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瓜子会致癌吗

①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②向日葵,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休闲食品。

③葵花籽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④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血脂,还能用来驱虫。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葵花籽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血等作用。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胞衰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⑤此外,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⑥目前,葵花籽种仁的含油率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既然葵花籽的营养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一些人认为是致癌食物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但对于人类而言,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⑦但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

⑧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或肝硬化。科学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同样没有科学根据。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花籽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如果不连续煎炸食物,生成的有害物质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⑨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确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是过多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是不健康的,只有合理烹调、平衡饮食才最重要。

⑩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过度食用葵花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但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报道称葵花籽所含的任何成分有直接致癌作用。(1)下列对文章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葵花籽。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C.第①段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食用了会致癌。(2)下列对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比较,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B.举例子,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C.下定义,强调了葵花籽致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一结论。

D.打比方,生动说明葵花籽与蔬菜和粮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3)下列划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科学家确实进行过实验,但实验结果仅仅说明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葵花籽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

B.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

C.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

D.致癌因素一般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答案】(1)D

(2)A

(3)C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⑥⑦段讲了“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但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故D错误。(2)第⑦段把葵花籽的生长速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A正确。

(3)A项,“仅仅”从程度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B项,“可能”表估计、猜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项,“能够”不起修饰限制作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D 项,“一般”从频率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抓关键语句,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和辨析。

2.阅读出来,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

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②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材料二:

图1图2

材料三: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

【答案】(1)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2)举例子:①“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②“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①“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②“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分类别: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Ⅰ要控制饮食。Ⅱ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3)不能删去。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就变了。

(4)“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信息筛选。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图表1说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图表2说明“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材料一中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这句话概括了表1和表2的内容。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一般不能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抓住“尽”字的表达作用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1)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2)举例子:①“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②“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作用: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

和保证哪些营养。

列数字:①“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作用:用数字说明每顿饭的适宜饭量。②“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

分类别: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Ⅰ要控制饮食。Ⅱ要增强运动。”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3)不能删去。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去掉“尽”,意思就变了。

(4)“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营养不良的发生。”

【点评】(1)材料2图表是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比例分析,材料3说明: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材料1说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2)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了有哪些运动方式;不同年龄段,儿童应补充和保证哪些营养。列数字,作用:用“60分钟”具体说明儿童每天运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或运动量)。分类别,作用:分别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控制肥胖现象。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答题方法:正面阐释—反面说明—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这句话作为总结。“不尽”是指不完全如此,还有其他的情况,去掉“尽”,意思表示完全是这样,既不符合实际,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这道题考查正确把握说明文的见解,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儿童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

3.阅读《手写比打字有助记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夜光杯》今年2月7日的一篇《医生的字》的文章提到有一位叫马红霞的医生写的病历单的字迹工整清秀,现今已是非常稀罕。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手写的话题,那就是记(英文)笔记时,是手写好还是打字好?

②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打字的速度更快,当然要具有这种速度,必须受过专门的打字训练。但是有美国教授研究后认为,手写笔记有助于学生在教室里集中注意力,习惯于手写笔记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较之喜欢用英文速写方法的学生,用普通书法记笔记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对信息的记忆也更持久,更乐意把握新的思路。和用键盘相比,手写能紧扣人的思维,使获得的信息更有条理。

③统计显示,听课时用键盘记笔记速度更快,打字和手写每分钟的速度之比大约是33字比22字。在短时期内,打字是有优势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教授2012年做过一项调查,上课甫结束立即对学生进行跟踪,结果发现“打字族”能够回忆起更多的上课内容,对上课内容进行测验的成绩也比“手写族”要好一点。

④问题是这种优势是暂时的,经过24小时,“打字族”对自己记下的东西全忘记了,他们在键盘上敲下的长长的笔记太表面化,也太肤浅了,无助于他们回忆起上课的内容。相反,“手写族”能够持久记忆课堂讲课内容,甚至在一星期以后仍然对课堂上的一些概念有很好的掌握。很显然,手写会把听到的东西更深地记住。用普通书法记笔记更便于温习上课内容,因为它们较之速记法组织得更好。

