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症状鉴别

中医内科学.症状鉴别

肺系疾病1.咳嗽(①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②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有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袭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2.哮病(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②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发作期: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3.喘证(①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为典型临床表现;②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实喘:风寒闭肺—表寒里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肝气乘肺—水凌心肺—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4.肺痈(①突然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咯吐粘浊痰,继则咳痰量多如脓,有腥味,或脓血相兼;若脓血大量排出,可热腿症减,数周恢复;若脓毒不净,导致正虚邪恋,转入慢性过程。

②本病多有感受外邪病史,起病急骤。

)初起—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5.肺痨(①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为典型表现。

不典型者可见初起微有咳嗽,疲乏无力,身体逐渐消瘦,食欲不振,偶或痰中夹血有少量血丝。

②常由肺痨患者长期接触史)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6.肺胀。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中医内科辩证分析

..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1.风寒证[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

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

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3.暑湿证[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

舌苔薄白黄腻,脉儒数为暑湿夹湿之征。

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不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寒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证侯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肺,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

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3).风燥伤肺[证侯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

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

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2.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证侯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学辩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辩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辩证分型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肾系病证一:水肿(一)阳水风水相搏: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水湿内侵,脾气受阻,脾阳不振。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

(二)阴水脾阳虚衰: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健脾温阳利水。

实脾饮。

肾阳衰微: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淋证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清热利湿,排湿通淋。

石苇散。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气淋:气机郁滞,膀胱气化不利。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沉香散。

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清热利湿,分清泻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

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三:癃闭膀胱湿热: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肺热壅盛: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清肺饮。

浊瘀阻塞:淤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抵当丸。

脾气不升:脾虚运化不力,升清降浊失职。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肾阳衰惫: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济生肾气丸。

气血津液一:郁证肝气郁结:肝气郁滞,脾胃失和。

舒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舒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梅核气):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脏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

中医内科学各个证型辩证分析(二)第四章肝胆病症第一节..胁痛1.肝气郁结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胁肋胀痛。

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

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

肝经气机不畅,故胸闷气短。

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

脉弦为肝郁之象。

2.瘀血停着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扑损伤,致瘀血停着,痹阻胁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痛甚。

瘀结停滞,积久不散,则渐成徵块。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属瘀血内停之征。

3.肝胆湿热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

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

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可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4.肝阴不足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

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第二节..黄疸阳黄1. 热重于湿[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是湿热之邪方盛,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机不利所致。

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

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象弦数。

心中懊侬,恶心欲吐,口干而苦,均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所引起。

2. 湿重于热[证候分析]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

因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鲜明。

头重身困,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之故。

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所致。

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均为湿重热轻之象。

急黄[证候分析]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

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一、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or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or葱豉桔梗汤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喘证1.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四、哮病1.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or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or 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or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 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五、心悸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参附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六、胸痹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右归饮七、胃痛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良附丸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和康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些重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肝炎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炎症、损伤及功能异常。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寒性肝炎和热性肝炎。

治疗寒性肝炎时,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如使用温中降逆的药物,例如人参、陈皮等。

而治疗热性肝炎时,则需要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二、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及代谢紊乱。

中医内科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阴两败、肾阴亏损等有关。

辨证论治糖尿病时,常用的方法是健脾益气、滋阴清热。

可以使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等;滋阴清热的药物,如生地黄、丹参等。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不治疗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中医内科学中,高血压的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肾阳不足等。

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通过疏肝理气、化痰消结、补肾壮阳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枳实等;化痰消结的药物有半夏、郁金等;补肾壮阳的药物有仙茅、淫羊藿等。

四、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类心脏疾病,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气血瘀阻和阳气不足。

治疗冠心病时,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温阳补血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三七、桃仁等;温阳补血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等。

五、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受损和炎症。

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是根据病情分为胃阴不足和胃热化火。

治疗胃溃疡时,可以通过滋阴降火、平喘化痰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滋阴降火的药物有知母、玄参等;平喘化痰的药物有半夏、浙贝母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多样且有效。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达到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一、感冒★★★分型症状治法方药(加减)中成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白。

