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国园林景观历程的解析(转载请注明)

合集下载

工程类德国景观设计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工程类德国景观设计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德国景观设计注 重人文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将自 然元素融入城市 空间。
德国景观设计注 重生态修复和自 然保育,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
德国景观设计注 重能源节约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 低能源消耗和减 少环境污染。
景观设计的心理影响
增强居民归属感:通过设计反映地域文化,使居民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作品名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
作品名称:汉堡港口城市景观
设 计 师 : 彼 得 ·拉 茨
特点: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注重生 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设 计 师 : 克 劳 斯 ·雷 曼
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 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
德国景观设计的专业书籍推荐
《景观设计学: 理论、实践与案 例》
《德国景观设计 1-3》
《德国景观设计 大 师 — — 彼 得 ·拉 茨与他的作品》
《德国景观设计 大 师 — — 彼 得 ·拉 茨与他的作品2》
德国景观设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德国景观设计学会(DGS)
德国景观建筑研究院 (DLF)
德国景观研究期刊(JLS) 德国景观设计论坛(GSLF)
THANK YOU
主要风格:以哥 特式、罗马式和 拜占庭式等建筑 风格为主,景观 设计与之相呼应
特点:强调中轴 线对称,以及水 体、植物和雕塑 等元素的运用
影响:中世纪时 期的景观设计为 后来的欧洲园林 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景观设计
起源:15世纪和 16世纪,随着人 文主义思想的兴 起,景观设计逐 渐受到重视
提高环境舒适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使居民感到放松和满足。
促进社会交往:公共景观设计能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德国的景观设计介绍

德国的景观设计介绍

1德国的景观设计
1.1概述:德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自己的园林文化,德国的传统园林风格多为吸收各
个邻国的文化成果,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传统园林。

1.2在现代主义运动探索、形成与发展时期,德国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年风格派、表
现主义、桥社、蓝骑士、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等思潮都产生于德国。

然而第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遭受极大损坏,许多城市70%以上被毁。

战后,联邦德国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开始振兴自己的设计事业和教育事业,重
建被毁的城市。

联邦德国通过举办“联邦园林展”(Bundesgartenschau)的方式,
重建城市与园林,通过园林展,在联邦德国建造了大批城市公园。

1.3联邦园林展与德国现代城市公园:论述“联邦园林展”对战后城市重建及公园兴
起的促进作用。

1.4代表设计师及作品:格茨梅克: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
1.4.1马汀松:“瑞典园林”1963
1.4.2卢茨:斯图加特绿地系统、埃特林根市公园
1.4.3拉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港口岛公园
1.4.4鲍尔:“西南建筑联合公司”屋顶花园设计、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砖瓦厂公园。

当代德国园林展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解析及其启示_吴人韦

当代德国园林展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解析及其启示_吴人韦

国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TU#$%&’(V’
德国 园 林展 最 早 可以 追 溯 到 18 世 纪 晚 期 , 当 时
1.1 #$%&’WX
有许多私人收集植物活动。在富裕地区 , 收集稀有植 物品 种 还成 为 时 尚。德 国 城 市早 在 150 年 前 就 有 举 办园 林 展 的传 统 。 战 后 的 园 林 展 有 效 地 刺 激 了 城 市 绿 地 空 间的 发 展 , 同 时 也 提 供 了 一 个 探 索 新 的 规 划 设 计 理念 的 平 台 , 并 且 展 示 了 绿 地 空 间 和 城 市 公 园 在使用 方 式 上的 新 趋 势。国 际 园 林展 ( IGA) 每 10 年
> ? @: 风景园林 ; 规划策略 ; 综述 ; 德国园林展 ; 园林建设 ABCD: 1000- 6664(2006)02- 0042- 07 EFGHD: TU986 MNOP: 2005- 06- 20 ; AIJKL: A RSOP: 2005- 12- 20
Abstra ct: The ga rden shows in Germa ny a fter the World Wa r II ha d genera ted distinctive impa cts. It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pa tterns of urba n green open spa ce, protected the ecologica l environment, a nd continued the regiona l culture of la ndsca pe development vena tion, ma inta ined a nd enha nced the vigor of the urba n centra l a nd buffer a rea . Ba sed on ga rden shows tha t ha ve been held a nd will be held in the 21st century in Germa ny a nd the summa rizing a nd a na lyzing of their la ndsca pe pla nning stra tegy, this a rticle presented some references tha t ca n be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a nd pla nning work of Chinese urba n la ndsca pe. Key words: L a ndsca pe Architecture; Pla nning Stra tegy; Summa ry; Germa n Ga rden Show; L a ndsca pe Construction

