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的起源_同一性_自创生和意义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清晰认知,并形成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形象。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以下将探讨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自我同一性形成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这一时期个体面临着身份探索的任务。
埃里克森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身份的形成和身份的合成。
在身份的形成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面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他们可能会试探和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身体的变化以及独立性的增加,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家庭、朋友圈和学校等,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支持和鼓励个体自我探索和发展的环境将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2.文化和价值观:个体所处的文化对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期望,这些价值观会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
3.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也会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正面且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而负面和冲突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不稳定和消极。
4.经历和意义的探寻:个体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挑战来发展自己的自我认知。
他们可能会面临决策困难、失去和挫折等情况,通过深入探索和理解这些经历的意义,个体可以建立更为稳定和有意义的自我认同。
总之,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文化和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经历和意义探索,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期的自我探索和形成过程中,个体应该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启示

自 同一性至少应包含 3 我 个层 面的内涵 :①最基本 的层
面 , 自我认知。 即 此层面 的 自我 同一性为 自我综合 和个人性格 的连续性 ,指儿童期 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 的基本 信念 ; ②个人 同一 性 , 自我与环境相 互作 用下 , 即 个体 表现 出 的一套 目标 、 价值 观和信念 。个人 同一性包括职业 目标 、 交往
人 格 发 展 的 启 示
上海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0 24 203 ) 毕淑娴
同一性 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 这一概念 1 ] , 由被 誉为 “ 同一性之 父” 的埃里 克森于 14 9 6年 引入 心理 学 。 并于 16 年 , 9 3 他提 出 自我同一性概念 , 将之 广泛应用于社会 心理学 、 人格 心理学 、 展心理学 、 发 教育心理 学 、 咨询 心理学 和文化心理学。但 自我 同一性 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 的定义 , 这种 状况影响 了 自我同一性这一重要 概念潜在 的解 释力量 , 从而制约了 自我同一性理论 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
是最差 的阶段 。往往是“ 最找不到 自我” 的。他们在如何面对 及认识 自我的问题上 , 临着 上述提到 的一系列 的矛盾和 内 面 心 的冲突。为此 , 当部 分的学生将 大学的中期 阶段视 为“ 相 最 苦 闷” 的阶段 。笔者认 为 , 阶段 的状态 能很好地 帮助解释 该 社会 中的一种现象 : 网络成瘾 。由于此阶段 , 个体必须经历理 想 自我 与现实 自我之 间的冲突 的折 磨 , 许身心都将 受到较 也 大 的煎熬 , 最终才可能找到 自我 。有些 个体在成 长过 程中 , 也
心理学同一性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同一性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拥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自我认同感。
这意味着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经历中,会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个人身份。
心理学同一性的概念涉及到个体的身份认同、自我意识以及对自身角色和价值的认知。
心理学同一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艾里克森提出。
艾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生命周期内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个体的同一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他将人类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同一性认同有关。
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个体需要应对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任务,以实现相应的同一性的发展。
一个人的同一性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个体需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例如,一个人在成为一名父母、朋友、员工等不同的角色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
其次,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中。
这包括个人的文化、宗教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最后,个体还需要与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情感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一个内外一致的个体形象。
心理学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个体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冲突,需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推动同一性的发展。
