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年级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六下第一单元科学复习

六下第一单元科学复习
• 2.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排泄、生长、发 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 3叶.叶表细皮胞上中的的(气(孔叶绿)体是)呼是吸光蒸合腾作作用用的的场场所。 所。每平方毫米叶绿体多达( 几十万个)。
• 4.细胞还能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 康。
• 1.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 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 是由(细胞)组成的。
•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先用低倍物镜 观察,找到观察目标后,再用高倍物 镜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 各个部分时,会发现玻片标本移动方 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你会计算吗?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 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境筒下;(安放)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
亮的光圈;(对光) 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
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 央;(上片)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 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 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 清标本;(调焦)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 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观察)
• C.将盖玻片从上面直接盖到标本上
• D.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液,并把玻片微微倾 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 3、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正确的观察方
法是( A )
• A、左眼观察,右眼看画图 B、右眼观察,左眼看画 图 C、闭上左眼右眼观察 D、闭上右眼左眼观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老光镜是凸透镜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描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宇宙的探索与学习。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构成、天文现象、太阳系及宇宙中其他星体的基本知识。

知识点总结涉及了宇宙的基本概念,包括宇宙的起源、宇宙中的星系和恒星、地球的宇宙位置等核心内容。

学生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能够了解到宇宙之大、星系之繁多,以及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成就。

还介绍了有关太阳系和行星运动的规律,包括行星的轨道运动、自转和公转等基础知识。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的基本认知,激发他们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1. 阐述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重要性。

这个广袤无垠、神秘莫测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既是探索的乐园,也是认知自我和世界的重要窗口。

在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三单元中,宇宙的重要性愈发显得举足轻重。

了解宇宙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掌握宇宙知识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宇宙的学习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更能让他们明白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博大共存。

宇宙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科技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宇宙的神秘和未知激发了科学家们无尽的探索热情,从望远镜的发明到火箭技术的成熟,人类不断地在宇宙的探秘过程中取得科技进步。

学习宇宙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对他们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

宇宙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变。

宇宙的演化历史与地球的变迁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宇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气候变化以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过程。

这对于我们认识自然、保护环境、珍惜生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激发探索欲望,推动科技发展,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变。

我们应当重视宇宙知识的学习,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交流】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

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

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补充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懂得科学永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明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

()(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科学六年级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地理、化学等多个科目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物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

2.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萌发、根茎、叶子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等。

3.动物的生长与发育:生长发育规律、进食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

5.常见动植物分类: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

二、地理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国际日期变更线、经纬度等。

2.中国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

3.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等、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中国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

三、化学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

2.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表现等。

3.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子的结构、电子云模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酸碱与中和:酸碱的定义、普通酸、普通碱、酸碱中和反应、自然界中的酸碱反应等。

5.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室安全、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实验的方法与步骤等。

以上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的重点知识点,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四、生物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组成。

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种子一旦萌发,则进入生长阶段,从根系到茎干新生的细胞不断分裂,产生组织,然后形成不同的器官,如根、茎、叶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提供能量。

3.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1.1.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1.2.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1.3.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2.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2.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2.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2.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2.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2.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能推动技术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3.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材料、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3.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3.4.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3.5.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3.6.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4.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4.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4.3.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

5.1.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制作塔台模型要与模型设计方案一致。

5.2.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立柱尽量等高,防止塔台的倾斜。

6.1.塔台模型测试主要测试塔高、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分工合作和美观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世界单元概念班级姓名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

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7、格罗斯泰斯特发明了放大镜,培根发明了眼镜。

8、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吸盘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降温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晶体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20、玻璃、珍珠、松香和琥珀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2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3、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2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5、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26、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

27、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望远镜。

(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望远镜)28、科学家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

29、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不可以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30、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1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31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32、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3、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34、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擦镜纸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35、下列仪器中,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菌。

(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3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38、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

39、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40、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微生物。

41、微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

42、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43、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4、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许多微小生物。

45、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6、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47、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48、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49、在显微镜未发明以前,人们还能依靠放大镜观察世界。

50、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51、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52、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53、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55、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先准备两个放大镜,然后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最后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镊子夹取实验材料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目镜)(调节旋钮) (物镜)碘酒 染色烧杯 盛放液体裁纸刀 切割洋葱吸水纸 吸取多余水分物质的变化单元概念 班级 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7、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8、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

10、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变成液态的糖。

11、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2、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3、有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14、米饭刚尝到的味道是无味的,咀嚼一分钟后味道变甜,推测的原因是米饭中含有淀粉,属于化学变化。

(载物台 ) (反光镜 )15、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米饭、面粉、马铃薯、红薯等粮食类,不含有淀粉的食物有蔬菜类和水果类。

16、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17、米饭遇到碘酒会生成蓝紫色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8、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9、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不会变成蓝紫色,说明猪肉中不含有淀粉。

20、小苏打的特点的是粉末状颗粒。

21、白醋的特点的是具有酸味、无色液体。

2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新气体,并产生含有新物质的液体,属于化学变化。

2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马上熄灭。

2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会立即熄灭。

2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分析其有什么特点?1,无色透明2,比空气重3,能熄火26、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的。

27、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变颜色的新溶液、铁钉上有新附着物,属于化学变化。

2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伴随许多现象,不一定只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2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30、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3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32、哪些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有水和空气的地方,如潮湿的热带海边等。

33、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方法有:1.涂上油漆。

2.放在干燥处。

3.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制成合金。

5.放入真空中。

34、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5、食物要经过许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7、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的炼丹道士发明的。

38、我们能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产生新物质。

40、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发热,颜色变化和4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淀粉。

4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化的物质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4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45、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6、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铁钉上不仅有新附着物,而且溶液的颜色会变浅,属于化学变化。

宇宙单元概念班级姓名1、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

3、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4、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月球。

月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环绕地球公转。

5、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6、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

7、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 倍。

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9、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10、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11、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由缺变圆,左黑右亮,下半月是由圆变缺,左亮右黑。

12、月相变化过程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3、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环形山。

14、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环形山由单个的,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分布上没有规律。

15、“撞击说”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16、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

17、科学家将月球上的环形山分为 5 类。

18、带有辐射纹的环形山通常是哥白尼型环形山。

19、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20、农历的十五可能会发生月食。

21、日食、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

22、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地球之间。

包括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23、月食时,地球在太阳、月球之间。

包括月全食和月偏食。

242526、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就可能产生日食。

27、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处于中间的是地球。

28、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9、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0、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是太阳。

31、太阳直径大约是140万千米。

3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3、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35、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距离我们的远近是不一样的。

36、星座实际上是几颗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排列的图像。

37、北极星是天空中一般亮的一颗星星。

38、我们可以借助北斗星来寻找北极星。

39、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像都是不一样的。

40、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

41、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明显标志。

42、轩辕十四位于狮子星座。

43、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里有著名的北极星。

44、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构成了“夏季大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