2005年德国联邦园林展简析

2005年德国联邦园林展简析

个园林 展示环 境 ,逐 步演 变发展 为向大 众提供舒 适宜
人 的休 闲空间。 园林展 的作 用也逐渐 由展示 园林植物 、 推 广园林 艺术等单一 、独 - j ,6 层面 ,转 向了恢 复老城 区 "" r4
园 林 工 程 ●嵋 ■
维普资讯
S mme o al i u r f l me) 延 续 了 t
( ) 1 细胞花园
位 于 展区 西部 入 口附近 ,这是 本次
园林展 最 主要 的展 区 ,也 是集 中体
让 我们 清楚 的看 到鸟 类栖身 之 处的 奥 妙 ,放大 了的筑巢树 枝、 鸟蛋 成 为 日常经验里 的巨形雕塑 ( 图2) 。
高 的斜坡 墙 围
合 , 限 定 了 不
同 的 体 验 场
所。
森林试验室
对森林 生 态 系统 的抽 象化 模 拟 ,呈
鸟巢园
放 大 了 的鸟 巢
现 树 木 从 幼 苗 到 朽 木 的 生 命 历 程
( 图4) 。
● 咽■ 园 林 工 程
维普资讯
的 主题一 直关注 园林 与市 民 生活 的
们 在 户外休 闲中与 自然要 素 的互 动
与交流 。
3园林展的景观设计
展 区呈 U形环 抱住 宅 区 ,东 西 向的 道 路贯 穿整 个展 区。 结合 不 同类型 参 观人 流 的交通 路线 ,采 用 园中园 的布局 方式布 置 了几 个各具 特 色的 小花 园。
何 改 变 人 们 的 习 以 为 常 的 观 察 方 式 和 日常
植物的低语
白色墙 体 围 合 了一 个 绿 色 植 物 空
间 ,人们 通 过小 路穿越 其问 ,聆 听 被 放 大 了的植 物 的低语 以及 昆虫的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摘要: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

本文通过对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间德国最重要的园林作品、园林理论及园林设计师的介绍,详细地阐述了德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净化、发展、及结束的历史。

关键字:风景园;歌德;希尔施非尔德;斯开尔;莱内;平克勒由于受英国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的影响,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大规模地出现了自然风景园,德国园林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也随之开始了。

风景园使德国园林产生了彻底的革命,绝大多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几何园林都在这场变革中全部或部分地被改为自然风景园了。

这以后,尽管几何式与自然式两种完全对立的园林形式仍在不停地争论,园林也在这两种形式之间反反复复地变化,但是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十八世纪中叶至今,自然式一直是德国园林设计的主流。

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新建的城市公园尽管与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然风景园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园林形式上却是相近的,即都是自然式的。

可以说自然风景园彻底改变了当时德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也为当代德国城市公园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今天德国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园林,多是这些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中建造的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它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

由此看来,要了解当今德国的园林设计手法,有必要首先了解十八、十九世纪的这场风景园林运动。

(一) 早期的自然风景园1750年后英国开创的自然风景园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在这种形式下,德国的园林设计师纷纷赴英学习,并且在短时间内把这种新的思想及设计手法带回德国,在德国设计自然风景园或把历史上的几何园林改为自然风景式园林。

自然风景园进入德国的时间大致是1770年左右,和英国的情况一样,风景园并非一下子就出现了,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旧的根深蒂固的园林设计思想被打破的过程。

11景观设计德国的景观设计

11景观设计德国的景观设计
28
港 口 岛 公 园
29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利用原有的建筑和循环水系统建造的水园
30

























31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由铁板铺成的“金属广场”
32
拉茨在法国Tours附近设计的国际园林展花园
33

