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合集下载

2024年鲁教新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38

2024年鲁教新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38

2024年鲁教新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3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是A. 奥斯维辛集中营B. 日内瓦集中营C. 巴黎集中营D. 慕尼黑集中营2、普希金:“用一只专制的手,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

”其赞美的是A. 彼得一世B. 亚历山大二世C. 列宁D. 斯大林3、列宁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

这里的“独特”是指A. 用对外军事扩张带动国内相关经济的发展B. 用资本主义制度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 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成果和方式强化封建制度D. 经济上采用资本主义,政治上加强封建主义4、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A. 鼓励商品进口B. 推广平民教育C. 废除农奴制度D. 建立新式海军5、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新剧作不断涌现。

这一时期深受观众喜爱的新剧目有。

①《浣纱记》②《红梅记》③《玉簪记》④《十五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A. 解除农民的劳役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B. 简化赋税征收手续,杜绝地方官员贪腐C. 农民彻底获得自由,促进了手工业发展D. 赋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遭受商人盘剥7、梯也尔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

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

由此可见,梯也尔主张共和国的根本原因是A. 害怕国内人民的斗争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希望恢复帝制D.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二、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A bsr t t ac
地缘 政治学;小布 什政府;大战略;美国 中东政策 王勇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 院国际政 治系 O 4级博士研 究生 ( 上海
2 03 ) 0 4 3。
I it rc lv e oi t hers fA m e c om e ow isi t e n a h so a i wp n ,t e o i i i r as h le n isp c ̄i o—tae c sat . u n r a ge sr tgi t us D r g i
内容 提要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基于其特殊 的地缘战略地位。小布什 时期 ,美国 的大
战略主要是辨 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 出潜在 的全球性对手和可 能导致重大对抗发 生的地 点和方 式,并且寻求 以何 种全 球性战略安排来应对。同时, 小布什 时代 的安全观念所衍 生的全新 内涵促发 了美国大战略 的一再整合 , 新的国家安全 战略直接反映 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关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帝国统治理念。在美国大战略 中, “ 选择 性介入”,既是 一个组成部分,也是 一大特点。作为 “ 选择性介入”重点 的中东地 区,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是 一 种既沿承又重 塑的双重原则 。 关 键 词 作者简介
维普资讯
解 读小 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 中的 中东政策 文章编号:17 6 3—5 6 2 0 )0 —0 1 1 1(0 6 4 04—0 7 中图分类号 :D 7 3l 文献标识码 :A
解读小布什 时期美 国大 战 略中的中东政策
王 勇 辉
Ea t i a mp r n r a o ee t e e g g me tt wa d e e B s d n sr t n wi u s e a d a r cp e s s n i o t tae fs lc i n a e n o r s wh r u h a mi itai l p ru u p n il : a v o l l i

美国对_阿拉伯之春_运动政策探析_李海东

美国对_阿拉伯之春_运动政策探析_李海东

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探析[1]■ 李海东/文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导致政权变更的大规模社会骚乱。

其示范效应很快波及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北非、西亚众多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未消退,此被称作“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地区形势与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存在紧密联系。

本文尝试对美国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进行简要分析。

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的基本特点“阿拉伯之春”运动的爆发有其突然性,长期以来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强权人物纷纷倒台,美国对其阿拉伯世界政策进行持续调整,其特点可概括如下:首先,突出务实性。

小布什政府时期,聚焦于中东的反恐是美全球战略的核心,美国突出强调美国军事力量及武力改变他国政体的重要性,其结果是美国强力的战争政策为阿拉伯世界的极度动荡雪上加霜。

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世界的穷兵黩武与一意孤行更导致美国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尤为严重的是,美国国内原本繁荣的经济更因小布什的战争政策而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之中,美国渐趋丧失其在海外采取强有力行动的国内资源。

美国国内已对小布什政府的外交表现进行深刻反思和强力抨击,其关键成果当属2006年9月由民主与共和两党共同介入众多学界、政界、商界精英参与写作并对当今美国对阿拉伯世界政策仍极具指导作用的《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

