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8.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1)描述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性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测量工具要有信度和效度。

(2)解释和说明: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可以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四个层次来探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3)预测和控制:能够预测和控制行为,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依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行为预测必然伴随行为的改变和控制。

9.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因果研究:因果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一,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是事物的另一种关系,与因果联系不同,其本身不提供因果的信息;只是从相关本身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3)个案研究:因果研究和相关研究都以大量的被试样本为基础。个案研究是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1)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和外界刺激、人脑活动的因果关系。(2)相关研究:寻找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的相关关系。(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10.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现象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要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用发展变化的视角观察心理现象。(3)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11.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对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

①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③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的情况;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①种类:

实验室实验法: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特点:精确度高;研究情境的人为性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特点:自然且具实践意义;易受无关因素影响②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③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3)调查法: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和谈话法。

①优点: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②缺点: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4)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①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②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③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①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②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6)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

12. 现代心理学流派(其中行为主义是重点)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各元素之间的结构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著名的代表人物)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代表人物:詹姆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创立的)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1912年,德国,又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重点)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代表人物:华生(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环境决定论)结论:行为主义锐利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研究无意识现象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欲望,力比多)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代表人物:《认知心理学》出版,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研究正常人的人性问题,如动机、需要、自我意识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美国心理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8)神经生理学测谎仪和脑部相关的呈想分析

13.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

(1)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后者为心理学提供了—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的取向。

(3)心理学的现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们相信,在2l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14.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例题: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或思维的器官,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

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例题:当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3. 心理分析的研究:弗洛伊德。

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家奈塞尔(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师范生学习心理学,对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2)有

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4)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第二章心理与脑(重点)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记)(脑是心理产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1、脑是心理的器官(记)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解剖失语病人的脑是发现其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多严重损伤,证明了这一部分与语言表达的密切关系,“布罗卡区”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失语症;

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失写症(不会写字);

大脑—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失语症(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角回—损伤——失读症(看不懂文字)

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兹,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证明了这种细胞有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

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

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着并且作为原因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脑——加工厂,客观现实——原材料)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可以区分为它的内容、过程和生理机制三个方面。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主要作用: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肘反应、跟腱反应等)。 B 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 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维持个体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 a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称为“生命中枢”。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狭长的结构,全长4厘米左右) b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c中脑:a中央灰质:指环绕大脑的导水管的灰质。腹侧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两侧有三叉神经中脑核,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 b中脑四叠体:在中央灰质背面。1、上丘:视觉反射中枢;2、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c大脑脚:其中有黑质和红核,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黑质损伤:手脚的动作协调将会受到破坏,面部表情将显得呆板;红核损伤:病人将会出现舞蹈症等) d网状结构:在脑干各段的区域,有一种由白质与灰质交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按功能分为:a&b

a上行(激活)系统:控制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b 下行(激活)系统:对肌肉紧张有加强或缓减活动状态的作用。

2、间脑:

a丘脑: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型的神经核团;

感觉信息的中继站(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

丘脑后部有内侧膝状体(接收听神经传入的信息)和外侧膝状体(接收视神经传入的信息);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而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b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层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对情绪也起到重要作用。

3、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小脑受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运动能力等症状)

4、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级动物才有,人类进化的结果)

脑功能学说:1、颅相说(错,盖尔)2、定位说(不符合实际,)

3、整体说(弗卢龙)

4、机能系统说(鲁利亚)

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答: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使大脑皮层的处于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

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等加工),并最终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记)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从前至后可分为额叶(左上),顶叶(右上),颞叶(左下)和枕叶(右下)四个区域。

A额叶:调节对侧躯体、语言、运动以及协调智能和情感等活动。(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B顶叶:主要调节机体感觉与阅读语言(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C颞叶:主要是听觉及空间定位(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D枕叶:视觉及书画阅读(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左右脑在训练过后可相互代替,裂脑人,斯佩里)

额叶:布氏语言区

枕叶:角回; (威氏语言区在颞叶与枕叶之间)

四、内分泌系统

a通过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内分泌物(液)or激素)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调节;

b有:脑垂体(腺),副甲状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卵巢or睾丸); c作用范围广,见效慢但效果持久(对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局限,定位清晰,作用快而精确)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1、反射及反射弧(重点)

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互不干涉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B反射弧: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反射的种类(重点)

A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如:婴儿的吸吮反射)其反射中枢可以是皮层或皮层下各级中枢,如脊髓、延髓等。

B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其反射的神经通路(生理基础)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随条件的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是一种高级

神经活动,也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重点)

