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理论和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应用、各种病证的诊断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1.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临床应用
1.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2.中医诊断学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三、病证的诊断
1.气机失调证型的诊断;
2.气滞血瘀证型的诊断;
3.阳虚证型的诊断;
4.阴虚证型的诊断;
5.湿热证型的诊断;
6.风寒证型的诊断;
7.寒湿证型的诊断;
8.气虚证型的诊断;
9.血虚证型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针对不同病证的具体辨证论治方法;
3.中医常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有哪些基本理论和概念

中医诊断学有哪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询问、检查等手段,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有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当一个脏腑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脏腑。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影响。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中医不仅要考虑患者局部的症状和体征,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情志、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理论。
辨证是指通过对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类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
常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不同的辨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相互补充,共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四诊合参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方面来获取病情资料;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如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等气味;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情况来了解病情;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按诊,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和按压身体的某些部位来判断病情。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即综合运用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印证,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
因为每种诊断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误诊和漏诊。
四、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贯穿于中医诊断学之中。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白
冷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热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数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寒不热
• 特点: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 • 机理:感受寒邪,阳气被遏;阳虚,机体失去温煦 • 临床意义:主里寒证。
新感恶寒——感受寒邪,阳气被遏(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阳气虚衰,失其温煦(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
• 特点: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 • 机理: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多见于外感病──邪气 致发热 脏腑阳热亢盛,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如心火,肝火,胃 火等──阳热则发热 阴精不足,阳气偏亢,阴虚生内热──阴虚阳盛亦发热 阳气衰微,虚阳外越所致假热──阴盛格阳之发热 • 临床意义:主里热证
• 家族史: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
二、问现在症
• 概念:问现在症状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自觉的 主要症状,以及其他对诊病、辨证有意义的全 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 内容:寒热、出汗、饮食口味、大小便、疼痛、 睡眠等。
• 意义:症状是病理变化的反映,是诊病辨证的 主要依据。通过询问主症的特征、伴随症和全 身情况,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等。 因此,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重要内容,对确 诊病情有重要作用,中医历来极为重视。
• 病理性汗:经常感觉有明显的汗出或出汗很多; 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或当汗出而无汗。
• 临床意义:病理性汗出与否和正气不足、病邪侵 扰等因素有关,所以询问病人汗出的异常,对诊 察病邪的性质、人体阳气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 腠理的疏密有重要的意义。
问诊
•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 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 张景岳《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因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诊
• 注意事项 ①问诊要选择较安静的环境进行。 ②医生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视病人如亲人。 ③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④医生不可凭个人主观意愿去暗示和诱导病人,以避
外邪袭表,卫阳不宣通,肌腠失去温煦——恶寒 外邪束表,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发热 • 临床意义:主表证 风寒表证 恶寒重——寒为阴邪,袭表伤阳,肌表失去温煦
发热轻——寒性凝滞,卫阳郁闭 风热表证 发热重——风热为阳邪,阳盛则
恶寒轻——风热袭表,腠理开泄,卫阳不固 伤风表证 发热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阳气郁遏不甚
问寒热
• 寒热产生机理: 取决于病邪性质: 寒邪致病——多致恶寒(阴取决于阴阳盛衰: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实证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虚证
• 内容: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 来。
恶寒发热
• 特点:恶寒发热同时出现 • 机理:
类型
特点
意义
兼证
日晡潮热 日晡(3-5pm)发 阳明腑 口渴喜冷饮,腹满 (阳明潮热) 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实证 硬痛,大便秘结
午后潮热 午后发热明显,身热 (湿温潮热) 不扬
湿温病
胸闷呕恶。头身困 重,大便溏泄,苔 黄腻
夜间潮热 午后或夜间潮热,骨 (阴虚潮热) 蒸发热,五心烦热
阴虚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 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 时间。有利于:1、判断病位和病性;2、初步估 计病证的范畴;3、初步估计病证的类别;4、初 步估计病情缓急
• 现在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经过。内容包括: 起病情况;病情演变;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一、一般问诊
但热不寒
(一)壮热 • 特点:高热不退,(≥39℃)不恶寒反恶热 • 机理: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争,
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 • 意义: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属里实热
证 • 兼证:面赤,汗多,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热盛
症状。
但热不寒
(二)潮热 • 特点: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问寒热
• 寒热概念: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 火取暖,仍觉寒冷不缓解者。
寒 畏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 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者。
怕冷 恶风:病人自觉怕风寒,但加衣或居密 室则无所恶者。
寒战:恶寒严重,伴全身发抖 热 发热:①体温高于正常者;②患者自觉
全身或局部发热,但体温正常者。
免所获病情资料的片面或失真,影响正确的诊断。 ⑤应重视询问主诉,要善于围绕主诉内容,深入询问。 ⑥抓住重点,了解一般。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要
有系统性和辨证性。 ⑦危重病人抢救为先,待病情缓解后,再详细询问。
一、一般问诊
• 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 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但热不寒
(三)微热 • 特点:发热不高(≤38℃),或仅自觉发热 • 意义:阴虚、气虚、肝气郁结、瘀血、疰夏
阴虚发热──阴虚生内热 气虚发热──气虚清阳被郁,多见于脾气虚损,中 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 • 兼证: 阴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气虚——面色恍白,食少,短气懒言,舌淡。 肝郁——情志不舒。
中医诊断学理论 和基础知识
问诊
问诊
• 概念: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 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 的方法。
• 意义:为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 治疗提供依据。
•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治之要领,临证 之首务”。
• 既往史(过去史):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 及过去曾患病的情况。内容包括:过去一般健康 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其他疾病史。
• 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意志、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情况。个人生活史 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 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
寒热往来
• 特点: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 病机特点:邪正相争,互为进退。 • 临床意义:主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和疟疾)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主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主疟疾
问汗
• 产生:《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 汗”。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 成。汗为津液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