例如,青少年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需要解决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个体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同一性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因素可以塑造个体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个体在一个传统家庭中长大可能会受到更多的规范和期望,而在现代社会中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个体的同一性发展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拥有稳定的同一性认同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尊和自信,解决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意义与促进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意义与促进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也是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自我同一性是他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同一性是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性、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该概念内容宽泛并且被广泛使用,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概念。
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概念引发一系列研究,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从四个角度总结了他的自我同一性:(1)个体同一性的意识感;(2)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无意识追求;(3)自我综合活动的标准;(4)团体的理想和内在一致性的保持。
自我是埃里克森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形成是自我作用的结果;另外自我与同一性也是相互作用的,自我不仅形成同一性,而且自我也依靠于同一性的形成。
同一性形成标志着自我的成熟和发展,自我同一性是自我的品质,是自我的核心。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2)个人同一性,即自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3)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语言表征特点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

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语言表征特点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本文基于心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意向性”的缘起、发展脉络、概念、分类、特性、功能、语言表征特点、结构及意涵等进行了带有系统性的探讨与回顾。
心智哲学认为,心智活动与认知才是其研究的对象,而意向性恰恰是人类极为重要的心智活动与心智现象,是人的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而且是人类认知的主要特征之一。
文章认为,心智哲学对意向性的认识对语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简介:薛旭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研究、英汉对比以及翻译研究。
1.研究背景20世纪以降,语言学与哲学呈现出相互初步融合的情形,哲学的语言学化及语言学的哲学化趋势初露端倪。
意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和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从语言意向性向心理意向性的过渡、延伸与拓展,意向性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交汇点(何爱晶2012:135-140)。
塞尔(转引自于爽2009:125-126)曾指出,如果说上个世纪的第1哲学为语言哲学的话,那么,本世纪的第1哲学则是心灵哲学(又称“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将语言活动视为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视作心智活动的直接反映,心智活动与认知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徐盛桓2010:84-88),而意向性恰恰是人类极为重要的心智活动与心智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的主要特征之一。
意向性是人的心智的重要特征之一(Jacob1997:77),是人的意识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Husserl1969:168-176),遂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雷卿2013:28-34)。
“意向性解释”(intentional explanation)是以带有研究主体意向性的认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解释(徐盛桓、廖巧云2013:2)。
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

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6)06-0047-13 在哲学领域,有这样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一个区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简单而明显的标准。
于是如下见解应运而生: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却难以进入分析哲学的视野。
我认为此说实乃大谬。
在此提出支持我这一断语的如下三点理由:第一,正如达米特(M.Dummett)在《分析哲学的起源》(Origins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1993)一书中所说,从历史上看,导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
其中一个相同的根源,恰恰可以简略地表达为“意向性问题”。
我们已知,弗兰茨·布伦塔诺于1874年明确地把意向性作为心灵活动的规定性特征,从而使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区分开来。
所谓意向性,指的是任何心灵活动都必须指向或涉及某个对象。
据此,可把所谓意向性问题表述为:心灵指向对象是如何可能的?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对这个问题的重述和解决,实际上也成为推进分析哲学研究的一个动力源。
第二,当今的研究动态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显示,最近二十年来,关于意向性问题的直接讨论业已成为分析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甚至可以说,在各种各样关于语句意义、信念内容、命题态度、心理表征等问题的讨论中,意向性问题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第三,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从学理上说,意向性问题甚至可以起到统摄语言—心灵—世界这个分析哲学中著名的语义三角关系的作用,进而可以揭示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现在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反学界潮流的断言了:意向性问题不仅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论题,而且也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
看来这一断言还可表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根本区别不在研究主题的不同,而在研究进路的不同。