A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研究狗的唾液腺分泌现象)

怎么做:巴浦洛夫将一些与食物没有任何关系的刺激,如灯光、节拍器摆动的音响等无关刺激物,和狗进食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成为它的预示和信号),经过若干次相关刺激后,灯光的单独作用也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种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形成了条件反射。(不是永远保持固定不变的) B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是有机体以自己的操作而获得强化(奖赏或惩罚)的过程,有着更大的主动性试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次数增多而

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物与刺激物呈现的程序不同。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也不同。总之,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差别的,二者往往是一同出现的,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4、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1)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a兴奋过程是指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它激发或加强与皮层兴奋中心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b抑制过程是指刺激停止和削弱了皮层的抑制中心相联系的肌肉、腺体的活动。(2)巴浦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A 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或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原发点),而是沿着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原发点上)。 B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有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和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反之,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5、两种信号系统(重点,简答题)(望梅止渴,谈梅生津)

A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声音,颜色,气味等。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们是具体条件刺激物的抽象化,概括化,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的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则可以代表一类事物;

它们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

它们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联系,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动力传递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但是第二信号系统又调节支配第一信号系统。

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互相传递、互相协调的结果。

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类的学习有何特殊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词是与具体刺激密切联系的。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

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为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理解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看过的事物,积累经验或交流思想,从而使人类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起来。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PS:补充: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感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简答题):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l)和贝克斯顿(W.H.Bexton)等人,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

2、感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3、感觉的种类/分类(记,简答题):

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重点: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限。阈限是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有机体)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要达到的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是感觉阈限。

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答: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感觉能力高低不同,一个微弱的刺激,有人感觉到,有的人感觉不到。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三、视觉(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于视觉)

1、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有光。

(记)视觉的适宜刺激:人眼可感觉到的可见光波长范围:380~780毫微米

2、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决定光的色调,颜色);振幅(表示光的强度,明度);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饱和度)。

A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B颜色混合三种规律:1、互补率 2、混合率 3、代替率三原色:红、绿、蓝 C色觉缺失:色弱:对颜色的感受性较低,分为甲型色弱&乙型色弱

色盲:全色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常见)&黄—蓝色盲)

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先天的(伴X) D视敏度:空间视敏度(视力,以视角大小来判断)&时间视敏度(后像)

(记)后像:正后像(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同)&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现象一般均为负后像) E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四、听觉(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对于其它一些动物,如一些低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听觉比视觉更为重要)

1、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空气(媒质)声速:340米/秒;声波振动的类型:纯音&复合音(频率规则分:乐音&噪音)声波振动的物理属性:振频(音高/音调)、振幅(响度/音强)、相位(音色)。(心理感受量)

2、基本听觉现象

A音调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 1000赫兹左右声音感受性最高

B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频率对音响也有影响)振幅大,声音听起来就响。

音响的感受范围:0~140分贝。140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痛觉或触压觉。

C声波的相互作用:1、共鸣 2、强化与干涉 3、差音与和音 4、声音的掩蔽

D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即为听觉的疲劳。

长期听觉疲劳会引起听力降低或听力丧失。听力丧失: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

五、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范围:10~60摄氏度;生理零点:

32度=皮肤表面温度)和痛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等

2、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

3、运动觉和平衡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

4、机体觉:是我们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重点,感觉适应现象)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A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利害兼具)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例如:明适应(暗—明)和暗适应(亮—暗)(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具体有两方面:1、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 2、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例题:试例举三个以上你所体验到的感觉适应现象。

答: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B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重点:分辨例子)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重点)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盲人听力 C联觉(重点)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即某种颜色往往兼有冷暖觉(相对的)、远近觉和轻重觉。

暖色:红、橙、黄等,带有接近感,为近色;冷色:蓝、青、紫等,带有深远感,为远色。轻色、重色、暖色、冷色、近色、远色是以什么原理划分的:答:轻色、重色:色觉兼有轻重觉;暖色、冷色:色觉兼有冷暖觉;近色、远色:色觉兼有远近觉。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 对比是指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知觉(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要借助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简答题)

a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b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A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B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C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Ps:感觉和知觉对于人的重要性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感觉和知觉又是人们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试说明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的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准确地说,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

3、知觉的种类

A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仅具有相对意义)

B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从三种特性去知觉客观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1、知觉的选择性(背)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加以反应。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的结构,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点。

人总是把自己要去对待的那些刺激作为对象,把暂时或当时不打算对待的刺激作为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重点,背)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记)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

