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中内—病例分析

1、赵某某,男,31岁。
外感风寒2天,体温38.6℃~39.2℃,曾服感冒冲剂及注射庆大霉素未效,第3天来诊,仍感畏寒,身热无汗,咳嗽胸闷,脉浮而数,舌苔薄白,乃停用庆大霉素,求治于中医药。
2、刘××,女性,52岁,于1999年9月13日来诊。
主诉咳嗽一个月。
患者一个月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曾先后用抗生素、镇咳剂及口服激素治疗,效不显,咳嗽反而加重,来诊时见:咳嗽,咽痒则咳,连声作呛,咳甚则面红、憋气,两胁胀痛,痰少,痰色白质粘不易咯出,伴咽痛、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数。
请写出诊断、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3、沈某,男,29岁,农民。
哮喘旬余,喉中哮鸣为吼声,夜间加剧,不能平卧,亦不得眠,咯痰量少色白而稠,胸闷如窒,略有发热,舌面左边光剥,苔薄白根黄腻,脉象滑数。
4、赵某,男,65岁,咳喘反复发作15年,加重伴下肢浮肿5天。
患者慢性咳喘病史15年,秋冬受寒后易发,平时常服消炎药及氨茶碱控制症状。
5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
5天前因受寒后咳喘加剧,胸闷如塞,咯痰色白量多质稀,易咯出,下肢浮肿,心悸,脘腹胀满,尿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苔水滑,舌淡胖,质暗,脉沉细。
胸片印象:符合慢性支气管炎并两下肺感染,肺气肿,肺心病。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顺钟向转位。
要求写出50字以上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5、患者张某某,男,46岁。
患者因发热、咳嗽、胸痛二周而入院。
患者于两周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恶寒发热,咽痛,在当地医院治疗,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牛黄上清丸治疗,三天后发热不退,且热势增高,体温39℃以上,在当地医院应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三天后仍高热不退,胸痛,咳嗽咯痰,色黄而粘,大便不通,在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啉钠、地塞米松治疗,体温有所下降,但停用地塞米松后复又发热,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咳吐大量黄脓臭痰,咳嗽连声,气息不均,大便三日未行,遂来我院就诊,查胸片示右中、上肺大片浸润阴影,内有空洞并有液平线存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怎么写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
而病案是中医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文献载体,记录了患者的病情、病历、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病案分析报告是基于对病案中各项信息的分析,在对比其他病例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疾病的特点、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以中医病案分析报告为主题,将介绍六篇范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
1.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高血压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失眠等,已被确诊为高血压。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史,可能致使高血压的病因因素有多种,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肝郁化火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医调理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并结合调整生活方式,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冠心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5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胸痛等,已被确诊为冠心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情绪波动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的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脏负荷明显减轻。
3.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糖尿病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男性,40岁,主要症状为口渴、多尿、乏力等,已被确诊为糖尿病。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当、情绪波动、遗传等。
证型分析根据中医四诊方法,患者被判断为气虚、脾肾阳虚的证型。
治疗体会采用中药调理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4. 病案分析报告之《某患者慢性胃炎病案分析报告》病情介绍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纳差等,已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病因分析分析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的病因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久病不愈等。