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本实验采用自由落体法来测量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是利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速度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自由落体装置、计时器、测量尺、直尺等。
实验步骤:
1. 将自由落体装置安装在垂直的支架上。
2. 调整自由落体装置的高度,使它的下端悬在地面上。
3. 将测量尺竖直固定在支架上,并通过调整支架的高度和角度,使其与自由落体装置的下端呈直线垂直。
5. 用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的下落时间t,重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 用公式g=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
实验数据: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下落时间t/s|下端高度h/m|g/m/s^2|
|:---:|:---:|:---:|:---:|
|1|0.42|0.5|9.81|
|2|0.41|0.5|9.97|
|3|0.40|0.5|9.94|
|4|0.41|0.5|9.97|
|5|0.42|0.5|9.81|
|平均值|0.41|0.5|9.90|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多次测量和取平均值,得到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90m/s^2,接近标准值9.81m/s^2,误差在2%以内,说明本实验测量结果精确可靠。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自由落体测量的方法,测定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并探究其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无任何阻力作用下,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作用力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因此,用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g = 2h / t^2其中,g为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自由落体时所经过的高度,t为物体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中选定一个高度较高的地方,如实验室楼的顶部。
2. 首先需要测定自由落体的高度h。
在选定的位置上,将测高仪竖直安装,并将其底部与地面齐平。
然后,将被测物体从测高仪的顶部自由落下,记录物体从顶部到达测高仪底部的时间t1,并用测高仪测量物体落下的高度h1。
3. 重复上述步骤,记录至少三组不同的高度和时间数据,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我们利用上述实验步骤,得到了三组数据,分别如下表所示:高度h/mt时间t/s1.5t 0.462.0t 0.562.5t 0.64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组数据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计算平均值,如下所示:高度h/mt时间t/st重力加速度g/(m/s^2)1.5t 0.46t 9.452.0t 0.56t 9.892.5t 0.64t 9.76平均值t 9.70结论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70 m/s^2,这个值与我们预计的值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无关,这也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指的是不受任何外力干扰,只受重力作用而做自由下落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恒定的,且大小为重力加速度 g。
因此,通过测量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时间 t,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g。
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器、计时器、直尺、卡尺等。
2. 搭建自由落体实验装置,使自由落体器从高处自由落下。
3. 用直尺测量自由落体器下落的高度 h。
4. 启动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器下落的时间 t。
5. 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次,取平均值。
6.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g。
实验结果: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如下:高度 h (m) 时间 t (s)0.1 0.450.2 0.640.3 0.780.4 0.900.5 1.01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g 如下:g = (2h) / t2代入数据,可得:g = (2 × 0.1) / 0.452 = 8.89 m/s2g = (2 × 0.2) / 0.642 = 9.20 m/s2g = (2 × 0.3) / 0.782 = 9.17 m/s2g = (2 × 0.4) / 0.902 = 9.14 m/s2g = (2 × 0.5) / 1.012 = 9.80 m/s2取平均值可得,重力加速度 g = 9.24 m/s2。
实验结论: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重力加速度,得出了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为 9.24 m/s2。
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球自由落体下落时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并比较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1. 小球2. 计时器3. 直尺4. 计算器实验步骤:1. 用直尺测量小球自由落体的高度为 h = 1m,并注意在开始实验时小球必须保持静止状态。
2. 计时器开始计时,同时放开小球,记录下小球落地的时间 t。
3. 重复上述步骤5次,并将所有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 根据数据计算出平均落地时间 t 并用公式 s=1/2gt^2 计算出小球下落的距离 S。
5. 根据公式 v=S/t 计算出小球下落时的速度 V 以及换算成 km/h。
6. 计算加速度 a,公式为 a=2h/t^2。