⑤人们要问,“打字族”能记下较多的内容,为什么掌握的知识反而少呢?研究证实,打字是一种机械反应,对听到的东西是逐字逐句地记下;“手写族”记下较少的东西,但是在记下的同时也在思索,并且对内容有了一个消化。

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科技含量的笔记本电脑人见人爱,它可以使打字更快,但恰恰对学习知识是有害的;手写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然而有统计说,手写平均只能记下30%左右的内容,为了跟上讲课者的速度,手写会漏掉一些重要的限定词,省略掉一些关键的细节——所以手写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本文就手可以增强记忆的持续性进行说明。

B.手写记忆久,紧扣人的思维,使获得的信息更有条理。

C.打字记笔记速度比手写记笔记速度快。

D.手写比打字有助记忆,因此要摒弃打字。

(2)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下定义

D.列数字

(3)生活中,你喜欢打字还是手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A

(3)当然是以手写为主,因为还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手写有助帮助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但将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字还必须要学要用,这与工作环境有关。

【解析】【分析】⑴D项表述错误,文章说明了“手写”和“打字”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并没有说明要“摒弃打字”,毕竟“打字”速度快,“手写”较慢,会出现漏记笔记的情况。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

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掌握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和特征,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⑶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了解文章对“手写”和“打字”的说明,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A;⑶当然是以手写为主,因为还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手写有助帮助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但将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字还必须要学要用,这与工作环境有关。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前,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内容和原文比较,找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着重对说明对象作出具体分析和理解。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杨舒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

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光明日报》,有删改)(1)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2)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

(3)“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案】(1)①“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②“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③“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2)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

(3)“可能”一词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全面掌握说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例如第四段对“原生”微塑料是和“次生”微塑料的说明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五段“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提炼关键词语即可解答。

(3)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可能”表估计,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故答案为:(1)①“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②“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

③“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2)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

(3)“可能”一词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点评】(1)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三方面,①“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②“原生”微塑料;③“次生”微塑料。

(2)这道题是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特点有,本质上难降解;外形: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危害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

(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可能”表示或许、推测、估计,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如果去掉太绝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2)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说明顺序。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B

(2)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3)通透灵动

;优秀品质

;逻辑

(4)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5)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内容。据此,答案为B。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6段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本质特点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3)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可以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关键词作答。本题结合文章第3、7两段筛选出雾凇特点的词语作答即可。

(4)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可筛选文章的7、8、9段的中心句归纳作

答。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故答案为:(1)B;(2)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3)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

(4)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5)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相关语句,准确概括。说明文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文章表示时间的词比较多,空间顺序方位词比较多,逻辑顺序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比较多。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5)本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精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火星探测车的信息。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维多利亚”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那该是怎样孤独而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歌里唱着:“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

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说:“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上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张能看到地球全貌的照片。安德斯回忆起当时绕行月球的情境时说:“这个叫作地球的物体,它是宇宙当中唯一的颜色。”

有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点燃了一场大众环境运动。蕾切尔·卡森在彼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联合国则宣布了第一个“地球日”。地球突然开始占据人类的头脑,仿佛我们从司空见惯中突然警醒一样。

安德斯不是唯一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而感到惊奇的宇航员。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对这些宇航员来说,住在太空越久,思念人间烟火之情越浓。解决“乡愁”的法子就是在空间站里干一些在地球做的事儿,例如看电影、听音乐、上网、与妻儿通电话,甚至自己种菜、做比萨和蛋糕。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查理·杜克在执行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时,将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用塑料膜裹着,放在布满沙粒的月球表面拍照留念。照片里,是他与太太多萝西、两个儿子查尔斯与汤玛斯。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阿饼,选自《新周刊》2019年第5期(1)结合文本内容,品味NASA给“机遇”号回复的那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歌辽中所传递出来的意蕴。

(2)根据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的理解。

(3)归纳下面园组数据所反肤出来的信息。

①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②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③试想,你坐上一般巨大的字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

④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

(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2)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4)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解析】【分析】(1)结合文本语境分析,美国图家航空就天局(NASA)是在“机遇”号火星探测在快没电,将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的时候回复的这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两次使用“我们将再次见面”,强调了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

