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鼓胀

(中医内科学)腹痛、鼓胀

[真题] (中医内科学)腹痛、鼓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气滞腹痛宜选方A.大四七汤B.香连丸C.金铃子散D.半夏厚朴汤E.柴胡疏肝散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寒邪内阻腹痛的治法是A.消食导滞,理气止痛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C.泄热通腑,行气导滞D.散寒温里,理气止痛E.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实热腹痛证宜选方A.大承气汤B.泻青丸C.龙胆泻肝汤D.大黄黄连泻心汤E.玉女煎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王某,女,65岁。

形体消瘦,久病腹痛,喜温喜按,常在进食生冷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该病例腹痛属于A.寒邪中阻腹痛B.寒实积滞腹痛C.中脏虚寒腹痛D.寒积食滞腹痛E.脾肾阳虚腹痛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的腹痛特点是A.脘腹胀满疼痛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B.脐中痛不可忍C.腹中雷鸣切痛D.腹中冷痛E.少腹拘急冷痛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6题:寒邪内阻腹痛的主要特点是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B.腹部刺痛,痛处不移C.腹痛绵绵,时痛时止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E.饥则痛甚,得温稍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叶某,男,55岁。

久病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该病例中医方剂当用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B.大黄附子汤C.小建中汤D.附子理中丸E.保和丸合良附丸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患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空腹或劳累后更甚,得食稍减,面色无华,时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应首选A.小建中汤B.桂枝茯苓丸C.正气天香散D.参苓白术散E.痛泻要方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此患者为中虚脏寒之腹痛,故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肝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胁肋部, 可伴有口苦、咽干等症
状。
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 或左侧,可伴有便溏、
乏力等症状。
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两侧 或腰部,可伴有腰膝酸
软、尿频等症状。
胃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 剑突下,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脏腑辨证施治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疏肝理气法
临床表现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 、冷痛、绞痛、刺痛等,可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发热等症状。
腹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 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 或经脉失养。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涉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以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等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脉络痹阻 。
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 的腹痛,常用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 的腹痛,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治疗。
补肾温阳法
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 的腹痛,常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治疗。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壅滞所致 的腹痛,常用龙胆泻 肝汤加减治疗。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 的腹痛,常用少腹逐 瘀汤加减治疗。
03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寒凝气滞型腹痛特点及治法
腹痛特点
腹痛急骤,喜温喜按,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肠鸣腹泻,苔
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行气,温中止痛。常用方 剂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温针灸,以温 经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调养
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 蒜、山楂等,忌食生冷寒凉之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在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在腹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价值,鼓励临 床医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疗法。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关怀
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帮助患者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 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THANKS
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脾不和所 致的腹痛。
02
小建中汤
01
芍药甘草汤
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所致 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 大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所致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01
02
03
辨证选方
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等 因素,选择相应的中药方 剂。
兼顾兼证
在治疗主证的同时,兼顾 兼证,提高治疗效果。
腹痛相关中医术语解析
胃脘痛
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多由上腹部疾 病引起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多与肝胆疾 病相关
腹痛(绕脐痛)
以脐周为中心的腹部疼痛,多由小肠疾 病引起
少腹痛
小腹两侧或一侧的疼痛,多与肝经、大 肠、胞宫等病变有关
02
腹痛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腹痛常见病因分析
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 气机阻滞或损伤脏腑。
注意禁忌
避免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 或存在禁忌的中药方剂。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常用 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作用于腹部相关穴位和经络,缓解腹痛症状。 • 饮食调养: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一、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腹痛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2.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4.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5. 腹痛的预防和调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腹痛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腹痛的教学课件。

3. 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腹痛病例供学生分析。

教案内容请提供,谢谢!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腹痛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介绍腹痛的定义,分析其常见临床表现,如部位、性质、诱因等。

3.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讲解中医对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

4.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介绍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并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5.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讲解中医治疗腹痛常用的方剂,如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大承气汤等,并分析其适应症和组方原理。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典型腹痛病例,评估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腹痛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教学经验。

九、教学延伸:1. 腹痛相关疾病的学习:介绍腹痛相关疾病,如胃痛、肠易激综合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治疗手段3. 学会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4. 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a. 问诊b. 望诊c. 闻诊d. 切诊3. 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a. 中药治疗b. 针灸治疗c. 推拿治疗d. 饮食调理4. 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a. 寒邪客胃b. 湿热蕴结c. 饮食伤胃d. 肝气郁结e. 脾胃虚弱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临床诊疗能力4.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医疗器械:针灸针、推拿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掌握腹痛的基本概念3. 讲解腹痛的诊断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中医诊断技巧4. 讲解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结合实际操作演示,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腹痛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病例,提高诊疗能力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病例分析的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在模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技巧熟练度和理解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引导学生了解腹痛可能涉及的其他疾病,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2. 现代医学观点:简要介绍现代医学关于腹痛的诊断和治疗理念,促进中西医知识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腹痛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 由邪气客于胃肠引起,《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 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 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 热壅气滞、阳虚寒盛、寒邪上冲的腹痛分别用厚朴三物汤、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始将腹痛作为独立病证, 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 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第六节 腹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
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所致的腹痛不包 括在内。另外,痢疾、霍乱、积聚、鼓胀、虫证等内 科疾病出现的腹痛症状,应参考有关章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 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 均可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气机失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另外 ,饥饱不调,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亦可致腹 痛。
.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或 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腑气失于通降 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血郁于腹中,脉络不通 ,而致腹痛。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卷之十七》将腹痛分寒热、死血、食 积、痰饮、虫积等类,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
、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病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金元时期,李东垣强调 对不同部位的腹痛,当用不同的治法,《东垣试效方·心胃及腹 中诸痛论》指出“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古今医鉴·诸痛》提出治疗腹 痛:“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 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腹痛》日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亦有气痛者,以失 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 药治之。”王清任提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 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 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相表里, 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 要是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 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 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禀赋不 足,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致不通 则痛或不荣则痛。
(一)病因
.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等担差‰基杰病飙势笺祝有黼脉缮辩隘;幂通黜 痛趱!戆养,不荣则痛。腹痛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病理因素主 要有寒凝懒。愈积。氧滞、血瘀。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郁热内结 ;气滞作痛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可成瘀血内阻;至于寒热并见 ,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者,亦属常见。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以 及跌仆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 现实痛;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 成虚痛。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
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便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