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几种常见鱼病防治

合集下载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春季鱼病暴发的原因有:一是由于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鱼类损伤,为细菌侵入开辟了通道。

常见鱼病如水霉病、竖鳞病、烂鳃病以及赤皮病、疖疮病、打印病等。

二是春季鱼种经过越冬,体质较弱,而此时某些寄生虫大量发生,会侵袭鱼类,其途径一种是侵入鱼鳃.导致鳃丝发炎、腐烂,常见鱼病如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

同时,由于各种生物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孢子、孢囊处于发育早期,对药物最敏感,此时用药可保证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现将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综述如下:一、水霉病。

症状: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鱼体组织坏死,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防治方法:(1)预防,鱼种下塘前,每立方米水体使用杀毒灵4.5一7.5ml,药浴20-30分钟。

(2)治疗,每亩每米水体使用水霉清66.7-80ml,全池均匀泼酒。

二、赤皮病。

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

防治方法:(1)预防,每亩每米水体使用悄悄杀l3.3-20ml。

全池均匀泼酒。

隔天,每亩每米水体使用鱼安83.3 一lll克,全池均匀泼酒。

每20~25天一次。

(2)治疗,第一天,每亩每米水体使用鱼虫杀星20-33.3ml,全池均匀泼酒。

隔天,每亩每米水体使用菌毒杀l33.3-200ml和消毒杀l00~l20ml,充分混合并稀释后全池均匀泼酒,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每千克饲料添加 4克 )十用abc(每千克饲料添加 5克 )十三黄散(每千克饲料添加 5克 ),拌饵投喂,连用5~7天。

三、竖鳞病。

症状:鳞片局部或全部竖起像松球样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

用手指按压鳞片,有半透明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有时还伴有鳍基部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腔膨大、腹水等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浮于水面。

春季常见鱼病预防

春季常见鱼病预防

春季常见鱼病预防春季常见鱼病的预防春季是鱼病多发的季节,做好春季鱼病的防治工作能够为全年水产养殖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春季,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肠炎病等疾病高发,很多养殖户由于没有掌握上述几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控,造成养殖鱼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因此要积极做好春季鱼病的预防工作,掌握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以确保发病之后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及时防控,提高防控效果,降低经济损失。

一、春季鱼病的特点1.鱼体损伤。

由于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为细菌侵入开辟了通道。

这类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竖鳞病和烂鳃病,另外赤皮病、打印病也会发生。

2.体质较弱。

春季鱼种经过越冬体质较弱,而此时某些寄生虫大量滋生,会侵袭养殖鱼,其途径之一就是侵入鱼鳃引起发炎,鳃丝腐烂。

二、春季鱼病预防措施1.保证水体溶氧。

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或备好增氧剂,视天气情况提前施用,以防缺氧引起水质突变和泛池。

2.鱼苗在出塘运输、放养时,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购买苗种时,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的苗种。

入池前应用药物消毒,一般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方可入池。

3.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养殖空间,改善养殖环境。

4.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切记不要投喂霉变质劣的饲料,投喂量控制在 2 小时内吃完为宜,防止残饵腐败水质。

5.定期改底,每10~15 天为1 个周期,具体视池塘情况而定,生物分解底改和氧化型底改产品交替使用,保持良好的底部环境,不给寄生虫提供生存环境,可有效防止寄生虫大量滋生。

三、水霉病1.流行原因。

水霉病是、冻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鱼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致病菌在水体中广泛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水霉菌在侵入机体之后会进行有性繁殖,形成白色的絮状物,附着在鱼的体表,鱼烦躁不安,摄食欲望下降,不能正常活动,免疫力逐步下降,很容易诱发其他传染性疾病。

春季防治常见鱼病

春季防治常见鱼病

春季防治常见鱼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冬眠生物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苏醒,一些鱼类的病原体也伴随着水温的升高而渐渐露出狰狞的面目,它们面对鱼类鲜嫩的肌体张牙舞爪,贪婪蚕食;而养殖鱼类因是变温动物,冬季新陈代谢缓慢,不进食或少进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开春以后身体显得比较虚弱,免疫力下降,此时,病原体乘虚而入,侵袭鱼体。