7. 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数据:次数 | 下落时间 t(s) | 下落距离 S(m) | 平均速度 V(m/s) | 平均速度 V(km/h) | 加速度 a(m/s²)-------|----------------|-----------------|------------------|---------------------|------------------1 | 1.23 | 1.23 | 1.00 | 3.60 | 7.382 | 1.24 | 1.27 | 1.02 | 3.67 | 7.483 | 1.21 | 1.21 | 1.00 | 3.60 | 7.654 | 1.25 | 1.31 | 1.05 | 3.79 | 7.035 | 1.22 | 1.22 | 1.00 | 3.60 | 7.65平均值 | 1.23 | 1.25 | 1.01 | 3.65 | 7.44实验结果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小球下落的时间随着多次实验而变化,但平均值为1.23秒,这也意味着小球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与时间有关。
通过计算公式,得出平均速度V为1.01m/s,转换成km/h 为3.65km/h,意味着小球的运动速度比较缓慢。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值。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根据物理学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重力加速度g的值可以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来计算。
三、实验器材1. 打点计时器2. 刻度尺3. 铁架台4. 纸带5. 重物(质量不同)6.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四、实验步骤1. 将铁架台放在桌面边缘,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 将纸带下端挂上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放开重物,让纸带自由下落。
4. 当纸带下落一定距离后,停止实验,收集纸带和打点计时器记录的数据。
5. 使用刻度尺测量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 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打点计时器记录的时间数据。
7.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个点的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
2. 以时间为横坐标,距离为纵坐标,绘制v-t图像。
3. 通过v-t图像,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 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值,公式为:\[ g = \frac{2 \times \text{距离间隔}}{\text{时间间隔}^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2.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来源。
七、结论1.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2.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
2. 选择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实验报告自由落体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2. 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 掌握自由落体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重力,即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等于重力加速度g,即a=g。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v和位移s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 = gts = 1/2gt^2三、实验器材1. 自由落体装置(包括自由落体管、滑轮、细线、铁球等)2. 秒表3. 刻度尺4. 记录纸、笔四、实验步骤1. 检查自由落体装置是否完好,调整滑轮和细线,确保铁球能够顺利下落。
2. 将铁球放置在自由落体管的顶部,确保铁球与管口紧密贴合。
3. 启动秒表,当铁球开始下落时,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4. 当铁球通过预定距离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落时间t。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记录下落时间t。
6. 使用刻度尺测量铁球下落的高度h。
7. 计算铁球的平均下落时间t平均和平均下落高度h平均。
五、数据处理1. 计算铁球的平均下落时间t平均和平均下落高度h平均:t平均 = (t1 + t2 + t3 + ... + tn) / nh平均 = (h1 + h2 + h3 + ... + hn) / n其中,n为实验次数。
2. 计算铁球的平均速度v平均:v平均 = h平均 / t平均3. 计算铁球的加速度a:a = v平均 / t平均4. 比较实验测得的加速度a与理论值g的差距,分析误差来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的铁球平均下落时间t平均为1.5秒,平均下落高度h平均为11.25米。
2. 实验测得的铁球平均速度v平均为7.5米/秒。
3. 实验测得的铁球加速度a为5.0米/秒^2。
4. 实验测得的加速度a与理论值g的差距为0.5米/秒^2,误差来源可能包括空气阻力、实验器材误差等。
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一、引言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是物体运动的基本力之一。
测量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自由落体法测量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并验证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原理。
三、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是指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物体运动方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F = m·a,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力只有重力,因此可以将上述方程简化为F = 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加速度来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1. 实验装置:包括支架、线轮、细线、释放装置等。