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病名:喘证(上实下虚证)病机:痰浊壅肺,肾虚于下治法: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剂:苏子降气汤病名:淋证(热淋)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剂:八正散病名: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夹痰,上扰清空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病名:癃闭(瘀血阻塞证)病机:瘀血阻塞尿道,水道不通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主方:代抵挡丸加减病名:胃痛(脾胃虚寒证)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剂:黄芪健中汤病名:水肿(脾阳虚衰证)病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剂:实脾饮病名:郁证(阴虚火旺证)病机:肝阴不足,虚火内生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主方:滋水清肝饮病名:咳血(阴虚肺热证)病机: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主方:百合固金汤病名:失眠(心脾两虚证)病机: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喘证(表寒肺热证)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法:解表清热,化痰平喘方剂:麻杏石甘汤病名:水肿(阳水)湿热壅盛病机:湿热内盛,气滞水停治法:分利湿热方剂:疏凿饮子病名:噎膈(津亏热结证)病机:胃津亏耗,食道失润治法:滋养津液方剂:五汁安中饮病名:咳嗽(肺阴亏耗)病机: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沙参麦冬汤病名:心悸(心血不足)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足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呃逆(肝气郁结)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方剂:五磨饮子病名:胁痛(肝气郁滞)病机: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病名:痹证(风寒湿痹(痛痹))病机:寒邪兼夹风湿,闭阻经脉气滞血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剂:乌头汤病名:肺痈(成痈期)病机:痰浊瘀热,郁蒸成痈治法:清肺化痰除痈方剂:千金苇茎汤病名:臌胀(肝脾血瘀,正气所伤)病机: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水湿内停,久病体虚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兼顾正气方剂:调营饮加减病名:胸痹(寒凝心脉证)病机:胸阳不振,阴寒凝滞,气血痹阻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病名:胸痹(心血瘀阻)病机:瘀血内停,心脉不顺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病名:不寐(肝郁化火)病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病名:黄疸(阳黄,热重于湿)病机:湿热蕴结,胆汁外溢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剂:茵陈蒿汤病名: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病机:肝火上逆,肺络受损治法:清热泻火方剂:泻白散和黛蛤散病名:哮证(冷哮证)病机:寒邪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剂: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病名:喘证(痰浊阻肺证)病机: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法:去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病名:泄泻(脾胃虚弱)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治法:健脾益胃,止泻方剂:参苓白术散病名:臌胀(寒湿困脾)病机:脾阳不振,寒湿内停,水蓄不行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化水方剂:实脾饮病名:胁痛(肝胆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治法:清热利湿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医药文档交流 2。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病案分析】中医内科学病案集锦(三)

【病案分析】中医内科学病案集锦(三)【病案一】病史:剧烈运动之后汗出当风,次日出现鼻咽痒,轻微流清涕,未治疗,3天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干,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质红,苔簿黄,脉浮数。
诊断:感冒(风热证)分析:感受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于肺卫,卫表失和,则发热,汗出,微恶风寒;风热上受,肺失宣肃则鼻塞浊涕,咳嗽痰稠,咽喉疼痛;热伤津液,故口干;舌质红,苔簿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病案二】病史:五年前冬受寒后发病,以后每遇天冷则反复发作,三天前淋雨后出现呼吸急促,胸满憋闷,喉中漉漉如水鸡声,轻咳,咯痰色白粘而不爽,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诊断:哮病(发作期-寒哮)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外邪所触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故呼吸急促,胸满憋闷,喉中漉漉如水鸡声;痰气相击,肺气不利,故轻咳;寒为阴邪,故咯痰色白粘而不爽,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感风寒而内有痰湿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病案三】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之症。
痰吐清稀色白,无汗身痛。
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
前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
现症:喘逆上气,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稠粘,息粗鼻煽,形寒,身热,烦闷,无汗,口渴。
舌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诊断:喘证(实喘--表寒里热)分析:本证由于外感风寒而得。
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因而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热灼津液为痰,故咳而不爽,痰吐粘稠;热为寒郁,因而有发热仍形寒,烦闷,无汗,身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表证未除,又见里热之象。
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病案四】病史:尿频尿急尿痛2天。