据此报告核心思想,执政以来的奥巴马政府撤出美在伊拉克军队,加强与其大西洋联盟盟国在阿拉伯世界政策方面的协调,凸显了软实力与多边主义在美外交中的突出重要性,不再将改变他国政体当做其对阿拉伯世界外交政策重心。

这体现出美国尽力根据阿拉伯世界的现实,而不是美国自身愿望来制定其对阿拉伯世界政策的取向,在对阿政策上更趋务实。

第二,突出全局性。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债务沉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萧条,直接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外交行动能力。

2009年以来,美国不得不将其外交重心聚焦于与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和对美国具有重大潜在战略挑战的亚太区域。

结合外交政策谈谈中美关系

结合外交政策谈谈中美关系

结合外交政策,谈谈该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中美建交已经30年。

30年来。

中美关系没有形成平稳发展的模式,而是呈现规律性的跌宕起伏:1979~1989年的1O年,是双方关系最好的时期。

这是因为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对手苏联。

1989~1999年的l0年,是双方关系最坏的时期。

原因在于东欧、苏联垮台,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盟友价值丧失,美国转而将中国锁定为主要对手。

在这个1O年中,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敌意十分明显:1989年,带头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1993年,美国公然搜查中国“银河”号商船;1996年,美国出动两支航母舰队,干涉中国台海演习,大规模对台军售150架战斗机;1999年,美国公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2001年,美国在中国周边撞落中国战斗机,小布什上台后公开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太空战演习,并宣称武装保卫台湾。

但是。

2001~2008年,中美关系又戏剧性地进人了一个良好时期,这是因为本·拉登的出现,让美国在世界上找到了新的敌人,中国在美国反恐战争中的盟友价值再次浮现。

到小布什政府后期,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陷入困境,美国中东政策调整在即,美国对华战略转向也同步展开。

于是,乃有美国策划的2008年全球围堵奥运圣火传递、西藏骚乱、达尔富尔问题。

进入2009年,美国几乎每个月都有“动作”:4月,在中国海军阅兵的第二天,美、日、印在琉球群岛附近大搞联合军演;美国支持一些国家侵占中国岛屿和领海;怂恿印度连续挑衅中国;策划并支持新疆骚乱事件;希拉里在泰国签署《东南亚友好条约》,并公开宣布“美国又回来了……”回顾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M”形的轨迹。

而自2009年开始,双方关系正处在“M”的下行线上。

这是因为美国新政府在战略调整后,重新将中国锁定为主要对手。

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没有新的敌人出现,美国至少又要折腾中国若干年。

美国战略中的中国自双方建交之后。

中国始终视美国为朋友,而美国只在需要中国的时候,才将中国当临时的朋友。

中东局势分析

中东局势分析

可以从根源、现状、特点、问题的核心,前景展望,引发的思考,这几天来写,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源中东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和动荡,原因错综复杂,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根源一:“9·11”后美国出台的“整合”中东的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主要敌人,迅速组建全球反恐联盟,并接连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美国认为“最严重的危险在于极端主义和技术(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布什总统据此提出“邪恶轴心”论,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国家,并把矛头指向利比亚、苏丹、叙利亚等地区“无赖国家”,中东成为美国反恐主战场。

美国遂提出“整合”中东的政策:一是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二是运用美式民主与自由理念来改造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中东国家。

这项政策的两大步骤,一是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二是继续偏袒以色列,实现巴以和平,并推动中东国家进行美式民主化和自由化改革。

根源二:在许多阿拉伯民众和学者看来,美国发动这场伊拉克战争是一次新的基督徒对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场“文明的冲突”。

而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中,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处于分裂状态和弱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世界则处于强势地位。

许多阿拉伯学者认为,美国发动的这场“文明冲突”之战,既有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学者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支持,又得到美国政界和军界新保守现实主义者的坚决拥护。

因此,伊斯兰文明成为西方文明打击的首要目标。

根源三: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引发中东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格局下,“一超”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多强”不但不团结,而且“多强”中很多是美国的盟友,同属西方文明世界,它们彼此之间尽管有分歧和争吵,但这种分歧和争吵从未导致西方文明世界的对抗和解体。

