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共40张)ppt

初中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共40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4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猜一猜下列四种情况运动的快慢
§1-4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表测平均速度。 【器材】斜面、小车(或小球)、刻度尺、手表 (或停表)、金属片。 【步骤】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 程s1(如图)。把s1和以后测得的数据填入以下 表中。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1.16m
S2= 0.58m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t1= 4s V1= 0.29m/s
t2= 2.5s V2= 0.232m/s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
v
S3=
金பைடு நூலகம்片
t 3= s3 t3 s1 t1
s2 t2
金属片
S1
S2
金属片
金属片
20
40
60
80
100
120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1.16m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1.16m
S2=
路 程
S1=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在 正式测量以前应该先练习几次,熟练后会测得更准。

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要点诠释: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 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小车从斜面 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 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s •实验原理:v t •实验过程: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 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s 算出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 v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 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 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要点精讲一、平均速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1.4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解读)(学生版)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1.4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解读)(学生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考点解读)(原卷版)1、速度公式及其应用(4)应用:a:火车完全在桥上所走路程=桥长-车长;b: 火车过桥经过的路程=桥长+车长。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2、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3、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小车、斜坡(长木板)、小木块、金属片挡板、刻度尺、停表(秒表); (2)实验原理:ts v =; (3)实验步骤:步骤①选材,将所需要器材准备好,置于水平桌面;步骤②记录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步骤③组装斜面(将小木板垫于长木板一头,使长木板形成斜面);步骤④小车试滑(调整斜面倾斜度,使小车下滑速度不能过快,便于测量时间);步骤⑤实验开始,使小车多次在斜面上段滑到下端,记录时间,时间的平均值为小车运动的时间t 。

步骤⑥利用公式ts v =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步骤⑦整理器材。

【考点1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典例1-1】(2022秋•西安期末)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甲、乙、丙三人从同一地点A 沿同一道路同时同向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 。

甲骑自行车以30km/h 的速度匀速前进,乙以5m/s 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丙以每分钟通过0.6km 的速度驾驶电瓶车匀速前进则( )A .甲先到达B 地 B .乙先到达B 地C .丙先到达B 地D .三人同时到达B 地【典例1-2】(2023春•霍邱县期中)一列长为200m 的火车,以20m/s 的速度通过600m 长的大桥。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新人教物理初二八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5.测量平均速度

新人教物理初二八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5.测量平均速度

透镜及其应用
• 1.透镜
–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 ,凹透镜。
–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
示)。
• 2.生活中的透镜
–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
欧姆定律
• 1.欧姆定律及其运用
– 欧姆定律说电流,I等U来除以R。 – 三者对应要统一,同一导体同一路。 – U等I来乘以R,R等U来除以I。
•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电阻串联要变大,总阻等于分阻和,R=R1+R2。 – 电阻并联要变小,分阻倒和为倒总,1/R=1/R1+1/R2。
• 3.测量小灯泡电阻
“+”进“-”出右偏转,左转线柱定接反。 禁止直接连电源,短路烧毁电流表。 读数首先看量程,再看最小刻度值。
量程选用0.6A,0.02A一小格。
量程选用3安培,一小格为0.1A。
8.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串联电流之关系,各处电流都相等,I=I1=I2。
并联电流之特点,总流等于支流和,I=I1+I2。
电流和电路 4.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寻找接线多线柱,串并关系要分清。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实验操作考查评分标准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实验操作考查评分标准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实验操作考查评分标准题目实验用品实验步骤评分要点分值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带金属片)一个;小车一辆;刻度尺一把;停表一个;木块一个1.组装斜面将斜面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倾角控制在20°以内)并保持平稳。

12.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0.5分)3.52.用刻度尺正确测出小车将要通过斜面的路程s,并记录数据(1分)3.用停表正确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并记录数据。

(1分4.利用公式v=s/t计算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分)3.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回原处(0.5分)。

0.5二、用天平测固体物托盘天平及砝码一套;固体1.调节天平平衡(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0.5(2)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到0.5块的质量物块一个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格数相等2.用天平称物块的质量(1)将物块放于天平左盘中,用镊子按由大到小顺序向右盘里加减砝码1.5(2)用砝码不能准确称量时,调节游码在标尺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0.53.读数并计算(1)读出并记录天平右盘砝码总质量及游码所示质量1 (2)计算出所测固体物块的质量0.54.整理器材用手取下被测物体,用镊子夹砝码归盒,用镊子移动游码归零,镊子归盒。

并按从左到右摆好天平、砝码、被测物体。

0.5三、探究f﹤u ﹤2f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具座(带附件)一套;焦距为10cm凸透镜一个;蜡烛一支1.组装实验装置(1)在光具座上按正确的顺序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0.5(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0.52.探究f﹤u﹤2f(1)调节物距使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

1(长度小于9cm);火柴一盒时像的特点(2)正解记录物距及像的性质。

1(3)改变物距(保持f﹤u﹤2f),再做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测定平均速度
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6结论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有关推论:
①.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它的平均速度是随着各段时间或路程的不同而变化的.
②.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不能用
来计算
③.如果把变速运动分成几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④.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
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
例. 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4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5m/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n v v v v n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