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苏教九下《曹刿论战》说课稿3篇

苏教九下《曹刿论战》说课稿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作者: 加入日期:08-01-17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难 眨 ⒄垢鲂裕 岣蛔约旱木 袷澜纭?/SPAN>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

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

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11 说课稿的背景
本说课稿旨在对《曹刿论战》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教学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11 说课稿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语法。

引导学生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人物形象。

112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2 教学内容
对《曹刿论战》的原文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曹刿的智慧、勇敢和担当。

探讨文章所反映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思想。

121 重点难点
重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如“肉食者鄙”“小大之狱”等。

难点:对曹刿战略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古代战争策略的探讨。

13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31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惑。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理解和思考能力。

141 作业设计
布置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读后感。

15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

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

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

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

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兵法论述。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经典的古代兵法论述,本文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兵家的思想精髓。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探讨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曹刿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夫战,勇气也;夫民,气之主也;气盛则势强,气衰则势弱”的著名论断。

3. 教育价值:本文通过对战争的剖析,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认识到民心向背、战争策略等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文化传承:本文是古代兵法的代表作,传承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掌握曹刿的主要观点。

(2)了解古代兵法的基本知识,如战争策略、民心向背等。

(3)能够运用曹刿的战争观点分析历史战争案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掌握古代兵法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曹刿战争观点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曹刿的战争观点分析历史战争案例。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曹刿论战》的内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我的教法亮点: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曹刿为什么认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战争策略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文本。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 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2)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采用“兵教兵”的学习方 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即落实了基础,又关注到绝大 多数学生的学习,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设 计,实现教育教学中的双赢!
谢 谢 大 家!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七单 元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读课文。
本册书共七个单元。从编排意图来看,这 篇文章文章不仅和前面的第三、第四单元相呼 应,而且在本单元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 时。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知道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 二、识记文中重要字的读音;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重点) 四、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法:结合学校课改的要求,实践采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式,辅之以应 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整个教学注重落实基础, 以“先学”——“堂测”——“后教”为主线,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学定教。 (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兵教兵”的学习 方式,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 《左传》简介 三、写作背景 四、检查预习 五、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文 六、当堂检测:比准确划分朗读节奏 七、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翻译句子 八、当堂检测:翻译红体字和句子 九、小结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关于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

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
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