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

合集下载

《渔歌子》教案(16篇)

《渔歌子》教案(16篇)

《渔歌子》教案(16篇)《渔歌子》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利用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利用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利用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江雪》《题秋江独钓图》一、导入揭题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能够没有题目,但肯定要有词牌名。

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是唐朝的张志和。

{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当读出怎样的味道?(好看)指名读;(闲适)指名读。

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3、利用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

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尝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出名的大画家。

他经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伴计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展示}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展示}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

{展示}4、沟通: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画,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多么欢乐而闲适啊!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展示}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

(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

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B下雨:那这雨呢?(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渔歌⼦》教案 下⾯是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渔歌⼦》教案,欢迎⼤家阅读。

更多《渔歌⼦》教案请关注店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教案栏⺫。

《渔歌⼦》教案【⼀】 教学⺫标: 1.认识词中的⽣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读诗,⾛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那优美⽽凝练的诗句⼀路从“接天连夜⽆穷碧”的夏,“霜叶红于⼆⽉花”的秋,⾛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霏霏的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中观景、悟情。

⼆、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16岁就因才华出众⽽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词。

板书:渔歌⼦。

指名读。

渔歌⼦和如梦令⼀样,都是词牌名,是古⼈⽤来表⽰⾳乐的节拍和旋律,有⼀定的节奏和韵脚。

所以这⾥的“⼦”不能读轻声。

再读“渔歌⼦”。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词。

⽼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遍,要读得⼀字不错,第⼆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读。

)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箬笠、蓑⾐⻅过吗?你知道箬笠是⽤什么编的?(⽵⼦)所以,是(⽵字头)。

“蓑⾐”是⽤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常⽤的避⾬⼯具。

(图⽚)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或吹笛,舞笔⻜墨。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请你闭上眼睛,⽤⼼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

你听出来了吗?这⾸词中还藏了⼀幅美丽的画呢。

你在这画⾥看到了什么? (⻄塞⼭、⽩鹭,鳜⻥,箬笠,蓑⾐,斜⻛细⾬、桃花流⽔) ⽩鹭⻜:快读,带劲地⻜,慢读,悠闲地⻜,快活地⻜。

《渔歌子》教案15篇

《渔歌子》教案15篇

《渔歌子》教案《渔歌子》教案15篇《渔歌子》教案1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白鹭飞斜风细雨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渔歌子》教案2教材分析: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

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

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一、班级诗词大会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

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渔歌子》这首词。

2、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体会词人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词人的情感寄托。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江南水乡风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渔歌子》,并介绍词人张志和。

2、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渔歌子》,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4、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感受词中描绘的江南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3)提问:“从词中你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和背景进行分析,体会词人悠然自得、淡泊名利的心境。

5、诵读感悟(1)让学生带着对词的理解和感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渔歌子》这首古诗文,属于教材中“宋词欣赏”章节。

教学内容包括:词牌介绍、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朗读与解析、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渔歌子》,理解词意,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学会运用现代文翻译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渔歌子》,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渔歌子》。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3. 解析:分析词牌、作者、创作背景,讲解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翻译《渔歌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渔歌子》2. 内容:a. 词牌:渔歌子b. 作者:张志和c. 创作背景:宋代d. 重点词汇:渔歌、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e. 句式结构:七言绝句f.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翻译《渔歌子》。

b. 请比较《渔歌子》与《静夜思》的异同点。

2. 答案:a. 略b. 《渔歌子》与《静夜思》都是古诗,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之处在于,《渔歌子》以山水为背景,赞美自然风光;而《静夜思》则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2、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词中的意境。

3、体会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感悟词中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中描绘的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有一种文学形式叫做“词”。

词,又称为长短句,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箬笠”“蓑衣”的读音)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词的节奏。

4、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三)理解词意1、同学们,词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对词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蓑衣”是什么?(箬笠是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雨衣。

)词人为什么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因为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享受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四)想象画面,感悟意境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2、睁开眼睛,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分享。

3、教师出示一些与词中画面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

4、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再次感受词的美。

(五)体会情感1、同学们,通过对词的学习,你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

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二、读,读出词的味道(一)读出节奏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2.指导。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一幅美丽如画的景:(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流水()鳜鱼()白鹭()()斜风()细雨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

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

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

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

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6. 填空:——————的江南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案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的主体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代表到。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一个“不须归”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眷恋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进而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味文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4、教具准备:
课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应继续巩固提高这些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以歌入手,走进文本
课前播放歌曲渔歌子的录像,让学生去感受,然后与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
师:“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
引出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品读文本,读出味道
1、读得正确。

首先,全班齐读,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大家跟着老师来试一试!”
2、读出内涵分两步:a,读出词中画面b.读出作者的心情。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副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语言文字训练:
()西塞山()桃花()若离和蓑衣流水()鳜鱼()白鹭()()斜风()细雨
师:“非常好!大家的想象力真棒!现在老师问你,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江南的美丽景色吗?”
生:“绿色的江南,满地鲜花的江南,流水潺潺的江南,富饶的江南,休闲的江南”等
师:“哇,同学们脑海中的江南真是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啊!”
(板书:美丽如画的景)
师:“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觉得作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愉快、悠闲、轻松”
师:“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描写心情的词语啊,你如何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呢?”
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这时出示马致远《秋思》,这首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都是比较悲凉的,学生能很快明白:作者的心情是比较悲伤的。

通过这一悲一喜两首词的对比,能很快教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探索作者,升华情感
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
师:“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不设诱饵!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

就像今天,考入北大,深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没有找到。


师:“了解了上面这些小秘密后,你觉得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师:“是不愿回去做官啊,这是一个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啊!”(板书:悠闲自在的人)
(四)探究词作体验美妙
引导学生品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等千古绝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这首词非常优美,广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纷纷效仿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也开始学着填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词中,有哪些句子成为了千古绝唱的诗句么?”
师:“你觉得斜风细雨不须归又可以用来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事情么?其实,这可以用来比作生活中的苦难,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保持乐观精神。


最后背诵文本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好好体会下这首词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吧,你们能不能只看着老师的板书来背诵这首词呢?我们试一下吧!”
四、延伸拓展
根据古诗意境,画一副画;自己仿写一首词
板书设计: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悠闲自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