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北师大实验版《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一)单元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以说,“战争”是本单元的主题。这个题材的作品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五篇课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战争的。有的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的歌颂战争中人民的聪明、勇敢和爱国。所以说,本单元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战争主题。

从体裁看,本单元课文是多体裁的组合。有诗歌,有小说,有故事。

从时空角度看,本单元课文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二)单元课文内容概述

1. 《诗二首》第一首描述了一个15岁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所见,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和残酷的战祸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苦难。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2. 《夜莺之歌》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文中写了聪明的“小夜莺”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3. 《雨来没有死》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同敌人机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小英雄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4. 《狼牙山五壮士》所叙述的故事也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文章记叙了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山顶,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5. 《螳螂捕蝉》通过记叙少孺子说服吴王不要攻打荆国的故事,表现了吴王的野心和专横及知错就改,也表现了少孺子的聪明、勇敢和巧妙的说服能力。

(三)单元学法建议

一课是古诗,五课是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背诵,建议同学们要熟读成诵,默写不错。熟读成诵是语文最传统的也是最管用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揭示了语文阅读的正确规律。

二、三、四课都是记叙文,篇幅又较长,建议采用老师在第十八周的课里推荐的“自学预习法”来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对这类课文管用。

另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抗日战争”和“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这对理解本单元二、三、四篇课文有帮助。

为了便于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顺序做了调整。

《诗二首》《螳螂捕蝉》

(一)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冢zhǒng坟墓窦dîu 洞雉zhì野鸡

旅lǚ同“稆”,植物不种自生的叫“旅”羹gēng菜汤

词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语出《庄子·山木》。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啄它自己。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开元15年(727年)中进士,是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全唐诗》编入王诗四卷。

相关知识:乐府及乐府诗乐:音乐;府:官署。乐府,是官设的音乐机构。汉乐府就是汉朝官设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掌管祭祀天地、宗庙以及宫廷礼仪所需的乐歌舞蹈,包括采集歌谣,创作乐曲以及排练演奏。魏晋以后,人们也习惯于把这一音乐机构演奏的乐舞节目中的歌词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官署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有时,为了与官署的名称相区别,把这部分诗歌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有两大类:

(1)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

(2)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这些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作品,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朴实,思想性强。

《说苑》历史故事集,西汉刘向所编著。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背诵、默写《诗二首》和短文。

2. 篇章知识目标

体会诗、文中用词之精妙,提高自己的用词能力。

3. 思想情感目标

认识战争的罪恶。理解故事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人物的对话描写。

难点:诗歌的思想性和故事的现实意义。

(三)课文分析

1. 《十五从军征》

请同学们先独立背诵一遍全诗。

这首古诗编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先来串讲字、词:

道逢:回乡路上碰见。乡里人:老乡。阿谁:阿,方言语气词,无实在意义。阿谁,即“谁”。垒垒:很多,一个连一个。中庭:庭院中。持:拿,用。

这首诗写了一个被征丁而服役一辈子的老兵回到家乡后所见到的自家的现实情况,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在残酷地奴役人民和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罪恶。

诗的前六句为一部分,叙述了返乡老兵途中与老乡的问答,交待清了如下几点:(1)从军时间之长。(2)急切想了解家人情况,表现思乡之切。(3)家庭结局极其悲惨,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中间四句为一部分,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老兵家庭破败荒凉的景象。六十五年没回家的老兵,现在回到了家,见到的却是杂草丛生,墓冢垒垒,野兔野鸡出没的情景。凄凉悲惨的景象对这位离家65年的老兵的感情的打击到了无情的程度。老兵的家为什么会这样呢?诗的背后还揭露、批判当时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说,从这点分析这首诗思想性还是很深刻的。

最后六句为一部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做好饭不知给谁吃或者谁来吃。抒发了

无尽的悲哀之情。同学们应该注意的是:老兵用什么做的饭与羹,这说明了什么?特别是最后两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兵惘然走出门外张望,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老兵为什么出门望,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活动。“沾”在表达感情的作用。这些问题同学们经过思考都能独立解答,这样才能从深层次理解全诗的内容。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但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生动,非常感人。

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时空跳跃比较大。结尾含蓄,带有讽刺意味。

2. 《出塞》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后人对它评价很高。

《出塞》是乐府的旧题,归《横吹曲辞》类。

第一句:从写景入手,展开联想,使思维进行空间跳跃,追忆了自秦汉盛世以来与胡人斗争获胜的历史,实际也暗指边关要塞的战争自秦汉以来一直未停止过。一轮冷月,照耀边关,景色苍凉,静中显动。

第二句:继续展开联想,由景到人,想到了那些驻守边塞的将士,他们生死未卜,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最后的两句意思是:只要有像汉代李广那样英勇、忠诚的将领镇守边关,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边关平安。这两句诗是通过议论,抒发了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戍边将领无能的不满。

本诗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跨跃时空,联想奇特,豪情中有忧情,渴望中有不满,是唐诗中难得的佳作。

3. 《螳螂捕蝉》

这是一则短篇故事,全篇共142个字,写了少孺子说服吴王不要攻打荆国的故事。

先来学习几个文言实词:

欲:想。左右:左右的人。谏:纳谏。操:拿。

旦:早晨。子:你。务:一定。患:灾祸。

罢:停止。

关于译文,请同学们看教材。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句话为第一部分。交待了吴王的打算:欲伐荆。点明了吴王的野心和专横。交待了事件的起因。人物性格鲜明。

中间为第二部分。叙述了少孺子劝说吴王的经过。要注意少孺子的巧做和巧劝。他先是怀揣弹丸,于后园游三旦,这种怪异的行动引起了吴王的注意,于是向他询问原因,少孺子向他说明了行动的目的,吴王从中悟出“伐荆”的利弊,于是罢兵。

这一部分突出了少孺子的聪明、勇敢。聪明,表现在巧做巧劝上。先用行动引起吴王注意,创造了跟吴王说话的机会。劝说时回避出兵的热点话题,用事实向吴王讲出了“蝉——螳螂——黄雀——人”四者之间的利害关系,设例喻理,诱导吴王思考,吴王终于省悟,达到了劝说的目的。勇敢,表现在冒死劝谏上。

最后一句为第三部分,交待吴王放弃自己打算,罢兵。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