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汇总●中国的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四灵与四象龙、凤、麟、龟乃中国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国四象。
●中国古代医学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②古代医学成就战国期间的名医扁鹊,采纳“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疗疾病,后代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代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代称为药王。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公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数学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此后“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向来持续到现在。
勾股定理相传是在商朝由商高发现,比毕达哥拉斯早500 多年。
南北朝期间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进一步精准到~ 3.1415927 之间。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记着以盘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系统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四大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京杭大运河、兴安灵渠。
贾思勰:北魏期间农学家。
代表作:《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好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徐光启:《农政全书》,在农学遗产方面极负盛名。
宋应星:明朝优秀科学家。
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沈括:北宋科学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年纪称呼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二三岁的小孩垂髫:幼年小孩 ( 又叫“总角” )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加冠:男子二十岁( 又“弱冠”)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之年:五十岁 ( 又叫“知天数”、“半百”) 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诗词中的一些基本义象红豆—相思红叶—传情之物沙鸥—飘零伤感竹—时令,不屈的品行月—望月怀人、思乡孤雁—思亲,思乡,孤单梅—凌霜傲雪,品行高洁松—傲霜斗雪,刚毅不屈柳—送别,想念,惜别怀人西风—落寞难过,游子思归孤灯—羁旅悲凉,思乡怀人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鹧鸪—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斜阳—对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哀叹寒蝉—悲凉:引起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外国文学1.中世纪文学但丁,意大利人,有名代表作《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涵盖了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知识大全:一、语言类1.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形图案。
2. 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组成,总共有214个常用的笔画。
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划组成的,笔划多的字一般难写,但也更有内涵,比如“龘”就有84个笔画,属于最复杂的汉字之一。
3. 汉字的读音有多种方法,包括普通话的拼音、广东话的粤语音、福建话的闽南音等等。
不同地区和语境下,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不同。
4. 汉字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以及许多成语和俗语,这些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1.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最著名的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
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顶峰,唐诗的诗歌以气势恢宏、格调高远、目光深远著称,而宋词则以抒情、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
3. 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三、哲学类1.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爻辞、象辞等内容。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哲学典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道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3.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大成之师”。
他提出的“性善论”、“兼爱论”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艺术类1.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
国学基础知识大全(全新整理)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国学7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学派之分: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
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
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
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知识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奴隶社会思想文化1.文化遗址:(1)夏朝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2)商朝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选必3)(1)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自然观: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3)价值观: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4)人生观:《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处世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3.教育:西周“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思想文化①“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②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百家争鸣;③形成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封建社会秦:文化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领域成就史学①《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东汉华佗“麻沸散”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东汉张衡地动仪,《灵宪》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二、魏晋领域时间成就文学东汉末年开始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绘画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三)中外文化交流(传入与输出)1.佛教文化交流(选必3第2课)(1)概况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拓展文学知识】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六义:诗歌形式——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2.《左传》作者:左丘明(春秋末),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4.《史记》司马迁(西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6.《汉书》班固(东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书》《两都赋》7.《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8.《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9.《孙子兵法》:孙武(春秋末),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10.《水经注》:郦道元(北魏),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11.《典论·论文》:曹丕(三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12.《文心雕龙》,刘勰(南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13.《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14.《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开篇之作15.五大奇书:《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窦娥冤》:关汉卿(元代),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元杂剧之一17.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9.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20.《离骚》:屈原(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涉及了诸多方面。
从艺术、文学到科学技术,从宗教信仰到政治制度,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展开探讨,包括其定义、意义、主要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
一、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定义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被定义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发展的一门知识学科。
它涵盖了中国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特征、艺术表现、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包括从史前时期到今天的各个历史时期。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国家及民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我们的个人及国家发展。
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意义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因此,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以及来自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财富。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更加能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中国文化和民族更加热爱。
2、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水平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与千年古典文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及戏剧艺术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在欣赏传统艺术表达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3、帮助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及思想思维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也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哲学思想等方面。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哲学思想等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文化特性及社会制度、国家治理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参与和贡献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具体内容安排可以以上至三部曲,分别如下:1、概括版1. 中国古代历史2. 中国文学与哲学3. 中国艺术与音乐4. 中国政治制度及文化传承5. 中国科学技术与古代发明2、详细版1. 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俗、经济、宗教方面的内容2. 中国文学与哲学:诸子百家、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哲学家、中国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以及道教、儒教、佛教等宗教文化3. 中国艺术与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文戏、曲艺、戏曲、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复习教学课件

• A.《论语》 B.《庄子》
• C.《孟子》 D.《大学》
•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 A
• A、扇子 B、玉佩 C、钱财 D奏章
• 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
编而成的? B
• A、《桃花扇》 B、《长生殿》
• C、《牡丹亭》 D、《南柯梦》
c • 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 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
王国维的文学发展观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和他的《人间 词话》——不可不读的词学名著
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标准,可把古 代文学分为四大段:
• 1.上古到战国文学:这个时期文学基本处于萌芽期, 不成熟是其标志
• 2.秦汉:三国两晋文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各种文 体相继出现,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文学 批评,汉(唐)雄风,建安风骨、(魏)晋遗韻
吕不韦及门客:《吕氏春秋》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子虚赋》见书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诗歌、志怪、志 人小说、文学理 论、文学批评
曹操《短歌行》;陶渊明《饮酒》 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 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 钟嵘《诗品》;曹丕《典论·论文》
诗歌、唐传奇、 散文
李白《将进酒》;杜甫《咏怀五百字》 白居易《长恨歌》;白行简《李娃传》 柳宗元《永州八记》;
《史记》 王安石
《春秋》 《楚辞》
庄子 屈原 陆游 司马迁
称谓中“名”、“字”、 “号”的区别是什么?