所以,春天也是鱼类疾病频发的季节。

现将春季鱼类一些常见疾病简介如下:病毒性疾病鲤痘疮病病原体:疱疹病毒。

症状:在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形成大片的石蜡状增生物。

防治方法:(1)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2)升高水温或适当稀养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3)隔离病鱼,以避免疾病蔓延或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细菌性疾病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嗜纤维菌。

症状: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鳃部污泥、黏液多,成鱼尚有“开天窗”症状。

防治方法:(1)用2%~2.5%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0分钟~15分钟。

(2)在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漂白精(含有效氯60%)、优氯净(含有效氯56%)三种药物中任选一种全池泼洒,使池水分别成0.4ppm、0.5ppm、0.6ppm浓度。

(3)每50公斤鱼第一天用药5克,第2天~6天减半。

竖鳞病病原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症状: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渗出液,轻压鳞片,渗出液会从鳞下喷出,鳞片也随之脱落;眼球突出,腹腔膨大有腹水。

防治方法:(1)避免鱼体受伤。

(2)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15分钟,或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10分钟。

(3)用磺胺间二甲氧嘧啶每千克鱼每天给药100毫克~200毫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天。

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症状:体表菌丝大量繁殖,似灰白色棉毛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病鱼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春季常见鱼病及防治

春季常见鱼病及防治

乡村科技2013.03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一、细菌性鱼病细菌性鱼病主要有鲢鱼、鳙鱼的打印病和草鱼、青鱼的赤皮病。

这两种鱼病都是由于机械损伤后鱼体被细菌侵染造成的。

防治此病时,应在鱼种下塘前用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下塘后定期用1.5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或0.5毫克/千克的优氯净、0.2毫克/千克的强氯精)或20毫克/千克的生石灰溶液全塘泼洒。

二、真菌性鱼病真菌性鱼病主要是水霉病。

该病多因机械损伤、冻伤或过度密养造成。

预防此病可用2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治疗时可用2毫克/千克的五倍子(中草药)水浸液全塘泼洒。

三、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主要有口丝虫病和斜管虫病。

这两种病在池塘面积小、水质差的池塘中易发生,适宜发病水温为12~20℃,放养密度大、体质差的鱼易感病死亡。

除搞好池塘和鱼种消毒外,可用0.7毫克/千克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单用0.7毫克/千克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防治此病。

四、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主要是鱼虱病。

鱼虱病易在低温季节流行,致使鱼体瘦弱,并会引发细菌性鱼病。

防治此病时,可定期用0.3~0.5毫克/千克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塘泼洒。

五、非寄生性鱼病非寄生性鱼病主要是萎瘪病。

该病多因营养缺乏引发,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和其他疾病。

预防此病最佳的方法是加强投饲管理,冬春季节不停食。

●祝少华张向党河南省虞城县水务局476300春季常鱼病及防治家蚕体腔型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幼蚕染病后3~4天就会发病死亡,大蚕染病后4~6天死亡,且气温越高发病越重。

染病后,病蚕食桑量减少或停止食桑,在蚕座内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变成乳白色,体皮易破裂。

此外,因病毒感染时期的不同,病蚕表现出的症状也有差异。

若在各龄休眠期感染,病蚕往往不能入眠,皮肤张紧发亮,急躁爬行,体皮易破、流脓,死亡后尸体灰黑腐烂;若在上蔟前发病,则病蚕环节肿胀明显,呈算盘珠状,死亡后皮破流脓。

春季常见鱼病的防治措施

春季常见鱼病的防治措施

春季常见鱼病的防治措施春季,各种细菌(病菌、真菌)和害虫(寄生虫)开始活动,对越冬的成鱼和冬春投放的鱼种进行危害,加之鱼儿经过一冬的停食,身体比较虚弱,极易感染多种疾病。

