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4.认识感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活力,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科学态度:

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教学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闻香盒1个、食物(或水果)若干(每组最好不一样)、地毯1块。【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4.认rèn 识shí 感g ǎn 官gu ān

眼y ǎn 睛j īng 看k àn :颜y án 色s è 、形x íng 状zhu àng

耳ěr 朵du ǒ 听t īng :声sh ēng 音y īn 鼻b í 子z ǐ 闻w én : 气q ì 味w èi

舌sh é 头t óu 尝ch áng :味w èi 道d ào 不b ú 能n éng 随su í便bi àn 的de 闻w én 和h é尝ch áng

皮p í 肤f ū 摸m ō:软ru ǎn 硬y ìng 、冷l ěng 热r è

5.感官总动员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对眼、耳、鼻、舌、皮肤这些感官有了认识,再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知道这些感官的作用,也能够简单说出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本课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2.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态度:

1.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教学难点】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纸杯3个,菊花茶、绿茶、红茶适量,热水1瓶(教师课前泡好茶叶,稍凉后倒入学生品茶杯中),泡茶壶3只,火柴1盒(教师点燃蜡烛)。

学生实验材料:每组透明塑料杯3只,品茶杯若干个(1-3号贴好标签)、蜡烛1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5. 感g ǎn 官gu ān 总z ǒng 动d òng 员yu án

眼y ǎn 睛j īng 看k àn

: 耳ěr 朵du ǒ 听t īng

鼻b í 子z ǐ 闻w én : 品p ǐn 茶ch á 观gu ān 察ch á 蜡l à 烛zh ú 挑ti āo 西x ī 瓜gu ā

舌sh é 头t óu 尝ch áng

: 皮p í 肤f ū 摸m ō

6.借助工具观察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

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基础上推出的,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纹,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看到的不一样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活动中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第二个活动,除了比较眼睛观察到的不同,还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第三个活动,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放大镜、听诊器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作用,但怎样使用,却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显微镜对于学生则是完全陌生的,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动手看一看,同时通过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显微镜下的物质世界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物质世界的差异。【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科学探究:

1.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学习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科学态度:

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观察工具在一些行业中的运用,以及观察工具使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

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放大镜1个、简易显微镜1个、听诊器1个。【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6.借jiē 助zhù 工gōng 具jù 观guān 察chá

眼y ǎn 睛j īng 看k àn 放f àng 大d à镜j ìng 、显xi ǎn 微w ēi 镜j ìng

耳ěr 朵du ō 听t īng 听t īng 诊zh ěn 器q ì

鼻b í 子z ǐ 闻w én

舌sh é 头t óu 尝ch áng

皮p í 肤f ū 摸m ō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 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眨眼睛,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二、初步认识“科学”。1、今天学习什么 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2)教师做“小 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3)教师做第4页 中的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拓展活 动 1、给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 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让学生说一说。2、提出 自己的小问号。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讲解 教学过程:

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

板书设计: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教学小结: 第一次上科学课,学生们非常的喜欢,通过讲述,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小小工程师 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难点: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法: 操作法 课前准备: 1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活动二: 猜猜盒子里有什么? 小组进行 小结: 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板书: 教学小结: 3、上好科学课 目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 能认真1 仔细去感受。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 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2 力。 3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 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重点: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形状、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声音、软硬、了 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难点: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走近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本册教材是一年级首次开设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2、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3、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区分科学家与工程师。 2、制作小实验,获得发现与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1、小小科学家 2、小小工程师 3、上好科学课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舞蹈家……)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 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 小结: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江苏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 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 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1、今天学习什么课? 2、什么是科学? 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密? 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设备?有什么用?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看图:图中画有什么?是什么意思? 观看并回答问题。 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做实验:滚小球。 4、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故事。 5、了解一些常见的科学问题。 6、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小小科学家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点: 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1、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学生回答个性备课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 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2、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 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出示一支短的铅笔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4、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 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 2、小小工程师 设计发明制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篇一】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篇二】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美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学习情况简析 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 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 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 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 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 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 维技能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 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 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四、能力培养侧重点 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完整版)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

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 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走近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本册教材是一年级首次开设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2、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3、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区分科学家与工程师。 2、制作小实验,获得发现与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1、小小科学家1课时

2、小小工程师1课时 3、上好科学课1课时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舞蹈家……)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 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 小结: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观察实验记录发现(板书) 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