自诉2天前因朋友相聚,相继喝酒后,出现小便频数,日解20多次,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伴有恶寒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平素嗜食煎炒辛辣之品。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答案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答案1.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每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夜尿多,头晕,乏力,畏寒,面色苍白,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时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出现,半月来下肢浮肿复发,尿量少,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进食少,腹部胀满,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细。
诊断:水肿(肾阳衰微证)分析:平素劳累过度,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膀胱开合失常,出现尿少,肾气虚则出现腰酸乏力,阳气不足,不能温达四肢,则出现畏寒肢冷,脾气虚,运化失职,则出现进食少、腹部胀满,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苍白、头晕。
舌质淡胖,苔白,脉细为气虚水停之象。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2.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上午9时在活动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身热汗出,躁扰不宁,体温38.5℃,血压180/110mmHg,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中风—痰火淤闭证分析: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神明不用,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痰火内闭,故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
风阳痰火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肝风窜犯络道,则肢体拘急。
身热汗出,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阳痰火内盛之征。
治法:熄风清热,豁痰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汤加减3.病史:患者有11年胃病史,每年秋冬季多有发作。
近2年来曾3次吐血和便黑,曾在市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
就诊前一天饮酒较多,而后胃痛逐渐加重,自服法莫替丁疼痛稍缓解,次日晨觉胸闷,恶心,随即吐出咖啡样液体约150mL,内中夹有食物残渣。
家人即刻送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
现在症:脘腹胀满痞闷,口臭,大便色黑成形。
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中外交流会议摘要,第七例病案及其翻译

中医内科病证病案(例)摘要:石某,女,51岁,已婚,售货员。
2019年1月15初诊。
患者胃痛病史5年。
近3天出现大便色黑,便溏,伴腹部隐痛,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
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3分)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3分)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胃痛病史5年,现以“大便色黑”为主症,故可辨为血证之便血(1分);根据其“腹部隐痛,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可辨证为脾胃虚寒证(1分)。
其是由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所致(2分)。
中医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3分)方剂:黄土汤加减(3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4分)灶心土10g炮姜6g白术9g附子(先煎)6g 甘草6g 阿胶6g艾叶9g 白及6g乌贼骨9g三七6g3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翻译:Summary of medical records (cases)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imou, female, 51 years old, married, shop assistant. First visit on January 15, 2019.The patient has a history of stomach pain for 5 years. In recent 3 days, the stool is dark and loose stool, accompanied by dull abdominal pain, listlessness, shortness of breath, fear of cold, dizziness, pale tongue and thready pulse.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lood syndrome-bloody stool (3 points) TCM syndrome diagnosis: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syndrome (3 point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is of TCM (includi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e patient has a history of stomach pain for 5 years, and now the main symptom is "black stool", so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bloody stool (1 point); According to its "dull pain in the abdomen, tiredness and laziness in speaking, shortness of breath, fear of cold, dizziness, pale tongue and thready pulse", it can be differentiated as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syndrome (1 point). It is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cold in the middle energizer, weakness in regulating blood, and blood overflowing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2 points).