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调整
我国近五年财政政策

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基调使财政政策肩负着更加艰巨 的任务,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 种转变使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双重压力逐步向财政政策倾斜。 与此同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上强 调,2011年要发挥好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把保障和改 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此看来,财政政策在“调结构 、保民生”上的作用不会改变,具体地,2011年财政政策实质内 容大概分三个层次——赤字变化、结构减税与支出方向。
2010年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侧重点主要体现在刺 激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如根 据物价变动推出的惠民措施等。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推进 地方财政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和支持社会事业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 外经济形势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对关税政策也进行 了一定的调整。(表:2010年我国重点财政政策内容一览)
➢ 1、加大保障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 2、对就业特别是创业型就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 3、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 ➢ 4、鼓励相关产品进口,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 5、完善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 6、采取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 7、减少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中性政策:介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
策之间,不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在经济运行基 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又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实行, 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 策的简略回顾
➢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 ➢1998年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 ➢2005年-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 ➢2009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变化

三、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时间】:1993年
• 【背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 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 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 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 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 【内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 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 大决策,1993年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 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 47.39%,有力地平衡了商品供求,保证了物价稳定。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 首先,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 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 口商品结构;其次,对出口创汇企业实行税收等各 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扩大生产出口商品,实现国
• 其次,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 税的做法,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 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 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还取消了所得税前归还贷 款、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 规定。
• 再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应 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计税方法上 采取分项征收。
方面通过征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限制预算外资
金的规模,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另一
方面鼓励能有效地增加供给的生产投资,限制 “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 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的变迁

20
21
【时间】: 时间】 2008年12月 2008年12月 背景】 【背景】: 2008年下半年 2008年下半年 全球金融海啸 爆发后, 爆发后,中国 经济增长明显 减速, 减速,经济下 行压力加大。 行压力加大。
22
【内容】:积极财政政策 内容】 1.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 1.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 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 调整、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 调整、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 2.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计划 涉及钢铁、 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计划, 2.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计划,涉及钢铁、 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 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 色金属、装备制造、电讯等产业. 色金属、装备制造、电讯等产业. 3.截至2009年 截至2009 3.截至2009年7月,相关部委还推出了 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 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 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 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 珠海经济特区等地区性的产业升级投 资刺激计划。 资刺激计划。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 台后, 台后,管理层继续出台大量区域振兴 计划, 计划,从不同的方面不断振兴经济发 细化振兴内容, 展,细化振兴内容,必然对后市经济 起到新的促进作用。 起到新的促进作用。 效果】 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 【效果】: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稳 定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作用。
10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 内容】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 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 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 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 政策。 政策。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3.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效果】 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 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 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 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 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 所改变。但是,由于“双紧” 所改变。但是,由于“双紧”的财政货币政 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 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 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居民收入的增 幅也有一定的下降, 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疲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疲软,果】 实践证明, 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国 年 民经济较为平稳地回落到适 度增长的区间, 度增长的区间,成功地实现 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 软着陆” 制了通货膨胀, 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 经济的泡沫成分, 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 经济的快速增长 ,形成了 高增长、低通胀” “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 局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 局面, 成功典范。 成功典范。
三十年来财政体制改革

与地方 各自的收 入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 两套税 务机构 ; 建立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
返还制 度。
分税制的实行和完善 ,以及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 ,既增 强了中央 的宏观调控 能 力,又切实使财力明显下移 ,中央与地 方的分配关系更加合理 , 也符合 国际一
般 趋 势
税 收 制 度 改 革 规 范 政企 分 配 关 系
17 年 以后,虽然对计 划经济遗 留下来的税制进行 了改革调整 , 99 但改革初期 我国财政收入的格局 , 润为主。
19 年 按 照 统 一 税 政 、公 平 税 负 、简 化 税 制 、合理 分权 、理 顺 分 配 关 系 和 保 证财 94
6 《 8 》 0 f 291 00
政 收 入 的 指 导 思 想 ,对 原有 税 制 实 行 了全 面 改 革 。
物品 , 有公共性、 平性 、 益性和法制性的特征 。 具 公 公 财
改 革 后 的 流转 税 制 由增 值 税 、 费 税 和 营 业税 组成 , 消
政支出逐 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 , 多地满足社 更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 ,更 多地投入农业 、教育 、社会
19 年开始实行 分税 制财政体 制。 94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也是改革开放 以来涉及
范 围最 大 、调 整 力 度 最 强 、影 响 最 为 深 远 的 一 次 财 政 改 革 。改 革 的 着 力 点 不 再 拘 于 财 力 分配 的数 量 划 分 , 是 重 在 建 立 规 范 合 理 的 财 政 分 配 机 制 。主 要 是 , 划 而 在 分事 权 的基 础上 , 分 中央 与 地 方 的 财 政 支 出范 围 ;按 税 种 划 分 收 入 ,明确 中央 划
财 政 收 入 也 体 现 公 共 性 和 公 平 性 , 源 面 向 各种 所 税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财政政策调节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财政政策调节摘要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探讨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并分析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1. 引言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收入分配问题。
2.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的收入分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2.1 基本收入不平等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收入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同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
2.2 高收入人群增加近年来,我国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在增加,这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
2.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很多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
3.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3.1 社会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增加,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3.2 消费能力不足较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这可能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3.3 增加税收压力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导致富人税收负担减少,从而增加了穷人的税收负担。
4. 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财政政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主要作用包括:4.1 提高基本收入水平政府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供社会救助等方式,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我国历年财政、货币政策实践

一、货币政策1997年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来源:新京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本文来源:新京报)二、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
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形成、演变、现状、问题、改革、启示、未来发展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严重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命令调度,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实行了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致力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路径和变革方向,以期为未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和现状特点,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可以探讨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政治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988年9月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 策。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3.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 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所改变。但是,由于 “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 回落,居民收入的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 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2019
【背景】2019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
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
和不健
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 逐步凸显。
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资增长过猛,新 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 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时间】:2019
【内容】: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为重要的 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3.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4.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5.改革企业所得税。 6.调整资源税。 7.调整消费税。 8.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1993
【背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 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 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 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 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 严峻。 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8%, 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7%)
1988
【背景】: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 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 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 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 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 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 上升。 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年相比, 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18.5%,居民消 费价格上升了18.8%。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 潮。
需求&供给
2019 2019 1989 1979
2019 2019 1994 1982
1979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 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 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 题。
【时间】:1979
【内容】:“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1.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2.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 收支平衡 3.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控制消费需求,压缩 各项开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4.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 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 1981年的5.2%。
中国改革开放
财政政策调整回顾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 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 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 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 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经济学词汇.财政政策是
6.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7.实行“债转股”
【效果】:2019年至2019年的财政宏观调控,
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 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 击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 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 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 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 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 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 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 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 成部分。
1982
【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时间】:1982年 【内容】:1982年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 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 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 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 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 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时间】:1993年
【内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央果断做 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1993年 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 作用。 1.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2.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3.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效果】:实践证明,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2019年,国民经济较为平稳地回落到适度 增长的区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 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 快速增长 ,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成 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典范。
2019
亚洲金融
危机
【内容】:为了扩大需求,从2019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1.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2.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3.增加社用,提高
城市居民个人消费能力
5.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