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论《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论《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论《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摘要作为一个表达朴实、思想深邃的哲理故事,《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堪称能够慰藉读者心灵的当代美国寓言。

小说中,作者使用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最大限度地将读者带入作品的世界,让读者体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视觉之旅。

本文以空间视角作为切入点,从物理空间的叙事效用,主题的空间聚集格局和空间化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了《你在天堂中遇见的五个人》中的空间叙事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

关键词:《你在天堂中遇见的五个人》空间叙事主题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之前的西方小说大抵遵循线性叙事的传统,强调小说中的时间序列。

与对时间问题的深入讨论相比,文学评论和叙事研究在空间方面的探索十分薄弱。

随着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兴起,空间叙事理论也被不断涌现的文学家和评论家进行日益深入的探讨,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文以美国专栏作家米奇·阿尔伯姆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为例,探讨其中的空间叙事手法及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描写了红宝石码头游乐场的维修工艾迪在八十三岁生日当天,为了拯救突发事故中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

进入天堂后,他分别遇到了五个他或者铭记或者忽略或者已经遗忘的人,他们就像一把把钥匙,帮助他解开了对过往的心结,对自我的迷失以及对人生的困惑。

在这部小说中,空间元素不仅承担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地点和场景功能,而且在情节推动、主题建构和人物刻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物理空间的叙事效用小说中的物理空间是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故事背景。

在更多的现代小说中,小说家们赋予物理空间更重要的叙事效用。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出现了诸如红宝石码头游乐场、艾迪的生日场景、战争中的俘虏营、餐车式饭店和各式婚礼现场等物理空间,其中以红宝石码头游乐场和艾迪的生日场景最为重要,所占笔墨也最多。

这些物理空间的转换代表着小说中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变化的人物心理,从而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迁移中重构身份:读戈迪默《偶遇者》

在迁移中重构身份:读戈迪默《偶遇者》


没 有住 在 这 里 的 。” ( 1 8 3 ) 作 为 家 中
1 9 9 4 年 ,南 非 种 族 隔 离 制 度 宣 告 终 结 。 而 全 球 化 浪 潮 的 来 袭
让 这 个 国家 快 速 进 入 了 多 元 文 化
是阿布 杜都遭遇 了严重 的身份危 机, 而他们 一 致选 择 向外 “ 迁移 ”
来 重 构 自己 的身 份 。 二. “ 无家状态” 下 的身 份 危 机
有 自己的工作 ,住的地方 毫不奢 华 甚 至 有 点 简 陋 ,是 以前 黑 奴 住
所 改 造 而 来 的 房 子 。不 同 于 父 亲 的虚 伪 , 朱 莉坚信文 化多元论 , 倡 导 自 由民 主 的 南 非 ,尽 一 切 可 能 摆 脱 她 的 白人 特 权 。为 此 , 她 加 入 咖啡 馆 的 “ 圆桌帮 ” ( 5 0 ) , 因 为 这 里 有 自由思想 者 , 移 民, 诗人 等 等 , 他们 不问 出身 , 自由 相 交 , 在 一 定 程度 上体现 了 “ 文化混杂性 ” ( h y — b r i d i t y ) 。尽 管 如 此 , “ 无家状态” 依 旧 困扰 着 朱莉 。

家状态” ( u n h 0 m e 1 1 n e s s ) 的事 实。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两 位 主 人公 寻 家过 程 中 的“ 迁移” ( e x p a t r i a t i o n ) 经历 , 尝 试 解 读 全
球 化时代 下, 在迁移过程 中的身份建构 问题。 关键词 : 无 家 状 态 迁 移 身 份
父 。最 终在朱莉 叔叔 的经济支援
下, 阿 布 杜 如愿 以偿 拿 到 签证 。一
戈登 ・ 豪 泽 曾称 , “ 《 偶 遇者 》 讲 的就 是对 家 的渴 望” 。( H o u s e r ,

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

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

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作者:南帆来自:南帆提供〕记忆之中,我未曾启用过“纯文学”这个概念――因为我无法清晰地界定这个概念的内涵。

我可以根据某些独特的形式概括什么是“律诗”,什么是“十四行诗”,或者描述什么是“话剧”,什么是“京剧”。

可是,哪些特征造就了“纯文学”的命名?其实,人们毋宁坦白地承认,“纯文学”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念。