(2)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上文说明了人类冲出地球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但即使困难重重,人类还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探索太空,因此作者就针对人类的这一行为思考并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途离地球呢?而“…自己”这个东而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它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根据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从“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可以看出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从“一个穿着字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

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说明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从“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遇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和“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源移一米”说明人类自身渺小。(4)这篇文章从“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消失说起,前半部分重点说明了说人类探究太空的重重困难,后半部分通过“阿波罗8号”上的字载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东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和宇航员在太空的所见所感说明地球具有令人震撼的美以及适合人类舒服的生活。由说明内容来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故答案为:⑴美国将会继续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的雄心壮志,未来火星探测进展的乐观预测⑵这句话是对“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类身处地球,无法真正看清地球,只有在离开地球、探索字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才会真正看清地球、了解地球。

⑶探索太空需要的费用昂贵,准备时间长,人类自身渺小,实现星际开拓大业面临难题,希望渺茫(生存问题和时间问题)。

⑷人类要正视宇击探索之路的漫长和艰巨;不要忽略地球的美好和地球给子人类的愿惠;警程人类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地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引用歌词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境,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引用歌词的内容和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语境分析,在理解语境之后再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语句的意思。

⑶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7.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

泥土的歌唱

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埙进行改良,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与古代的埙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⑦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了。这种乐器就是缶。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⑧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⑨用装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今》的文章中,就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⑩但是击缶这种乐器,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人使泥土“歌唱”的过程。

(2)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________

②这种损与古代的损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________

(3)根据选文,填写下表A、B、C处内容。

【答案】(1)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将圆

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2)列数字;作比较

(3)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损已有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4)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解析】【分析】(1)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人们又借助陶轮的转动,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这种标准的圆形器皿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就可以唱歌了。据此答题即可。

(2)①“七千年的历史”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②这句话把现代的这种损与古代的损从音域和音色两方面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准确答案。根据“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可筛选出A处答案;根据“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可以筛选出B处答案。根据“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可以筛选出C处答案。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文章第⑨段“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可以看出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根据“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可知“时来运转”的含义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故答案为:⑴古人借助水和火将泥上制成陶,再用陶轮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再将圆形器皿作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使泥土歌唱。

⑵1、列数字;2、作比较

⑶1、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2、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3、损已有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⑷古代击而歌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荡气回肠的《击行而歌》,让“行”这种古老乐器获得了永恒的完全正面的新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

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⑶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莱,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睛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水。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著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出水。

(2)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上下,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第四段介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物本身的好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以不可调换。

(4)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査內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在第四介绍了植物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的原因,根据本段介绍的內容,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左右”表示约数,说植物一夜可“吐”出的水大概有一百五十滴;如果删去,则表示正好是百五十滴,这就过于绝化了。

(3)本题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与顺序安排。文章第四段主要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原因,而第五段介绍的是植物“出汗”的好处,只有先了解这种现象,才能介绍其好处,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结合文意与句首的“如”,可以看出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

故答案为:⑴植物叶面的气孔在晚上全部关闭,其根部在夜晚吸来的水份就会在体内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在春末、夏日、秋初清晨温度不高时,会看到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出水;

⑵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数据是个约数,说明植物一夜“吐”出的水滴在一百五十滴上下,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表示有且正好是一百五十滴,与事实不符,“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⑶第四段介绍植物“岀汗”的原因,第五段介绍植物“岀汗”对植物本身的好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所以不可调换;

⑷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眀了植物的“汘水”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理解文中词语某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不能调换,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两个词语有内部的顺序,二是这两个词语与上文或下文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上海名字的由来;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D

(4)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分析】(1)逐句阅读第二段的内容,从每句话中提取关键语句并概括作答,第一二句写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第三句的关键句“于是就叫上海”,可以看出这句话写上海名字的由来;第四五句的关键句是“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这两句话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主要”意思是最重要的,是相对“次要”来说的,结合句子分析,这里的“主要”说明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运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运输手段,因为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删去就表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运输手段。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说明的重点是上海行政地位逐渐上升的原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拥有重要贸易地位。故答案为D。

(4)结合第⑥段和第③④⑤两段的内容分析,第③④⑤两段说明的内容是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的作用,第⑥段说明的内容是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上海为什么会吸引人,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这两部分内容是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有因才有果。故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②上海名字的由来;③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⑵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⑶ D;