分析哲学的研究进路,主要体现在上面所提及的语义三角概念构架,及其所开辟的对问题的重述和解答的方法上。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一、问题提出对于许多青少年晚期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升入大学以后,年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很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社团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因此,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了大学生要解决的中心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依靠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
它植根于儿童期,贯穿于人格发展的始末,持续人的一生。
青年期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发生混乱的时期。
青年同一性的确立,标志着个体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否则,将会发生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危机的积极解决,将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马锡亚继承和发展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将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
他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
为我们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提供了指导。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
在大学阶段,学生将面临着学业、择偶、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并出现了一系列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即发生了自我同一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着理想的憧憬,但这时的理想往往也是主观臆想的,随着大学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包括由老师的叙述及对社会的接触与了解,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产生着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1.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
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
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
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3.试述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有哪些特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1)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
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
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核心概念。
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
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科学的哲学・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李 恒 威一、引言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
自布伦塔诺(F .B rentano )明确地提出意向性是区分心智(mental )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以来,意向性问题受到了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开辟了对经验、主观性、“我”-世界关系、身-心关系、认识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意义等传统哲学核心问题探索的新局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主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问题,如意向性的相关结构(correlati onal structure )、意向活动-意向对象的内在性与超越性(transcendence )、身体意向性、语言的意向性、意向性的模式、意向性与情绪的关系等。
然而,意向性的这些形而上的、语言分析的乃至心理学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有意识的经验可觉知到的层面和语言分析可达及的层面,局限于可观察到的行为层面,而没有触及使上述层面的意向性现象得以涌现的(e merging ),且常常是不可见的、无意识的心智过程乃至更深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动力。
因此,本文试图从有意识的经验水平下降到一般生命现象的水平,来考察意向性在有机体中的起源、意向性涌现的一般生命机制,以及生命与意义的关系。
二、心智与生命的连续性布伦塔诺认为,“意向的内存在(in 2existence )是心智现象(mental phenomena )的独有特征,而没有任何物理现象显示过这样的特征”(B rentano,p.89);意向性是区分心智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
在布伦塔诺那里,尽管意识是意向的(它总是指向超越自身的某物),但本质上心智的存在论(ont ol ogical )形式仍然是抽象的,心智的现象和物理的现象仍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在胡塞尔建立的现象学的随后发展中,特别是在胡塞尔的后期思想以及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的现象学思想中,人的两个基本存在论维度被明确下来:(1)世界维度。
人是在世的存在者,他总是已经生活在某个世界、视域或情境中。
(2)具身(e mbodied )维度。
人不是无形质的抽象的“我思”,而是身体的在世者,即人是具身心智的存在者。
这个命题打破了长久以来笛卡尔的二元论对人的存在的刻画:身体不再是纯粹物理的身体,它既是物理的结构也是有生命的、经验的结构(lived 、ex periential structure );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
(Varela,Thomp s on &Rosch,p.xv )在当代认知科学、特别是“第二代认知科学”中,人的这两个存在论维度被进一步地表述为心智的情境具身性(situated e mbodi m ent )。
(李恒威、黄华新,第92-99页)具身心智的观念将笛卡尔二元论中被思辨地设定为彼此独立和分离的心智和物理身体范畴有机地・07・联系起来,它蕴含了心智和生命之间深刻的连续性。
正如约纳斯(H.Jonas )在《生命现象》的导论中言明的:“生命哲学由有机体哲学和心智哲学构成。
……甚至最低级形式的有机体也预示了心智,而甚至最高水平的心智也仍然属于有机体。
”(Jonas,p.1)汤普森(E .Thomp s on )在其新著《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中更进一步认为:“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心智,而最复杂形式的心智属于生命。
生命和心智共有一组核心的形式或组织的属性,而心智特有的形式或组织属性是那些生命基本属性的强化样式。
更严格地说,心智的自组织特征是生命自组织特征的强化样式。
