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考试题选萃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试题汇编《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2020年中考试题汇编《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1、(2020•舟山)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甲乙【实验步骤】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井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0 (用百分数表示)【思考讨论】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腐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答案】解:【得出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三次平均值,即可求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氧气含量=:「J.二。

八-U- '&100% = 20 94%3 .9故答案为:20.94%.【思考讨论】①粉末平铺后,增加了粉末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利用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②粉末不够紧密,造成内部存在间隙,使得初始气体体积变小,而当吸收氧气完成后,粉末紧密分布,造成吸收气体体积增大的现象,所以导致测试结果偏大;故答案为:粉末分布不紧密会使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造成初始气体体积变小,当实验结束时,粉末紧密分布,使吸收气体的体积变大,导致最终测试结果偏大。

2、(2020•济宁)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利用2g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

课外兴趣小组为研究实验中铜粉的氧化情况,又进行以下实验:①兴趣小组将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硬质玻璃管中的残留固体全部取出,称量后,置于烧杯中: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将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相关数据见下表:甲组乙组丙组反应前固体质量 2.016g 2.016g 2.024g反应后固体质量 1.936g 1.936g 1.904g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甲、乙两组实验数据相同,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丙组残留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为«(3)兴趣小组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甲、乙两组实验数据更接近实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丙组差异较大。

考向0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向0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铁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C.将装置1中的气球更换为注射器(见装置2),可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数据更加准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和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总和的
例3.(2021·辽宁中考真题)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B.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只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C.装置内水位不会发生变化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考向0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例1.(2021·北京中考真题)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O2含量的是()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1.如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2.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的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和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总和的1/5,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例3.(2021·辽宁中考真题)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1)实验时,红磷必须过量,目的是:耗尽;作反应容器的集气瓶内预先注入适量的水,原因是: ,缩短实验时间; 吸收生成的。

中考化学专题揭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题

中考化学专题揭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题

中考化学专题揭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题例1图(Ⅰ)是实验室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⑵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红磷熄灭并没有完全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实验测定结果会偏低。

其原_______。

⑷上述实验提供了一种粗略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体积含量的方法。

如果要测定氮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可将一定体积的混合气体样品通入图(Ⅱ)所示的装置。

其中A瓶中装有足量的_________溶液,实验结束后,量筒中水的体积约等于_____________的体积。

解析集气瓶内的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如果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这时瓶内温度会高于室温,压强偏大,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偏少,从而导致实验测定结果偏低;测定氮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可根据图(Ⅱ)先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进度,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可不作要求),再利用氮气不溶于水将B中的水排出,这样量筒中水的体积就约等于氮气的体积,从而再求出二氧化碳的体积。

点燃参考答案⑴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流进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剩余空间的1/5 ⑶与室温相比,剩余气体温度较高,压强偏大,因此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偏少⑷澄清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氮气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⑴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 、B 。

⑵图I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最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题选萃

最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题选萃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题选萃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 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 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 求答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

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 室 温, 打 开 铁 夹 后, 水 能 否 进 入 集 气 瓶? 为 什 么? ________________ 。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 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 2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 A 是底面积为50 cm3、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 为单位的刻度.B 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

专题02 空气 氧气(第02期)(教师版)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

专题02 空气  氧气(第02期)(教师版) 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

专题02 空气 氧气考点01 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和用途考点0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点03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考点04 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考点01 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和用途1.(2024·湖南长沙)神舟十八号“太空养鱼”项目进展顺利。

下列能供给斑马鱼和宇航员呼吸的气体是A .2O B .2N C .2CO D .2H O【答案】A【解析】能供给斑马鱼和宇航员呼吸的气体是氧气;故选:A 。

2.(2024·吉林省吉林市)洁净的空气对人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

下列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A .二氧化硫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氮气【答案】A【解析】A 、二氧化硫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引起酸雨,会污染空气,符合题意;B 、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会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C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会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D 、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会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 .氮气B .氧气C .水蒸气D .稀有气体【答案】A【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故选A 。

4.(2024·吉林长春)博物馆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保护文物。

该气体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A。

5.(2024·黑龙江牡丹江)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红磷B.木炭C.硫D.铁【答案】A【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故A符合题意;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白烟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产生白烟,故C不符合题意;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D不符合题意。

近年中考题中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考题解析

近年中考题中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考题解析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最近几年中考题中相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题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门。

最近几年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长进行拓展、创新,旨在考察同学们的实验研究能力及创新思想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向。

1.(2009 兰州)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许水,并做上记号。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 .该实考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B.实验时红磷必定要过度C.实验前必定要查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焚烧产生大批的白雾,火焰熄灭后马上翻开弹簧夹分析:D 中红磷焚烧产生大批白烟。

