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学框架体系及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和规则体系

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和规则体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也变得愈加频繁和紧密。
由此,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和规则体系成为了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定义、法律框架和规则体系方面进行剖析。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国际贸易是指各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价值的转移。
国际贸易涉及到商品、服务、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国际贸易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那个时代,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有限,以国家之间的物物买卖为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经由简单的商品交换逐渐转变为涵盖多个领域的复杂活动。
二、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由国家法和国际法构成。
国家法是指各国之间制定和执行的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美国国际贸易法等。
而国际法则是指公认的和被认可的涉及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法律规则。
国际法既限制着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也保护着国家的利益,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法律框架。
自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WTO)被设立为全球统一贸易规则的最高机构。
WTO有164个成员国,承载着制定、执行、监督和落实全球贸易规则的职责。
WTO规定的贸易规则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确保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和透明。
三、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是指国际贸易规则、标准、条约等各种规则的总和。
以下是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1.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可以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和利润。
2.贸易非歧视原则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规则原则,即在国际贸易中不得歧视进口或出口货物。
贸易非歧视原则可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平等竞争,以及国际贸易的公平和透明。
3.关税和贸易壁垒关税是政府征收的对进口或出口货物的税款。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理信学院
线性代数
32
第 1 学期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正确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
理信学院
学科(专 业)基础课 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6 第 3 学期
市场营销学Ⅰ / 市场营销学Ⅰ 实验
3
的能力。先开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后续课程:《国际市场营销》。 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重要的 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科学、先进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先开课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实验 48(8) 第 4 学期 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等,后续 课程:《国际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管理》。 掌握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了解最新法律规 定和经济法最新动向,学会运用经济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解决现实 经济法Ⅰ/经济法Ⅰ实验 48(8) 第 2 学期 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合同法》、《税法》、《国际 商法》、《国际经济法》等相关法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先修 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国际市场营销 / 国际市场营销 实验 学习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国际目标市场营销战 48(8) 第 5 学期 略、策略,学会国际市场营销的实际运作方法。先开课程:《市 场营销学》,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习》。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在谈判中根据谈判双 国际商务谈判 / 国际商务谈判 实验 56(8) 第 6 学期 方的特点和谈判的具体情况,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富有成效的 商务谈判。先开课程:《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后 续课程:《专业综合实习》。 专业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 56 第 5 学期 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技能,是外贸实务类课程的基础。先 开课程:《国际贸易》,后续课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 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法》、《出口业务操作》、 《专业综合实习》。 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的基本技能。先开课程:《国际贸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 32 第 6 学期 易实务》,后续课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实验》、《专业综合 实习》。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实验 32(32) 第 6 学期 培养学生熟练制作进出口业务单证的技能。先开课程:《国际贸 易单证实务》,后续课程: 《出口业务操作》、 《专业综合实习》。 经管学院 外贸实务 经管学院 经管学院 营销与谈判 经管学院 经管学院 经济法 经管学院 经管学院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28
中国货物进出口统计
日期
进出口 总值
同比
出口总 值
同比
进口总 值
同比
进出 口差 额
2014年2月 2511.76 -4.8 1140.94 -18.1 1370.82 10.1 -229.9
进口额
64830 67420 78670 95680 108600 124440 143110 165410 127360 154640 184380
为什么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贸易术语:价格术语,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交 货地点,确定风险、费用和责任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 语。
出口:FOB价 FOB: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
1516.43 876.81 3235.27 367.79 2042.72 407.52 853.2 3964.24
-261.66 -80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 3055.67 -954.05 84.51 122.28 -278.51 1097.88
欧盟**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荷兰 俄罗斯 拉丁美洲
北美洲
价格指数由海关总署按月发布,基期价格指数 为100,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分别列出。
33
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的区别
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西方国家的出口值1970年为2800亿美元, 1978年为11736亿美元; 若以7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100,则78年是265。
以出口价格指数来修正1978年的贸易值,即可得到该年出 口贸易量: 11736÷2·65=4429亿美元
178.96美元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教程知识框架图2012.11

第一章国际 第一节贸易概述 常用的基本概念1、含义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考点)。
1)萌芽阶段(18c中叶)(2)形成阶段(18c60年代—19c60年代)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3)发展阶段(19c中叶—二战)4)深化阶段(二战后)一、国际分工垂直型分工3、国际分工的类型(常考)水平型分工,主要的分工形式混合型分工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影响国际分工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因素(常考)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5、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地理方向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多边贸易支付体系的形成形成的标志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概念p10)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价值规律作用加强,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2、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的基本特征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逐步发展世界市场的投机日益加剧世界市场上存在着复杂性与风险性3、当代世界世界市场在动荡中不断扩大市场运行世界市场在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机制的世界市场有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基本特征世界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很强的垄断并存世界市场上的替代性与相关性并存1、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国际价值定义国际价格定义影响国际价格因素(常考)贸易条件影响国际价格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因素(常考)国际供求关系及其变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三、国际贸易国际通用货币币值的变动商品的品质及包装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非经济因素2、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定义根据竞争状况的分类定义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3、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4、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商业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外汇风险政治和军事风险5、国际服务贸易过境交付定义(1)形式境外消费商业存在(2)特点自然人流动(3)迅速发展的原因61)定义标的物的无形性国际技术转让定义两种转让形式商业性:国际技术贸易非商业性:技术援助2)方式使用权的转让,所有权不转移3)从技术引进的角度看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4)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异同(p20-21)(2)具体的方式:许可贸易技术服务(协助)国际合作生产国际工程承包其中,许可贸易又可按授权范围分为:独占许可排他性许可普通许可从属许可互换许可(交叉许可)第二章贸易第一节有关贸易术语Incoterms® 