拉茨的作品从很多方面是难以用传统园林
概念来评价的,他的园林是生态的又是与艺术
1
140hm2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是格茨梅克最重 要的代表作品。公园位于慕尼黑北部,距市中心 4km,1972年第20界夏季奥运会在此举办。公园基 址原是一块极为荒凉的空地,周围是兵营及工业用 地,南部是二战后由城市中清理出来的废墟瓦砾所 堆积的高60m的小山,地段一直作为练兵场来利用。
公园规划的目标是要把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 运会”。在规划时考虑运动会结束后的使用问题。 体育设施成为市民健身和文化活动的场所,运动员 村成为居住区和大学生宿舍,绿地则是市民休闲娱 乐的公园。
1924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曾在那里学习园 艺,后来有机会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瓦伦丁事务所实习。 然后又在斯德哥尔摩市的海么林事务所工作,
1958—1960年在斯德哥尔摩艺术学院学习建筑, 1957年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很快取得了一些影 响。 1965年马汀松来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筑系新成 立的景观与园林研究室工作,直到1991年以后他才返回 瑞典。
作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鲍尔不仅能做大尺 度的规划,也可以完成小尺度的设计,具备了建筑 设计、城市设计到景观设计的多方面的能力。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课件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课件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 PPT课件
#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与经典案例,以及与中国公园的对 比,探讨德国公园对中国公园的借鉴意义。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1
19世纪末
以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为启发,德国开始关注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2
20世纪30年代
在纳粹统治期间,德国公园建设被用于强调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的经典案例
慕尼黑公园
德国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拥有 广阔的草地和精心设计的花园, 是休闲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柏林泰戈尔公园
位于柏林市中心,是欣赏城市美 景和自然景观的绿洲,还有游乐 场和音乐会场地。
汉堡都市公园
汉堡最大的城市公园,结合了自 然和人工景观,提供了多种户外 运动和文化活动。
3
战后重建时期
德国公园的建设重新恢复,重点放在提供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德国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设计特点
德国公园注重创新和实用性,融合了现代艺术和 先进技术。
水景
利用水体创造流动感和视觉冲击,增添活力与美 感。
绿化
植被丰富、景观多样,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
景观艺术
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展现社会文化 内涵。
希望中国公园借鉴德国公园的 设计理念
德国公园的先进理念和艺术性可以为中国公园提供启发,创造出更美丽、更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德国公园与中国公园的对比
1 开放性
德国公园注重对公众的开放,提供自由而舒 适的空间,鼓励人们的参与和互动。
2 自然环境保护
德国公园强调生态、环保,注重保护自然资 源和生物多样性。
德国公园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分析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分析

对土壤的生态处理,表现在种植设计前先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生 态处理对策。因为长期发展工业,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 重者必须全部清除,另外一些有毒土壤也必须深埋在烧结池里,并用新土覆盖,用 新运来的土壤恢复植被,或者通过自然进程缓慢地恢复,或者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改 善土壤。
考珀活动场地(Cowper Places)位于5号高炉北侧、2号高炉南侧,原来作为堆放废 渣的场地,现更新改造为林荫广场,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广场地面利用废渣 铺筑,并在广场中均匀栽植桦树。
熔渣公园(Sinter Park )位于埃姆舍河渠的西 侧,与“料仓花园”隔水渠 相望。在利用废弃的熔渣铺 砌的地面上种植树木形成小 树林;熔渣公园的北端布置 了一座半圆形的露天剧场, 采用的砌筑材料是将废弃的 红砖磨碎后作为骨料制成的 红色混凝土。
一些工业废弃地被改造成公园而没有作为其他用地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原有的工业用地污染严重不经环境改善很难作为其他用地使用而将它们变成绿地不仅能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还可以将被工业隔离的城市区域联系起来同时担负着类似休闲绿地的角色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在绿地急缺的城区这对于缓解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德国后工业景观探究
铁路公园的高架步行系统
彼得·拉茨对原有的5号 炼钢高炉进行加固和改建, 成为高炉公园,游人可沿 阶梯登上炉顶,极目远望。 在登高的过程中,进入炉 台、炉身,了解炼钢的原 理,加深了游人对工业文 化的理解。
公共使用区 (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属广场共开 放空间。
公园中的植被也要进行生态的设计。首先基地上的材料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 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运 用植被进行生态设计应尊重植物自然再生的过程,保护场地上的野生植物;采用可 以吸收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监测作用、抗逆性好的植物,尽量选用了当地优良的 乡土和先锋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王向荣老师《西方现代景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理论,德国的景观历程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到19世纪。

这个时期的德国仍然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范畴。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并没有明确的首都,而是以一种联邦制的形态出现,随着地方势力的不断增强,中央集权衰弱,形成了许多的邦国。

帝国的皇帝继位不仅要受教皇的干涉,而且也要得到本国七大选侯的首肯。

这七大选侯,每人都有一大块封地,并且在封地享有独立地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等等,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这个制度于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位时确立,并写在加盖黄金印玺的诏书上,这就是历史上的“黄金诏书”也叫“金玺诏书”。

