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是关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它将会专门生产和出口使用这些要素更为密集的产品,而从其他国家进口使用这些要素较为稀缺的产品。
这种特殊化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要素禀赋相对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的核心论点是,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所以贸易的主要驱动力是生产要素的不同活跃度。
要素禀赋论主要有两个基本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和Stolper-Samuelson模型。
Heckscher–Ohlin模型是要素禀赋论的最早和最著名的模型之一、该模型假设一个国家相对较丰富的生产要素将会专门生产和出口使用该要素密集的产品,而另一个国家则会出口使用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的产品。
Stolper-Samuelson模型扩展了Heckscher–Ohlin模型,考虑了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差距。
该模型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丰富时,国内工人的工资将会上升,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将会下降。
相反,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相对稀缺时,国内工人的工资将会下降,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将会上升。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贡献是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而不仅仅是产品价格或企业竞争力。
这种观点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贸易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素禀赋论也受到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要素禀赋论过于简化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影响贸易模式的因素,比如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
此外,要素禀赋论没有考虑到贸易对经济中各个阶层的影响,可能导致不平等的分配结果。
总之,要素禀赋论是解释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理论。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外,引入知识、信 息、制度等新型要素,研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机 制。
动态比较优势
研究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动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以 及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积 累。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 位置、增值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模式和利益分配。
06
结论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01
各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以获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02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
动经济增长。
03
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国
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获得自身无法生产的资源或产品。
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自身要素禀 赋的培育和提升,加强教育和 科技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 资源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专 业化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各国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各国应该根据 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制定 贸易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03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早期形态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 •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探讨国家间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等 问题。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这一理论的核心,也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指的是,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即不同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相对优势要素的产品,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补。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假设两个国家A和B,国家A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国家B拥有丰富的资本资源。
在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A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家B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结果是,国家A的劳动力价格会上升,因为劳动力需求增加;国家B的资本价格会上升,因为资本需求增加。
反过来,国家A的资本价格会下降,因为资本需求减少;国家B的劳动力价格会下降,因为劳动力需求减少。
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导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得到逐渐消除,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利用。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实际适用条件是没有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使得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这些贸易壁垒会扭曲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成本差异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成本差异也会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性。
尽管存在贸易壁垒和成本差异的影响,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理论上,它提供了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对于实践上,它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从支持者Heckscher和Bertil Olin的角度来看,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的输入不仅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多种劳动,而两个生产要素的输入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来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
,这又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度。
由于生产各种产品所需的两种生产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当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时,成本较低,生产密集。
当使用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的产品时,成本较高,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生产和交换的产品的价格优势。
从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我国专门生产具有成本优势的本国产品,并以具有成本优势的外国产品为交换条件。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在狭义上也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当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商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时,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相同产品的前提是相同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国际贸易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赋,每个国家的生产结构如下:每个国家都专门从事集中生产利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当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时,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斯彻和贝蒂尔·奥林提出的。
奥林根据他的老师赫克斯彻的观点,系统地讨论了要素the赋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仅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性,但从接近现实的要素end赋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技术差异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在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
因此,尽管这两种理论已经产生了约150年,但它们的理论渊源并没有根本改变。
这种变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他们提出论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发生根本变化;他们的理论是否基于不同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是否改变了基本观点,即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原因或驱动力。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需求偏好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一)定义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虽然对国际贸易“货币”理论(或古典的交换机制理论)的经验检验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无论是李嘉图的解释还是俄林的解释,他们的国际贸易纯粹或“真正”理论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没有得到检验。
(二)代表人物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三)简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
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
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目录编辑本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编辑本段相关概念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掌握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禀赋论的关键。
(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
例如,生产小麦投人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类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
首先,没有把要素禀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因素
其次,抹煞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差别
再次,要素禀赋理论忽视了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贸易前提与贸易结果的矛盾
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 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 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 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 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 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 素的产品。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 国际分工。