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法国、德国等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既不出钱也不出兵,但事实上,这也等于帮助了美国,伊拉克成为当代“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为何会失败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为何会失败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为何会失败作者:赵彦清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虽由以小布什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提出,它在中东地区的广泛推行不仅体现了美国意欲将自己的价值观推演为具有普适价值的理念,也表现了后冷战时代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在中东地区战略政策由实用主义向推进地区民主化改革的转变。

在其实际推行中,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障碍重重甚至是一无所获的。

本文着眼于中东地区这一类具有特殊性的发展中国家,从政治、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外部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出发,分析造成中东地区对该计划“水土不服”的各种因素,从而论证美国这一计划在该地区未能成功贯彻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大中东民主计划中东民主化一、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911恐怖袭击堪称扭转美国历史的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单边主义外交倾向以及国内民主制度发展等造成有利影响,同时也使小布什在其第一任期内改变了美国传统的中东政策,使其对中东国家的亲疏标准、干预方式等发生了由仅遵循实用主义到极力倡导在该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转变,以保证美国在此的石油及经济利益。

在这样的需求变化下,添加了“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新中东政策横空出世。

理念更新的同时,美国开始在中东地区迅速将其付诸实践。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包括如下几点:第一以军事占领方式,向“无赖国家”和其他一些激进国家强制输出民主。

第二进行经济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吸引各种投资,促进就业机会。

第三进行政治改革,加强平民社会,扩大政治参与,提高妇女地位,缩小自由差距。

第四思想上宣传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改善基础教育,在思想上培养“西化”的年轻一代。

第五提出“路线图”计划,力图平息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冲突,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从而消除中东这一旷日持久的冲突热点,把巴以地区作为推进“大中东”战略的平台[][1]。

这套方案生硬植入中东这一经济发展滞后,政治威权强势,民主诉求低下的地区却遭到惨败,美国方面过分天真的信仰自己的民主制度是失败不可避免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中东地区以其现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推行美国式民主时确实存在一些很难逾越的障碍。

美军二战后的历次战略调整

美军二战后的历次战略调整

七、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1995年3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了“灵活与选择参与战
略”。
该战略围绕“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冲突”的方针, 提出以海外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作为基本手段,以“和平时期参与、
威慑和防止冲突、战斗并获得胜利”作为美军的主要任务和军事行
动样式。 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战备和现代化”等措施全面提高和加强 美国的军事实力,从而实现“促进稳定”、“阻止侵略”的国家军 事战略目标,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The End
六、地区防务战略
1989年5月,布什政府正式提出地区防务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核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
和部队重建,其核心是全球威慑和危机反应。 具体表现为: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 战争;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在维持战略威慑力量 的同时,突出常规部队建设,重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 署上,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沿存在;在战争准 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21世纪美国的 军事战略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军事战略出现了自冷 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调整,其中基于信息化作 战的战略思想、联合作战思想、特种作战思想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一、先发制人战略
先发制人战略指小布什上台后的政策。
先发制人战略:是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支撑,以国家核心利益为
尺度,以绝对安全为目标,采取一种超前性和进攻性的战略态势, 在恐怖主义势力和“敌对国家”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威胁前将之摧毁。 小布什积极主张实力外交,把军事安全放在了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 位置,主张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大的自由贸易和巩固的盟国关系 为基础,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 险性和独断专行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王勇辉2012-11-20 10:20: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沪)2006年4期作者简介:王勇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0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基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

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大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对手和可能导致重大对抗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并且寻求以何种全球性战略安排来应对。

同时,小布什时代的安全观念所衍生的全新内涵促发了美国大战略的一再整合,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直接反映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关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帝国统治理念。

在美国大战略中,“选择性介入”,既是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大特点。

作为“选择性介入”重点的中东地区,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是一种既沿承又重塑的双重原则。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小布什政府大战略美国中东政策从历史实践看,地缘政治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诸多重大影响。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引入地缘政治学,成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扩张的战略理论;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从地理空间来分析整个世界形势,其中的“心脏地带论”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世界列强关注的战略地区,斯派克曼(Nicolas Spykman)在《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1942年)与《和平地理学》(1944年)两部著作中提出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相对应的“边缘地带论”,对凯南的“遏制理论”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对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汉(A. T. Mahan)提出与“陆权论”相对应的“海权论”,把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取得制海权视为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一战后美国加强海军军备、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洋霸权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美国的大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力量和可能导致重大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方式。