当时只想通过此来限制教皇的权利,没想到作茧自缚,从法律上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

而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的若干城市都因为与皇权的关系而得以发展,如亚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皇室宝物保管地)。

综合以上,所以德国许多城市的中心都有几十公顷乃至几百公顷的园林。

同时间的欧洲其他国家已经纷纷经历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适应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个诸侯都以开明君主自居,鼓励发展工商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要求统一的呼声开始出现。

19世纪(1870年)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战争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促进文化发展与交融的引擎。

腓特烈二世在不断的战争中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艺术带入普鲁士,同时与英国的交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英国自然风景园在德国地区的发展。

而腓特烈二世自身也是一个热爱艺术与建筑的皇帝,他主持建造了无忧宫,而在他治下,文化出版得以传播,社会上出版了大量的园林理论书籍,建造了大量的园林。

依据世界大战我们可以将德国的景观发展再次划分。

世界大战前,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青年风格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纷纷产生并发展于德国(第二阶段)。

而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遭受极大地破坏,许多城市70%以上被摧毁,更为严峻的是,大量设计领域的精英移民国外,严重阻碍了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不久,联邦德国就通过“联邦园林展”的方式恢复重建德国的城市与园林(第三阶段)。

伴随着公园的出现与大众的参与,联邦园林展的举办成为可能。

1809年比利时举办了欧洲第一次大型园艺展,从此形成了园林展览的初步概念。

1907年,曼海姆市建城300周年,举办了大型国际艺术与园林展览。

1951年,在汉诺威举行了第一届联邦园林展,成为德国大中型城市新建公园的起点。

园林展大多为70公顷左右,联邦园林展在审批上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审核,需要提前十年申报,并保证城市文物古迹不会因为园林展的建设而遭到破坏,并形成积极的公共游憩空间。

联邦园林展不仅能为城市保留或新建大片的绿地,更在经济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除了由大城市承办联邦园林展,各个州也会定期举办小型园林展,使小城市也可以通过园林展来建造公园。

联邦园林展在风格与意识上也展现了一定的阶段性变化。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园林展还仅仅着重于设计一个公园环境,游人成了完全被动的观赏者,草坪不能践踏,公园也没有活动娱乐空间。

观赏差不多是唯一的作用。

但同时,这样的公园环境也成为治疗战争创伤的动力。

1955年卡塞尔市举办的联邦园林展,马特恩(Hermarm Mattern)修复了180公顷的18世纪初建造的巴洛克园林Karlsaue。

卡尔斯河谷低地/橘园橘园宫(Orangerieschloss)是1701年为卡尔(Karl)伯爵和他的妻子玛丽亚·阿玛丽亚(Maria Amalia)建造的,作为暖房使用,也带有夏季休息室,它是国家公园卡尔斯河谷低地公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Orangerie”这一名称来自法语,意为“橘树园”,原指为南方植物过冬的暖房。

橙园城堡Orangerieschloss都是公园的建筑中心,如今在这个城堡里座落着航天及科学史博物馆。

城堡两边各有闲置未用的建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理石浴室Marmorbad,这是德国最优秀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雕像和浮雕出自法国雕塑家皮埃尔·埃蒂安·莫奈Pierre Etienne Monnot之手。

整个公园的中心是具有城堡风格的橙园,站在中心亭内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整个花园是严格按照对称原则建造的。

其中轴线从橙园通往小湖,小湖中间有天鹅岛Schwaneninsel和穹顶庙Kuppeltempel。

最后则是泽本贝根(Siebenbergen)花岛,岛上种有奇花异木,这就是卡尔河谷低地游览的精彩结尾。

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更看重个人权利,观赏不再是公园的唯一作用,园林中空间变大,草坪比重加大并且能在上面进行各项活动,活动场地大大增多。

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Westalenpark由设计师恩格贝格(Walter Engelberg)设计。

公园中可以望到城市中的高炉、矿山等工业景观,将这个重工业城市完全引入70公顷的公园之中。

至70年代末,人们充分认识到,要使环境不遭破坏,就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它。

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被引入了景观设计。

园林展自1977年斯图加特园林展第一次出现了向大自然的转向,园林中有大量的原始状态的原野草滩灌木丛,设计师们之后坚持规划设计大面积的原野地。

1983年慕尼黑园林展在采石场的荒地上建造了西园。

20世纪70年代,西园地区为一片70公顷左右未开发荒地和森林公墓区,东部为住宅区和铁路,北部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比赛场馆区,西南部为一个采石坑,东南有两个小商业区和一个废弃赛车场,地形平坦,部分为农田,原基址几乎没有树木。

