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六国论》分析

《六国论》分析

《六国论》分析作者:likegang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课文分析《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

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本文的时代背景可参看有关备课参考资料。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和后文的“颠覆”、“革灭”、“迁灭”都是灭亡的意思。

“兵”这儿是本义,兵器、武器。

“弊”是毛病、病根儿。

赂秦的“赂”念lù,本来是指送给别人物品,本文则专指割地。

“赂秦”一词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其中有“从(zòng)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一句。

“从”指合纵,“约”指六国订立的盟约。

所以“赂秦”就专指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

《六国论》的第一句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而是病根儿在于把土地献给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道”是原因、理由。

这句的意思是: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这是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六国论》文本分析二

《六国论》文本分析二

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全文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更发人深思。

一般议论文常常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层次。

苏洵的《六国论》(《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论”字是后人所加。

苏辙有一篇论述六国的史论却是题为《六国论》的。

)就是这样的典范。

全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揭明主旨(即总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接着指出;拿土地贿赂秦国,势必削弱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亡国之道。

然后又用设问的方法提出没有割地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也终于灭亡的问题,作者概括地解说:“不赂者以赂者丧。

”下文就“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分别论证。

第二段记述了割地赂秦的国家终至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赂秦丧失的土地远比打仗损失的土地多得多;并指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穷,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赂秦的害处,说得十分清楚。

第三段论述了齐、赵、燕三国没有割地赂秦但亦终于灭亡的原因,进一步阐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四段从反面设想,如果六国“义不赂秦”,而且选贤任能协力抗秦,那么秦国的日子便不会好过了。

可叹的是六国被秦国的声势吓住了,“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第五段指明六国都是诸侯国,国力比不上秦国,但是如果不割地赂秦,还有抗秦取胜的可能。

如果以一个统一的中国,仍蹈六国割地纳赂终至灭亡的覆辙,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的统治者——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尖锐地批评。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也是全文的总结。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所以仅从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来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 背景。

- 北宋建国以后,对辽和西夏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银、绢等财物。

苏洵此文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二、字词梳理。

1. 通假字。

-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古今异义。

- 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 一词多义。

- 兵。

- 非兵不利(兵器)-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 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的)- 得。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亡。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为。

- 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为”,治理;第二个“为”,被)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

-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使动用法。

-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三、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评论文章,其主要针对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结构严谨,论点有争议,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

首先,苏洵在行文结构上采用了规范性方式,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

他从历史背景、各国的表现、策略的比较等方面入手,对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全面剖析。

这种行文结构不仅使得文章易于理解,也为其后的讨论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其次,苏洵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具有其独特性。

这一观点被一些人批评为牵强附会,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无论如何,这一论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启示意义。

第三,苏洵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六国论》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苏洵所处的北宋时期,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和军事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苏洵的《六国论》被认为是一种爱国热情的抒发。

然而,对于当时的北宋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军事力量薄弱,而不是对外战争。

因此,《六国论》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苏洵的《六国论》也被看作是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批评。

在苏洵看来,北宋应该进行武力对抗,而不是求和。

这一观点反映了苏洵对北宋政策的批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综上所述,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评论文章,其结构严谨、论点有争议、时代背景影响以及对于北宋政策的批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启示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探讨了六国在秦国崛起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谈《六国论》的结构

谈《六国论》的结构

谈《六国论》的结构《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

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

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而与贾长沙的《过秦论》、柳子厚的《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的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全文的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的风格。

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

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

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的联系,省略一切过渡的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第二部分(2、3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

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

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的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的第一部分。

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的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

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的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

《六国论》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实用】

《六国论》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实用】

思考
1.是谁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2.为什么要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3.他是如何论证的?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 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 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 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 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合纵”——六国也曾联合 起来对抗秦国
“连横”——秦国自西向东 与各诸侯国结交。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 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 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 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 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 三国也相继灭亡。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 何相似之处
地缘战略

①六国:战国时代的齐、楚、韩、燕、赵、魏六个国家。
②“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 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
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史论, “六国论”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 亡的根本原因”
以:介词,凭借。 下:降低身份。 从:跟随。 故事:旧事,先例。 是:指示代词,这。
苟:如果。
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明比:“六国”——“秦”
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
暗比:“宋朝”——“契丹、西夏”
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 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 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 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 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 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 重要性。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 主义、强权外交;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盖失强援 秦



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赂
对 大欲 大患

得难 献易
力 亏
比 有限
奉繁
无厌 侵急
程度上
破 灭 之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以 赂 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
今”
第五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今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 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 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 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 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