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中药基础理论歌诀一、诸论中医唯物整体观,天人合一互相参。

辩证施治妙无穷,防病治病追其源。

中医基础内容宽,阴阳五行脏象篇。

气血津液与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全。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物质说,宇宙万物皆概括。

医学运用阐明理,互资互制变化多。

阴阳天地之道为阴阳,基本规律万物纲。

互相转化极则反,互根互用靠对方。

对立制约又消长,天人证治方药祥。

阴阳失调发病理,诊断治疗有用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各有特性要分明。

曲直曰木火炎上,土爱稼蔷从革金。

水曰润下涵意广,基本法则须记清。

生克乘侮有联系,整体调节持平衡。

1曲直: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其作用的物质。

2炎上:指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物质。

3稼蔷:指具有生物、受纳作用的物质。

4从革:指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物质。

5润下:指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

1、五行归类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季春夏长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志怒喜忧悲恐。

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音角微宫商羽,千变万化此归类。

2、生克乘侮阐释事物用五行,生克乘侮说得明。

相生相长资生意,抑制制约相克称。

木土水火金相克,木火土金水相生。

生我为母我生子,我克克我胜不胜。

生克制化遭破坏,相乘相侮乃现形。

反克又名为反侮,相克太过为相乘。

三、藏象藏象六腑与五脏,人体生理病理详。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肠焦膀。

脑髓骨脉女胞胆,奇恒之腑异于常。

六腑受盛化水谷,五脏化生精气藏。

(1)肠:系指大肠与小肠。

心与小肠心志为喜藏神明,液汗窍舌笑为声。

主血合脉华在面,外膜包络名中。

君主之官主宰命,小肠与心表里称。

小肠主液化食物,受盛之官泌浊清。

肺与大肠肺朝百脉主诸气,合皮华毛司呼吸。

宣发肃降通水道,志忧窍鼻液为涕。

相傅之官治节意,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主液相络属,传导之官糟粕去。

脾与胃脾和肌肉主四肢,运化水谷与水湿。

统血荣唇开窍口,流涎升清志为思。

中医必背歌诀

中医必背歌诀

中医必背歌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歌诀是一种重要的记忆工具,它以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知识归纳总结,便于学习者掌握和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医必背的歌诀。

首先,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歌诀。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核心地位。

还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脏腑经络方面,“心主血脉与神志,开窍于舌华在面;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

”这段歌诀清晰地阐述了五脏的主要功能和开窍部位,让人一目了然。

中药的性味归经也是中医学习的重点,“四气五味歌”中提到:“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五味辛甘酸苦咸,治病疗效不同焉。

辛能发散行气血,甘能和中缓急安。

酸能收敛又固涩,苦能泄燥亦坚阴。

咸能软坚润下走,淡渗利水除湿全。

”通过这首歌诀,能够快速记住中药的基本性味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组成和应用也有相应的歌诀。

比如“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短短几句,就把麻黄汤的组成和主治病症概括了出来。

针灸学中的穴位定位和主治也有歌诀帮助记忆。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是常用的穴位主治歌诀,对于初学者准确找到穴位和了解其主要治疗作用非常有帮助。

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象歌诀更是丰富多样。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脉为阴寒证知,数脉主热诸痛痒,滑脉多痰食积居。

”通过这些歌诀,可以初步判断脉象所反映的病症。

中医的病因病机也有相应的歌诀。

“六淫邪气风为长,寒主收引痛痹伤,暑多挟湿热扰神,湿邪重浊阻气机,燥性干涩易伤津,火为阳邪多生疮。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世针针灸交流中心(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零基础系统学习中医针灸从这里开始..........「10月28日」2019年第五期全国实用针灸全科班招生简章国家机构可靠放心办学一流久负盛名线上线下学习,系统,全面,实用中基大纲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

经络经奇别筋皮,因淫疠情食劳理。

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

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绪论中医理论体系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

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

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

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

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

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

又可温疫缘口鼻,天(士)温热卫气营血。

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

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

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

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哲学三基础,精气阴阳与五行。

阴阳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阴阳对立与统一,属性相对互转化。

比较对象又不同,复有阴阳无限分。

基本内容六个记,对立制约互根用。

交感互藏与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

此处原文需分辨,治则更应合与前。

阴阳学说需要掌握的三个重点内容:1.阴阳相对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懂得判别原文是属于哪个内容)3.阴阳学说的应用。