A大小知觉恒常性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物体有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这些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的像也必然不同。人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

2、大小知觉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两个因素决定:A物体的大小B物体的距离

3、距离知觉(重点)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对判断物体远近距离起作用的条件有(重点:影响距离知觉的条件):

A中间物的重叠B空气透视C线条透视D明暗和阴影E运动视差F眼睛的调节G双眼视轴的辐合

4、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主要是双眼视差的技能)

5、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觉)方位知觉的参考系、视觉的方向定位、听觉的方向定位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记)

1、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人对时间的知觉总是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标志。

2、生物钟(记)

人除了有意思地运用各种参考标志来感知时间、估计时间之外,人的节律性行为和生理过程也能起到自动计时器的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钟现象。

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叫做生物钟。

3、时间估计(记)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

时间估计的影响因素:a人的活动内容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b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简答题):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五、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什么是似动知觉?(记)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六、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与幻觉的差别(重点):a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b幻觉是在没有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

A线条长短错觉B面积大小错觉C形状错觉D方向错觉

2、其它错觉

在听觉方面,用假声器使左边来的声音(波)先进入右耳可以形成方向听错觉;

在触觉方面,当在交叉的食指和中指中间夹一个小球时,会产生像有两个小球在食指和中指外侧的触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一种观点是从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方面对错觉作出生理学解释。从视觉生理的观点解释错觉的观点称为“周围抑制论”。周围抑制论适合说明颜色对比错觉。根据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方面对错觉进行认知性解释。

第五章注意

一、注意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个性质)(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运动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向: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集中:集中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心理过程是对特定客观现实进行反映的过程。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它没有独立的对象。通常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当人在注意什么时,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注意都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单独起作用。平时我们常说“请注意黑板”“请注意我下面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可以离开认识过程,实际上只是说“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我下面的问题”,只是在口语中把“看”字和“听”字省略掉了。

2、注意的功能(重点,选择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之一。

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依赖于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

例题:注意的特点有哪些?它具有什么功能?

答: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其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再次,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类型(记)(依据:根据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划分)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A什么是无意注意:事行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是不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低级、自发,定向探究反射)

B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b人的主观原因: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当时的情绪状态,当时的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

A什么是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有意注意。(引起原因:间接兴趣)(是人们对活动界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才可能具有的心理状态)

(主动地、服从一定活动任务,受人的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高级自觉,如听课;自觉性&主动性)

B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a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b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好自己的活动。例题:怎样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

答: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有四个方面: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2、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排除内外干扰

Ps:重点:怎样才能组织好自己的活动,保证和坚持有意注意呢?

答:(1)按照任务要求,经常提醒自己坚持注意。

(2)根据任务需要,经常提出进一步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

(3)把思考、记忆等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保持有意注意。

(4)培养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有重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1、要注意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艺术,随时组织好学生的注意;

2、要引导好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支配自己的注意;

3、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有效地与分心现象作斗争,与内部、外部的困难和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直接兴趣、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总结:三种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紧密交织并可以互相转换的。说明三种注意的特点及关系

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者说,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因此,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就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却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注意的品质(重点:品质的5个方面,分析自己的注意品质)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质量和效率的指标。

1、注意的范围

A什么是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B影响

注意范围的因素 a知觉对象的特点:规律性、集中的、互相联系的(有意义)、系统化;b 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如果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会限制。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A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人的注意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叫做注意的稳定性。

(记)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不变。

B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防止注意分散)

a明确工作任务 b活动多样化(单调活动会降低注意力) c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d注意的稳定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3、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人在紧张注意时,可以摆脱周围一切事物。

注意的紧张性与注意的范围密切联系:越紧张地加强注意,注意的范围越小在实际生活中,控制注意紧张性有重大意义:提高效率

4、注意的分配(重点)

A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 B注意分配的条件

A在有两个动作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动作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程度才行

B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有联系、同一类型的活动便于进行注意分配)5、注意的转移(重点)

a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区别于分散,分散与稳定性有关) b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看对原来注意对象的兴趣如何,原来注意的紧张性如何而定。 c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密切相关

补充内容:a注意的对象:外部的和内部的

b人在注意时,可用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的方法:是在注意的全部内容中,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逐个注意。

综合的方法: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注意。

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发生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4.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A以记忆内容进行的分类(记)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体(视觉、听觉、触觉)形象;声音记忆;

语词记忆:形式(概念、逻辑、推理等);内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Ps: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要以语言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基础情绪记忆:人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记得喝水、写字;体操员做某个动作)