因此,必须做好各种鱼病的防治工作,以保证鱼儿正常生长。

春季常见的鱼病及防治方法是:竖鳞病症状为鱼的体表粗糙,鳞片竖起似松球状,鳞的基部水肿,稍压时即有液体流出。

防治方法是:在发病初期给池塘冲注新水,放养鱼种时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

水霉病由藻状水霉菌等菌丝寄生于鱼体引起。

病鱼的皮肤和鳃上有灰白色的霉毛,游动异常,食欲减退,以致瘦弱死亡。

防治方法是: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每立方米水体用孔雀石绿0.15克或五倍子2克对水全池泼洒。

另外,放养鱼种时可用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

口丝虫病此病主要危害鱼种,由漂浮的口丝虫侵入鱼的鳃部及皮肤引起。

当大量的口丝虫寄生于鱼的皮肤时,就会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

防治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体用按5∶2配比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克,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放养鱼种时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30分钟。

斜管虫病由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或鳃部引起。

病鱼的体表和鳃中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形成淡灰色的薄膜,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之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方法是: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用量与治口丝虫病相同。

另外,放养鱼种时可用4%的食盐水或2.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5分钟。

水爪虫病由水爪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鳍等处引起。

肉眼可见病灶处有许多小白点,严重时皮肤上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有时群集池塘,鱼身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不久成批死亡。

防治方法是:每立方米水加0.3克孔雀石绿配制成溶液浸洗鱼体2小时,或每亩水面用鲜辣椒250克、生姜100克煎水全池泼洒。

养殖技术-春季主要鱼病防治

养殖技术-春季主要鱼病防治

养殖技术-春季主要鱼病防治春季水温由低转高,细菌病毒逐渐滋生,加之一个冬天水生动物很少进食,抵抗力下降,做好病害预防至关重要。

春季常见、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及防治方法:水霉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因并塘或拉时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所致。

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棉絮状,白色或灰白色。

菌丝破坏鱼体组织,皮肤黏液增多,使病鱼烦躁不安,游动失常,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预防,防止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鱼体受伤,鱼类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并注意放养密度适宜。

治疗,食盐+小苏打合剂浸泡病鱼24小时,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或亚甲基蓝全池泼洒,五倍子碾成末全池泼洒,大蒜素+二氧化氯混合后全池泼洒(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

赤皮病:本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染引起。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所有鳍基部均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有“蛀鳍”现象,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

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

防治方法:预防,避免机械损伤,定期消毒。

治疗,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溶液、强氯精、漂白粉等,连用1次~2次;内服抗菌药物;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3天后泼洒氨基酸NEM、光合细菌等调水。

小瓜虫病:此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部引起。

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等处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体消瘦,游动迟钝,浮于水面,有时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摩擦,不久即成批死亡。

防治方法:预防,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

治疗,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每隔3天~4天泼洒1次,连续3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2次~3次。

粘孢子虫病:该病由粘孢子虫侵入引起。

粘孢子虫往往大量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寄生在鳃表皮组织里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灰白色的点状的胞囊,使鳃组织受破坏,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使鱼致死。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

春季常见鱼病防治一、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的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病鱼还伴有肠道发炎及烂鳃症状。

防治方法:在鱼的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也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浸洗鱼体20分钟左右,或用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的痢特灵浸洗20分钟~30分钟,还可内服“鲤暴平”药饵,外用1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二、水霉病此病菌体好像灰白色的棉团,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最后使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防治方法:1.鱼池内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人工繁殖期间所用鱼巢、工具等,要用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4.不用受伤鱼作亲鱼;5.用0.4克/升食盐与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浸洗;6.禁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