挑战不仅在于判定这些断层线所在的位置,还要找到克服断层线的方法——至少要找到降低断层线的破坏力的方法。

①从地缘政治的现实看,中东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控制着苏伊士运河、黑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三大重要国际水道,航运往来十分繁忙。

斯派克曼在其“边缘地带说”中曾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支配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

他所说的“边缘地带”就包括中东地区。

鉴于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美国把控制中东作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支撑点。

但长期以来,中东并没有建立起某种覆盖整个地区的控制机制,现有的只是一些次区域性的、功能有限的组织机构,如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它们既未能在阿以冲突中统一阿拉伯国家的行动,也未能有效协调成员国间的冲突。

随着美国试图利用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来实施其地缘政治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而中东地区安全与其石油安全间的联动关系对整个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日趋增强。

②从地缘战略的本质看,地缘战略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是向外的,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或交兵来谋取国家利益。

③由于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美国把控制中东作为实施其全球战略的关键一步,在创建“大民主中东版图”的过程中,控制中东石油也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所在。

于是,美式民主、中东石油就同美国在中东的地缘战略结为一体。

就政策层面而言,伊拉克重建、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四大核心内容,也是美国中东战略所面临的最近迫的四大挑战。

④一、美国大战略: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依托关于美国大战略的界定存在不同观点,赖恩认为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总战略,指导着美国的军事、经济和地区战略,它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战略。

⑤英国战略家哈特将其定义为最高层次的战略,功用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及其盟国的所有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达到由其基本政策所规定的政治目标。

⑥在小布什时代,美国以主导性优势战略为指引,精心构筑全球视野的安全与经济体系。

在其安全图景的设计中,欧洲战略地位相对下降,北约东扩及与俄建立特殊合作关系等趋于降温。

中东地区逐渐上升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其预防性防务战略借助于四大支柱:加强伊拉克新政权的民主力量,树立伊拉克的民主示范效应;维持同以色列和沙特间的传统联盟;建立地区安全信任措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同伊朗等国既接触又遏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投送系统的扩散。

在欧亚边缘地带,美国着重加强对巴尔干的军事影响,并进而向北非与高加索、中亚地区两线辐射,以策应其两洋战略。

如布热津斯基所言:“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的确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支撑的。

”⑦然而,能否与盟国一致地维持合作与协商为主的新型相互依存关系并合理地安排“民主大中东”秩序,是其保持主导性优势的关键所在。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的霸权地位对日益崛起的西方盟友或渐趋壮大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都是无形的威压,但它确实又使联盟体系至少在外观上扩展和强化,使中东地区非西方强国在很长时期内难以动摇由其设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框架与规则。

在所有政策和实践中,美国都是以一种道德权威的姿态俯视世界,视反恐、“倒萨”等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甚至为了正义和善的目的,美国可以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

⑧因此,在美利坚帝国论者看来,合乎道德性与否便成为美国大战略合法化的明证。

2001年10月1日,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宣称要履行国际承诺:保护盟国和友国的安全与繁荣,防止敌人主宰欧洲、东北亚、东亚沿海地区、中东和西南亚等关键地区,保持西半球的和平与稳定。

⑨在小布什看来,国际社会的运作逻辑是凭借实力和霸权,而不是公理和法律。

《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正在进行国防战略乃至国家安全战略转型,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指导原则由克林顿时期的偏重自由主义转为偏重现实主义。

小布什时代的美国大战略虽秉承旧旨,但其内容、侧重点及运作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调整与变通。

孤立主义的回潮虽未成气候,却成了战略实施的某种掣肘;选择性接触、多边主义及海外制衡等诸多努力也为主导性优势战略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有益借鉴与补充。