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葱白、豆豉)荆防败毒散(前胡、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枳壳、桔梗、甘草)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正柴胡饮颗粒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草)银翘解毒丸感冒退热颗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时疫感冒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头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清热解毒解表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赤芍、甘草、淡竹叶)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体虚感冒发热、恶寒较甚,无汗,头痛鼻塞,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益气解表参苏饮(人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木香)参苏丸玉屏风颗粒二、咳嗽★★★分型症状治法方药(加减)中成药风寒犯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疏散风寒宣肺解表杏苏散(杏仁、苏叶、茯苓、甘草、前胡、陈皮、半夏、桔梗、生姜、大枣)通宣理肺丸半夏露杏仁止咳糖浆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桑菊饮(桑叶、杏仁、芦根、菊花、栀子、连翘、薄荷、桔梗)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燥邪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辛凉清润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露牛黄伤肺鼻燥咽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是根据中内老师期末所划重点进行整理,因此没有全部收录。

格式:证型: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一)肺系病证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用药:荆芥穗5 防风5 羌独活各5 柴胡6 茯苓6 甘草3 枳壳6 桔梗5 川芎5 党参6 薄荷3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用药: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3.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藿饮加减用药:金银花30连翘15香薷10扁豆10厚朴10(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虚体感冒4.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用药:人参6紫苏叶6葛根6半夏6前胡6茯苓6木香4枳壳4桔梗4陈皮4炙甘草4(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5.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寒,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用药: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苏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表,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止咳散:桔梗9荆芥9紫菀9百部9白前9甘草3陈皮6 (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2.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用药: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3.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肃-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用药:桑叶3杏仁5象贝3沙参6栀皮3香豉3梨皮3(清宣凉剂,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用药:黄芩山栀桔梗甘草贝母知母麦冬桑白皮瓜蒌仁橘红茯苓(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6. 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用药:桑白皮15地骨皮15甘草3粳米一撮青黛8 海蛤散97.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肃-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用药:沙参15 麦冬10 玉竹10 生地10 桑叶10 天花粉生扁豆(甘寒养阴,润燥生津,用于阴虚肺燥,甘咳少痰)三、哮病1. 发作期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麻黄9射干9细辛6紫菀6款冬花6生姜9半夏9五味子6大枣3枚(降逆平喘,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定喘汤:白果9麻黄9款冬花9半夏9桑白皮6苏子6杏仁9黄芩6甘草3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前者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显者;后者偏于宣肺泻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生石膏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前者用于外感风寒,银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用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5.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用药: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人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用药: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 五味子6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汤:麻黄9 桂枝6 杏仁6甘草3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麻黄9 石膏18 杏仁9甘草6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热清肃-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用药: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鱼腥草、公英、双花、连翘杏仁、贝母、半夏、苏子知母、射干、栝楼皮、地龙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用药: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逆,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用药: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2.虚喘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

