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说课稿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说课稿第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

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

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载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2)理清本文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第二、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

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

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学过程。

(1)借用历史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在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特别是以少胜多的),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11 说课稿的背景
本说课稿旨在对《曹刿论战》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教学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11 说课稿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语法。

引导学生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人物形象。

112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2 教学内容
对《曹刿论战》的原文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曹刿的智慧、勇敢和担当。

探讨文章所反映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思想。

121 重点难点
重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如“肉食者鄙”“小大之狱”等。

难点:对曹刿战略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古代战争策略的探讨。

13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31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惑。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理解和思考能力。

141 作业设计
布置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读后感。

15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

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

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

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

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 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2)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 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 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 《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 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 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 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 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 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 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 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 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 。
乘:乘坐 鼓之: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 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 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 军擂了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 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 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狱:指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这里指诚心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以:凭借 从:跟随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 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要根据自己 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 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 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 随着去。”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重点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文所在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曹刿论战》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条理清晰,在人物描写上细腻生动,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培养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理解文言词汇、句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题材的文章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鄙”“孚”“狱”“间”等,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曹刿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战争的见解和指挥作战的策略,展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篇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文章所蕴含的军事智慧和爱国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对文章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技巧的把握也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曹刿的军事智慧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论断的含义。

(2)学习本文在战争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上大附中何小龙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曹刿论战》,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二、说学情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相关文学常识。

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过程与方法】采用反复朗读,分组质疑,合作解答,讨论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明白“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

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难点】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历史来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历史上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然后教师请一位同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学生读完以后,教师纠错: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

学生三次朗读课文后,初步熟悉课文。

大家都知道: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

接下来就请全班同学将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朗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

所以,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老师和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互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其他同学来帮助他解决;或是将自己学习中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目的:在阅读全文以后,几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深入研读
所以接下来我会通过几个问题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

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①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生答: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战。

接下来教师引导: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

(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
接下来的环节是本文的重点学生首先再读一遍这一分,随后讨论:②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战(“远谋”) 曹刿认为“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鲁庄公借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目的: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理清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协助同学背诵。

同时,由于第一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背诵。

课标中还提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所以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但是先自己积极思考以后在小组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中,首先要求读课文,随后学生概括这段的段意。

学生回答:第二段: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学生思考③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语文教学中明确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以在对文本一定赏析之后,我会要求学生思考: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四)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七、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请见”“鄙”“远谋”
“战中”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论战”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