美国全球战略态势在某些方面确有收缩,但却在另一些方面得到加强;干预的范围有所选择,但影响的程度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小布什政府中东战略的整合,首先表现在战略侧重点的调整上。

2002年9月20日,美国白宫公布了布什上台以来的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这份报告正式提出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战略。

⑩报告称,在无赖国家及其受庇护的恐怖主义分子有能力威胁美国及其盟国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前,美必须加以阻止;美将在威胁形成之前就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国家和人民不受恐怖分子的伤害;美在不断寻求国际社会支持的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会毫不犹豫地单独采取行动,通过对恐怖分子先发制人的打击行使自卫的权利;美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

美国务院发表的《2002年底全球恐怖主义报告》,把伊朗定为“最活跃的”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9•11”后伊朗周边安全环境相对恶化,处于美国“大中东战略圈”包围之中:除南部海湾地区、以色列、土耳其对伊朗已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外,阿富汗战争后美势力占领了阿富汗大部、还深入到伊朗北部边境、高加索与中亚;伊拉克战争后,美基本完成了对伊朗的整体包围。

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凭借传统硬实力及新型软实力足以迎接国际间相互依存所提出的挑战,“关键问题是美国是否具备政治领导能力和战略远见来将这些力量资源转化为国际政治过渡时期的实际影响力”(11)。

为此,传统大国战略的军事优势政策被小布什政府重新提起,其扩大军事优势的政策,促使美国的安全战略向更强硬的方向转变。

在新武器研发和购置、新的海外军事部署、电子战等新作战手段等方面,美都不断加大投入。

美采取的具体步骤有:大幅度增加军费;调整核战略和海外军事部署,加快军队科技化的步伐。

美在中东等地正在重新部署驻军,以加强其应战机动性;退出“反导条约”,继续推行导弹防御计划的实验和实施;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由,限制其他国家发展军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将军事存在扩展到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中国形成战略压力。

总之,从制定战略的依据看,决定小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最根本依据仍是力量分布和地缘政治这两个因素。

其中力量分布是中东国际体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美国大多数战略家眼里,冷战后世界的力量分布就是一超多强格局,这个特点是美国制定中东政策和具体方案选择的基本依据,在美国实力经过冷战后10多年发展并进一步凸显其单极强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基于力量分布的战略部署实际上又同地缘政治密切关联。

二、“选择性介入”的美国大战略:对中东战略利益的多重博弈与日益偏重美国阿尔福雷德•克诺普夫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探讨美大战略的力作:《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外交政策与21世纪的地缘政治》。

在该书中库普钱(Charles A. Kupchan)提出了介于乐观与悲观两派间的观点,即冷战的结束预示着美国优势地位的终结,美可通过实施大战略能动地改造国际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他提出美要在优势尚未消失前,建构起心怀全球的大战略,以便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最大限度地保全自身利益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因为,合理的大战略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削弱体系内竞争的本能。

如当代欧洲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稳步发展,消除了存在于民族国家间的地缘断层线,制止了战争的发生。

美国的大战略也应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统一起来,克服断层地带可能引发的冲突,确立起新的国际和平体系。

(12)如何确定新时期的美国大战略已成为各界关心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13) 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巴里•罗森和安德鲁•罗斯提供了四种战略选择,这就是新孤立主义战略(Neo-Isolationism)、选择性接触战略(Selective Engagement)、合作安全战略(Cooperative Security)以及确保领导地位战略(Primacy)。

(14)美国战略家罗伯特•阿特较系统地分析美国大战略中的“选择性介入”。

(15)“选择性介入”主张有选择性地介入冲突和世界事务,以有限的资源和现有的能力完成关键性任务。

不同于巴里•罗森和安德鲁•罗斯的是,阿特将美国的战略选择分为八种,并把“选择性介入”定为美国应采取的最佳选择。

(16)在美国看来,“选择性介入”相对于无约束政策而言,主要是促使美国传播民主、保护人权、避免内战导致大屠杀以及缓和全球变暖等负面影响。

(17)“选择性介入”能有效防止不稳定性,是一种隔离战略。

“9•11”后,美国中东政策选择性地把战略重点放在反恐上,随即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