”(Thomp s on,p.1)“心智是具身的”,“心智和生命之间存在深刻的连续性”———这两个结论预示了20世纪认识论的自然化研究的必然性:若要全面考察认识活动和认识的真理性,不但需要一个全新的现象学立场①(更细致的论述参见李恒威),而且势必导致去深入理解认识的自然起源、发展和演化,以致皮亚杰说:“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皮亚杰,第58页)。
这种自然化的考察不是消去认识经验的现象特性,而是以认识活动的现象描述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它的生物基础。
反过来,20世纪以来的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为心身的统一性以及心智和生命的连续性这两个命题提供了有实证基础的立场,即物理立场、系统立场和演化立场:(1)物理立场:宇宙在物理上是因果作用封闭的,不存在神、上帝、灵魂等超自然的作用。
(2)系统立场: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都是系统性的,不存在孤立的、完全自在的事物;系统是由其组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的某些种类的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维持的;系统是层级结构的;每个层级结构有其不可还原的现象特点。
(3)演化立场:系统内部以及其与系统外界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特征;时间是实在的,而时间性或历史性是系统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新奇性的涌现之源。
我们基于上述三个立场,确定了心身的统一性以及心智和生命的连续性这两个观念。
这两个观念可用于解决21世纪科学和哲学面临的两个根本挑战:(1)如何在辨析清楚心智诸现象(意向性、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如何把描述人类水平现象的概念系统应用于演化连续性上的其它不同水平②;(2)关于主观意识经验的“解释的鸿沟”(exp lanat ory gap ),即一个物理活动的身体系统如何使该系统出现了(从第三人称的认识角度来看是)“额外的”感受或觉知的主观体验。
三、同一性、自创生和意向性通常,意向性被规定为对象指向性(object 2directness )和关于性(aboutness );广义地,我们将意向性视为某一主体向环境或“他异性”(alterity )之物的自主的开放性。
我们正是基于这种广义的意向性含义来追寻意向性的起源。
意向性的构成包括三个结构性要素:(1)主体;(2)对象(环境或“他异性”之物);(3)主体向对象的自主的开放性关系。
这三个要素形成的结构被称之为意向性的相关性结构(correlati onal・17・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①②我将这一现象学立场概括为:并非没有意识(心念)之外的存在,而是存在什么以及存在的样子(被知道的世界)是不可超越某个主体的意识活动被经验到的。
如果我们坚持这样的现象学立场,那么认识的真理性就不可能仅仅凭借相应于独立的实在而被确定,而是除了考察实在之外,还必须考察使得实在得以显现的主体的心智活动,以及心智活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正是20世纪推动认识论的自然化和认知科学发展的内在的哲学动因。
譬如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这类应用于人类的概念,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用到其它演化水平的物种。
structure of intenti onality )。
在这个相关结构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意向性总是主体意向地指向对象,而不是相反;此外,这种意向的指向行为是由主体自主地发出的。
因此,尽管对象是意向性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但要寻找意向性的起源,则必须在主体的特性中寻找。
那么,一个主体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才使得它具有自主地向对象开放的意向能力呢?首先,主体是一个能够在环境变化的时间进程中构造和维持其同一性(identity )的主体;其次,在向环境开放的相互作用中,同一性的构造和维持是由主体自身自主地完成的,也就是说主体是自治的(aut onomous ),并且是一个自治系统。
简单地说,所谓自治系统就是一个自组织、自决定和自控制的系统,与之相对的就是由外界因素或力量决定和维持的所谓他治系统(heter onomous syste m )。
通过自治的方式维持其同一性是生命系统(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1.自创生的生命系统要下降到一般生命现象的水平来考察意向性,首先需要了解生命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为什么必然地表现出某种意向性的内涵。
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但究竟什么是区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本质呢?这也就是莫诺(J.L.Monod )曾经用来说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本质区别的著名问题。
(M ingers,p.9)对于生物学来说,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常用方式就是给生命系统提供一个必要的特征列表,如自组织、涌现、自治(aut onomy )、生殖、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反应、适应、死亡、演化等。
(Boden )诚然,这些特征或多或少是自然生命系统具有的,但是正如上面简要分析的: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自治地(aut onom ically )构造和维持其同一性的过程。
(Varela,1997)然而为什么这种过程显示出意向性呢?我们在这里借助迈特罗纳(M.R.Maturana )和瓦雷拉(F .J.Varela )提出的关于生命组织机制的自创生(aut opoiesis,self 2p r oducing,self 2making )理论,来探讨意向性在一般生命系统的起源。
自创生 在一定的时空限度内,事物都有从其背景中区分出的同一性,并且满足基本的同一律。
但是,同一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自然事物中,同一性有不同的形式。
如果我们遵循梅洛-庞蒂关于世界三种秩序(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精神秩序)的区分和联系(梅洛-庞蒂),那么我们也会发现三种同一性的形式,即物理同一性、生命同一性和精神同一性(心理同一性或人格同一性)。
我们在这里关注生命同一性。
简单地说,生命同一性是这样一种含义:它具有整体的质、某种一致性,但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过程中的组织不变性(organizati onal invariance )。
(Vare 2la,1997;Rudrauf,et al )简单地说,物理的同一性是“死的”,而生命同一性和精神同一性是“活的”。
活的生命同一性是自治地构造和维持的,而不像人造物那样是他治地生成和维持的。
为了捕捉自治地构造和维持生命同一性的一般机制,迈特罗纳和瓦雷拉1971年提出了自创生理论。
(Maturana &Varela )迈特罗纳和瓦雷拉不同于关注物种或者基因的现代流行趋势,他们更加关注单一的生命个体———活细胞,如阿米巴虫。
他们希望从这类最小的生命系统中发现生命的一般组织方式。
活细胞这类生命实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们是自治的个体。
尽管它们可能是有机体、种群或物种的一部分,并且常常受环境影响,但它们却是一种有界的、自我定义的实体。
(M ingers,p.9)一个细胞是由细胞膜包围的由各种成分和结构(包括核酸、线粒体、溶酶体以及其它复杂分子)组成的热力学上的开放系统;这些成分和结构发生着持续的化学相互作用,并与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有些分子通过细胞膜输送进来,参与细胞内的过程,同时另外一些分子被当作废物排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