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从《六国论》学习论说文结构

从《六国论》学习论说文结构作者:王昌铭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34期苏东坡教导侄儿写文章说:你不要学我中年以后的文章,你先学我当年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写的那些应制文。
那种文章,到了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以后,发展到了极端,产生了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八股文。
因此,一说起八股文,就给人坏透了的感觉。
我也不是要为八股文招魂,但是学习写作应该像苏东坡那样提倡严格的思维框架的训练,不妨先“死”后“活”,不妨照猫画虎,就像跳芭蕾,要先遵循严格的步法;也像弹钢琴,要先训练严格的指法。
写论说文有了基本的结构训练,才能有进一步的灵活发挥。
为此,我推荐大家从《六国论》学起。
一篇优秀的论说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六国论》一开头,就直奔中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并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作了解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样,全文就有了明确的总纲和界定,再也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要求的“一个中心”。
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就首段对中心论点的两方面解释加以论述。
由于韩、魏、楚三个赂秦者有共通性,所以就侧重从逻辑上论证他们灭亡的必然性:“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早晚总有薪尽火灭的时候,“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燕、赵、齐不赂秦也灭亡,则各自原因不同,所以就侧重逐一摆事实,说明它们因为其他国家赂秦也必然灭亡。
这两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论说文要写好“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可以像本文这样安排为并列式或对照式,也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为层进式。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必须说够说透。
第四段,假设不赂秦可能出现的结果与实际的历史发展相对照,既照应了开头,又总结了中间两段。
这样全文在结构上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既分段清楚,又一脉相承。
这就是我们常常要求的文章要分为“三个部分”。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六国论原文:齐桓公田Jia宜子舍背丗及穀稻儿市妇畀畜多者什取赋畜少者什畀之颜渊降于桓公辞曰:“夫子百仕此寡人也,日济于事,寡人有以子事百仕乎?”桓公曰:“可以试臧获ど庸。
”渊曰:“滥竽充数,非国君人也;脍于腹,非国君臣也;小人之见忌:“贪于食者,侵财也。
”曲色愠乃退,入园而歌曰:“扬yǎng 羊公岂为多赢?王之才人斯得矣隅!”桓公使人更令问曰:“子退而何以见是?”渊曰:“进矣,侧矣,大人之云云也。
”六国论翻译:齐国的桓公以田地征收税收,用儿女换取市场上的商品,畜牲口养殖多了就部分收取税赋,养殖少了就全部赋归那些少数养殖的人。
颜渊向桓公降谏,说:“老师,您担任了百官之长,每天忙于国事,您又有时间兼顾我的事吗?”桓公说:“让我考察你的器官吧。
”渊说:“敷衍了事,是不称职的国君;趋炎附势,不是忠诚的国君臣;小人看忌的:“贪图美食的人,会侵占财富。
”面带怨恨的渊退出,进入园中高唱道:“桓公啊,你的所作所为能得到多少效果?国家真正有才能的人难道就是你们这般局限的吗?”桓公派人再次问道:“你退出来以后为什么这么说?”渊说:“升官了,变得侧面了,变得像大人那样了。
”思考六国的社会结构:在《六国论》中,我们可以从桓公的统治方式中看出六国的社会结构。
首先,可以看到齐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桓公通过征收田地来获得税收,并用这些税收来交换市场上的商品。
这表明齐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要支柱,并且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其次,可以看到在齐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
《六国论》中提到,桓公根据畜牲养殖的数量来征收税赋,养殖多了就部分收取税赋,养殖少了就全部赋归那些少数养殖的人。
这说明在齐国社会中,富人相对于贫穷人承担了更重的负担。
这种贫富差距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从颜渊向桓公的降谏中,也可以看出在六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有限的社会流动性。
颜渊是个普通的人,但他却敢降谏桓公,表达自己的政见。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1.词语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
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2.固定结构以为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
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为之所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
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3.句式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举以予人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全句含燕虽小国和斯用兵之效也两个判断句,都是用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4.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
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
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作者及作品背景《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文章以犀利的观点和严密的论证著称。
这篇《六国论》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王朝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朝廷中存在着贿赂敌国以求苟安的现象。
苏洵借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来警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二、文章结构《六国论》全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门见山地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
第二段则通过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具体阐述了赂秦的国家因不断割地求和导致实力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第三段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指出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因赂秦之国而灭亡。
第四段进一步假设,指出如果六国能够合力抗秦,结果可能会不同。
第五段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一味贿赂外敌。
三、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文中将六国赂秦与不赂秦的结果进行对比,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通过对比,突出赂秦的危害。
2、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过假设,引发读者对历史可能性的思考。
四、重点字词1、赂(lù):贿赂。
2、率(shuài):都,皆。
3、邑(yì):城镇。
4、厥(jué):其,他们的。
5、暴(pù):暴露。
6、洎(jì):及,等到。
7、殆尽(dài jìn):几乎罄尽。
五、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翻译: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六国论》教学课件

