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水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

合集下载

耒阳市基本情况

耒阳市基本情况

耒阳市概况耒阳市水利局(2011年7月11日)一、地理位置耒水之滨,向阳之城,故称耒阳,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发明者蔡伦的故乡,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

耒阳早在秦朝置县,取名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时,以其治位耒水之阳,更名耒阳县,隶属桂阳郡。

隋朝改耒阳县属衡山郡。

唐朝复改耒阳县属衡州。

元朝升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

明朝复降为县,属衡州府。

之后,一直为县制,属衡州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县制。

先属衡阳专署,后属湘南行署。

1954年隶属郴县专区。

1983年7月1日由郴州地区划归衡阳市管辖,1986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市。

1987年2月25日正式成立耒阳市。

历代沿革至今,耒阳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一个古老的县(市)。

耒阳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的中上游,地处东经112°38’至113°13’,北纬26°08’至26°43’之间,北距衡阳50公里;南临广东,是湖南省“五区一廊”的南大门;东北邻安仁县;东南接永兴县;西南与桂阳县相交;西隔舂陵水与常宁市相望;北邻衡南县。

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58公里,成不规则菱形,土地总面积26.561万公顷二、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

耒阳南临广东,北接衡阳,西达桂林,东上井冈。

地处衡阳盆地南缘向五岭山脉地过渡地段。

从东向西,由海拔478.5米(枫泉乡上坳上)递降到70米(集贤乡瓦泥矿);自南向北,由海拔301米(公平圩镇马石岭)递降到70米(新市镇水西村);由西南向西北,从海拔623米(长坪乡破塘村)递降到66米(雅江乡联盟村南门塘),形成东、南、西南高,中、西北部低,自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波浪式的倾斜面,恰似一个朝西北开口的马蹄形。

地形较为复杂,山、丘、岗、平地俱全,但岗地、丘陵地貌为主。

山地最高点坪田乡元明坳(海拔845米),地势比降19‰东、南、西南由元明坳、五峰仙、侯憩仙、鼎丰坳、神岭、马仔山等4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和165座海拔300~500米的山峰,构成天然屏障,山体连绵,呈弧形展布,山热陡峭,是耒阳市的竹木产地;山地前沿丘陵起伏,海拔200~300米,为市境地的油基地;中部和西北部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岗地、平原相间,海拔65~130米左右,是市境鱼米之乡。

中华罗氏世系慨况

中华罗氏世系慨况

中华罗氏世系慨况一、中华罗姓发源于罗山。

中国姓氏研究专家罗文华先生、何光岳先生、中国姓氏研究所所长王大良先生,在《罗姓源流》中说到:原始社会里,有的部落靠捕鸟来维持生活。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就被称为“罗”。

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

这个罗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

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35里)的时候,罗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280里的罗山。

明代史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罗山,在(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

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

”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是因罗部落最早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得名。

大罗山亦同样因此而得名。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驷至于罗油”。

又说:“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油”,次于莱山。

清代地理学家、史学家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认为罗山就是古罗油,为古罗人活动之地。

所谓罗油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人淮水。

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网捕鸟最优越的地方。

先民们把穿的衣服叫罗衫、罗衣、罗裙,山叫罗山,水叫罗水,后来先民们西迁甘肃正宁,封爵罗子国,南迁湖南汨罗,所说的罗山罗水都与此有关。

民国时期,这个地方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

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在袒露的山冈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四周再架起围网。

那成千上万的飞鸟,纷纷朝着篝火猛扑俯冲而下,都撞落在篝火四周,大多数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伤。

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预设的大围网之中。

篝火周围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也被农民用棍棒击落在地。

人们往往满载而归,享受着这美味佳肴。

近代尚且如此,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加稠密,鸟类更为繁多,罗人捕鸟的收获自然就会更多。

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罗(繁体字:羅):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

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罗姓姓氏源流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

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

豫章罗氏仕洪公世系流源概况吊线图

豫章罗氏仕洪公世系流源概况吊线图
線六 十
圖二 世
三 珠 公




子周 周 周周
周亮 信 礼高
龙 为 嗣
外 出 迁
外 出 迁
徙徙
未 未应 应应
世 外 外
出出
迁迁 系


吊 徙 徙
周 周周 周 周 周未 未
龙 外

仁 寿禄 福 陽 泰详 详 外外外外外


出出出出出

迁 徙
迁迁迁迁迁 徙徙徙徙徙

未 应 应 应 应未未未 未 未

详 详珠 珍享 详 招 滨 湖 清详详详 详 详
縣 潭 東 鄉
寧 遷 江 西
筋 骨 由 廣
年 間 携 母
時 。 於 清
年 四 月 十
崇 禎 癸 未

光 佑
坝 开 基 祖
仕 洪
仕 渶
良携 口父

1643 .
开筋


珠 公
仕五 十
洪八
公世

国五
国四
惠子
元子
图 十 三
图 九
国三 信子
图 八
国次 宽子
图 七
基骨 迁

居壩
国长 万子
江仕 西洪
图 三




豫章罗氏仕洪公宗祠流源基本概况
宗譜序:天地生萬物,天之上也,地之下也,人為萬物之靈乎。其間綿綿延延,
承前啟後,似水源遠流長。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史者,國之譜;志者,地
之載;譜者,家之史也。山有脈、水有源,蓋源遠才能流長,身為後裔,豈能
忘其祖源所在,來龍去脈乎?追尋上祖根源,吾族世系,出於黃帝,顓頊後裔,

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水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

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水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