如判别哪个属阳,哪个属阴。

阴阳的病理(偏盛,偏衰具体表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必考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的判别。

即给出《内经》或其他古文的一段论述让你判断属于阴阳的何种关系。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曲直为木升发畅。

火曰炎上热光明,土曰稼穑载化成。

金曰从革沉杀收,水曰润下寒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病。

相生母子生我生,相克所胜所不胜。

中医基础(歌诀)

中医基础(歌诀)

(三)胃
受纳水谷胃为海,五味化出养五脏, 胃弱谷入难腐熟,食欲不振脘腹胀。 胃性喜降谷下行,嗳气呕恶胃逆伤。 喜润恶燥易生热,伤津口干欲饮尝; 胃寒胃脘隐隐痛,温中散寒建中汤。
(四)大肠
排泄糟粕靠大肠,大肠病变导失常, 功能减弱多便秘,排泄亢进泄泻忙。 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喘亦可通大肠。
三、奇
恒之府 藏而不泄奇恒府,功似脏来形如腑, 接受五脏重浊气,与脏相配传化疏。
(一)脑、髓、骨
关系密切脑髓骨,全赖先天肾支扶, 肾主骨而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府。 先天充足肾充沛,骨髓充足脑灵活, 脑充思索记忆好,所听听闻不糊涂。 轻劲有力脑有余,转鸣眩晕脑不足。 发落齿摇筋骨废,肾气太衰不灵活。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五行应用有纵横,根据类别关系定。 同类事物纵联系,各种事物联系横; 横系如木联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情。 临床望诊面色辨,望而知之为之神。 青色多属肝风动,赤色多属心火冲, 黄色属脾湿困扰,白色多属肺寒生, 黑色属肾虚太甚,用药五脏五味应,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肾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类物,生理病理联系横, 一脏有病克相传,所传脏腑先调整, 见肝之病知传脾,当先实脾为正统, 久病治本应养母,培土能使肺金生, 新病实证先泻子,清泻心火肝木宁。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

在中医中,有许多重要的歌诀,它们以简洁、易记的方式传递着中医的核心观念和临床经验。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整理和归纳出中医必背的歌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中医有所帮助。

1. 基础理论阴阳五行•万物生于天,五行生万物。

•阴阳调和,人体健康。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延。

•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伤。

经络穴位•经络相通,气血畅通。

•阳经从手五指出,阴经从足阳起。

•经络走行随骨走,穴位真切见奇效。

•经络堵塞病难愈,疏通经络治未病。

2. 诊断方法望诊•面有晴天色,气质红润好。

•面若堆积雪,气色萎靡觉。

•眼白晶莹亮,色黄有疾病。

•看舌知病源,红苔结病重。

闻诊•闻气诊寒热,冷热有区分。

•闻声知气息,声音变化频。

问诊•询问四诊基,病情更明晰。

•问寒热汗出,尿便有何异。

•问大便成形,饮食口干湿。

•问伤史与起因,更符合实际情。

切诊•脉来激人心,四诊神之真。

•脉有大小数,阴阳判断定。

•脉数则躁动,脉弦则忧愁。

•脉弱则气虚,脉涩则痰湿。

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药食同源,食补药补同。

•伤寒六经汤,提神通透阳。

•补气扶正药,益气驱虚邪。

•清热解毒药,消炎祛湿邪。

针灸疗法•精细定位,针到透空灵。

•寸口与浮的奇经,锁骨至交感。

•四大奇穴,神灵出手飞。

•远近针刺差,有待明师指。

•温病阳明里,阳水宜法虚。

•寒热奇门穴,缓解多见效。

推拿按摩•气机着手起,舒筋活络定。

•掌握推拿力,轻重中和应。

•推拿脾胃法,消食开胃宜。

•推拿背部畅,调理内脏喜。

•茶有清热功,绿茶降压宜。

•枸杞子滋肾气,中药有辨治。

•党参益脾胃,黄芪养气血。

•菊花解毒利,枇杷止咳宜。

4. 养生保健饮食调养•吃太多蛋白,伤肾更伤脾。

•少食辛辣物,脾胃不畅通。

•温热食物贪,气火养病众。

•慢食细嚼食,养生的基石。

艾灸保健•艾灸暖经络,温通有奇效。

•三寸➡百病,五脏气息生。

•艾灸脐中关,温暖全身动。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大全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大全

中医必背歌诀口诀大全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诀
多气多血(阳明)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