2010术语的国际惯例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CIF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第二节Incoterms® 一、分类适用任何/多种EXW2010概述运输方式的术语FCACPTCIPDATDAPDDP适用海运及内河FAS水运的术语FOBCFRCIF二、国际贸易1、在买卖合同中写入Icoterms®2010术语的使用2、选择合适的国际贸易术语3、尽可能对地点和港口做出详细说明4、国际贸易术语是买卖合同的一项内容三、Incoterms®2010与Incoterms®2000的对比分析四、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术语的关系五、电子讯息六、链式销售第三节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第一节1、概念 要点:买卖关系 经销2、分类 一般经销独家经销(包销) 利弊分析3、独家经关于独家经销专卖权的规定销协议独家经销时间的条款独家经销地区的条款独家经销的商品(品名、规格等)条款最低购买的商品数量与金额有关独家经销商的提供市场情报、宣传推广、售后服务、出口商品商标权与专利权保护等事项的规定。
第一章-国际贸易实务概述

第一章国际贸易实务概述教学目的:通过对国际货物买卖相关问题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实务的要素、内容及框架;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研究对象,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为其他各章奠定基础;在国际贸易实务总体内容基础上确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从而明确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的努力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规范;教学方法:讲述;课时分配:3学时教学内容:本章框架1、对教师、教材的介绍2、对课程地位、性质的介绍专业核心课程、考试课、必修课3、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第一节国际贸易实务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有时也称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与国之间货物买卖的实际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学科,它既是涉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从事或准备从事涉外经贸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便将来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能够按照法律规范和国际贸易惯例,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意图,初步独立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并能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我们有必要先对下列基本问题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问题也是任何一个人接触到一门新课的时候,所要考虑到的这门学科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以及怎样进行研究,这三个问题。
我们的导论也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设问比较:是各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原理,即为什么要交换商品;解决WHY而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的内容跟国际贸易理论不完全一样,但肯定也是有了解的。
应该说,它跟国贸理论一样,研究的是商品交换,但并不研究商品交换的前因后果;而是研究该怎么样进行商品交换这个微观活动;即解决的HOW的问题,因此国贸实务探讨的对象,相对而言要更具象、更细腻一些。
板书国际贸易实务的研究对象是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该过程经历的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第一章导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Dunning)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
邓宁认为,一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具备三个优势:1.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就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只具备前两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利用,并通过出口来扩大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找不到良好的海外投资场所,则最好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如果企业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投资难以成功。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从国际范围来看)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的对外商品交换活动。
分类:A.按照贸易所涉及标的物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一般指货物(商品)贸易无形贸易一般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自一成员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过境交付);在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最大区别反映在海关统计中:前者必须通过关境,因此海关统计可以反映出来;后者无法为海关统计所反映。
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部分反映出来。
B.按照货物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内生产而为国外购买的交易活动。
进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外生产而为国内消费的交易活动。
D.按照不同贸易体系统计方法分为: 总贸易在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专门贸易在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指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国际贸易学《导论》1

“公民”不仅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而且还是宪法所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 主体。
经济学中,居民是指:在本国长期从事生产和消费的人或法人。居民可分为 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自然人居民是指那些在本国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个 人,但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一律是所在国的非居民;法人居民是指在 本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和非营利团体,但是国际性机构,诸如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国际贸易学《导论》1
1.1 国际贸易发展背景
l 二、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l 理论解释:
贸易所得 配置效应 竞争效应 规模经济所得 产品多样化所得 投入多样化所得
贸易的外在性 由贸易产生的技术外溢 由贸易积累的资本
国际贸易学《导论》1
1.2 国际贸易学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4.非洲地区 (1)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SADC) (2)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3)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 (4)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 (5)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AMU)
国际贸易学《导论》1
1.1 国际贸易发展背景
l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已于2004年1月1日实施。CEPA主要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
国际贸易学《导论》1
1.2 国际贸易学基本概念
l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对外贸易可分为:
货物贸易:也称为有形(商品)贸易,它是指有具体形 状的商品如大米、服装、机器等的交换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3. 如果这两户人家之间建了一道索桥(寓意:蒸汽船、铁路、集装箱货 轮、喷气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互联网等),交通运输成本的 降低可以极大地促进分工与交易。但交易的顺利进行还必须依赖某些 交易惯例或是签订合约(习惯法与成文法)。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4. 当然,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这两户人家搬迁到一起,形成一个村 落(寓意:经济集聚、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全球化与“地球村”)。
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 类
• 国际贸易是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基础 上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概念的三个关节点:国际分工基础、货 物和服务(goods & service )、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概念的多种表述:international trade / foreign trade / oversea trade / world trade。 • 根据不同的区分标准,国际贸易存在多种分类。
第 1章 导
论
国际贸易学的框架体系与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学的体系
国际贸易学的四大课题及其逻辑关系
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理论 ——人们为什么进行贸易? 3.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何不同? 4.国际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现实中的贸易怎么样?
