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
课文《背影》的教案(精选9篇)

课文《背影》的教案(精选9篇)课文《背影》的教案(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背影》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背影》的教案篇1教学设想: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
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打投影片)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游逛(gung)踌躇(chuch’)栅栏(zhà)蹒跚(pnshn)琐屑(suǒxiè)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背影》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课文背影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讲解一、字词jiāo xiè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bēn sāng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或家叔的丧事láng j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sù sù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diǎn zhì典质:(把财务、衣物)典当、抵押出去fù xián赋闲:失业在家tuí táng颓唐:哀颓败落suǒ xiè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三、中心思想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四、课后练习1.朱自清,字____ ,我国著名____ 、____ 、学者、民主战士。
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狼jí()tuí唐() 琐屑() 晶莹()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
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 _________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初中朱自清课文《背影》原创语文课件教案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4次
难过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国
感激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惜别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辛酸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4 次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二)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
《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们 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 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 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 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 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 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思念父亲,点出“背 影”。采用倒叙手法, 开篇点题,为全文奠 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
回忆往事,追述车站 离别的情境,描写背 影,表现父亲真挚的 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
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 现“背影”,抒发“我” 怀念父亲的感情。
第二部分
中心内容
交卸 (xiè): 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奔丧 (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 踌躇 (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 腐 (yū)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tuí)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背影+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背影+说课稿背影+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那种父子间的深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背影》课件

2.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 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 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 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 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 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 具丰富的内涵。(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 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 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 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 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 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 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 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唯 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蹒跚( pán shān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 tuí)唐:精神萎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 yíng):光洁透明。
朗读课文 1. 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1)
开篇寄思
(2)
往事回忆
(3)
结尾怀念
2.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 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人教部编 版八级 上册语 文《背 影》课 件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 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 “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 影”的触动和震撼使“我”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 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与日倶増;而忽然之间读 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 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 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 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9篇)

《背影》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精选9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学反思篇1《背影》一课教学结束,回顾整个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现状,有很多思考,现进行如下反思总结。
一、板块教学在设计与使用中要结合阅读规律。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以下六个板块:经典背诵,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梳理线索——研读细节,品读感悟——我的情感我的眼泪——拓展延伸,链接生活——质疑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由于过渡语的恰当运用,环节与环节间显得自然而紧凑,回顾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我们使用了板块模式,但经常忽略的是板块彼此间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符合语文阅读的规律。
致使课堂教学结构虽清晰,但是感觉不是贯穿的,是松散零落的。
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语言的学习。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
文章离现在的学生遥远,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我把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作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学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抓词句进行赏析,进而从字里行间的体会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
比如:对父亲的穿戴的描写: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注颜色,程度很深的冷色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家庭遭遇的坎坷,不难体会到父亲内心的悲怆和沉郁,而这种心境下的买桔、离别才更让人伤感。
再有,三个“布”字,和前文我的穿着紫毛大衣——父亲给我做的,相比较,父亲的爱是不难看出的。
还有,从“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顿”的揣摩中理解到父亲的艰难举动中充满感情,饱含深意。
“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 语句的揣摩。
第7课背影课件人教新课标八级上57

第一课背影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本丈选自((朱自清丈集》,写于192盘年”作谒滬忆了八年前的■祜•
事”
一九一七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魚任徐州
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
作者得知祖
母去世的垂k北京赶冋徐州与父亲一道回
扬州奔丧,变卖典质,才还掉欠债。
又借
芈良办了丧事,丧事完甲'父亲到南京找
工作<作苦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
站离别“ 本丈的体裁是散比.
重要词语
开篇
徐州奔丧
浦口送别
思念呼应背影四写背影
部南京读书
<虚写
实虚
写
难以忘杯
写背影的原因
写四次的原因1
写四次的原因1
与背影有关表挚爱深情
父对儿一一
行动
请举例说明——子对父DD[
次
的原因2
与背影有关表挚爱深情
父对儿— 送 艰难的步履
缓慢的动作
肥胖的身子 简单的衣着
不
怕
麻
烦
买 ——子对父
车站买
橘
分
立口
二 第
影
背 述 追 往 忆
亠
渲染气氛 交代家境
作好铺垫 叙写关照
描写背影 望父卖橘
文章结构及段意
小
结
A
文章结构及段意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
回忆往事追述背影
第三部分
结
小
呼应主题
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描
写
背
影
望
父
卖
橘
别后思念
难忘背影
设计参考•翰林汇多媒体软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刻
惜
再
画
别
现
背
背
背
影
影
影
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H
别后怀念
9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 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 子真挚的爱?
H
10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据课
文填我看空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蹒下铁容两向黑跚去道易脚左布地,,了再微大 尚 要 。 向— —走倾到 ,马 不 他 上—爬铁 上 显褂 大 用—缩道 那 出;, 难 两边边努他深。手,月力肥青可—攀慢台的着胖布是慢,样上的棉他就子—面袍身—穿探身不。,过,子
H
14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
文字产生出无限深情。平时的生活中你也 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次 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 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 感动的事。
H
15
H
16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
H
11
儿子理解了父亲 的深情吗?
为什么?
H
12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每次都在什么情况 下写的?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H
13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伤心之泪
四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 描写的特点。
❖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
H
4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案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狼籍jí簌簌sù蹒跚pānshān
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
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案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发学生急于认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词,有助于很好地学习课文。
三、研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感情。
四、各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
五、通过完成书面作业和班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过程
教案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
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作者:朱自清)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们总是说,母爱温情如水,父爱厚实如山,同学们都是沐浴在爱的雨露下幸福成长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铮铮铁汉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板书设计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流泪——4次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评表
自评内容
情况记载
总体自我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联系阅读,主动提问
好
较好
一般
差
能否积极参与合作
好
较好
一般
差
你的观点的价值
高
较高
不高
差
小组发言次数
课堂发言次数
学会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获
最大的遗憾
感触最深的知识
语文教师的评价
努力的方向
教案反思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难怪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评价说:“唐老师这堂语文课做到了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专家组梁晓华先生说“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教师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8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梁月辉、田姗姗、吴欢洋等同学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朗诵或动情讲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赛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