然而,我的理论阅读时常遭遇这个概念。

我从这些阅读之中意识到,没有必要固执地为“纯文学”设计种种完美的定义――这个概念只能在一系列理论术语的交叉网络之中产生某些不无游移的内涵。

尽管如此,这个空洞的理念仍然是理论之轴上面的一个重要刻度。

如同数学上的“零”一样,这个刻度存在的意义是使另一批相邻的或者相对的概念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制造出另一些命题。

2楼大约在八十年代,“纯文学”这个概念开始露面。

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的叙事成规,相对于再现社会、历史画卷的传统,特别是相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战歌”和“颂歌”的传统,人们提出了另一种文学理想。

人们设想存在另一种“纯粹”的文学,这种文学更加关注语言与形式自身的意义,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也就更像真正的“文学”。

这也许就是“纯文学”的基本构思。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聚焦于形式和人物内心的先锋文学――“先锋”同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填充到“纯文学”的概念之内,从而让人们对于“纯文学”有了一个朦胧的想象。

进入九十年代,历史将另一批概念推到了“纯文学”的对面。

市场体系、商品和利润带动了大众文化的洪流。

许多人觉得,如果不愿意立即沉没,文学就必须改弦易辙。

这时,“纯文学”是对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抵抗。

“纯文学”的概念被设想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这一面旗帜必须挡住市侩哲学的侵蚀而坚守一个美学的空间。

这些文化图景表明,“纯文学”概念乃是20世纪后期历史文化的产物。

我不清楚那些擅长使用这个概念的理论家如何确认“纯文学”的涵义。

对我说来,“纯文学”并不是割据一个自治的文化区域,以供美学的善男信女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享受。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的《简爱》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的《简爱》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的《简爱》胡雪;刘锋【摘要】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夏洛蒂·勃朗特写出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简爱》是其成名作.这部小说不仅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平等压迫,同时也为女性解放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空间在《简爱》的文学叙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分别从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和权力空间三个角度来对《简爱》这一文学作品进行解析,并揭示女性解放的主题.%Jane Eyre, one of the popular classics by Charlotte Bronte , a novelist of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1900s, not only discloses social inequality in Great Britain at that time but also opens a new page for women's liberation.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in literary narration of Jane Eyre, the paper presented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al criticism from 3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authoritative space.【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简爱》;空间批评理论;反抗精神【作者】胡雪;刘锋【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0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文化地理学和多种文化研究等后现代批评理论相结合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空间批评应运而生。

唯真、唯美与唯善——论李建军的文学批评

唯真、唯美与唯善——论李建军的文学批评

唯真、唯美与唯善——论李建军的文学批评作者:廖四平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1期廖四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摘要: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

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

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李建军;批评家;真善美;影响;作用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1-0005-09一一般来说,关注或熟悉当下中国文坛的人大抵都会认同这一判断:“对于当下中国文坛来说,李建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1}——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批评家”{2}。

作为一个小说理论家,李建军主要以其小说修辞理论著称于世——该理论主要见诸其专著《小说修辞研究》{3};而作为一个批评家,李建军则主要以其对贾平凹、池莉、刘震云、余华、莫言、阿来、残雪、韩少功、阎真、迟子建、茹志鹃、张爱玲以及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果戈理、乔伊斯、库切、马尔克斯等中外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或影响较大的作品以及文学批评的批评饮誉文坛。

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道德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儒教诗学为核心的狭窄的道德批评”{4},是一种“诉诸于传统儒家道德尺度的文学批评”{5},其标准是“道德过敏与文学洁癖”{6};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或并非完全如此——总的来看,李建军的文学批评立足于文本或事实,既重道德批评,又重审美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一种“具有纯粹的品质”{7}的批评,一种不同于“‘新批评’理论里的‘纯批评’(purecriticism)”的“纯批评”{8}。

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与文学文化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与文学文化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与文学文化学批评□余丹/文探究文学批评的文化特征与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起源、相互关系及其发展,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贯穿,从而见证文化、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文学文化批评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因素及其积极影响。

追溯文化研究的源头可延伸到20世纪中叶时期,从20世纪学界兴起“文化研究”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文化批评”和“文学文化批评”两个分支领域。

文化研究思潮对如今各门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在文学批评领域。

本文主要通过研讨分析,探究文学批评的过去和未来,文学批评中包含的文化特性我们该怎么样去认识,以及对后来产生的“文学文化学批评”这个概念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和运用。

