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户提高鱼病治疗效果的九大要领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
好。 3 . 3 保证溶解氧充足 溶解 氧不仅是鱼类呼吸的 直接需 要 ,更是环境需 要。溶解氧丰 富 ,微生物可将一些有 毒代
谢产物 ( 如氨氮 、硫化氢 、甲烷 等 )转化为无毒 或毒性小 的硝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 3 . 4 适 时适量使用水质改 良剂 常用的水质改 良剂有生 石灰 、 过氧化钙 、 光合细菌 、 益菌素等。 正确使用水质改 良剂 , 既有利 于净化水质 ,抑制 有毒物质 的产 生 ,义补充氧气增 强鱼类摄食 促进生长 ,并且 控制有害细 菌繁殖 ,减少感染
亚甲基蓝等。 1 . 3 水质凋控 问题 随着养殖 密度 的不 断提 高 ,池塘水质也 非常容易变黑
中某 些病原生物 的侵 袭创造有利 条件 ,最终 引起疾病感 染 甚至发生大量死 鱼。因此创造条件 降低 应激反应是维 护和 提 高抗病力的措施之一 。 3 优化养殖环境 ,提高鱼体抗病 力 3 . 1 合理放养 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 ,制定合 理的 放 养密度 。 3 . 2投 喂优质 适 口饵料 根 据天 气 、水 质和 鱼的牛 长 活动 情况 定 时定量 投 喂全 价颗粒 食 料 ,保 证 鱼儿 吃饱 吃
以驱 赶 或 杀 灭 。 5 保 护 养 殖 环 境 ,适 时进 行 药 物 防治 5 . 1 对症下药 首先要正确诊断 , 查 明病 闲, 科学选药 , 通过正确施药杀死有 害生物 ,达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 5 . 2合理施药 在施 药过程 中,要严格掌握用药方法 、 用 药剂量和用药 范用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问题 以及水体 中

变浊变臭 、有 毒物质增加 等。在水源不变 的情况下 ,大 多 数渔 民都 是一味地追求 各种各样 的调 水药 、解毒药 、底 质 改 良剂 等药物 ,而不少 渔民都反 映这类 药物效果都不 那么 明显 ,收效甚 微。使用光合 细菌是一种高 效环保 的水质调 控药物 ,但是因为它的成本偏高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2 改善养殖环境 ,采取相应措施控 制鱼病 2 . 1 改 良水质 水 是病 原生 物传人 的途径之一 ,因此水 源要 清洁 ,不带病原生 物和人为污染 物 ,理化指标必 须适 合养 殖鱼类 的生 活要求 。经常通过 注入清水稀释养殖 池塘 中的有害代谢 ,在 高温季节高产 池塘定期施入水 质改 良剂 改善水质 ,定期 泼洒生石灰 ,合 理使用增氧机 ,改善池水 溶解氧状况 。 2 . 2严格检疫 检疫是对养殖的苗种 、亲鱼进行传染病 原生物 的查验 ,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以防止传染 性病原 的 输入 、传播 和扩散 ,保护养殖鱼类安全和健康 的生长 。 2 . 3 严格 消毒 在养殖生产全过程 中,为防止 传染性病 源生物 的繁殖和传播 ,应进行 “ 五消 ” ,即吃糖消毒 、工 具消毒 、 苗种消毒 、 饲 料消毒 、 ( 投 喂鲜活饵料 ) 、 食场消毒 。 消毒方 式有物理方 法和化学方法 。工具 、饵 料和鱼池 消毒 可用 氯制剂 ( 漂 白粉 、强 氯精等 ) 、甲醛液 、氯化剂 ( 高锰 酸钾 、二氧化氯等 ) ,鱼种 消毒通常采用人池时用药液浸泡 鱼体 ,可有效杀灭 鱼体表和鳃上 的寄生虫和细菌 。在 高温 季节采取料 台挂带或定期泼洒杀菌药或定期投喂杀菌药饵 , 可有效 防治细菌性鱼病 。 2 . 4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过 强或持续 时间过长 ,都 能引起养殖 鱼类的能量消 耗 ,使 肌体的抵抗 力下降 ,为水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技术发生鱼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自然条件因素引起1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