少血多气(太阴、少阴、少阳)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太阳、厥阴)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八脉交八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五络脉歌诀
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难经》曰:三焦行于诸阳,
故置一腧名曰原。

凡治病必随各经主客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

如肺经有病,可刺本经太渊原穴,复刺大肠偏历络穴。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集脉学金口诀,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中医基础入门速记歌诀

中医基础入门速记歌诀

中医基础入门速记歌诀1.医学源流歌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注:选自《医学三字经》。

2.五脏歌(1)肝脏歌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侯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旁。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2)心脏歌心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3)脾脏歌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磨谷能消食,荣身本在温。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臀。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湿多成五泄,肠响若雷奔。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4)肺脏歌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皮与毛相应,魂将魄共连。

鼻闻香臭辨,壅塞气相煎。

语过多成嗽,疮浮酒灌穿。

猪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本积息奔患,乘春右胁边。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5)肾脏歌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

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当时本,浮瘫厄在脾。

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

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

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单。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

万物化醇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

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

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

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

(四)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生相克是常情。

生为资生助长意,木火土金水相从。

克是克制与制约,木土水火须次金。

欺凌反克为相侮,超常制约相乘逢。

(五)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比类万物情,肝风木而火属心。

脾为湿土肺燥金,肾寒属水需分清。

肝味酸来其色青,心属苦味赤色明。

甘黄归脾咸黑肾,莫忘肺白味为辛。

(六)气的功能:
推动激发原动力,防御护卫实腠理。

阳气产热起温煦,
营养之功体得益,液态物质赖固摄,代谢全凭气化利。

(七)气的分类:
元气来源肾中精,依赖三焦全身行。

推动激发各脏腑,生命原始动力兴。

大气水谷生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

贯心脉而行气血,视听语言活动济。

水谷精微化营气,十四经脉循行迹。

精纯柔和濡脏腑,化生血液营养施。

卫气亦为谷中精,昼行于阳夜行阴。

温养调节司开合,防御外邪保康宁。

(八)血:
中焦受气取汁膏,循行脉中营血号。

滋润濡养各脏腑,神志活动源有靠。

(九)津液:
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赖循行。

渗于肌肤入血脉,质清滋润谓之津。

进入髓脑滑关节,质地稠厚液为名。

化生血液运载气,排泄产物调阳明。

(十)脏象:
脏居于内形外见,取名脏象来体现。

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为特点。

六腑专司传化物,泻而不藏是为权。

脑髓骨脉胆胞官,奇恒之府有专篇。

(十一)五脏:
心主神志血脉通,开窍于舌面为荣。

在液为汗在志喜,君主之官主宰权。

肺主气而司呼吸,通调宣降百脉利。

治理调节开窍鼻,志悲液涕华皮毛。

肝藏血禀疏泄权,开窍于目华甲颜。

在液为泪体筋连,将军之官虑决全。

脾为仓廪运化先,统血升清赖功健。

主司肌肉四肢实,志思窍口液为涎。

肾主纳气司水源,藏精主骨为作强。

开窍于耳二阴兼,志恐液唾华发然。

(十二)六淫特点:
六气反常名六淫,关联季节居环境。

口鼻皮毛外感径,可有相兼转化性。

风性开泄易袭阳,善行数变动性强。

缘何风为百病长,喜为先导致病广。

寒为阴邪损阳气,易阻气血性凝滞。

寒性收引筋脉急,伤寒中寒须辨识。

夏主暑气邪为阳,耗气伤津火性含。

性多挟湿长夏见,其性炎热易升散。

湿性粘滞重浊临,损伤阳气易下侵。

缠绵反复病难愈,阻遏气机性属阴。

秋季燥气易为病,伤肺耗津是特性。

温燥偏热鼻无涕,凉燥无汗少津液。

火为阳邪性炎上,扰神耗气津易伤。

迫血妄行引肝风,腐蚀血肉发疮疡。

(十九)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便为病。

怒则气上肝呻吟,喜则气缓心不宁。

思则气结伤脾胃,恐则气下肾病临。

惊则气乱神无依,悲则气消肺损因。

(二十)瘀血:
瘀血实为血停积,寒热气病皆可致。

固定拒按痛如刺,瘀结体内名徵积。

出血反复挟血块,外观晦暗色青紫。

脉多结代或涩滞,活血调气法最宜。

《中医基础理论》经文选读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一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其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

《素问*调经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议论身之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