⑷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过分。 (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有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除了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答案】(1)①可以改变海洋中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大小。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③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2)作比较。通过斯科特礁鱼类和罗利沙洲鱼类的比较,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

(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题训练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考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 给段落标上序号。 (2) 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其次,再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 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 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 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放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⑨、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要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前者是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①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②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③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见说明方法)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 ....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码正在被“杀死” 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这项考验无数次冲击了我们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为了安全,我们把密码设置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实在是不好记!可即便如此,密码安全还是问题。通过穷举、盗取信用证书、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我们辛辛苦苦设置的密码。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在线身份证验证的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全新的验证方式陆续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应用而生。FIDO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Web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FIDO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钥①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之后,登录服务器会发送密钥到用户设备上,表示验证已经通过。与目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模式相比,这种登录方式很难被黑客破解。 ⑧FIDO标准支持任何一种认证方法,可选用的手段包括生物特征识别、USB验证令牌、NFC技术和一次性密码等。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指纹、虹膜、声纹等这类生物辨识,依照FID0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 ⑨FIDO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包括谷歌、黑莓、微软、阿里巴巴等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他们遵循一个统一的技术和安全标准,随之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比如指纹识别从一项技术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 ⑩设备厂商在加入FIDO联盟之后,可以在其设备中放置一颗安全芯片,保证用户的账户和信息安全。当然,用户也可以自行购买指纹识别器一类的设备。 ?指纹识别技术还不完美,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谷歌正在开发一款USB钥匙扣,用他可以直接登录账户;微软虽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亦表示正在考虑寻求代替密码的另一种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植物也唱《好汉歌》 ◇力夫 ①以描写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著称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以后,它的主题歌——《好汉歌》因简洁、生动地颂扬了好汉精神而立即流传开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啊/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②也许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不但是人们爱唱《好汉歌》,就连一些植物也爱唱《好汉歌》,只不过它们不是用歌喉“唱”,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唱”。不信,你仔细听—— ③植物懂得情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已经被科学研究所证实。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还发现,植物还有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如一些植物在行为中就体现出了明显的“仁爱”精神。 ④有一种原野灌木就“见利”而不忘“仁爱”。我们知道,灌木本身就是依靠扩展自己的庞大的根系来汲取水分的。但奇怪的是,当这种原野灌木的根部在土壤中深入或扩散时,快要到达“邻居”的根的地界后,便立即停止扩张。而且这种相遇并不是直接碰面,它们能够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相互识别出对方。连植物都懂得和平共处,相互尊重邻居的生存空间,不蓄意侵犯同伴的领地,这对那些为争夺领土而打打杀杀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嘲讽。 ⑤植物讲“仁爱”已经够稀奇了,但科学家还发现,一些植物还很讲“义气”。 ⑥如一些植物在受到侵害后,即使在“严重负伤”的情况下也不忘记给同伴发“遇险警戒”信号。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高希武领导的课题组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他们将两株棉苗放入一个密闭玻璃容器,只对其中的一株棉苗进行啃食和机械损伤处理。在对两株棉苗和容器内的空气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奇异现象:不但受伤的棉苗发生了防御反应,另一株没有受伤的棉苗也同样产生了防御反应。通过对植物受伤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不同时间段的定量分析,他们发现,没有受伤的棉苗所产生的防御性化学物质浓度甚至高于受伤棉苗。类似的实验一共进行了三次,都验证了这一结果。这个现象表明,受伤的棉苗在抵御侵害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通知”同伴——“敌人来人”! ⑦科学家还发现,植物们还相当“讲求公道”,不但敢于“鸣不平”,即便没有被逼上“绝路”也敢于为维护“公道”而“造反”。甚至在个人或同伴“权益”受到损害时,也敢于“拔刀相助”。 ⑧如土豆被人削皮时,它就会立即发出“抗议”的喊声,只是其音频人耳无法辨别罢了。如果你把西红柿的植株放在卧室里过夜,又忘了给它浇水,它就会用释放“清醒剂”的方式向你提出“抗议”,“警告”你不要再睡懒觉,快起来给它“喂水”。 ⑨科学家们认为,植物的一系列“好汉行为”不断被发现本身就说明以往人类对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包括植物与植物、植物与人类进行信息联络的通讯技术在内的许许多多未解之谜,都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破解,人类对于植物情感世界的研究也还应该更深入、更广泛。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10年12期) 1.“类似的实验一共进行了三次,都验证了这一结果”一句中黑体的“这一结果”指什么? 2. 请简要概括,植物的“好汉行为”包括哪些现象?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新部编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 泥土的歌唱 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埙进行改良,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与古代的埙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⑦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了。这种乐器就是缶。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⑧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⑨用装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今》的文章中,就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⑩但是击缶这种乐器,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集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 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段中,“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中的“左右”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3.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5.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题 一、说明方法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③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A.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B.拟人作比较列数字 C.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D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打比方)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分类别) C.我们导弹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分类别)D.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列数字) 3.将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3分) A、打比方 B、作比较 C、列数字 D、下定义 E、举例子 (1)、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3)、天空中的云大多很美丽,如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等。() 二、说明文语言 1、请从下列句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2)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4)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 (6)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 ..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2)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 ..靠嗅觉和听觉。 (3)人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 ..都是越用越健康。

