魏易合译。
(1905)《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着。
(1905)《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着,魏易口译。
(1907),商务印书馆出版。
《剑底鸳鸯》,英司各特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神枢鬼藏录》,阿瑟毛利森(Arthur Morrison)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1907)《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空谷佳人》,英国博兰克巴勒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双孝子喋血酬恩记》,英国大隈克司蒂穆雷(David Christie Murray)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孤星泪》,法国嚣俄(雨果)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爱国二童子传》,法国沛那,林纾、李世中合译(1907)《花因》,几拉德原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藕孔避兵录》,菲利浦斯?奥本海姆(E.Phillips Oppenheim)原着,林纾、魏易合译(The Secret, 1907)《孝女耐儿传》,即《老古玩店》,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贼史》,即《孤雏泪》(Oliver Twist),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块肉余生录》,即《大卫·科波菲尔》,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块肉余生述后编》,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夏洛克奇案开场》,即推理小说《福尔摩斯》中的《血字的研究》,英柯南达利着。
(1908年)《玉楼花劫》,法国大仲马(1908)《新天方夜谭》,斯蒂文森、佛尼司地文,林纾、曾宗巩合译(1908)《髯刺客传》,柯南达利着,即英国柯南·道尔,林纾、魏易合译(1908)《恨绮愁罗记》,柯南达利着,林纾、魏易合译(1908)《电影楼台》,柯南达利着,林纾、魏易合译(1908)《蛇女士传》,柯南达利着,林纾、魏易合译(1908)《西北亚郡主别传》(For Love or Crown),马支孟德(Arthur W.Marchmont)着,林纾、魏易合译(1908)《荒唐言》,伊门斯宾塞尔原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8)《大侠繁露传》,男爵夫人阿克西原着,林纾、魏易合译(1908)《钟乳骷髅》,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8)《不如归》,日本德富健次郎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8)《冰雪姻缘》,即《董贝父子》(1909年3月)《黑太子南征录》,英国柯南达利,林纾、魏易合译。
(1909)《玑司刺虎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陈家麟合译。
(1909)《藕孔避兵录》,英国斐立伯倭本翰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9)《西奴林娜小史》,安东尼·霍普(Anthony Hope),林纾、魏易合译。
(1909)《芦花余孽》,色东麦里曼(Henry Seton Merriman)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
(1909)《慧星夺婿案》,却洛得倭康、诺埃克尔司原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9)《贝克侦探初编》(The Quests of Paul Beck),马克丹诺保德庆(M.McDonnel Bodkin)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09年)《贝克侦探续编》,林纾、陈家麟合译。
(1909年)《双雄较剑录》,哈葛德原着。
(1910年)《冰洋鬼啸》(1911年)《洞冥记》,斐鲁丁着。
(1921年5月)《天囚忏悔录》,约翰·沃克森罕(John Oxenham)着。
林纾、魏易合译。
(1908)《脂粉议员》,司丢阿忒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
(1909)《骗术翻新》,林纾、魏易合译。
(1909)《三千年艳尸记》(She),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
(1910)《古鬼遗金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2)《残蝉曳声录》,测次希洛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2)《情窝》,威利孙原着。
林纾、力树萱合译。
(1912)《离恨天》,即《保尔和薇吉妮》(Paulet Virginie),森彼得(Bernardin de Saint-Pierre)着,林纾、王庆骥合译。
(1913)《罗刹雌风》,希洛原着。
力树萱口译。
(1913)《黑楼情孽》,马支孟德原着。
1914年。
《深谷美人》,倭尔吞原着。
1914年8月。
《罗刹因果录》,俄国列夫·托尔斯泰(1914)《石麟移月记》,马格内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5年1月~6月《大中华》月刊。
《哀吹录》,法国巴鲁萨(巴尔扎克)着,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5)《薄辛郎》,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5)《蟹莲郡主传》(Countess De Charney),今译《摄政王之女》,林纾、王庆通合译。
(1915)《云破月来缘》,鹘刚伟原着。
林纾、胡朝梁合译。
发表于1915年5月~9月《小说月报》第6卷第5~9号。
《鱼海泪波》,法国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着。
(Pecheur d'Islande, 1915)《溷上花》,法国爽梭阿过伯(科佩)着。
林纾、王庆通合译。
(1915)《亨利第四纪》,即《亨利四世》,莎士比原着。
1916年2月~4月《小说月报》第7卷第2~4号。
《亨利第六遗事》,即《亨利六世》,莎士比原着。
(1916)《鱼雁抉微》,即《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着。
(1916)《鹰梯小豪杰》,夏绿蒂·玛丽·杨支(Charlotte Mary Yonge)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织锦拒婚》,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雷差得纪》,今译《查理二世》,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木马灵蛇》,美国包鲁乌因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香钩情眼》,今译《安东尼》,法国小仲马原着。
林纾、王庆通合译。
(Antonine, 1916年5月)《血华鸳鸯枕》(L’Affaire Clémenceau),今译《克列蒙梭的事业》,小仲马原着。
林纾、王庆通合译。
1916年8月~12月《小说月报》第7卷。
《红箧记》,希登希路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发表于1916年3月~10月《小说月报》第7卷第3~10号和1917年1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1号。
《奇女格露枝小传》,玛丽·考登·克拉克(Mary Cowden Clarke)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橄榄山》,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诗人解颐语》,倩伯司原着,收笔记故事205则。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年12月)《凯撒遗事》,即《裘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英国莎士比亚原着,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6年)《柔乡述险》,利华奴原着。
陈家麟口译。
1917年1月~6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1~6号。
《乔叟故事集》之《鸡谈》,1916年12月,《小说月报》第7卷第12号《乔叟故事集》之《三少年遇死神》,1916年12月《小说月报》第7卷第12号《拿云手》,英国大威森原着,刊于1917年1月的《小说海》第3卷第1~8期《乔叟故事集》之《格雷西达》,1917年2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2号《乔叟故事集》之《林妖》,1917年3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3号《乔叟故事集》之《公主遇难》,1917年6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6号《乔叟故事集》之《死口能歌》,1917年6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6号《乔叟故事集》之《魂灵附体》,1917年7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7号《桃大王因果录》,参恩女士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7年7月~1918年9月《东方杂志》第14卷第7号~第15卷第9号。
《乔叟故事集》之《决斗得妻》,1917年10月,《小说月报》第8卷第10号。
《社会声影录》,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7)《人鬼关头》,即《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
(1917)《鹦鹉缘》,《鹦鹉缘续编》《鹦鹉缘三编》。
林纾、王庆通合译。
小仲马原着。
(1918年)《痴郎幻影》,赖其镗原着。
林纾、陈家麟合译。
(1918年10月)《现身说法》,即《童年少年青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着,林纾、陈家麟合译(1918)《玫瑰花》,又《续编》,佛罗伦斯·巴克雷(Florence L.Barclay)原着。
(The Rosary, 1918-1919)《恨楼情丝》,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着,林纾、陈家麟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