苏轼,
古人名字号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父亲 起的
弱冠仪式 后起的
自己 起的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杜甫《戏为六绝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儒家经典之《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 《论语》在关于学习、教育、做人、做事、治国安邦等各个 方面都有很多精辟传世的名句。
❖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 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含义: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 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 法,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 呢?”
事。”
•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 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含义: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 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一无所成,那他就没 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含义: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
❖ 以下节选自《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 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 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 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 引车避匿。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经济 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 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西周晚期,人们已开始用竹简和绢帛做为书写的载体,由 于竹子比甲骨青铜器较容易获取,贮藏及搬运,更有类似于 现代毛笔的书写工具。所有这些客观上为文化的广泛传播创 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
(一)春秋战国典故之《负荆请罪》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 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 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 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 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 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 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解析: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 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 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 的。
•
(三)《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炎黄文化时期以后,逐步出现了历法天文、阴阳、十二生肖 、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 、婚丧、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人文活动记录。
•
(一)传统文化的起源
※.夏商西周时期汉字的发展
从黄帝统一华夏族到西周结束,中华民族经历了大约2000 年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汉字逐渐从象形文字发展到了会意 文字。
※历史条件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这个时 期持续了550年,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连年混战,促使 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 泛探讨中,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 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 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 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为孔子、老子、墨子 、韩非子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 含义: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
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三)《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 含义: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 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 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 诸子百家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1.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代表著作:《论语》、《孟子》 儒家重教育,特别重视在道德伦理方面提升自身的修 养,在政治上主张仁义,以礼治国,实行仁政。 2.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 道家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认为天道无为,崇 尚万物自然,调心养性,返朴归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含义: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当老师了。” ❖ 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 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 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 的学习方法。
•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讲座
第二讲 人力资源部编辑
•孔子
•
(一)学习儒家思想的目的及意义
❖ 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的需要 ❖ 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
、官民矛盾、通货膨胀、劳资矛盾、仇富心理等等 ❖ 道德伦理观念的严重扭曲,包括个人人生观的扭曲以有及政
府、军队、教育机构等国家腐败现象的蔓延 ❖ 人需要一个信仰 ❖ 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借鉴意义 ❖ 企业增强和谐凝聚力的需要
•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含义:曾子说:“有德之士要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 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 重大吗?奋斗终身,到死方休,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含义: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职位上的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含义: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
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讲座
第四讲 人力资源部编辑
•孔子
•
(一)春秋战国典故之《负荆请罪》
❖ 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事件中为赵国 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身边的人快乐满意
,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 含义: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 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含义:孔子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 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 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 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 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含义:孔子说:“自身做得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
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知识
•
(一)传统文化的起源
※从炎黄文化至夏商西周文化的发展
炎帝:神龙氏 黄帝:轩辕氏
Hale Waihona Puke •黄帝画像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距今约4600年左右,炎帝和 黄帝所率领的氏族部落在黄河下游经多年征战兼并,最终由黄 帝统一,形成了华夏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时代开始逐渐有了文字产生.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 西周末年出现了大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汉字的书写载体已从甲骨、 青铜器发展到了大量用竹简和绢帛,这就为春秋战国时期文 化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迎来了百家 争鸣的空前文化繁荣时期。
•
•甲骨文
•金文
•
•竹简大篆
•帛书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 ,可谓兼之矣!
•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三)《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含义: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 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含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 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 复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