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篇(第二节远离仇怨)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2PPT课件

论语十则2PPT课件
• 一、学习目标
• 1.认读字词;
• 2.理解各则语录;
•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 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
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2020年10月2日
1
2020年10月2日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 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 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追求理想的社会。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2020年10月2日
9
同“汝”, 你
语气助 词“吧”
子曰:“由,诲女知 之乎!知之为知之,
教导 代词,指教诲

的,内容
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

通“智”,
聪明,智慧
孔子说:“仲由(子路),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
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
2020年10月2日
15
理读课文
• 请同学们在摘记本上整理这一课的 重点内容。要求按分类的方法来整 理,比如可分成作家作品类、成语 类、名言警句类、难句翻译类等。
2020年10月2日
16
• 1、作家作品类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是聪明智慧。”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初中班会《论语》阅读分享 读书会 课件 (21张PPT)

初中班会《论语》阅读分享 读书会 课件 (21张PPT)

《论语》的读书观
六是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 读书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和社会学习;不仅仅是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 《论语》在如何拓展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途径,开拓了视野。《论语》强调,学习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论语·述
而篇》记载了孔子的一段向他人学习的名言。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提倡,要以人为师,选择他人的优点而学习,
• 孔子从读和思两个方面,指出了读与思两者相脱离的弊 端和危害性,强调要做到读而思,即边读边思,边思边 读,读思结合。
《论语》的读书观
五是为学绝四
• 我们常说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多读书是基础,读好书 是前提,善读书则是关键。
• 《论语》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讨论了善读书的问题。一方面提出, 读书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故而知新”“不耻下 问”“举一反三”等等;另一方面,又从克服为学读书毛病的 角度,提出了“为学绝四”的观点。
• 如果看到序号即能说出篇名,那就说明你初步了解了 全书的篇数;如果看到序号就能说出某一章的内容, 那说明你对《论语》已经非常熟悉了。
肆 要确切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
• 读《论语》不像读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很可能读着读 着就读不下去了。
• 《论语》是一部思想文化著作,有很多概念,学习这 些概念是理解《论语》的基本途径。
描述中心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 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 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 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 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 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 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 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 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只抱着单纯的目的尊孔和反孔一样无知。 社会大同大和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本身是不是具 有这样的实质。当很多民生问题遭遇颠覆,人们打 内心里感到不和不同时,寄希望于孔子来抚慰人们 的内心,只能适得其反;盲目地崇拜孔子,认为只有 在孔子像面前鞠躬行礼会受到孔子的保佑,固然也 是荒唐,因为鞠躬者是否明白孔子的思想也不一 定…… 摆放一尊孔子像实在太简单不过了。但社会要 做到和谐,又是何等的的容易。 “孔子进京”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正好折射出人们的心理。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 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 是不可行的。”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 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 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 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 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 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版人教版七上《论语》二章ppt课件

版人教版七上《论语》二章ppt课件

详细描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结词:分析《论语》二章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
两章都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教 育的重要性,后者则更注重道德 修养和人际关系。
两章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也 有所不同,第一章较为简洁明了 ,第二章则更为深入细致。
03
《论语》二章的现代意义
《论语》二章中的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
详细描述
课后作业应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总结词
难度适中、层次分明
详细描述
课后作业的难度应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也 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有层次感的作业,让 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提升。
总结词
注重实践、促进能力提升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人际关系的基石,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和仪式。
孔子提倡“义”,认为做事情应该符合道义和正义, 不应该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论语》二章的关联与对比
《论语》第一章主要关注教育的 思想和原则,而第二章则更侧重 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阐述。
个人修养
孔子的道德观念对于提高现代 人的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品 德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的 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人才。
04
课堂互动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回答
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培养他 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0《论语》课件(共5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0《论语》课件(共51张PPT)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虚词:

它,它们。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代指所学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指学习
曲肱而枕之
代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指他们的优点、长处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读一读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 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 一。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与 《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 书五经”。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修身篇第三节论君子 ppt课件

论语修身篇第三节论君子 ppt课件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
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惧❖ 译?文”(司《马颜牛渊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
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 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 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评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 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 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 并声称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 回答司马牛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是有针对性 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 思考:曾子说,孔子之道只是“忠恕”二字。“忠”是 尽己,“恕”是推已。在本章中,孔子将修身分为三个 层次,而且是逐层加深,这三个层次是否都体现“忠恕” 之道?
提示:君子修身的三个层次都体现了“忠恕” 之道:“修己以教”强调修炼自己的品德时 要有诚敬之心,是“忠道”;“修已以安人” 和“修己以安百姓”,是推己及人的“恕
❖ (2)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 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 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 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 本单元共选录十四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 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 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 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矣。”(《卫灵 公》)
❖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 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 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 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 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 治阶级服务的。
(1)(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5
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 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 (2)答案: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 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 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 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 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 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 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 行的基本特点。
❖ 评析:孔子认为,不因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 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这对与个人道德修 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 宜了。
9
14-10子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
骄易。”(《宪问》)
❖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 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 评析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 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围 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诫璃不易:‘而富贵衣 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 易的。再就一般人而畜,处贫难,处富易,是入之常情: 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 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 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 惟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 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 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 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0
4·12子日:”放于利而行,多怨。”(《里 仁》)
❖ 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糨 致更多的怨恨。”
❖ 评析本章谈的是先义后利的观点。就是不能 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能一心追 求个人利益。
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评析: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 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8
14·3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搬德。” 《宪问》
❖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 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论语修身篇
---------(第二节远离仇怨)
1
上节知识回顾
自省篇中提到的修身该注意什么?
1.自省 2.反对持才骄吝 3.主张知错就改,反对过而不改,掩饰过错 4.主张充实自我,不求闻达
2
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 学矣。”(《论语·学而》) 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 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 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 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 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4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 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 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 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 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 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 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C学(文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3以
⑵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 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 的。
❖ (2)答案: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 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 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 (1).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应符合“□”,做学 问的人,尤其是有志于追求“□,应以认识自己 的本性为重,以身外之物为轻。孔子在这里表达 了一种□□□□(用自己的话回答)高尚情怀。
义 道 安贫乐道 12
(2).概括上面文段的主旨。
❖ 答案:君子追求富贵,应符合道义,不能 因富贵贫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之后才 能在道业上有所成就。
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6
❖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 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仇怨。
❖ 孔子认为远离仇怨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
待人。因此本单元以“躬自厚”这一章作为开
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
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
怨”了。因此接下来的一章是(宪问)篇的“以
直报怨”。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
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一步
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
章则是告诫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依于利是取
怨之道,并非远怨。综合这四章的旨趣,可知
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
7
15·15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卫灵公》)
❖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