B根据信息储存时间长短进行的分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证明存在:斯柏林的实验)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听觉瞬时记忆:马萨罗等人研究,储存时间:0.25~2秒)(视觉瞬时记忆:储存时间:1秒,是刺激物的直接映像)(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储存保持在1~2分钟以内的记忆,也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信息单位(5-9个组块)?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存储时间可以从一分钟至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容量是一切记忆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他在脑中进行着复杂的编码。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长时记忆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主动加工的

过程

二、记忆过程

人的完整记忆分为三个过程,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和再认或回忆过程。

三者的联系: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或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所经历过的事物进行的反映。

1、识记: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开端)

(识记是接受编码信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识记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

A识记的种类

(1)根据人在识记时是否有意识参与而进行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意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是其重要指标)无意识记即事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

的识记。(2)根据人在识记时对材料是否有理解因素参与的分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构识记往往是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多次重复学习。意义识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

基本条件:对材料的理解、领会;从而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揭示记忆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规律。

B影响识记的因素

a识记目的 b识记态度(学习者) c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d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 e学习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

C复习在识记中的作用

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复习的作用在于强化联系、同时促进理解,使识记更有效地进行。

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

a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识记意义大的材料时两种复习的差别不像在识记意义小的材料时显著;

在识记难度大的材料时分配复习更优于集中复习;

在识记的不同阶段,分配复习都优于集中复习,但初期的差异比后期的更为显著。

b把识记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

c要使复习过程多样化

2、再认(记:含义)

当曾经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作用于我们时,我们感到熟悉,能够认识,能够识别的过程称为再认。达到再认水平的条件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程度的主要取决条件:

A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

B当前事物与以前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及环境条件相同的程度再认中的错误:

A一方面是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再认有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B另一方面是由于联系泛化而认错对象。(如:认错字,认错人)

3、回忆(记:含义)

A回忆过程:根据一定的条件把头脑中贮存的信息重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回忆。

回忆按有无预定的回忆目的可分为:

无意回忆(事先没有回忆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

有意回忆(有预定的回忆目的而自觉进行的回忆)回忆按条件和方式可分为:直接回忆(是当前事物直接引起过去经验的再现)

间接回忆(通过中介联想才能达到旧经验的再现。追忆)

回忆的速度通常用反应时间来测量。影响回忆时间的快慢的因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大部分取决于新近性

B联想:人们在进行回忆和追忆时总是要通过中介联想,而中介与所要回忆的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

人们在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就能从一个对象联系到另一个对象,这种规律叫做联想律。

亚里士多德把联想律分为对比、类似和接近三大定律:

a接近联想:事物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因此容易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

b相似联想: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和它类似的事物的回忆

c对比联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称作对比联想三、保持和遗忘

1、保持

记忆是经验的保持,但这种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记忆在经验中是发生变化的。

2、遗忘(记)

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是遗忘。遗忘可分为两类:

(1)永久性遗忘,这种遗忘,如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也不能再认和回忆。

(2)暂时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以恢复。遗忘受许多条件的制约:(记)

A遗忘的进程受识记材料性质的影响(有意义的材料)

B遗忘的速度受材料数量的影响

C遗忘受学习程度的影响

D遗忘的速度与选用不同的检查指标有关(实验:用回忆(最多)、重学(居中)、再认(最少)三种方法测量)

E 遗忘的速度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感兴趣的、不重要的遗忘越多)

3、遗忘规律

遗忘规律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最初遗忘的比较快,而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得出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1时间: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之后保持量逐渐稳定下降,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遗忘与时间的关系,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遗忘也越多。

3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程度人对无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4学习程度: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渡学习达150%时的保持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

5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差的不是识记材料的正中间部分,而是在中间偏右的部分,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前面部分的抑制较多,联系较弱,又较多地受到后面部分的抑制影响所至。

四、如何克服或缓解遗忘

1、复习

A运用阅读与试图回忆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B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可以有效防止遗忘。(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C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2、记忆干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重点)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大小受以下几种条件制约:

A倒摄抑制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的制约。

B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C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学习材料在时间上安排的影响。

D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识记巩固程度的影响。增进记忆的方法:

(1)理解,深加工;

(2)复习:即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观参与。

(3)记忆方法:(1)提纲记忆法;(2)图表记忆法;(3)谐音记忆法;(4)比较记忆法;(5)形象联想法;(6)歌诀记忆法(7)串字头记忆法(9)归类记忆法

试述有效组织复习

答:复习是记忆之母,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遗忘往往是在识记后不久就很快大量发生,因此此时新学习的材料在脑中建立的神经联系还不巩固,记忆痕迹比较容易衰退,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学后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复习具有强化联系的作用,即使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而使它们变得清晰并在脑中巩固。复习还具有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及时复习把它们纳入到个人认知结构中而长久保存。