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交汇点”是文学批评的新的生长点,能够带来文学批评这一条平行线的继续延伸。

0 引言身处于学术界的学者们近年来都能够感受到,对于文学的研究浪潮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会中需要领域和学术都受到文学研究的影响,并且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批判这一项学科也热度颇高。

有人觉得这种趋势是社会历史批判的复苏,担忧审美批判转向会因此消沉。

从现代文学理论观点来看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文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因子,这让文学理论家们不得不重视文学批评中所包含的“文化特性”并就此有了专门针对文学文化问题的研究[1]。

1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我们所常见的需要文化层次。

在我国,文化研究的兴起曾是受西方文化研究较为明显的结果,依托于西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质。

西方对于文化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时期,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代表。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人阶级,针对工人阶级在那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其文化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比如工人阶级的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及劳动分工等方面。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工业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现状中,现代科技将人异化为物品,文化工业则在其中扮演着助纣为虐的反派角色。

2023年4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卷

2023年4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卷

2023年4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科幻现实主义这一命名意蕴丰富。

科幻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意味着以立体的视角宏观地把握现实。

这里的现实不仅是物理、具象、实在层面的现实,也包括虚拟、数据、意识、非人类、精神等维度的现实。

科幻现实主义中的“科幻”意味着筑梦、想象、求变意识,用科幻来反映未来,显示了对人的深层关怀。

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之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为科幻文学勃兴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立足现实、追述历史、勾画未来的科幻文学是以人类的一切历史经验来丰富人类的想象。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无论是回溯远古蛮荒,还是畅想未来,都是与现实血脉相通的,科幻文学里以奇幻等形式描绘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表现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以此来确定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的永恒性。

作为中国21世纪末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他的创作一方面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元素和想象,另一方面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伤、抚慰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总体来看,刘慈欣科幻创作的成熟模式是一种“希望辩证法”,即外部敌对势力与人内在的伤痛造成严重危机,人类与之对抗的科学技术表面上可以破解难题,却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正面人物陷入两难困境,但也正是这种困境逼迫主人公打破原有的视域,突破世界的极限,在更遥远的时空流浪、漂泊和寻找希望。

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还应考虑文化维度。

中国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需要回溯中国文化的元点,这个元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典籍等著作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由此可以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情感符号系统,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

应该看到,中国科幻充满了东方智慧,促使人回归心灵的故乡,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返回人类的原初。

2019高三语文西城二模解析

2019高三语文西城二模解析

2019西城二模解析多文本1.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词语的文中义,这里“正襟危坐”指的是端着架子,内容严肃,替圣贤立言,形式拘谨的文章,不是装腔作势的文风。

2.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20世纪散文不仅仅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章,还包括建国后的散文。

这些的规则体系是后来建立的,何谈瓦解。

3.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材料二讨论的是开放以来文体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并未说其远超五四运动时期的文章。

4.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设下的坑是程度副词,文中未提及史铁生所有的散文都是“大品散文”。

5.答案:D解析:A选项错在“相同”。

材料三第一段提到只是一种延伸。

B选项错在不变主题,过于绝对化忽略了作家创作的不同时期。

C选项错在最高成就。

6.答案:C解析:错在“培养了”,材料三第三段提到他的美学观念让他的作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瞬间和永恒的辩证关系。

C选项理解反了。

7.答案: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文言文8.答案:B解析:互文理解,这里稽和验是一个意思:考核,验证。

9.答案:D10.答案:C解析:“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翻译错,这里应翻译成“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

11.答案:①文中子二十岁(成年)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

②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是靠师父来发扬光大的)12.答案:D解析:原文中说: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梦蝶内容摘要:“空间批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重要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以新的空间概念为前提,是西方社会文化后现代化的产物,是文化地理学吸收了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后形成的一种文学的批评方法,兼收并蓄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等后现代文化理论,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文学空间与政治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偶遇者》则是在空间的视角下阐释能否通过身份置换实现文化认同。

关键词:《偶遇者》空间批评第三空间文化空间身份置换文化认同一.空间理论及纳丁·戈迪默随着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深化和成熟,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学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运动。

在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社会、文化重新阐释,要求在后现代语境中对“空间”重新定位和思考,空间不再是时间的附庸,而是成为重要的文化实体。

