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有关的六个关键词

合集下载

从几个关键词看孔子的精神及其启示

从几个关键词看孔子的精神及其启示

体现 的正是父母养育三年才 “ 免于父母之怀” ,所
以要守丧三年 以 “ 有三年之爱于父母 ”这种感恩 、 报恩的道德 自觉。 “ 心安” ( 或 “ 心有不安 ” )是
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 ( 《 论语 ・ 学而》 )有若
的观点体现 了孔子 的思想 ,孔子确实认 为孝是 实
子还强调人要 “ 直” , “ 直”就是人要凭着 自己的
志 ;不但要生事之以礼 ,还要死葬之以礼 。 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孝 ,将孝视为实现 “ 仁”
的根本 呢?一方 面 ,孝是人最原初 、最切 己、最
真实 的情感 。孝 所表现 出来 的爱亲情感 ,是基 于
天然血缘关 系所 形成 的一种生而具有 的情感 ,就
理解孔子思想 的第三个关键词 。
践 “ 仁”的根本。 《 沦语 ・ 颜
记载 : “ 樊迟问
三 、 心 安
仁 。子 日 :爱 人 。 ”孔子 的意思是 ,仁就是爱人 , 后来 孟子发挥孔子 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 “ 仁者爱
人 ”这一广为人知 的名言 。不 过 ,孔 子这里说的 “ 爱人”并不是普泛 的爱一切人 ,而是爱 自己的父
母 亲人 ,是指亲 亲之爱 ,孝 亲之情 。所 以孔子反 复强调要孝养父母 ,不但物质上要 “ 养” ,情感上 还要 “ 敬” ;不但 要养 父母之 体 ,还 要养父 母之
“ 仁”的基础 , “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孔子论 “ 仁” ,多与人 的真诚 无私 的情感相关 ,如 “ 刚 、毅 、木 、讷 ,近仁” , “ 巧言令 色 ,鲜矣仁 ! ”等 ,都是如此 。此外 ,孔
人文天下 { 2 0 1 7 年1 月 刊 总 第8 7 期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要本文主要从孔子道德修养理论的六个方面,即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等说明教师应如何实施这种道德修养,从而加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师德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弘扬师德,达到育人、安邦的目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己”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自省自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

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治长》)。

“内自讼”即内的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己”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的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的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涵养品性,当我们教育学生,而学生不能够理解和听取时,我们也应该像孔孟圣人说的那样,首先想一想我们自己做得够不够,我们的方法有没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师”。

二、克己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内容提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当时社会进行了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正统思想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孔子儒家思想的渗透,曾经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思想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孔学”,由此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孔子的“仁”、“礼”、“中庸”及其教育思想对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礼”“中庸”教育思想影响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便出现了一些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和一些新的思潮萌发的变化状况。

在社会上,尤其是先进的“士”阶层人们中间既反对君本又反对神本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

虽然这一思想是立足于维护和巩固贵族阶级的封建统治,但是其中又承认了“民心向背”是决定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否长久地维持下去的根本因素,其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于是人的问题就成了当时的进步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孔子正是站在这个转折点上,从人的问题出发,通过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创造出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响,曾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孔学”。

下面笔者就从“仁”、“礼”、“中庸”及教育思想四个方面来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意义“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摘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各家注疏中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都要教育,第二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被教育成没有区别的同类善人。

第三种解释是前两种解释的融合,所以实质上有两种解释。

通过与《论语》文本对比,第一种解释可以在教育学中成立,第二种解释也可以成立,但是却是在对受教育者提出向学之心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提出了要求,对于现代教育颇有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万能;论向学之心;劝学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出于《论语·卫灵公》篇,第39条就这么四个字,因此没有上下文可以解释。

但是它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思想,并且颇有争议。

因此,需要澄清其含义及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三种解释通过对《论语》的重读及其对各家的注疏来看,“有教无类”共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无论什么人都要进行教育。

如杨伯峻的注解:“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1]杨树达的注解依据的是孔子的两段原文,“述而篇曰: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这里的束■是弟子见老师的礼物,凡是有了薄礼,孔子都会教育。

“互乡难与言”中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恶人,但是其中的童子来学习,孔子也没有拒绝教育。