《六国论》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简练,景
01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 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与
屈原并称为“屈贾”。
02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国家经 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急需
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统一。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关键事件和人物影响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和 节用。
商鞅
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国实行变法改革, 加强了中央集权。
04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体现
忠诚
文中通过描写六国将士对国家的 忠诚,表达了忠诚是国家和民族 得以维系的重要支柱。这种忠诚 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
05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独特艺术风格表现
雄浑豪放
文章气势磅礴,语言雄浑有力, 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
历史的深刻洞察。
善于用典
《六国论》中运用了大量典故,既 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作者渊 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文学才华。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实力、策略 及最终命运,凸显了历史的无常和 国家的兴衰之道。
《史记·秦始皇本
纪》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关于秦 始皇的一篇传记,详细记载了秦 始皇的一生和秦朝的兴衰历程, 对于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有很大帮助。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谈谈你对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的看法。你认为战国 时期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吗?为什么?
课堂互动环节
审美价值体现
深刻的历史见解
《六国论》结构新解

《六国论》结构新解
王济凡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5(0)5
【摘要】《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
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
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
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
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
【总页数】1页(P28-28)
【关键词】六国;历史教训;自食恶果;北宋;分论点;西夏;结构;契丹;论证;统治者
【作者】王济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以《六国论》为例略谈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多角度分析 [J], 朱瑞专
2.一字值千金,只为太用心——重新解读《六国论》 [J], 施正江
3.苏洵《六国论》的重新解读 [J], 梁桂
4.谈文本解读中的情境、路径与语言结构
——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 [J], 吴云洁
5.谈文本解读中的情境、路径与语言结构——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 [J], 吴云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国论的行文思路

六国论的行文思路
《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议论文,其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首先,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的不同结局,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害。
然后,作者深入分析了六国赂秦的根源,指出六国之君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安宁而割地赂秦,结果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强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即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胁迫。
整篇文章围绕“赂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运用了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你对《六国论》还有其他疑问吗?比如其中的具体论证方法或者历史背景等,都可以继续和我交流哦。
从《六国论》学习论说文结构

从《六国论》学习论说文结构作者:王昌铭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8年第13期苏东坡教导侄儿写文章说:你不要学我中年以后的文章,你先学我当年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写的那些应制文。
应制文到了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发展到了极端,产生了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八股文。
因此,一说起八股文,就给人坏透了的感觉。
笔者也不是要为八股文“申冤”,但是笔者觉得我们学习写作时应该像苏东坡那样提倡严格的思维框架的训练,不妨先“死”后“活”,前期先照猫画虎,就像跳芭蕾,要先遵循步法;就像弹钢琴,要先训练指法。
写论说文有了基本的结构训练,才能有进一步的灵活发挥。
一篇优秀的论说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可以从《六国论》学起。
《六国论》一开头,就直奔中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作了解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样,全文就有了明确的总纲和界定,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這就是议论文要求的“一个中心”。
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就首段对中心论点的两方面解释加以论述。
由于韩、魏、楚三个赂秦者有共通性,所以就从逻辑上论证了它们灭亡的必然性:“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早晚有薪尽火灭的时候——“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燕、赵、齐不赂秦却依旧灭亡,它们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就需要逐一摆事实,说明它们因为其他国家赂秦也必然灭亡。
这两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要写好“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可以像本文这样安排为并列式或对照式,也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为层进式。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必须说够说透。
第四段假设不赂秦可能出现的结果与实际的历史发展相对照,既照应了开头,又总结了中间两段。
这样全文在结构上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既分段清楚,又一脉相承。
这就是我们常常要求的文章要分为“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
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
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
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
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
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
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
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
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
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
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
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
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
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