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之人生八德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第一篇: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耻者,所以洁身也。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

无耻即是无良。

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耻之于人大矣。

”又曰:“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

”王曾曰:“知耻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万不至冒贡非几,为奸盗诈伪。

自取亡身辱亲,败家亡国也。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

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1)---纯仁无愧1、《八德》之耻篇(12耻)---纯仁无愧诗曰:宋范纯仁,坦白胸襟,不援维例,无愧于心。

北宋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被封为忠宣公,他曾经和司马光两个人讲论力役的征法,意见有分歧。

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同司马光意见不和,因此得到幸免。

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和,那是正常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理由,那是不可以的。

况且一个人,与其有了惭愧的心活着,还不如没有惭愧的心死去好呢!”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

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2)---丘明素臣2、《八德》之耻篇(12耻)---丘明素臣诗曰:丘明所耻,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异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在孔子那儿学习经书,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德育故事大赏 - 人生八德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德育故事大赏 - 人生八德

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德育故事大赏 - 人生八德一、前言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文化。

其中,人生八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从道德文化的角度出发,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八德的内涵和故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提倡道德风尚,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二、仁仁者爱人,仁者爱物。

仁者和蔼可亲,心存善念,善待他人。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即是对仁的诠释。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处世立身的基本准则,也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

故事《穆穆悔过》晋国有一位叫穆穆的人,性情刚烈,常常得罪他人。

后来他深感自己的冒犯之处,立志改进。

他在与人交往中,以仁爱待人,不再冒犯他人,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与赞许。

三、义义者正直,义者忠诚。

义者行事光明磊落,不为私利而行。

《孟子》中有“爱人者必于义”之说,即是对义的诠释。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义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础。

故事《刘备借荆州》东汉末年,刘备与孙权因为荆州之争发生了纷争。

刘备多次向孙权借荆州,孙权都没有答应。

关羽认为孙权不守信义,建议刘备发兵攻打东吴。

但刘备却说:“孙权才俊,今不肯借而我攻之,中人以为不义,不如安份以待之。

”最终孙权借荆州给了刘备。

刘备坚守诚信,最终取得了东吴的支持与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义的基础,坚守诚信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

四、礼礼者尊重,礼者规范。

礼乃人伦之首,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

《尚书》中有“礼为中正大化”之说,即是对礼的诠释。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人际交往的修养,也是行为规范的载体。

故事《周公制礼》周公九年,周武王鼎盛中原,纣无道之时,周成王封共工氏后裔武藏于东夷,作周公。

周“国砥廉先等再”纲纪正典,制礼大者,今之典礼,周公成劳也。

按礼制细则,形成周礼,俗称周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乃人伦之首,礼教在于人伦,礼貌在于交际,礼法在于亲仁。

五、智智者明辨,智者谋略。

智者善于思考和决策,善于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理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家庭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八德的含义、起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一、八德的定义及意义(200字)八德是指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尊敬长辈、爱护家人、敬重师长、友善待人、乐善好施和忍辱负重等八种道德行为。

这八种德行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

八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传承八德,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二、八德的来源及历史渊源(300字)八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古代圣贤思想和儒家文化。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尤其注重家庭和个人道德修养。

古代圣贤如孔子、孟子等思想家,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教导,逐渐形成了八德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中国,八德被广泛灌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礼仪中,人们都注重让八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八德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三、八德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500字)1. 亲情的重要性:八德中的爱护家人观念让我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使得现代社会更加关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2. 社会和谐:八德强调友善待人和宽容待人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他人友善、宽容和理解,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人际关系的维系:八德的尊敬长辈和敬重师长观念,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长辈和师长,能够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健康、和谐的基础。

4. 公民道德的培养:八德中的诚实守信和忍辱负重观念,培养了人们正直守信的品质,提倡了自律和道德自觉。

人生不能离“八德”

人生不能离“八德”

人生不能离“八德”在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修道立德的重要意义,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国家无德难以兴旺,个人无德难以立身。

看起来这只是说国家和个人,实际却包含了诸如“企无德不盛”“家无德不旺”等许多方面,警醒任何集体和个人都不能无“德”、不可失“德”。

不难理解,对于修身做人而言,中国传统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为什么要讲“德”?民间有句骂人的狠话,叫作“王八蛋”,据说是“忘八德”的讹传。

中国自古重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八德”不齐就被人不齿。

对那些不忠不孝、没有信义、粗暴无礼、寡廉鲜耻的人,往往斥之以“忘八德”。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在“八德”中“耻”列最后,无耻之人被骂为“王八蛋”,就是忘了“第八德”。

这些说法,或许是后来的附会,但“话粗理不粗”,它显示了历代对“德”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德”?说起来,“德”很抽象。