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用药:人参9麦冬9五味子6 黄芪党参熟地冬虫夏草桑白皮紫菀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金匮肾气丸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参蛤散人参二两蛤蚧一对桑白皮二两知母二两贝母二两杏仁五两茯苓二两甘草五两3)正虚喘脱证:肺气固脱,镇摄肾气-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龙骨、牡蛎五、肺痈1.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银翘散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2.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千金苇茎汤芦根10~20g冬瓜仁9~12g 桃仁3~9g 生苡仁9~15g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芪,黄芩,黄柏,山栀,黄连3. 溃脓期:热毒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泻-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桔红银花薏仁葶苈子白芨4. 恢复期: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加减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白芨生黄芪太子参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桔梗杏仁煎百合麦冬阿胶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月华丸北沙参天、麦冬阿胶生、熟地黄茯苓山药三七阿胶桑叶菊花川贝母百部獭肝功劳叶律草2)虚火浊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浊,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加减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百合12熟地9生地9玄参3贝母6桔梗6甘草3麦冬9白芍6当归身9秦艽地骨皮、青蒿、柴胡、当归、乌梅3)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益气养阴-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生、熟地黄天、麦冬柴胡地骨皮知母黄柏五味子莲子心陈皮姜枣4)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补天大造丸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麦冬、生地、阿胶、山萸肉紫河车、龟板、鹿角远志、枣仁七、肺胀1)痰浊壅肺证: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降气汤:苏子、橘皮、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2)痰热郁肺证: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壅肺,清肃失降-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芪、黄连、山栀3)痰蒙神窍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涤痰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 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4)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真武汤茯苓9白术6白芍9附子9生姜9五苓散泽泻15白术9猪苓9茯苓9桂枝65)肺肾气虚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平喘固本汤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花、橘皮补肺汤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黄滋阴补肾紫菀、桑白皮八、肺痿1、虚热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炒胡麻仁、炙枇杷叶2、虚寒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用药: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二)心系病证一、心悸1)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或天王补心丹加减安神定志丸人参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天王补心丹柏子仁9酸枣仁9天冬9麦冬9生地12当归身9人参5丹参5玄参5桔梗5朱砂三五钱为衣五味子5远志5茯苓5朱砂安神丸朱砂半两当归二钱半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二钱半2)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3)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安神丸: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4)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参附汤: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5)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6)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生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7)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二、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2、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和-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3、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栝蒌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蒌实24 薤白12 白酒适量半夏12涤痰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 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4、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实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大枣、通草5、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养荣汤: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6、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天王补心丹:柏子仁9酸枣仁9天冬9麦冬9生地12当归身9人参5丹参5玄参5桔梗5朱砂三五钱为衣五味子5远志5茯苓5朱砂安神丸朱砂半两当归二钱半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二钱半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7、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参附汤: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右归饮:熟地24制附子6肉桂6山药12山茱萸9菟丝子12当归9杜仲12鹿角胶12枸杞9三、厥证1.气厥1)实证: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通关散:皂角、细辛五磨饮子: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2)虚证: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参附注射液: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炮姜甘草2.血厥1)实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菀阻清窍-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羚角钩藤汤:羚角片4.5钩藤9霜桑叶6菊花9茯神木9鲜生地15川贝12甘草3竹茹15白芍9通瘀煎: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木香香附泽泻2)虚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独参汤:人参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3)痰厥: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行气豁痰-导痰汤加减导痰汤: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枳实(三)脾胃系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香苏散: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子各9g2)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4)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清中汤: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5)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用药:五灵脂6蒲黄6酽醋6丹参30檀香6砂仁66)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7)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失于温养-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建中汤:黄芪9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二、痞满1、实痞1)饮食内停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2)痰湿中阻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加减二陈平胃散: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3)湿热阻胃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4)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胃气郁滞-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越鞠丸: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2、虚痞1)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2)胃阴不足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减益胃汤: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三、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散:藿香15大腹皮5紫苏5炙甘草12苦桔梗10陈皮10茯苓5白术10厚朴10半夏曲10白芷5生姜三片大枣一枚2)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15 生姜10 茯苓12桂枝9白术9甘草64)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四七汤:半夏12 厚朴9 茯苓12 生姜9 苏叶6大枣2、虚证1)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党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木香、砂仁2)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甘草9人参9白术9干姜93)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四、噎膈1)痰气交阻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2)瘀血内结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加减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3)津亏热结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和降-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半枝莲4)气虚阳微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五、腹痛1)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香附子各9g干姜、紫苏、乌药、陈皮2)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3)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黄芪、黄连、泽泻、白术、茯苓4)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5)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活血化瘀,和络止通-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蒲黄五灵脂元胡索6)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六、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2)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15黄芩9黄连9甘草63)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消食导滞-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可加谷芽、麦芽2、久泻1)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人参15白茯苓15白术15莲子肉9桔梗6白扁豆12山药15薏苡仁9砂仁6甘草9大枣汤调下2)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肉豆蔻6补骨脂12五味子吴茱萸各6g3)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抑肝扶脾-痛泻要方陈皮4.5白术6白芍6防风3七、痢疾1)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金银花白芍15-20大黄6黄芩9黄连5-9当归9官桂2-5槟榔5甘草5木香 5 2)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白头翁15黄连6黄柏12秦皮12;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3)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4)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阻-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5)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桃花汤赤石脂25 干姜6 粳米25g真人养脏汤人参9当归6白术9肉豆蔻6肉桂3炙甘草6白芍15木香4.5煨诃子12罂粟壳156)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八、便秘1、实秘1)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2)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顺气导滞-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3)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温脾汤: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半硫丸:当归、苁蓉、乌药2、虚秘1)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益气润肠-黄芪汤黄芪、麻仁、白蜜、陈皮2)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养血润燥-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3)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滋阴通便-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4)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温阳通便-济川煎肉豆蔻、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四)肝胆病证一、胁痛1、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2、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山栀、黄芪、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3、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牛膝、生地黄、赤芍药、甘草、桔梗服元活血汤: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4、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二、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2)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芪、连翘3)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柴胡、黄芪、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4)疫毒炽盛证:湿热疫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