保证明验成功的重点是:①装置不漏气,只有装置气密性优秀才能使得反响后装置内的压强明显减小,水才能进入到瓶子中。

②红磷足量才能将氧气耗费完成,丈量结果才正确。

③火焰熄灭后待装置冷却后再翻开止水夹,不然因为热胀冷缩缘由会使丈量结果不正确。

④红磷不可以使用硫磺、木炭来代替,因为硫磺、木炭焚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为气体,不可以使装置内气体压强明显减小,如使用硫磺或木炭则一定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

答案: D2.(2009 佛山)右图是一个拥有刻度和活塞可滑动的玻璃容器,此中有空气和足量的白磷,将它放在盛有开水的烧杯上方,进行实验。

请达成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白磷着火焚烧,活塞先右移,后左移,最后停在刻度约为(填整数)的地点上。

(3)实验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约占1/5。

答案:2.(1)氧气(2)8(3)氧气提示:白磷焚烧放热气体体积膨胀故活塞先向右挪动,当温度降下后气体体积减小活塞左移。

【点拨】丈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主要原理为耗费空气中的氧气,使得装置内的压强减小,依据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比来确立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练习:1.(2010 金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籍“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不可以随意排放在空气中,不然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良:在由两个注射器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 空气,如右图。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归类: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归类: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例1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A.铁片B.硫粉C.木炭D.红磷解析铁片在空气中不燃烧,不能除去瓶中的氧气;硫粉、木炭虽能燃烧,但都生成气体,不能使瓶内压强发生明显变化,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不能进入瓶中,因此无法测定氧气的含量;而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就会进入瓶中,根据进入的水的体积可测定瓶内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

答案D例2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入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

(3)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该气体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解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集气瓶的体积分为五等份,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余的主要气体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若氮气与红磷也反应,则进入水的体积远大于1/5。

答案(1)4P+5O2点燃2P2O5(2)1/5 (3)氮气不支持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图所示。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____mL。

中考化学重要考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练习卷

中考化学重要考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练习卷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练习卷1.为了除去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增加其他气体的量,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下列物质中最适宜选用的是A. 铁丝B. 木炭C. 蜡烛D. 红磷【答案】D2.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后一段时间,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种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 甲同学使用红磷的量太少,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B. 甲同学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 甲同学未等到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D. 甲同学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答案】D3.实验室里可用如下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注射器内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跟外界空气相通。

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厘米处。

实验时,用热水对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热水,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整个实验过程观察到活塞移动的情况是A. 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B. 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C. 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D. 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答案】D4.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

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 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已知相同条件下集气瓶中气体压强与气体所占体积成正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B. 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均是由燃烧瞬间产生了大量气体引起的C. 图 3 中 p′=p0是因为该实验装置漏气造成的D. 由图 2 中 p=0.79p0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21%【答案】D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考试题选萃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考试题选萃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

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 cm3、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

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m处;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

盖紧密封盖;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 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

(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铁粉(3)往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___________cm(填整数)。

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4)该小组中有同学提出,用木炭代替铜粉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要将水换成一种溶液,则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6年淮安市第29题)小明和小芳在讨论“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小芳认为:通过右图3装置,用蜡烛燃烧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她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

(注: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体是水)小明认真分析了小芳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它原因吗[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图4装置,进行以下操作:(1)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份,放人捆在电烙铁下面铁片的凹槽内; (2)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人钟罩内,并立即塞紧橡皮塞;(3)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烙铁电源,发现白磷先熔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钟罩内含有_________,产生白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

4.(2006年南和县第28题)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5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6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集体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

他们应该选择(填编号),A .蜡烛B .红磷C .硫粉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右图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8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

[实验拓展](4)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

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 溶液来吸收 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请按图8给出的条件进行实验,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提示: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和水反应生成酸,如:CO 2+ H 2O = H 2CO 3)图8图97.(2007年佛山市第19题)图9是一个具有刻度和活塞可滑动的玻璃容器,其中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测定空气中______的体积分数白磷着火燃烧,活塞先右移,后左移,最后停在刻度约为_______(填整数)的位置上。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________约占21%8.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

请回答问题。

(1)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梯”的每一步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11)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12)(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11、图12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图1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2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1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图12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_______ mL刻度处才停止。

(5)对照图12实验,你认为图11实验有何不足之处(回答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08年安徽第14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13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右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

氮化镁中氮的化合价是_____。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

(3)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11.用下图14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倩设计了如下图15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较小(只写一点)。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_处(填1、2、3、4),但实验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只写一条)14 151612.(2008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21题3)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小兰同学用图16装置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请你帮助她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

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

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

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1.(1)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注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其体积的1/54P+5O22P2O5(2)瓶塞未塞紧,造成装置漏气红磷不足集气瓶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水(3)不能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红磷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压强不变(4)在集气瓶内壁上预先淌一层氢氧化钠溶液或在瓶塞上插入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在打开铁夹前,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注入集气瓶中2.往B中加水,使A、B液面保持水平,盖紧A的密封盖,再向B中加水,使B中的液面高于A,一段时间后B中液面不下降,则气密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