三、鱼波豆虫病病鱼体表和鳃瓣上有暗淡的小斑点,形成蓝灰色的粘液。

鱼鳃组织细胞坏死,使鳃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漂浮水面不久即死。

防治方法:鱼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保持水清洁。

鱼种放养前须经检疫,如发现有病原体,用0.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或0.8克/立方米硫酸铜硫酸亚铁(5∶2比例配合)合剂给鱼浸洗20分钟~30分钟,或全池喷洒。

四、小瓜虫病病鱼皮肤、鳍条或鳍瓣上肉眼可见布满了小点状白泡,病情严重时体表好似一层白色的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急游,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虫体寄生鳃组织,能破坏鳃小片,分泌粘液增多,腮静脉充血,能破坏鳃小片,分泌粘液增多,虫体周围的腮上皮增生,腮静脉充血或部分腮组织贫血,虫体寄生鱼的眼角膜,引起发炎、变瞎。

病鱼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呼吸受阻碍致死。

春季常见鱼病及防治

春季常见鱼病及防治

⑤ 日常管理 中加 强对水体水质 的调控 ,定 期使用 “ 生物底
净 ”或 “ s z 活水菌”调节水质 ,减少疾病发生。 三 、细菌性鱼病
1 主 要 疾 病 .
春季常见鱼病类型及防治:


真菌性鱼病
1 主要 疾 病 .
() 1水霉病 :病鱼在感染初期看不 出异常 ,当看到病状
时 , 荫丝 体 己侵 入 鱼 体 ,伤 口向外 生 长 ,像 灰 白色 的 棉 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鳞片脱落,眼球突 出,腹部膨大 ,腹腔 内有积水 。病鱼
贫 血 ,鳃 、肝 、 脾 、 肾颜 色 变 淡 ,鳃 部 表 皮 充 血 。
2 防治方法 .
①鱼种在捕捞 、搬运、放养等过程 中要小
() 2烂鳃病 :病鱼体色发黑,鳃上黏液很多,鳃丝腐烂带 泥 ,末端软骨外露,鳃盖 内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
吸 受 阻碍 致死 。
主要是痘疮病 ,发病初 期,病鱼体表 出现许 多白色 小 点 ,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黏液 。随着病情发展, 白色斑点 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区域不断扩大 ,致 使病灶部位 的表皮 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形状似痘疮 ,增长到一定
程度会 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痘疮 ,最
() 1竖鳞病 :鱼类在冬春季节极易流行的一种疾病。该病 主要危害鲤 、鲫与金鱼、罗非鱼、草鱼、白鲢等鱼类 。鱼体 受伤及水质污浊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 死亡率极 高 ,一般在5% 0 以上,严重者可达10 。发病时,病鱼离群独 0% 游 ,活动缓慢 ,反应迟钝 ,浮于水面 。鱼 体发黑 ,体表粗 糙 ,鳞片竖立 ,鳞下有渗 出液,用手按压渗 出液会 从鳞下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几种常见鱼病防治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鱼池刚化冰后最常见鱼病之一,发生此病后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有的黏附着泥粒等棕色附着物,鱼体组织坏死,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而死亡。

该病在草、鲤、鲢、鳙、鲫、鲂等鱼都易感染,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季最为严重。

预防方法:(1)在拉网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减少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2)在并塘越冬及春放鱼种时进行鱼体药浴消毒。

用3%至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0至15分钟,或用高锰酸钾20克/立方米对鱼体消毒5至10分钟。

治疗方法:(1)采取全池泼洒药物,用水霉净按说明用量,或用鱼虾安0.3至0.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至3次即可控制。

(2)用亚甲基蓝2至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至3次。

(3)用克霉灵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两次,效果也很好。

竖鳞病:又叫松球病、林立病,是因水质恶化、鱼生活环境突然温差变化过大,或鱼体受伤被细菌侵入所致。

患病鱼的鳞片局部或全部竖起像松球样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用手指按压鳞片,有半透明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有时还伴有鳍基部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腔膨大、腹水等症状,患病鱼游动迟缓,呼吸困难,鱼体腹部向上,如不及时治疗,病鱼2至3天死亡。