不过,《说文解字》说得很容易理解:“德,升也。

”德有登高、攀登的意思。

这就不复杂了,人有了德,便不再是“俗人一个”,就进步了,就与原来不一样了。

在古籍中,“德”有时与“得”相通,有的注解说“德者,得也”。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要“止于至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知道努力方向,明白走向哪里,才能神定心静、踏实安宁、思虑周全,才会有“得”。

人生不迷茫,就能登,就能得,就具有了“德”。

“道”与“德”可合成一个词,即“道德”。

“道”与“德”本来也有分别。

“道”无言无形,却承载一切,只能用思维意识去感知它;“德”则用来昭示“道”,有德的人顺应道,按照自然、社会、人生的需要去做人做事。

正像老子的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一样,孔子的《论语》《孔子家语》等也可以说是孔子的“道德经”,其中所谈也是“道”与“德”的问题。

孔子常说“修道”与“立德”的问题。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八德即八种美德,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慈爱之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要求人们对他人心存善意,关心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义则是指做事讲究公平正义,不偏袒自己,也不欺压他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是人们行事的准则,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利于自己,也要有利于他人,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礼仪和规矩,不伤害他人的感情,维持社会的和谐。

智是指人们的智慧和学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守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讲信用,不轻易背弃承诺。

忠是指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和奉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对国家和社会有忠诚之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不图私利。

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悌是指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尊敬兄长,顺从兄长的意见和安排,维护家庭的和谐。

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八德,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实践和努力,我们可以将八德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

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传统文化八德的讲解课件】一、背景介绍八德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种美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和”,这些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内核。

本讲解课件将对这八德进行逐一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仁德仁德是指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追求和谐相处的美德。

在中国文化中,仁德被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表达仁德的重要方式。

三、义德义德是指忠诚、正直、公正的行为准则。

义德强调诚实守信、重视道义和公益,要求个人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正义感。

一个有义德的人,能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无私地为他人着想。

四、礼德礼德是指人际关系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德非常重要,代表着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比如,拜年时的问候礼仪、婚礼中的行为规范等都是中国礼德传统的重要部分。

五、智德智德是指具备智慧和学识,善于明辨是非、判断事物的品质和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德被视为对正确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智德,强调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

六、信德信德是指诚实守信,践行自己的承诺和责任的品质。

信德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德被看作是一种美德,人们崇尚守信契约、讲信用的行为。

七、忠德忠德是指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忠诚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德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要求人们对国家、对家庭、对祖先有忠诚的态度。

忠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八、孝德孝德是指对父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

在中国文化中,孝德一直被奉为道德的典范,被尊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孝顺父母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之一。

九、和德和德指的是追求和谐、和睦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德是社会和家庭和谐的基础,人们追求和谐的发展和共赢的目标。

中华传统八德内容

中华传统八德内容

中华传统八德内容
1、忠孝:
忠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孝顺父母,向先贤敬佩,以至与朋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行为。

2、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种美德,要求在言行中运用诚实的态度,行动要得体,保持信用,不欺骗他人,不把重诺言。

3、知足常乐:
要学会对生活的追求,要努力自强不息,但是也要识别自己的负担能力。

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沉湎于物欲,要学会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调整心态,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4、爱民敬政:
爱民敬政就是热爱人民,尊敬国家政权,切实实行爱民爱国之道,尊重法治,尊重公权,不断地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而努力。

5、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指包容各种文化思想,接纳不同的文明,对那些有不同价值观和看法的人和群体,以及中西方文化思想相差较大的人等都要学会宽容和理解,摒弃排外和保守思想,促进文明交流和对话。

6、团结友爱:
团结友爱是指团结同胞,尊重他人,尊重少数民族,爱护劳动者,尊重通用的人权,维护和平,促进各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坚
持反对一切形式的仇恨与歧视,促进家庭、社区、国家、以及世界的友好、互助与团结。

7、节俭节约:
节俭节约就是说,要恪守俭用精打细算的思想,不乱花钱,不虚荣奢侈,不浪费资源,有钱的时候,利用有效的节约方式,把钱进行合理的配置。

8、重礼义:
重礼义就是指要弘扬和继承中国昔日的传统文化,把文明仪式和谦让的礼仪行为纳入日常的生活,要学会礼让待人,礼貌有礼,让别人能觉得被重视和尊重。

什么是人生八德

什么是人生八德

什么是人生八德?孝:孝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

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

敬师----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

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悌:友爱----兄弟姐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

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护相爱,家庭之福。

忠:尽忠----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只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信:守信----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

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礼:不迁怒----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

迁怒无益,自找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义:仗义----一举一动,唯义是取,义之所在,无往不利。

小人见利,即忘是义,虽得小利,究竟吃亏。

廉:清廉----人生福泽,前世所修,非义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污,廉而不贪,世所崇敬,荣无加焉。

耻: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

渐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五伦“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教育之人生八德
桐坪中学彭水生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

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字是会意字。

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

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

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者,手足也。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

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

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

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

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

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

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

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

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

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

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

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