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武元衡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春兴古诗意思解释

春兴古诗意思解释

白话译文在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颜色变得更加深暗,残花落尽,露出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洛城。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描写异乡的春天即将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两句想象春风富有感情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

全诗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语言平白浅直,构思精巧奇特,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寄寓于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作品原文版本一春兴⑴杨柳阴阴细雨晴⑵,残花落尽见流莺⑶。

春风一夜吹香梦⑷,梦逐春风到洛城⑸。

版本二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

流,谓其鸣声婉转。

⑷香梦:美梦;甜蜜的梦境。

香,一作“乡”。

⑸梦:一作“又”。

洛城:洛阳。

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确证。

题作“春兴”,依诗意,当是诗人由柳暗花残而想到春天将逝,联想到自己身处异乡,既然异乡春天即将过去,那么故乡的春天也必将逝去,因此触发了悠悠乡思,而作此诗记之。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

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

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此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苍翠浓郁,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诗词阅读及答案】武元衡《春兴》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武元衡《春兴》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武元衡《春兴》阅读答案及赏析春兴【唐朝】吴元恒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2)春风整夜吹向罗城。

注释(1)莺:莺。

⑵梦:一作又。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2)从春天的风景到诗人的乡愁,这里都是运用传统的写作方法进行诗意表达。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复:(1)春末(2)上升(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阅读练习二:1.诗中一个词描述柳树枝叶繁茂,一个词描述梦的反复出现(2分)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阴阴,又;2.强烈的乡愁译文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晴朗春日,柳树的颜色从早春的黄色和绿色变为绿色和丰富。

在细雨中沐浴后,柳树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树枝上残存的花朵都在雨中飘落,露出柳莺在树枝上歌唱。

昨晚,春风吹走了我的思乡梦。

在梦中,我再次追逐春风,飞回故乡。

赏析:《春兴》是唐代大臣吴元恒的一首诗。

这首诗集春天的风景、怀旧和梦想于一身。

前两句描述异国之春已逝,寓意故乡之春也将逝去;后两句想象春风是非常感性和体贴的,仿佛他理解诗人的心情,故意热情地为他吹乡村梦。

整首诗贯穿于垂死的春色之中,意境细腻别致,语言朴素。

在即将逝去的春色中,它把悲伤的乡愁变成了温暖的惆怅。

春思①贾至草绿柳黄桃花乱② 梅花是芬芳的。

东风吹不走悲伤,但春天能激起长久的仇恨。

春光武元衡柳树阴沉沉的,雨是晴朗的,剩下的花落了下来,还有柳莺。

春风整夜吹着家乡的梦,然后跟着春风来到洛杉矶③.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

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 洛杉矶:诗人的家乡是洛阳附近的勾石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这两首诗都是出色的抒情作品。

选择其中一个,结合作品中的三四句话,欣赏其巧妙构思。

(4分)答案:(1)不一样。

《春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兴》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

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

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兴》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兴唐代: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乡一作:香)《春兴》译文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

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

《春兴》注释春兴:春游的兴致。

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流莺:即莺。

流,谓其鸣声婉转。

南朝梁沈约《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

乡:一作“香”。

梦:一作“又”。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春兴》赏析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

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春兴译文及注释

春兴译文及注释

春兴译文及注释
春兴
武元衡〔唐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译文:
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

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

注释:
春兴:春游的兴致。

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流莺:即莺。

流,谓其鸣声婉转。

南朝梁沈约《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

乡:一作“香”。

又:一作“梦”。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出自唐代武元衡的《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赏析此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
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

古诗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翻译赏析

古诗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翻译赏析

古诗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翻译赏析《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武元衡。

其古诗全文如下: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前言】《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

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

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

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注释】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翻译】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鉴赏】这首诗题作“春兴”。

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Org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春兴》(武元衡)评析

《春兴》(武元衡)评析

《春兴》(武元衡)评析原文:《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评析:这是首摹写由暮春景色而勾起思乡忆旧情怀的诗篇。

它不象一些同类的诗那样渲染惜春的伤感和思乡忆旧的黯然心态,诗人笔下的暮春景象是生气勃勃的,由此而勾起的思乡忆旧的梦境是恬适欢欣的,而且能引起读者的联翩浮想。

一、二两句实写暮春的景象。

“杨柳阴阴细雨晴”,被细雨淋洗过的杨柳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分外翠绿,它已经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

杨柳是春的使者,春天从它的枝梢而来,现在又将从它的枝梢而去了。

杨柳的“阴阴”,枝叶已繁,意味着春老了。

这是远望的情景。

“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从近处着笔。

那原先藏身于花底嘤嘤啼鸣的流莺由于“残花落尽”,也就显露在人的眼前了。

“残花落尽”四字孤立地看,颇有点凋零败落的凄凉之感,但是继以“见流莺”三字,便了无感伤的色彩了。

花残也意味着春残。

一、二两句通过杨柳、花、莺这些春天典型事物的变化,远近交错地再现了暮春的景象。

景物的变化,时序的推移,最容易勾起游子的乡思以及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很自然地转入三、四两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诗人把由眼前景物勾起的乡思与往事的追忆托之于虚幻的梦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诗人不说这思乡之梦是由于自己主观上的思念造成的,却说是由春风吹进梦中的。

这就显得别致空灵,且暗中也与一、二两句相绾结。

梦中的具体情景,这首小诗未写也无须写,诗人在“梦”前着一“乡”字,与“残花”呼应,可见这梦是香甜的,美好的,在那里能找到现实生活中找不着的温馨与慰藉。

接着诗人用“又逐春风到洛城”将全诗截住。

洛城,即洛阳城。

诗人的故乡缑氏就在洛阳附近,巧妙地点明这是思乡之梦。

梦中的情景原是在故乡暮春时节的往事。

“又”点出梦境的频繁,“逐”说明乡思的殷切。

春风将自己吹进“乡梦”之中,“乡梦”又追赶着春风越过千山万水而回到故乡,句意不绝,耐人寻味。

四句诗紧扣题目,用一个“春”字凝结成一个整体。

武元衡《春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武元衡《春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武元衡《春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武元衡《春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

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而且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愉悦。

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呢?为什么这样认为?答案:A、我认为这首诗写得沉而不痛,伤而不悲。

“阴阴”、“细雨”、“残花”、“流莺”等景触动乡思,难免伤感惆怅。

但春风一“吹”一“逐”引动乡梦,吹送归梦,伤春中似渗透温馨明丽,而略带沉重悲伤之感,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透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快。

B、同意观点一。

此诗前两句写景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易触动羁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思家而无法回家,只能让思乡之梦随春风到故乡洛城,更见作者的怅惘无奈。

C、同意观点二。

前二句的写景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易触动羁泊异地的思乡之情;但后二句写梦随春风而生,又逐春风而归,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作品鉴赏“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兴》武元衡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

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

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

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原文】
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白话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题作“春兴”。

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
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

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

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

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

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

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

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

字伯苍。

缑氏(今河南偃师东
南)人。

武则天曾侄孙。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进士。

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

元和二年(807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和八年(813年)召还,复为宰相。

力主削藩,后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

《全唐诗》录其诗2卷。

《全唐文》录其文10篇。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