2. 实验器材:包括计时器、测量尺等。
五、实验步骤1. 在支架上安装好线轮和细线,将细线一端固定在线轮上,另一端系上待测物体。
2. 将待测物体从释放装置处放下,使其进行自由落体。
3. 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物体下落经过的时间。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六、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下落的时间t。
由于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可以使用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s = (1/2)·g·t^2,其中s是下落距离,g是重力加速度。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下落距离s和所用时间t,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七、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为9.8 m/s^2。
根据理论知识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因此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合,验证了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原理。
八、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的来源,例如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验装置的摩擦等。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自由落体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实验一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一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定重力加速度,加深对匀加速运动规律的理解:2. 学习用光电法计时;3. 学习用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二、仪器组成YJ-LG-3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测定仪、YJ-LG-3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测定仪专用毫秒计、钢球、卷尺等三、仪器结构1. YJ-LG-3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测定仪专用毫秒计面板如图l所示2. 自由落体测定仪如图2所示四、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用下列方程来描述:式中s是在时间t内物体下落的距离.g是重力加速度.如果物体下落的初速度为0,即Vo=0时,可见若能测得物体在最初t秒内通过的距离S,就可以估算出g的值,在实验中要严格保证初速度为零有一定的困难.,故常采用下列方法:实验时,让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如图3所示,设它到达A点的速度为V0.从A点开始,经过时间t1到达B点,令A、B两点的距离为S1.,则若保持上述的初始条件不变,则从A点起,经过时间t2后.物体到达C点.令A、C两点的距离为S2.则由式3和式4得:以上两式相减,得:那么就有这里不再出现初速度值,式中的各值均可用自由落体测定仪测量得到.五、实验步骤1.调节自由落体仪垂直.将重锤装置安装好,调整底座上的调节螺旋,使重锤悬线与落体仪两立柱平行.2.将第一光电门放在立柱A处.如离顶端20cm处,调第二光电门于B处.如两光电门相距90cm处,将实验装置上的激光器、接收器与YJ-LG-3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测定仪专用毫秒计连接,打开电源,可看见激光器发出红光.3.调节上、下两个激光器。
使激光束平行地对准重锤线后,取下重锤装置.4.保持上、下两个激光器位置不变,调节上、下两个接收器分别与对应的激光器对准(使激光束垂直射入接收器入射孔),直至用手指通过上、下两光电门时,专用毫秒计能正常计时.5.按动YJ-LG-3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测定仪专用毫秒计功能键(使用方法见附录),选择计时精度为0.0001s,(测完一组数据后,按动复位键归零).6.用手指托住钢球至落球定位孔,迅速松开手指,记录钢球自由下落通过上、下两光电门的时间t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报告篇一: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写)《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二、实验描述重力加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本实验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器材muJ-5c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精度0.1ms),自由落体装置(刻度精度0.1cm),小钢球,接球的小桶,铅垂线。
四、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如图1。
在重力实验装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s=??0t+1/2g??2该式中,s是物体在t时间内下落的距离;??0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若测得s,??0,t,即求出g 值。
若使??0=0,即物体(小球)从静止释放,自由落体,则可避免测量??0的麻烦,而使测量公式简化。
但是,实际测量s时总是存在一些困难。
本实验装置中,光电转换架的通光孔总有一定的大小,当小铁球挡光到一定程度时,计时-计数-计频仪才开始工作,因此,不容易确定小铁球经光电转换架时的挡光位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让小球从o点处开始下落,设它到A处速度为??0,再经过??1时间到达b处,令Ab间距离为??1,则2??1=??0??1121同样,经过时间??2后,小球由A处到达b’处,令Ab’间的距离为??2,则有2s2=??0t2+1/2g??2化简上述两式,得:22g=2(??2??1-??1??2)/??1??2-t2??1=2(??2/??2-??1/??1)/??2-??1图1实验装置图--------------------------------------------(1)上述方法中,??2,??1由立柱上标尺读出,巧妙避免了测量距离的困难。
(注:b,b’为同一光电门,只是距离A的远近不同)g的不确定度与光电转换架的位置有关。
根据不确定度的绝对值合成公式,采用求标值的方法来选择最有利的条件,求出最佳操作范围。
经实际推导,得:2?s+??0114t?g=++(2)211221式中,取1=2=,1=2=2要使?g较小,则:①?t,?s,要多次测量后求出;②??0要尽量小;③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顶端,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底端。