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

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3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

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1毫克/升。

人为操作因素引起1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

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操作不当。

如拉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翅、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生物因素引起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象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

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指人工饲养水生生物,包括鱼、虾、贝类等。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饲料、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的鱼类很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下面就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一些总结和介绍。

一、优化养殖环境,提高生产水域的水质在养殖水域,应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指标,及时调整和优化水质,以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

应避免过度投饵、过度肥料化、未经处理的排水等行为,以免引起水质恶化、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加强鱼类饲料的管理和营养饲料是鱼类生长和免疫系统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合理的饲料可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减少鱼类患病的可能性。

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饲料供应商,同时进行饲料的质量检测。

要根据鱼类的生长周期和饲养密度的大小,配比适宜的饲料种类和饲喂量。

要加强饲料储存和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和变质。

三、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病害在养殖过程中,鱼类的健康状况需要经常进行检查。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鱼类身体异常、行为异常或者鱼群中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请兽医和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将疑似患病的鱼群隔离治疗、清除死亡的鱼体或者变质的饲料等。

四、加强鱼类的免疫保健工作免疫保健工作是防治鱼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鱼选择:选择抗病种质资源的种苗进行养殖,这样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功效的添加剂,在提高鱼体免疫力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3、免疫接种:定期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鱼体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4、环境调节:根据养殖水域的实际情况,适应性地调节养殖环境,提高鱼体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

五、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滥用和残留在养殖过程中,鱼病发生后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常用鱼病防治技术一、鱼病的预防1、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一般建议使用忠园鱼饲料系列,在饲料中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1、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众所周知,水产养殖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产业,在养殖过程中鱼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养殖效益和成败,做好鱼病防治尤为重要。

鱼病防治关键是预防,以防为主。

以下介绍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两种常见典型鱼病的防治措施。

1.肠炎病鱼类肠炎病在各水产养殖区均有流行,常见的肠炎病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罗非鱼等,鲢、鳙少量出现,严重时全部死亡,是我国危害严重的鱼病之一。

病原存在于天然水体及水底淤泥中,健康鱼肠道也常有此菌,当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等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常暴发此病。

此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

在鱼的全部养殖进程中肠道内都存在此类病菌。

但在健康鱼体中,该菌种没有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

鱼类肠炎病过去通常在4—8月发生,北方推迟1个月左右。

现在已提前到3月份开始发病,甚至全年都有此病发生。

在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当池塘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

(1)肠炎病症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两侧肿胀。

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肠内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血脓,病鱼体色发黑,丧失食欲,行动缓慢,离群独游。

在发病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

发病后期可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血脓充塞肠道。

感染率与死亡率很高。

当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定时、不定量等原因影响时,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鱼类肠炎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者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保持较高的水体溶氧,按“四定”原则投饵,提高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

(2)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从肛门流出;剖腹后见到肠道充血发红,尤其是后肠最明显。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方式在水中培育和繁殖水生生物的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常见问题,会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腐败病、溶藻杆菌病、红皮病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b.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喂养。

c. 注重消毒,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池塘,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

d. 强化养殖管理,观察养殖动物的行为和食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寄生虫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水蚤、水母寄生虫、鳃膜虫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适宜的水质和养殖环境,避免霉菌的滋生。

b. 注重饲料管理,避免过量投喂。

c.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氧苄啉、呋喃西林等。

d. 防止感染传播,及时隔离患病个体,避免病害扩散。

四、病毒性病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养殖者需要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防治病害的药物和工具,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户提高鱼病治疗效果的九大要领
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高密度精养高产技术的运用,在不断加大单位水体投入(饲料、鱼种等)、水产养殖单产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鱼类排泄物的增加而破坏水体,使得养殖水体水质难以控制乃至恶化,各种养殖病害不断增加,养殖用药的投入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当然,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提倡鱼病系统的预防,坚持“以防
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但在养殖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各种
各样的疾病,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了解并把控各种影响因素很有必要。