初春水温低时发病率较高,而高温季节则较少发生。

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鲂鱼、草鱼及金鱼等品种。

发病范围广,从鱼种到成
鱼均有发生。

预防方法:(1)放鱼前彻底清塘,清除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或鱼用清塘净等进行清塘消毒。

(2)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清新。

(3)在拉网、过数、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小心操作,减少鱼体受伤。

(4)放养前对鱼进行药物洗浴,用3%食盐水浸洗鱼体10至15分钟。

(5)每立方米水用5克硫酸铜、2克硫酸亚铁和10克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鱼体5至10分钟。

(6)用碘制剂鱼药浸洗鱼体效果也很好。

(7)池塘内冰块融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水,水深1.5米,亩用生石灰2至2.5公斤,使池水呈微碱性,pH值在7.5至8之间,或用溴制剂专用药物全池泼洒消毒,隔天一次。

治疗方法:(1)在发病初期给池塘冲注新水,可有效缓解此病病情。

(2)全池泼洒杀灭海因,浓度为0.2至0.4克/立方米。

(3)用苦参煎汁全池泼洒,用量每667平方米0.25至1千克。

(4)发病后及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鱼体每天用盐酸土霉素50毫克,或复方新诺明150毫克,拌饲料连喂3至5天。

(3)内服红霉素(水产专用药物),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至2克,连喂3至6天。

同时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强力消毒灵0.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至3次,效果也很好。

白云病:该病病源是恶臭假单胞菌所致。

病菌侵入鱼体后,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黏液附着物,并逐步蔓延扩大,全身像包一层白云,以头部、背部、尾鳍处白色黏液更为稠密。

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鳞片脱落,鱼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死亡,剖开鱼腹可见肝、肾脏充血。

此病水
温6℃至18℃最宜发生,多发生在3、4月,主要发生在流水及渗漏大的越冬池或高密度网箱养殖中,鱼体受伤更易感染此病,并常和竖鳞病、水霉病并发,往往在初春使鱼发病死亡严重。

主要感染鱼类为鲤鱼、鲫鱼、鲂鱼。

预防方法: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和鱼体消毒,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1)用二溴海因0.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两天。

(2)用聚维酮碘1至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两天。

(3)1千克饲料中加1克鱼用杀菌灵,做成药饵投喂,连喂3至6天。

白点病:患病鱼鳃上和鱼体表肉眼可观察到许多小白点,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集群围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他物体摩擦或游出水面,鱼体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

显微镜观察,鳃丝周围有小瓜虫游动。

一般在初冬、春末易发生,危害各种不同规格鱼类。

适宜水温在15℃至25℃条件下生长繁殖,当水温降至10℃以下和上升至26℃以上时,小瓜虫自行脱落。

幼虫在28℃以上时易死亡。

因此可通过调节水温防治此病。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鱼体药物浸洗消毒。

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福尔马林15至25克/立方米,隔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2)用亚甲基蓝2至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两天。

(3)按每立方水体用干辣椒0.35克和生姜0.1克,加水煎液后全池泼洒,连用2至3天,效果较好。

赤皮病: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
侧及腹部最为明显,皮肤溃疡,鱼鳍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断裂,形成“蛀鳍”,并常与水霉、烂鳃、肠炎病并发。

此病一年四季流行,尤以北方在越冬后春季最易爆发,主要危害草、青、鲤、鲫和团头鲂等鱼种。

预防方法:减少鱼体受伤,在发病季节15至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浓度为15至20克/立方米。

治疗方法: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进行治疗:(1)用三氯异氰尿酸0.4至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至3天。

(2)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至1.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3)投喂复方新诺明药饵,用量为每千克饲料加入10至20毫克制成药饵,连喂3至5天,或在饵料中添加0.1%的三黄粉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至5天。

也可用恩诺沙星内服,每千克鱼体10至20毫克/次,每天投喂两次,连喂5至7天为一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