二、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120 100 △Y △X △Y △X
Y
Y
80 60
0
70 90 110 130 B
0
X B国
X
A国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的特征: (1)曲线上的每点代表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的两 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2)向下倾斜,表示多生产一单位大米就必须 放弃一些小麦的生产; (3)直线表示机会成本不变;凹的代表机会成 本递增;凸的代表机会成本递减; (4)曲线之内的点代表可实现的产量,但资源 未被充分利用;曲线之外的点代表不可实现的产 量; (5)曲线外移,代表产量或劳动生产率提高, 可实现更多的产量。 现实中,机会成本即MRT递增。
二、需求偏好不同下的贸易利益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与要素禀赋有关的几个概念 三、基本假设
《国际贸易》第三章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3.自然资源说:美国进口比较多的 是资源类商品。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4.贸易保护说:美国的贸易政策是 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形成技术垄 断),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工人力量强大)。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五、列昂惕夫之谜 (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5.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一种给定的 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 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中日两国生产要素对比表
资本/劳 动
中国 554
批准专利 可耕地 数量(件)面积
(万公 顷)
6 475 9 567
可耕 能源总 地/ 供给 劳动 (亿吨)
——2X2X2模型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本假设
2.A国劳动力丰富,B国资本丰富, 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二、基本假设
3.两个国家除了要素禀赋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1.两个重要概念: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一国所 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TK——资本总量 TL——劳动力总量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意义:(1)克服了古典贸易理 论的某些局限,认为生产商品需要 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2)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 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2.缺陷:自然禀赋的确是产生国际 贸易的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
资本
劳动
$ 1.00 $ 2.00
英国
资本
劳动
£4.00 £1.00
生产函数 小麦
布匹
商品价格 小麦
(本国货币 表示)
布匹
5
1
1
10
7
21
5
1
1
10
21
14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 供给能力较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在劳动 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根据比较优 势原理,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 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
3、基本内容
广义:要素价格均等 化理论
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 国商品价格均等化, 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 素的价格均等化
Paul 1. S1muelson, 1915
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 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 绝对报酬(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英国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棉 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小麦(W)
棉布(C)
产量
劳动时间 产量
劳动时间
美国
12
2
0
0
英国
0
0
4
2
4 劳动时间: 12W + 4C > 7W + 6C
两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美国
英国
小麦W (unit/man-hour)
6
1
棉布C (unit/man-hour)
4
2
美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生产并出口小麦
英国有生产棉布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棉布 在美国:6w = 4c, 只有当6w > 4c, 出口小麦
进口
出口
进口
消费
生产
出口 生产
消费
创新国 模仿国
0
A
B
C
D
时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 差异化产品理论
在美国:6w = 4c, 只有当6w > 4c, 出口小麦
在英国:1w =
6w = 30c 或 6c =1.2w
5c
当 30c > 6w, 英国出口棉布
所以: 4c < 6w < 30C
如果两国按 1:1的比例交换小麦和棉布,即:6w = 6c
美国将从贸易中获得 2c 的利益,相当于节约 ½ 的工时
6
1
棉布 (unit/man-hour)
4
2
在美国:6w = 4c, 只有当6w > 4c, 出口小麦
在英国:1w =
6w = 12c 或 6c =3w
2c 当 12c > 6w, 英国出口棉布
所以: 4c < 6w < 12C
2/3 c < 1 w < 2 c
互惠贸易的范围
B、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互惠贸 易范围的大小。
第二讲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新要素理论 第五节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六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七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1. 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1947, U.S.A.
出口
进口替代品
资本(美元) 劳动力 (人/年) 资本/劳动力
$2,550,780 182
14,010
$3,091,339 170
18,180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劳动力不同质 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自然资源稀缺 要素密集度逆转 需求偏好
新要素: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规 模经济与管理
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 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
小麦 W(unit/man-hour) 棉布C (unit/man-hour)
美国 6 4
英国 1 2
互惠贸易的范围: 2/3 c < 1 w < 2 c
现假设:美国需要从英国进口棉布17000单位
英国需要从美国进口小麦10000单位 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为:
10000w :17000c = 1:1.7 当交换比例 1w = 1.7c 时,美国出口10000单位的小麦(英 国所需要进口的小麦)可以换回英国17000单位棉布(正好是 美国所需要进口的棉布数量,从而,贸易达到平衡。
思考: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如:美国需要 进口18000单位棉布,英国需要进口10000单位小麦 ,而交换比例还是 1w =1.7c ,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英国:1w =
6w = 12c 或 6c =3w
2c
当 12c > 6w, 英国出口棉布
所以: 4c < 6w < 12C
如果两国按 1:1的比例交换小麦和棉布,即:6w = 6c
美国将从贸易中获得 2c 的利益,相当于节约 ½ 工时
英国将从贸易中获得 3w 的利益,相当于节约 3工时
*在英国 3w = 6c
2、假设条件
3、基本内容
狭义: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 因;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 条件;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决定的;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 的。
对要素禀赋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别
要素价格 (本国货币表示)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 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 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
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 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 量较大的情形。 要素稀缺(factor scarce)是指一国某种生产要 素的供应量相对于另一国较少。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产品生产中 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 例大,称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美国 6 4
英国 1 2
比较优势理论
1、大卫. 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1772-1823)
He was born in 1772 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His parents were very successful and his father was a wealthy merchant banker. They lived at firs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n moved to London. David himself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However, when, at the age of 21, he married a Quaker (against his parents wishes) he was disinherited and so set up on his own as a stockbroker. He was phenomenally successful at this and was able to retire at 42 and concentrate on his writings and politics. He developed many important areas of economic theory much of the theory he developed is still used and taught today.
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分得 的贸易利益越少。
C、相互需求法则 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是 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 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英国将从贸易中获得 4.8w 的利益,相当于节约 4.8工时
*在英国4.8w = 4.8x5 = 24 c
但是,当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 势时,又该怎样进行分工呢?
美国 英国
小麦 产量 6 1
劳动时间 1 1
棉布 产量
4 2
劳动时间 1 1
小麦W (unit/man-hour) 棉布C (unit/man-hour)
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小麦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相对较低
生产棉布具有优势,专门生产棉 布 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资本价格(利率)相对较低 专门生产小麦,减少生产棉布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上升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下降
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反论: 里昂惕夫之谜
绝对优势理论 1、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 – 1790) 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主张自由贸易。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