2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即分散复习。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出现抑制积累,过分分散,容易发生遗忘,都不利于学习的巩固。时间分配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具体条件:失机有意义的材料,最初时机时间应该集中些,以后间隔可以逐渐延长。机械实际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学习优越性比较强,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反之则以分散为宜。

3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一的反复阅读的效果不太好,个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之前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的时候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4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以使人感到新颖,并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以更牢的保持。

5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变成人的活动对象或活动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

6要有明确的复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研究表明,记忆目的和意图越明确,越持久,复习态度就越积极,越主动,记忆效果越好。

怎样根据记忆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记忆的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答:记忆的品质体现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记忆方法。再次,要求学生及时、经常进行复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应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注意正确的再认和回忆。

此外,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身心健康,合理使用大脑。记忆在生活中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概括为:①它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②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复杂化,离不开个体经验的积累。③记忆是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思维(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着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的关系上

(Ps: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性与间接性

3、思维的分类(重点)

A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以分为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做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3岁前儿童);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学龄前儿童数数);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B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重点:举例判断)

聚合思维:指把各种信息聚合在一起,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求同。又称:求同(集中/辐合/会聚)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例:a>b,a

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探索各种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求异与创新。又称求异(辐射)思维。无一定方向与范围、不墨守陈规、不拘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

C根据思维凭借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D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以分为:

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制定好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称再造性思维。(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但是在生活中最重要,最惯常,最习惯)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的作用(简答题)高水平的思维称为智慧。

A思维是人高于其它动物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B思维也是区分人们之间差异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概要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doc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 篇一: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即便是某些时候自己心理可能存在问题,也不相信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能解决问题。可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不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我庆幸自己当初选修了这门课程,它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对我们的行为道德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心理学上面的”三我“,即自我,本我,超我,老师通过公交车上只剩一个座位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三个概念。自我的人看到这一个座位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坐,即使后来上来老弱病残他也不会让座这就是自我的人;本我的人虽然也会去做这个座位但当看到有老弱病残的人上来的时候他会主动的让座,这行自我的人;超我的人虽然看到这个空座位但是他不会去做仍然站着这是超我的人。学习心理学之后,我逐步了解了

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认识到我是一个有点自我的人,因此我学会了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有一点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会因为同学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甚至会厌烦电话中父亲的谆谆告诫,母亲喋喋不休的关切话语。总是觉得受委屈的老是自己却很少有从别人立场考虑问题。学过心理学之后,我觉得以前的自己真的很幼稚,很不懂事。现在,我开始学着多多关注他人,多为别人着想。也尝试着多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而我也逐渐发觉,自己与同学亲人相处的 更融洽,周围的环境也更和谐了!心理学,使我变得成熟很多。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我自己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了。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学过心理学之后,我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且,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 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比多学院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实验法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感受野的概念色觉的理论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感受野马赫带侧抑制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图形的组织原则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知觉恒常性运动视差运动**** 双眼视差似动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功能梦的几种解释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一、绪论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 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 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 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 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 “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 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 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 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 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 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 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 1)动物的心理现象; 2)儿童的心理现象; 3)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其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

1)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2)临床事实证明; 3)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4)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是: 1)脑的机能;

2)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1)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3)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神经元及其功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的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和树突是灰色的,轴突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包围着,这层膜叫髓鞘,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轴突之间的电位变化不致相互干扰。 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等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突触,会引起突触间隙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变化将神经冲动传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汇编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的)、 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 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分类: 1)从心理学的发生、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 2)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3)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社会心理学。 4)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形成了生理心理学。 5)把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形成了应用心理学的众多分支。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A.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 C.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D.基础心理学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和人格(需要、 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 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E.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F.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G.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H.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条件。 I.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J.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K.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L.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 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 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其实对我还是很陌生的,因为有点兴趣,然便选择了这门课。但是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一丁点知识,只是从一些杂志上面,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但是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也不会特意的去了解它。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了心理学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不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我庆幸自己当初选修了这门课程,它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神秘的感觉。总认为它很神奇而且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他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有应用性。心理学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不但不乏趣味,反而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的哲理的味道。视野也开阔了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指导生活。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超齐全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 :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 :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 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 :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 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 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 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 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 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 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 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 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三)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A代表人物:多伊奇 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