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vigorating spleen, warming middle warmer, nourishing blood and stopping bleeding (3 points)Prescription: Huangtu Decoction (3 points) Composition, dosage and decoction method: (4 points)Kitchen soil 10g baked ginger 6g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9g aconite (fried first) 6g licorice 6g donkey-hide gelatin 6g mugwort leaf 9g bletilla striata 6gCuttlefish bone 9g Sanqi 6g3 doses, decocted in water. One dose a day, divided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患者XXX,男,43岁。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周前因过食肥甘厚味后出现咳嗽,咳痰量多色白,晨起加重,痰出咳减,自服清热化痰止咳颗粒未缓解,咳嗽,咳痰日渐加重,咳痰粘稠,黄白相兼,粘稠难咯,伴胸闷气喘,气息粗促,胸部胀满而痛,口渴,神疲,纳差,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咳嗽(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
药物:黄芩10g山栀10g桔梗10g麦冬10g桑白皮10g贝母10g知母10g栝蒌仁10g橘红10g茯苓10g甘草6g 病案(二):患者初起症见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右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茵陈30g大黄10g栀子12g陈皮12g枳实10g茯苓15g病案(三):XXX,男,30岁,素体脾胃健壮,胃脘不适,纳差,四肢欠温,倦怠乏力。
1年前因冒雨后,满身浮肿,发热,小便晦气,经治疗后浮肿基本减退,症情缓解,但晨起仍有眼睑浮肿,乏力身困等症。
10天前,又因受湿,病情减轻,现症见:满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凸起不易规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缺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水肿(脾阳虚衰阴水)治法:XXX健脾,化气行水。
诊断依据:患者在浮肿前有脾胃虚弱之症,1年前患过水肿(阳水)又复感湿邪致全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凹陷故诊为水肿属脾阳虚衰的阴水。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又复感湿邪,引动内湿,内外合邪水湿内停,致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故全身浮肿,小便短少;阳气不足,湿浊沉着,故下肢肿甚,按之凹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闷,纳少便溏,脾虚则面色不华;阳不温煦故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是脾阳虚哀,水湿内聚之征。
主方:实脾饮加味药物:干姜5g/附子5g(先煎)/草果仁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5g/大腹皮15g/木瓜10g/木香10g/厚朴9g/黄苠30g/姜枣为引病案(四):患者主因重复水肿20年来诊,现症晤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凸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惨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七年制中医内科学作业
病案:答题要求: 诊断(病、型)、症状分析、治法、主方、处方
1、某女,65岁,教师,初诊:2005年12月20日。
患者慢性咳嗽已12年余,近1周加剧。
1周前夜行不慎触冒风寒,而致旧病又起。
证见咳嗽频剧,气急作喘,甚至不能平卧,喉中痰鸣,痰量多,日约50-60ml,质稀有泡沫,胸部膨满,微有恶寒发热,两下肢略见水肿,苔白腻较润,舌胖有齿印,舌质淡暗,脉浮细滑。
诊断:肺胀外寒内饮
症状分析:患者肺病已久,肺气耗伤,气不化津,痰饮内生伏于肺。
因不慎感受风寒引动肺内伏饮,导致肺失宣降,上逆迫肺,故咳嗽频剧,气急喘促不能平卧。
痰阻气道搏击于喉,随气升降,故喉中痰鸣。
肺气郁闭,气还肺间,故胸部膨满。
寒邪伤肺凝津,故痰多质稀呈泡沫状。
寒邪束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见寒热。
水饮溢于肌肤则下肢浮肿。
苔白腻较润,舌胖有齿印,质暗淡,脉浮细滑为痰饮内伏,风寒在表,肺气壅塞,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温肺散饮,降逆涤痰,活血利水
主方: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12g 桂枝9g 干姜4.5g 细辛3g 制半夏12g 炙甘草6g 五味子4.5g 杏仁12g 葶苈子(包)12g 益母草12g 红花6g 橘皮9g 茯苓12g
叁贴
2、陈某,女,37岁。
2009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右胁肋疼痛6个月,加重1个月。
病史:半年前受刺激后常觉两侧胁胀不适,时有疼痛,连及脘腹,嗳气后稍减,未服药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3月前胁痛加重,更见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呕吐,经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因有事外出使服药中断。
1月前胁痛又作,且逐渐加剧,再用原方药服用后疼痛未能减轻,特来诊治。
现右胁疼痛较甚,晚上加剧,不喜揉按,左侧头痛,眼睛发胀,月经提前,血色紫黑,有小块,食少,大便秘结,小便黄。
检查:痛苦焦虑面容,舌质红赤,边有瘀点,脉象细弦。
诊断:
病名:胁痛
证名:肝气郁结
症状分析: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
该患者为受情志刺激,为情志所伤,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出现的胁痛。
肝疏泄失职,则情志更为抑郁,久郁不解,肝失其柔顺舒畅,在患者则表现出痛苦焦虑面容。
患者晚上为肝经与胆经循行时间,晚上加重,不喜揉按,左侧疼痛,则提示肝气郁滞。
肝气横逆犯胃,则见嗳气,胃气不舒则表现为食少。
肝开窍于目,肝
失条达,则眼睛可发胀。
肝为女子之先天,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表现于经期则为月经提前,血色紫黑,有小块,在舌象即表现出舌质红赤、边有瘀点。
气滞过久则可发展为血热津伤,患者表现为小便黄、大便秘结。
脉弦,亦提示为肝郁不舒之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9g 白芍9g 赤芍6g 当归9g 川芎9g 枳壳6g 陈皮6g 甘草4g 大枣10g 香附6g 桃仁6g 红花4g 淡竹茹10g 鲜芦根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