第二种解释: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教育成没有什么区别的同类善人。

引申来看,没有区分也就是教育好了,因为教育就是都把学生教育好,不能是教育不好。

如朱熹的解释就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3]168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性是善的,最后经过教育也一定会恢复善的本性。

张居正的《论语别裁》中也同样是这种解释:“智的,愚的,贤的,不肖的,都是一般样教训化导他,何尝分别等类,而有所拣择于其间哉?”[4]252还有第三种解释实质是把第一种和第二种解释融合起来,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教育,最后也能把人教育好了。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摘要】孔子"六艺"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孔子看来,仁、义、礼、智、信、忠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仁是道德准则,义是正义与道德的实践,礼是社会规范与关系的维护,智是决策与处理事务的能力,信是诚实守信的品德,忠是对社会忠诚的原则。

结合这些理念,制定更完善的社会治理政策,培养全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六艺"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孔子, 六艺, 社会治理, 仁义礼智信忠, 社会秩序, 社会关系, 社会稳定, 道德水平, 治理能力, 社会政策, 社会治理视域1. 引言1.1 孔子“六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六艺”概念,即仁、义、礼、智、信、忠。

这六种道德素养和能力被视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难题。

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而孔子所提出的“六艺”恰恰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仁、义、礼、智、信、忠这六种道德素养和能力,可以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仁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建立互助和合作的精神;义可以让人们坚守正义和道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智可以让人们在决策和处理事务时更加理性和周全;信可以让人们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忠可以让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忠诚,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结合孔子的“六艺”理念,制定和执行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政策,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发展。

通过培养“仁、义、礼、智、信、忠”六艺,可以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

论语(关键词)【精选】

论语(关键词)【精选】

《论语》重要词语的内涵简释1、仁——仁爱,仁德,爱人为核心,和谐相处,大忠大爱是为仁;义——忠义,尊贤为核心,有难帮一把即为义;礼——礼和,具体规定仁义,敬人即为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智——睿智,观一叶而知秋,知道日常,琢磨日常;信——信用,诚信,诚实,真诚可靠是为信;德——道德;政——法制,禁令;刑——刑罚;善——优秀的人;不能——能力差的人;劝——勤勉努力;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孝——孝顺父母;弟——悌也,敬爱兄长;慈——慈爱幼小;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敬事——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节用——节约用度;均无贫——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尚德——崇尚道德;和无寡——和睦就无所谓人少;安无倾——安定就不会倾覆;有道——政治清明,遵守道义的人或社会;无道——不守道义的人或社会;2、文——儒家的文化经典,历史文献;文采;完美;修饰;八佾——古代天子的乐舞;陪臣——重臣,家臣;11 01628庶人——平民百姓;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3、仕——出仕,做官;隐——隐居,隐士;楚狂接舆——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有良好的能力,不满社会现实,却知难退隐,怀着无为的襟怀,怀有宝璧却不用于世,善意讽喻孔子急流勇退,乱世隐藏不出。

长沮桀溺——天下恶浊,改革难成,不如逃避礼法之外,自食其力,清净不扰,洁身不辱,刁难孔丘之徒问津,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

石门晨门——隐于晨门,知道世事不可为,揶揄孔子“知其不可认为之”;荷贵之人——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其意,借硁硁的磬声评点孔子的旨趣,亦可谓知音之人;荷蓧丈人——态度前倨后恭;孔子对隐士的评价——身处乱世,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知道时代不可挽回,因而不愿做“中流砥柱”;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从政的强烈自信,力求用世。

滔滔者——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辟人之士——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士——逃避社会,隐居的人;鄙哉——偏狭啊;硁硁乎——语义双关,击磬的声音,又指识量浅陋、固执而又不顾大义的样子;深则厉,浅则揭——比喻做事要通达权变;厉,穿着衣裳涉水;揭,提起衣裳;4、谨而信——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直报怨:用公正对待仇怨
以德报怨
人做了好事要有鼓励,做了坏事要给予惩罚。
当所有行为举止收到的报复没有两样,道德就没有了对人的约束力Βιβλιοθήκη 结论 道德一旦极端化,便会有
取消自身的危险
《吕氏春秋 察微》: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1.怨 2.器 3.穷 4.孝 5.君、臣、父、子 6.《春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报怨以德”: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道德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眼中,什么是美 对秩序的要求,是孔子治理国家、地方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其为人处 事之中一直奉行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