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园林造景已经开始萌芽。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园林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宫殿、贵族府邸和市井民居。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古代帝王贵族园林的兴起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园林通常是以宫廷为中心,充满了雕梁画栋、奇花异草和精心设计的池塘等元素。
这些园林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性,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威严。
进入宋代(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园林逐渐朝着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园林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强调“山水如画”的氛围。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包括山脉、河流、瀑布和湖泊等。
这种风格对后来的明清园林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清时期(14世纪至20世纪)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的规模不断扩大,不再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
许多城市中出现了公共园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园林的设计也更加注重意境和细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动态。
著名的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都是明清时期的杰作。
近现代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许多古老的园林面临被拆迁和破坏的命运。
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园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同时,一些新型的园林也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中涌现,既保留了传统园林的精髓,又与现代城市环境相协调。
总体来说,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如一部生动的历史巨著,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园林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园林的价值和魅力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赏。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
在当时,园林主要是贵族和皇室用来休息和欣赏自然景观的场所。
然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它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时期,园林设计师开始将建筑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和谐的园林景观。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设计的三维空间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园林被用作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的方式。
在这个时期,泌阳县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景山园、青云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构架和独特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到了唐代,园林设计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开始出现,如长安的大明宫和洛阳的洛阳龙门园。
这些园林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华丽的建筑而备受赞赏。
同时,唐朝的园林设计师还引入了诗词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将这些艺术形式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富有诗意的园林。
宋代是中国园林设计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园林不仅成为了皇家和贵族的私人居所,也成为了官员和文人雅士交流的场所。
宋代的园林追求“雅俗共赏”,注重园林的自然和谐与人文内涵的结合。
而且,园林设计也更加注重细节和空间感的表达。
著名的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构筑和独特的布局而著称于世。
明清时期,园林设计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巅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注重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同时,更强调园林的意境表现。
著名的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京的颐和园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园风格被世人赞誉。
总结起来,中国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开始,园林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设计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园风格而著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园林都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它更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一、发展简史(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
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最近通过 考古发掘发现,在阿房宫前殿遗址正面1150米处, 发现一大型黄土遗址建筑台基,东西长250米、 南北宽45米,距地面高度7米,距秦代地面高9米。
黄土台基中下部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说明这
个黄土台基上曾有过被人使用过的大型宫殿建筑。 在这 一 黄土台基北部3.8米处地下,发现一“矩” 字型石渠遗存,东侧向南长17.4米,西侧向北长 4.9米,东西长9米,水渠宽40厘米,深12至15厘 米,水渠底层铺大鹅卵石, 上铺小鹅卵石,水渠
2、夏商周时期
夏:BC2100年,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 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 宫殿建筑
商:(BC17世纪-BC11世纪)殷(河南安阳)青 铜文化和甲骨文
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 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 是囿的讨论。
有史记载最早的是商代殷纣王所建的“沙台苑台”
西周的版图
3、西周
宫室制度的完备于西周 1)“囿”中有囿人分职定责 2)周文王时期,已经有了囿、台、沼的结合 3)城郭建筑的确立——分封各诸侯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
匠人城中有明堂、辟雍(泮宫) “如壁之园,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
影响园林的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因素
天人合一 君子比德 神仙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秦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统一
早期的皇家园林
有信史可证的最早的皇家园林是商的末代 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 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 与“灵沼”。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的世界遗产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风景名胜区 峨嵋山-乐山大佛 武夷山
长城 北京故宫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承德避暑山庄 孔府、孔庙、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西藏布达拉宫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明清皇家陵寝 龙门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 山西云岗石窟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蕴涵
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诞生于 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
生成期:先秦和两汉
皇家园林为主
转折期:两晋和南北朝 中国风景式园林思想奠基
全盛期:隋和唐
各类园林全面发展
秦
秦
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有“上林苑”、“兰池宫”等。
上林苑 由秦国旧苑发展而成,在原基础上扩大,并 按照天上星座命名,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兰池宫 满足秦始皇接近神仙的愿望,引渭水为水池, 池中堆筑岛山。
意义:(1)筑山理水的手法;(2)拟仙山仙水具有 更多意象的自然美。
秦始皇在泰山顶举行封禅仪式
秦代宫(前221-前207)苑:公元前221年 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建立,秦代12年中 建离宫五,六百处,仅咸阳附近就有200余 处。
秦
园林规划发展
大咸阳规划 短短12年建造离宫别苑数百处。
咸阳宫——信宫确定一条新的咸阳轴线 “天极”:信宫——阿房宫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秦都城咸阳
殷商的版图 六回迁都,定都河 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是“囿”与“台”相结合的产物。
“囿”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 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 猎活动和供应宫廷膳食有直接关系,也初具游观功 能。
“台”位于囿中,用土堆成的方形高台,通神、望 气、游观。(是山的象征)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 研究员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 早的园林遗址,进一步证实了史书上关于 阿房宫是在秦皇游幸的上林苑的基础上扩 建而成的记载,从而证实了秦阿房宫不仅 有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前殿,而且是由一系 列宫殿组成的宏伟建筑集群。特别是宫殿 红烧土和火焚墙体残块的首次发现,否定 了以往关于阿房宫未被焚烧的说法,找到 了阿房宫毁于大火的证据,但是否由项羽 焚烧,还有待进一步探查和研究。
周文王“灵圃”、“灵台”和“灵沼”。具 备四项功能:“帝王狩猎”、“通神”、 “生产”和“游赏”。
3、东周(春秋战国):(BC475-BC221年)
“台苑” 楚国 章华台、荆台 吴国 姑苏台
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周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 而且这种园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还未脱离 开。如避暑山庄,从康熙到乾隆,都还经常在避暑山庄内 举行骑马射箭等礼仪、游憩活动。
两侧砌筑比较规则,2至3排由呈“品”字型的大
鹅卵石铺就。专家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小桥流 水式渠道和园林遗址。
在黄土宫殿台基西侧又发观另一宫殿廊 道和散水,廊道宽16.7米,散水宽0.67米, 长度待进一步勘察,同时发现了不少秦汉 时期的板瓦、筒瓦和完整秦瓦当,说明台 基上的宫殿如《史记》记载的“复道连 属”。尤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此处发 现了红色的火烧土及宫殿墙体残块。
阿房宫 (人民日报2004.11.16第五版)
阿房宫遗址考古有新收获
我国最早园林遗址被发现火烧红烧土及墙 体残块佐证阿房宫被焚记载
本报西安11月5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 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收获:我国 最早的园林景观——秦园林景观最近在阿 房宫遗址内被发观,同时被发现的还有被 火焚烧的红烧土及宫殿火烧墙体残块,从 而佐证了《史记》中关于阿房宫被大火焚 烧记载的真实性。
成熟前期:两宋到清初 各类园林精品叠出
成熟后期:清中至清末 逐步向进现代园林过渡
第一节 中国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
(公元11世纪-220年)
中国园林的雏形——囿
1、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
燧人、伏羲、神农 黄帝(黄陵)、颛顼(都濮阳,河南)、帝喾
(都于亳,山东河南之间)、唐尧(都平阳)、 虞舜(都蒲板,山西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