交通运输效率与交易费用
• 分工越发达,专业化的水平越高,技术水平才越高,经济与社会才能进 入一个更高级状态。另一方面,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易,有交易就必然有 交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因此,交易效率是制约分工的关键因素。交易效率(非严格 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反映的是:一方面,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的技术 进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反映的是制度的进步。 • 斯密显然已经意识到交易成本,只是他没有使用这一概念。斯密对交通 运输作用的观点极富洞见,但他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 只注意到技术性交易费用,没有注意到制度性交易费用。 • 斯密的人口理论值得注意,包含两层含义: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集中程 度,后者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城市化理论。除了规模经济外,城市化的一 个重要作用就是人口集中产生的沟通的便捷以及由此促进的分工专业化 的进步。 • “要想富,先修路”,并非仅是一个经验性命题。 • 推荐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关系:
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并不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问题,而是资源稀缺的问题如何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克服。斯 密认为分工是克服资源稀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 斯密之前,法国大百科全书对分工作用的概述:提高劳动的 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内生增长与外生增长
1. Malthus: Malthus’ Trap
2. Harrod — Domar: Δ(GDP)/GDP=ΔI/I = σs
3. Solow : G=a △K/K+(1-a)△L/L
Solow’s Residual: Exogenous Growth & Endogenous Growth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1. 分工能够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如一户人家专门负责耕种, 另一户人家专门负责狩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 换时间、促进发明创造(即技术进步)。 2. 分工以后就必然要进行交换(粮食和肉类的交换),交换必然产生交 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如果两户人家远隔千山万壑,交通运输成 本高于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这两户人家还 不如自给自足。
• 斯密分工经济思想的核心要点:1.分工专业化(Division of labor / specialization )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 分工 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 “斯密定理”;3.市场大小由运输 的效率决定,同时“人口密度”也影响市场的大小;4.资本 是在各间接部门发展分工的工具。
2.1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附:新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罗默等认为知识作为独立的要素,不仅其自身能形成报酬递增, 而且使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也产生报酬递增,即全要素 生产率(TFP)的提高。 罗默建立了一个完全内生的知识外溢模型:在一个企业内,对 知识的投资使知识积累并产生报酬递增,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 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新的知识生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 资金,形成下一轮的知识外溢和报酬递增;对知识的不断投资 使其外部效应累积并放大,最终导致扩散式的增长。
将该模型简练一下就是:“知识外溢——报酬递增——知识投 资——效应放大”的自我增强过程。这个模型不仅适用于对一 个企业的考察,也适用于对一个国家的分析。
2.2 分工与交易的关系:斯密定
理
• 在分工与交易的互动关系中,斯密认为,交易范围的大小 即市场的大小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 斯密定理实际上包含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分工?分工的主观动因是人的利己心,或 称自利行为(self- interest),也就是“经济人假设” 。 2.人们为什么要交易?因为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易。交易 是分工能够实现的根本条件。 3.人们如何才能进行交易?这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人 口的密度。也就是说,分工的水平取决于市场的大小。 • 所以,斯密贸易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国内内贸与国际贸易 原因相同。人类从自给自足到国内贸易,再到国际贸易, 是分工发展与交易范围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体系:国际分工、世界市 场、国际货币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分析方法
•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体系:贸易利得或称贸易利益 (gains/advantages/benefits)
——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
斯密的分工与交易理论
从一幅漫画开始思考:假设世界上最初只有两户人家。他们分别生活于 两座山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2.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剩余产品能够进行交换? 3. 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够融为一个整体?
• 斯密关于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的论述,实际上是“内生增 长模型” (endogenous growth model)。资本、劳动力、 技术、自然资源这些增长要素,并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随 着分工发展的一个积累和发现的过程。斯密说,“人与人之 间劳动技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 结果。” “分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 斯密的增长模型不仅是内生的,还是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分工加速知识的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使各种要 素的生产率(TFP)提高,经济报酬递增。 • 对比一下新增长理论,Romer新增长理论:“知识外溢——报 酬递增——知识投资——效应放大”,可以发现,斯密增长 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