1974年,列斐伏尔以法语发表了《空间的产生》,关注焦点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这是“空间转向”的标志。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被动的容纳各种社会关系,空间本身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模式、一种知识行为。

“空间转向”过程中出现的其他代表人物有米歇尔·福柯、亨利·勒菲弗尔、爱德华·索亚和大卫·哈维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空间转向”成为影响整个西方学界的思潮,是关系整体性的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变革,广泛影响到哲学、美学、文化地理和文学等学科,并为这些学科的理论创新开启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理论家菲利普·韦格纳将这种空间和文化理论的联姻称为“空间批评”(spatial criticism),并将其和生态批评、伦理批评、性别批评等并列,称之为是21世纪西方最前沿的批评理论之一,融合女性理论、殖民主义、身份认同等诸多后现代理论,以实现对后现代文化的多维度解读。

“南非文学巨人”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3日),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南非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描述了南非的防备性社会准则对每个人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其作品以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白人和黑人觉醒后的革命运动。

她揭露了隔离政策给男人和女人、子女和父母之间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了人物在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高压下的反抗意识。

国外后殖民文学批评对戈迪默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专著、学位论文、研究论文以及各种评论文章数量颇丰,大部分离不开对其作品的话语特征分析。

国内戈迪默研究也主要沿袭后殖民文学话语分析研究,具体作品个案研究的期刊论文较多,研究专著或学位论文较少。

总的来说,学界对戈迪默作品中抵制殖民主义、颠覆和解构殖民话语的后殖民话语特征多予以首肯,肯定性的代表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戈迪默对黑、白种族关系刻板模式和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解构;戈迪默的叙事模式对西方文学传统范式的颠覆;戈迪默对南非非种族混杂文化的建构和预期。

戈迪默被认为在南非的解殖民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蒂芬·克林曼认为戈迪默克服了困扰很多白人写作的“殖民困惑”,“深深地融入了发展中的南非非种族文化”。

国内学者王旭峰说她的写作伸张正义,“充满了对新南非美好未来的爱与希望”。

《偶遇者》(The Pickup)是纳丁·戈迪默2001年的新作,写在文化转型时期,小说的主题也由作者以往的反对种族隔离转向了身份认同及文化转向的问题。

描写了一个南非白人少女朱莉和一个阿拉伯非法移民的恋爱故事。

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偶遇展开,渐进式的切入了主角们的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转向的问题。

女主角朱莉是南非拜仁银行家的女儿,与其偶遇的男主角确实阿拉伯人修车工易卜拉欣;一个是来自富裕阶层的白人女性,另一个确实中下层以虚假身份非法居留的移民者。

境遇如此不同、社会背景天壤之别、经济条件差异巨大的二人在一次偶遇中竟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但是两人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钱人家的女儿朱莉其实是父母离异屈从于父亲的金钱地位生活没有自由,因而向往无拘无束自由的新生活,而作为非法移民的易卜拉欣则是非常贫穷的阿拉伯修车工,一心想摆脱自己的家庭成为上层社会的人,他们二人都不是孤儿却都选择成为孤儿。

《偶遇者》点出了众多像易卜拉欣这样为生计而冒险的非法移民者,还将重心放在了探讨是否在文化的置换上会连带造成身份认同的变异。

朱莉是南非有钱白人的女儿,为爱为自由行走天涯,跟随心爱的阿拉伯男子易卜拉欣来到一个从未到过的陌生国度。

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朱莉经历了一场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双重考验。

朱莉拥有白人的面孔、高贵的上层社会的身份以及身居陌生国度的外来者身份,怎样才能融入丈夫家贫困不堪、身份低微的阿拉伯文化之中呢。

朱莉一步一步的进行身份上的转化,甚至愿意放弃原先的自我投入到阿拉伯这个他者文化之中。

朱莉热爱自由,她愿意待在一个阶级分明的文化传统中,她想证明自己不是依靠父亲的金钱生活下去的富家女,她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勇于承受文化置换接受身份认同的进步女性。

她在新的文化环境之下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命。

二、后殖民背景下的“第三空间”“后殖民”作为概念一直以来都充满着含混的张力,尤其是后殖民对空间地理学的重新解读,并以“第三空间”激励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边缘空间的文化意义。

霍米?巴巴曾用“第三空间”来指代那些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来自非西方国家的人们的文化处境。