五、重点和难点1、重力加速度测量方法;2、保持支架铅直;3、光电门最佳位置的确定。
六、实验步骤(1)调节自由落体装置:将系有重物的细绳挂在支柱上作铅垂线,调节三脚座螺钉使铅垂线通过两光控门的中心,以保证小钢球下落时准确地通过光控门;同时要从水平方向调节光控门,使光控门保持水平,以确保两个光控门之间的距离即是??2,或??1的值;此外还要保证光控门在每次移动之后都拧紧,不能有松动现象。
(2)ssm-5c计时-计数-计频仪的调试:接通电源,将功能选择开关调至计时,输入信号分配开关sn指向2,将后面电压输出调至6V,检查两光控门的光源是否对正光敏管,用手遮一下上光控门,计时开始,再遮一下光控门,计时停止,即为正常。
(3)将oA设置为10.00cm,使ob’=135.00cm.(4)将测速仪打开,选择“重力加速度”功能,按“电磁铁”,将小球吸住,保持小球静止。
(5)再按“电磁铁”键,小球自由下落,计时器开始计时。
通过计时器读出??2。
(6)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值。
(7)改变第二个光电门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共得15组实验数据,得到15个不同的??1。
(8)按计算公式(2)计算?g值,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g-??1曲线,找出?g最小的点,并确定相应的??1。
(9)利用已测数据找出与该??1最相近的数值,计算g,并计算此时的百分误差。
注意:利用铅垂线和立柱的调节螺丝,确保离住处与铅直。
保证小球下落时,两个光电门遮光位置均相同。
测量时一定要保证支架稳定、不晃动。
路程s的准确测量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七、实验数据处理1、取??0=10cm保持不变,则??0=1.4m/s。
2、取ob’=135.00cm,测出此时的实验数据如表1表1测量数据表3、在保持??0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变??1的取值,并测出相应的时间t,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取△s=0.5mm,△t=0.2ms),其结果如表3所示1由图2可以看出,当??1=29.00cm时,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最小,于是得到??1的最佳值为29.00cm.此时,重力加速度为9.7593m/??2,由于长沙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实际值为9.8100m/??2,于是百分误差e=|g?g09.7593?9.8100|?100%?||?100%?0.516%?1.00%g09.8100于是实验结果满足实验要求。
最终得到??1=29.00cm时的重力加速度g??9.8?0.1?m/s2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1的取值,重力加速度不确定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其中仍有部分点存在一定误差;同时,虽然??1=29.00cm时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最小,但相对来说重力加速度的百分误差仍然较大,其不确定度也较大。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以下几种影响因素:视差。
在测量??2,??1的时候,由于视线并未保证严格水平,使读数与实际距离有一定的差别。
2、空气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小球下落会有空气阻力,导致测出的值普遍偏小,最终使重力加速度的值小于理论值。
3、仪器自身的精准度。
仪器精准度的大小会通过影响读数间接影响实验结果。
4、小铁球的稳定性。
若释放时的小铁球处于摆动状态,则会影响到计时器的计时,引起误差,可待小球较稳定后再释放。
5、oA 值的设定。
oA值的设定会直接影响??0,??2,??1的大小,进而影响不确定度的计算,并且还可能会对最佳??1的确定产生影响。
6、??2的设定。
??2的取值会直接影响不确定度的计算。
因此不同??2的取值可能会使结果有所不同。
九、问题与建议1、要注意光电传感器的竖直和水平调整。
2、数据要充足,减少误差。
3、学会用图像法求解??1的最佳位置。
篇二:20XX年自由落体测加速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名称: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学会运用自由落体仪和计时器2、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原理】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由重力产生,称为重力加速度g。
根本原因由万有引力产生,它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它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物理常数。
地球上各点的加速度数值,随该地的纬度、海拔高度及该地区地质构造的不同而不同。
因而测量重力加速度对于地质勘测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g值偏大的地方则可能埋藏着重矿物,反之g值偏小的地方则可能埋藏着盐类和石油。
自由落体仪主要由立柱、吸球器和光电门组成。
如图示。
实验原理,小球从A点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
将两光电门分别放在b、c处,记下bc之间的距离s1和小球经过bc 两点的时间间隔t1,有s1=Vbt1+1/2gt1^2要采用逐(: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报告)差法处理实验数据,必须使小球相邻两次的时间差相等,具体到本实验,就是小球下落时,下落时间必须按照t,2t,3t,4t,5t,6t,7t,8t变化-1-【实验步骤】1.打开计时仪的电源开关,四芯线两端分别接光电门和计时仪的光电插孔,注意四芯线插头和插孔的一一对应,不要插错方位。
2.将功能指示选在“计时”位置处,计时仪左下角的次数选择拨到2.对光电门遮光时其数字显示正常,并能复位为零。
3.调整自由落体仪支柱铅直,使b摆球的悬线影正对光敏管位置,否则应调节底座上的三个螺丝。
4.将上端光电门放在10cm处,使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1为5cm,记下小球通过此距离的时间t1,时间显示时ms 指示灯亮,说明记录的-2-是毫秒,换算成秒作单位。
测量5次;然后取时间的平均值,计为t,然后测量2t,3t,4t,5t,6t,7t,8t对应的高度差,由于计时仪精确到0.001ms,在自由落体仪的米尺上难以找到某一刻度值与此对应,故在时间it的两侧找到对应的高度差hi,然后取平均值作为该时间对应的高差。
5.按要求计算出g的值及相对误差。
【数据处理】光电发测g数值表T1T2T3T436.525ms36.902ms36.305ms37.101mst2t3t4t时间t/s0.0376280.0744560.1116840.148912高度差0.050.11410.19220.2841hi/m0.050.11470.19280.2833平均高度差m0.050.11440.19250.2837第一次逐差:h51=h5-h1=0.3885-0.05=0.338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