一、鱼病诊断准确
准确诊断鱼病是对症下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鱼病(如: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等)要仔细查清病因,对症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二、准确计算外用药量
准确丈量水体体积,计算出准确的外用药量,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另一关键。

计算公式:外用药量(克)=养殖面积(m2)×平均水深(m)×用药量(克)/m3。

另外,使用外用药全池泼洒,还应考虑水质特点和当时的水温等因素的影响,水质较肥,有机质较多,水温较低,用量应多些。

三、准确计算饲料拌药量
内服用药剂量是以每千克鱼体摄取到多少药物来表示的,当鱼池中大多数鱼摄食旺盛时,可按鱼池中吃食鱼的总重量计算药量。

当鱼
病严重导致鱼食欲下降,应根据投饵率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加药量之后,再适当加大药量,以较高的比例将药拌入饲料中,保证能吃食的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量。

饲料拌药量计算公式:投饵率根据水温、品种、鱼体大小查对饲料标签上投饵率表得知;
用药剂量按照药品说明上的剂量
四、用药时间和方法
**好是在晴天上午的9-10点或下午4-5点时用药,**好先喂食后泼药,因药物泼洒后会影响鱼类的食欲。

阴雨天不宜用药(增氧药物除外),因为阴雨天光照太差,用药后容易导致缺氧。

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对一些难溶、有残渣的药物(如漂白粉)一定要过滤掉残渣,以免残渣被鱼类误食而中毒。

泼洒药物时应从上风处向下风处泼洒,人站在上风处,这样做可借助风力的作用使药液很快在池水中分布均匀,同时保证泼药人的安全。

五、疗程足够
根据病类、病情,用足疗程是保证治愈鱼病的关键手段之一。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一般用杀虫药物1-2天为一个疗程,就能达到治疗目的。

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一般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至于使用疗程的多少应根据病情而定,否则治疗不彻底就有重发感染的可能。

六、定期更换药品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鱼病时,开始效果会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药效往往会减弱,这是因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即抗药性。

因此,要不定期地更换药物的品种,进行交替使用。

七、注意不同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
要注意不同鱼类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为避免药害的形成,用药前,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养鱼类对所用药物的敏感性,如
乌鳢对硫酸亚铁较为敏感,无鳞鱼类对敌百虫较为敏感,如果使用这些药物后,不仅治不好鱼病反而会使养殖对象中毒造成死亡。

八、药物之间的相关作用
无关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作用于同一种细菌时,其抗菌作用不变;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合用时所需浓度较它们分别单独使用时低,且疗效增加;如果渔药作用的效果仅等于各药之和,则为累加作用;渔药合用的效果小于其单独使用时作用的总和,则为拮抗作用;有些渔药合用时表现出协同作用,如用硫酸铜治疗大中华鳋病时,如果单用硫酸铜就杀不死它,常加入硫酸亚铁,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使杀虫效果大大提高。

对存在拮抗作用的渔药称为配伍禁忌,注意配伍禁忌,配伍不当,将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失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常见药物配伍禁忌:如使用生石灰遍洒,再用敌百虫,将产生毒性很强的敌敌畏,致使鱼类中毒;用乐果、漂白粉、食盐混合剂,不但配制不安全,而且效果不佳;磺胺药物不可与酸性药液或生物碱类药物混合使用;呋喃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混用。

九、注意药物有效性
任何药物均有其保质期,过期鱼药中其有效成分易分解或发生化学反应,其功效会大大降低,甚至会产生有毒物质。

所以养殖者切勿贪图便宜购买过期药物,或舍不得丢掉过期药物而继续使用,其结果将得不偿失。

药品在贮存时,大部分应避免光照,勿与金属品接触,以防止变质或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