作为一种创作策略,活跃在西方的非西方出身的艺术家,也往往从他们特殊的身份开始他们的文艺创作。

相对于西方的主流文化,他们属于处于社会和文化边缘的少数族裔,但他们以此来寻找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霍米?巴巴从“第三空间”来分析这种文化的冲突和纠纷问题,他认为文化的形成都处在混杂性的过程中,混杂性的意义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并不能够追溯本原,而在于能令其他各种文化立场相继出现。

这种文化视角并非注重差异性与抗争性,相反它是“既非这个也非那个(我者或他者),是二元对立思维之外的某物。

空间批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理解差异和激进主体性等最为有效的后现代方法论,其原因就是成功地对“第三空间”的引入,这是对传统殖民文学研究中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否定和批判,也是与传统研究中一种截然不同的阐释方式。

后殖民文学家蓓尔?瑚克斯认为在文化研究中我们应该突破种族、性别和阶级的二元对立,尊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多样性,进而获得重新审视的眼界。

应该说,瑚克斯的代表作《渴望:种族、性别与文化政治》是空间批评认可的探索“第三空间”差异性的一个非常合适的文本,其讲述的就是边缘空间处于全体之中,但是在主体之外的事实。

从而由对中心的重新界定引申到对边缘的重新界定,边缘不再是永远处于整体的外围,边缘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而这正是空间批评所要表述的文化政治的核心内容:即突破种族、性别和阶级的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进入到由差异所造成的多样性空间领域中朱莉作为南非白人银行家的女人,上层社会身份高贵的富家小姐,但是她却一身向往自由,渴望体验与南非不一样的生活,一心想摆脱上层阶级的优越感,渴望融入下层阶级;相反的易卜拉欣身为一个阿拉伯非法移民,生活在南非,却是一心向往上层社会的神火,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栖居上层社会。

朱莉和易卜拉欣因为一次偶遇而在一起,这两人的结合其实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有矛盾又有融合。

朱莉和易卜拉欣作为单纯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与生俱来的社会文化身份,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东西迥然不同。

但他们的结合恰似矛盾的混杂性,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存在,若是把他们俩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的融合意味着种族、阶级以及性别要被突破,他们之间存在这一个摸不着看不到的第三空间,这是出于对立两端的主体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获得认同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三、真实和想象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在空间批评语境中被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按照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中的界定,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

而乔治?拉伦则认为:“文化身份总是在可能的实践、关系及现有的符号和观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着。

文化身份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变化”,它在连续性中有着差异,而在差异中又伴随着持续的变化。

空间批评家爱德华?索亚认为文化身份最有争议的问题是:人们的文化身份到底是固定不变的、普遍的、本质论的,还是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欧洲小说中“想象的地理和历史有助于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则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认为“想象的共同体”构成了我们对身份、家园之想象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却活生生地有着一个这样的共同体的意象,也正是在想象中,这样规模的集体才能存在。

”应该说,空间批评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来介入到对后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并解读了城市空间隐喻和城市空间实体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化身份这个介于想象和真实之间的社会文化空间是开放的并且富有开拓可能性的,它使得人们能够从一个从未有过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的边缘地带。

这种空间既存在于特定群体对文化身份的表达和想象中,也存在于都市空间的重新整合和再创造过程中。

易卜拉欣作为阿拉伯非法移民,在南非一直是以“非法”的身份活着,无论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非法移民的身份,但是易卜拉欣还是坚持不懈的想突破自己非法移民身份的门槛走向上层社会,希冀着成为一名身份高贵的上层人,当他看到朱莉家的上层聚会中有黑人出现时,坚定地认为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参加这样的高端聚会,即使重新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他还是一心想要逃离,易卜拉欣模糊了自己的真实的阿拉伯文化身份,一心追求想象中那个高贵的上层社会人的身份,最终也没能有所突破。

但是朱莉的结局则完全不同,处在上层社会的朱莉一心想要到不曾去过的过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塑造自己不一样的身份,最终来到阿拉伯,她并不像易卜拉欣那样积极追求所谓的身份认同,她试着接受当地的文化,试着改变自己外来者的身份,即使在沙漠中也要寻找绿色的希望,最终朱莉成功地实现了真实和想象的文化身份的完美融合。

由此可见,真实和想象的文化身份也是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正确待之则融合,不正确则相抵。

四、结语空间批评是对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必然会涉及到种族、阶级、边缘、文化身份、性别地理等等许多激进的文化政治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