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合集下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朝代:宋代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内容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意思是: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计时的沙漏声断,夜深人静。

谁能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话的意思是: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句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以鸿自比,通过描写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清高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不愿意向世俗妥协,宁愿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一种倾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独立、高洁的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寂寞沙洲冷—苏轼

寂寞沙洲冷—苏轼

寂寞沙洲冷—苏轼寂寞沙洲冷—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的是苏轼本人的乐观与阔达。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本词写于州定惠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开头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

接着谁见两句,说只有比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

下片把两者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

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

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

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

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缺、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赏析三】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秋。

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寓居黄州定惠院。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心情寂寞孤独的情思。

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刚直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

上阕以雁咏人,写月夜人静时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如此凄冷的环境里怎么能随意选择高枝而栖宿呢?只能孤独地、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这首词把写孤鸿和写人融合起来,简约凝练,空灵流走,含蓄蕴藉,寄意深远。

词中借孤鸿的形象和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和不肯随人俯仰的政治态度。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算⼦·缺⽉挂疏桐》赏析《⼘算⼦》苏轼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诗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在黄州贬所抒怀之作。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

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

“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这⾸词上半阕是说,弯弯的勾⽉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静,漏壶的⽔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的⾝影。

“漏”指漏壶,是古时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低⽔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

这个“幽⼈”,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指。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半阕是说,⿊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理解它内⼼的⽆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不肯栖息于任何⼀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的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下半阕承接上⽂⽽专写孤鸿。

这孤鸿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情与处境的写照,⽤⽐兴⼿法,借孤鸿衬托。

,正⾜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之情。

”(张惠⾔《词选序》语)这⾸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字冤狱对⼈才的摧残,这是⼀个时代的悲哀,了解到这⼀点,是有⼀定的社会意义的。

这⾸词的艺术是很⾼妙的,寓意⾼远,运笔空灵,具有传统的深美闳约的特点。

附录《⼘算⼦》苏轼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弯弯的勾⽉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静,漏壶的⽔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影。

⿊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理解它内⼼的⽆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不肯栖息于任何⼀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拣尽寒枝不肯随意栖息,它宁愿独自徘徊,在那寂寞清冷的沙洲。

[出典]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注: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注释:
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

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