1977年2月,慕尼黑本地的景观设计师Peter Kluska赢得了设计竞赛,他试图营造一个大型的可屏蔽城市噪声的下沉谷地,借以体现阿尔卑斯山山谷意象,通过连绵的丘陵,游客可以远眺城市风光和阿尔卑斯山景色,为此他专门申请了一架飞机,从上空鸟瞰整个设计场地,从而确定了基址内两处最低点作为公园的水景区。

网络状的园路交通系统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宽度和铺装的主路和辅路根据游客流量上限划定其路径,一个由Kluska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桥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的纽带,较小的步行天桥和自行车桥连接公园以东的道路和铁路。

设计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超过12000个采样点,能够被精确地落实在场地上,从而为土方施工提供参考。

西园处于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建园前是一块平坦的采石场荒地,由于地处交通要地,噪音颇大且影响周围居民,是一处看来毫无建园希望的地段。

设计时大动土方,沿地段东西纵深下挖6m-8m,土方达150 m3,形成了长3.5km、高差25m的谷地。

公园周边的山坡上是各种休息和活动的场地平台以及小花园。

建园时由于距展览开幕只有4年时间,所以园中种植了7000株20至40余年树龄的大树,今天公园已有20多年的历史,林木早已郁郁葱葱。

再如盖尔森基兴北星公园(Nordsternpark)是1997年联邦园林展场地,设计师更新了受污染的表层土壤,由此塑造了大地艺术般的地形,直线的道路强化了地形,工业设施都成为了公园的标志。

在公园最低的地方,保留了500平方米的被污染的黑色土壤,表现基地原有面貌。

在公园中,钢材是设计者反复运用的主题,桥梁、剧场、小建筑等设施都运用这种材料,它将景观同意起来。

这些新建筑与用钢材和砖建造的老矿场建筑也有了一定的联系。

在豪斯特地区靠近公园的地方建造了住宅。

埃姆舍公园新建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穿过公园,将工作区和住宅联系起来,在埃姆舍河和莱茵-赫尔内运河之间建造一个室外剧场。

横跨在这两条河上的三座桥是公园中醒目的新建筑,桥的结构新颖、造型独特、色彩明快,已成为公园的标志。

亲王侯爵的自然风景园与联邦园林展建造的公园构成了德国大城市的园林骨架。

而两者也代表着园林从私有的、艺术品收藏式的状态变为市民共有的、零距离的必需品,更像是一种动物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联邦园林展之后,因展览而建造的公园在功能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主要分化为三类公园,分别为:➢风景园。

展览后恢复为自然风景园,不设围栏,自由出入,园中是宽阔的大草坪与湖面。

1979年汉斯雅克布兄弟(Hansjakob)设计的波恩莱茵公园就是自然风景园。

➢休憩园。

主要提供有人休息与消遣。

有一定的活动场地,林地面积很少,主要是起伏的草地与湖泊自然景观。

如卡塞尔市的富尔达河谷公园,分隔出不同的景观空间。

➢假日园。

公园用围栏围着,并收取费用,在自然风景园的基础上有较多的活动设施。

但基础仍是自然风景园。

1980年代后,德国通过工业废弃地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完成了一批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第四阶段)。

非常典型的是德国重工业鲁尔区,早期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

但最后走向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

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主要内容包括350公里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自然景观;建造300平方公里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并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

目的是将这个广大区域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为这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上的秩序,并为周边居民提供“绿肺”。

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公园面对曾经的破碎的工业景观,不是选择去掩盖,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

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去看,去感受历史。

工业时代的纪念物被保留下来,成为后来风景中的点景,并被赋予新的用途。

从广义上而言,公园分为四个景观层次: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系、散步道系统、使用区、铁路以及高架步道。

四个系统独立存在,并在特定的点进行联系。

而从细节层面,旧有的材料被用于道路面层或铺装材料、雨水收集或污水处理。

植物也被保留,即使荒草也任其生长。

不同区域被涂以不同颜色,用以区分安全等级或功能。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urgpark Hafeninsel)。

拉茨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是要改变自然生活,而不只是改变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