(完整word版)初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精选完整版

初一说明文阅读方法与练习 第一部分说明文阅读方法 二.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三、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 1、总分式包括总说―分说 2、分说―总说 3、总分―分说―总说 2、递进式 四、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牲,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四、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事物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五、说明方法 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1)笑是反映内心活动的一种面部表情。2)石拱桥就是用石头做拱圈的一种桥梁。 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格式:××是×× 2、作诠释 ...: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1)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是四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的“死”的含义:没有生命 2)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不死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淹死。 3、分类别:就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的说明方法。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1)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2)风沙的进攻方式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阵地战;另一种称之为游击战。 格式: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举例子: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的一种说明方法。 格式: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中国石拱桥》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作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的一种说法。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题姓名 1、菊花 ①俗云:“赏菊之趣在于赏花。”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以黄、红、白、紫为主。黄的如“黄昏弄月”,金光灿烂,华贵雍容;红的像“金背大红”,绚丽夺目,热情奔放;白的有“白西施”,淡妆素裹,清洁怡雅;紫的是“紫玉莲”,苍劲有力,凝重浑厚。还有一种叫“绿牡丹”的,花呈绿色,青翠欲滴,恰似碧玉,煞是名贵。另有“墨荷”的黑紫堪称花中一绝;更有那“碧玉勾盆”,粉碧兼备,娇而不艳;“凤凰振羽”,红黄相间,娇娆多姿。各种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②菊花的花形也是千姿百态,风貌迥异。这是由于花瓣的千姿百态所致。瓣分挂瓣、匙瓣、平瓣、管瓣四种。每一种又有内曲、反卷、龙爪、毛刺等形态。各种花瓣以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形成一种保持机体均衡、疏密相间的参差美,并由此构成了龙、凤、狮、虎四种栩栩如生的优美造型:龙类若舞若飞,潇洒俊逸,花儿内部短瓣紧抱,外部长瓣飘洒,像“龙盘蛇舞”;凤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花儿内部花瓣疏松或紧密内抱,外部花瓣自然下垂,如“天女散花”;狮类威武雄壮,魁伟挺秀,花儿大部分为匙状花瓣,且长短不一,相互重叠,排列参差,变化多姿,如“醒狮图”;虎类则刚劲沉稳,充盈丰满,舌状花瓣回心而抱,呈层瓦复叠状,似虎爪捕食,如虎啸长天。 ③菊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用途广泛。不仅它的花序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其嫩茎、叶、根亦可供药用。此外,还能做成各种精美的佳馔,如菊花肉、菊花羹、菊花酒、菊花糖等。这些菊花食品不仅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再者,杭菊还是驰名中外的清凉茶饲料。至于那自古就有“虫见愁”之称的除虫菊,则是效力极高的天然杀虫剂。菊花还有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异功能,被人们赞为“空气的卫士”。 ④菊花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确是一种值得大力发展的珍贵花卉。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说明文阅读。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这些反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己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还有一些释放的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降解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作比较) B.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摹状貌)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