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学案解析版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三理解词句内涵学案解析版

核心突破三理解词句内涵——紧扣语境,挖“情”掘“意”语言学家石安石如是说:任何词语、句子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的。
语境与语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任何语义都必须在一定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从不在任何语境中出现的“语义”是一种虚构。
——《语境与语义》(一)理解重要词语(含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就是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高考所考,重在考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三种: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
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
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
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是指自行车,“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
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
它不是高考所考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
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的乙义。
如“我要努力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词典义是“一般指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
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
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
即词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
“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情景因素都会在言语使用中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
“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涵义。
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散文阅读第三节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人教版

第三节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对应学生用书p291一、鉴赏表达技巧散文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主要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而服务的。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同时还与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因此,考生需要建立一个表达技巧知识库(见本节附录)。
1.常见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3.表现手法1《荷塘月色》一课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2《囚绿记》一文中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绿色”的生命无处不在,何其顽强;②印证前文“生的欢喜”,作者恋绿、亲绿情感由来已久;③铺垫下文对绿的“囚系”,作者不忍剪除草屋内的野草,也不会轻易放走绿枝。
3在描写“故都的秋”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排比: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句式工整,有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
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
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5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1)结构类型(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2.材料组织的方式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
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种类1.主要种类及特征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7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解析(精品文档)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白莹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
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
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
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
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
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
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
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
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
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
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五赏析艺术技巧学案解析版

核心突破五赏析艺术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手法散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2020年高考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整体阅读

课题:散文整体阅读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高考的命题方向。
2.把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选文一、明确高考考什么: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点●2020年全国卷三记忆里的光蒋子龙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天津卷线条的优美梁衡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山东卷建水记(之四)于坚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分)●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分)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7分)●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19.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童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种类1.主要种类及特征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2)特征①取材文化性。
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
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
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步骤1.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
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下一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
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
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2.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阅读散文,不仅要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作者的内心、心境、心灵、心怀,以及情思,体味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因为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所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的思想、感悟。
根据这一要求,考场散文的整体阅读可分为三步:二、整体阅读示例(一)文化游记散文阅读此类散文,有两个主要要求:一是抓住描写的文化对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等),理清行文脉络,把握其特征;二是抓住文中议论抒情语句,体会寄寓其中的理趣、情思。
(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
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
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
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
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
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
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
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
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
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
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
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
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
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
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
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
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
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
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⑪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
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⑫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编者注石红许,1967年出生,江西鄱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饶市文学院总编辑。
著有散文集《青葱岁月》《在城市流浪》《江畔手记》《无意抒情》《回前湖咀》《散文中国·内心的版图》,散文《不要沉默在时间的长河》《成功就在不远处》《故园千秋》《河红万里》《风语西河》等。
其散文作品见诸《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世界》《岁月》《人民日报》《星火》等,多次获全国性奖项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教材教辅及与中高考相关试卷真题。
先后接受广东电台新闻台、《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生之友》访谈,曾获“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等。
石红许认为,本文之所以被命题专家、老师看中,也许与中国古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传承、原乡、乡愁等元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