湖南⽾阳罗含世系源流湖南⽾阳罗含世系源流⽔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湖南⽾阳罗含世系源流⽔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之姓⽒不同,各有其祖。

⽾阳罗姓始祖罗含,⽣有七⼦,分为七⼤⽀系。

其后裔迁居永兴、安仁、攸县、茶陵、衡南、衡阳、衡⼭、衡东、常宁、桂阳等周边县市的较多,有迁居郴州、永州、邵阳、湘潭、长沙、株洲、益阳、常德等地级市的,还有迁居⼴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西、浙江、福建、⼴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东、陕西、⼭西、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龙江、⽢肃、新疆等省、直辖市、⾃治区的。

罗含后裔,⽾阳到现在已派衍六⼗代,⼤约6万多⼈,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

⼀、罗含及其上三代简述罗含,字君章,号富和,西晋惠帝元康⼆年(292年)九⽉⼗⼋⽇午时,出⽣于⽾阳县兴业乡⾼冲(今⽾阳市⼤和圩乡莲花村⾼冲),⾸配秦⽒,⽣处端、处严、处正,次配⽥⽒,⽣贵衡、贵春、贵传,三配李⽒,⽣贵海。

据《晋书·罗含传》卷九⼗⼆记载:“含幼孤,为叔母朱⽒所养。

少有志尚,尝昼卧,梦⼀鸟⽂彩异常,飞⼈⼝中,因惊起说之。

朱⽒⽈:‘鸟有⽂彩,汝后必有⽂章。

’⾃此后藻思⽇新。

弱冠,州三辟不就。

含⽗尝宰新淦,新淦⼈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

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就焉。

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

新淦⼈以含旧宰之⼦,咸致赂遗,含难违⽽受之。

及归,悉封置⽽去。

由是远近推服焉。

”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罗含为湘州长沙郡主簿,东晋元帝⼤兴元年(318年)为长沙郡功曹,⼤兴三年(320年)为湘州始兴郡从事。

明帝永昌元年(322年)为长沙郡从事。

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为荆州刺史陶侃督护,咸和五年(330年)为江夏郡从事。

咸康元年(335年)为荆州刺史庾亮的主簿。

咸康六年(340年)为荆州刺史庾翼的从事。

穆帝永和元年(345年)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永和六年(350年)为尚书郎,永和七年(351年)为宜都太守,永和⼗年(354年)为襄阳太守,永和⼗⼆(356年)年为朗中令,升平元年(357年)为散骑常侍,升平⼆年(358年)为廷尉,升平四年(360年)为长沙相。

罗氏内家拳之研究

罗氏内家拳之研究
罗氏内家拳创始人罗钟恒生于道光四年(1824 年), 湖南省耒阳市盐沙镇壕塘村人,1850 年,罗钟恒从外 习武回乡教拳,后传承于子罗泽守、罗守三。罗守三 自小随父亲习武,天资聪慧,不耻下问,虽练就一身 本事,但仍不满足,听闻永兴县廖毓厚武艺高超,便 去拜师学艺,虽未被接受正式学习廖家武术,只留下 其以挑水扫厕,但罗守三凭借自身武术底子和悟性, 将廖家武术精髓加以整合,丰富了罗氏内家拳后传授 给罗懋硕、罗懋腾两兄弟。[1]
(2)器械套路:刀、枪、棍(太公钓鱼、小钓鱼、 一梦清、三夫子、阴手棍、七杀棍、十三棍武松打虎)、 双截棍、九节鞭、四门板凳、一字板凳、扁担、叉、 牛角耙、铁尺、套子、飞镰、钩镰(国家稀有兵器, 1985 年被湖南省体育局收入湖南武术拳械录像库)。
(3)对练套路: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 械对练。
(1)法药阶段:法药以土黄白、石蓝藤、玉竹等 几十味中草药熬制而成。功效:驱除寒湿、舒筋通络、 降血脂、血压,为期 15 天。
(2)糙药阶段:糙药以龙须藤、桂枝、石菖茯等 几十味中草药熬制而成。功效:法风下火、健胃消食、 降血糖以及消除炎症,为期 15 天。
(3)补药阶段:补药用黄芪、杜仲、鸡血藤等几 十味中草药熬制而成,功效:强健筋骨、补血益气、 增强免疫力,为期 15 天。
由此可见,罗锡平虽已通过自身努力,在耒阳市 政府、文旅局各单位协助和支持下成功申请了省级“非 遗”,但最终还是担忧罗氏内家拳的传承问题。笔者 作为罗氏内家拳第七代馆传弟子之一,有责任和义务 对罗氏内家拳的传承进行再思考。 3.1 加强培养罗氏内家拳传承人
34
传承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保护和发展罗氏内家拳 单靠第六代传承人罗锡平老师一人是无法完成的,其 两位儿子如今都没坚持系统地习练与传承,无论是今 后的发展还是下一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罗氏内家拳目前最重要的是培养传承人,掌握罗氏内 家拳的核心技术,才能将罗氏内家拳一代一代地传承 下去,因此,加强传承人的培养是罗氏内家拳的重中 之重。 3.2 借鉴武术段位制体系,设置罗氏内家拳传承内容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及主要姓氏源流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及主要姓氏源流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及主要姓氏源流1987年10月,耒阳市人民政府对52个乡镇23.2073万户(占总户数的82.7%)93.04万人(占总人口的86.6%)的姓氏进行调查,全市共239姓,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姓氏有:李21655户,91254人;刘21807户,89873人;谢12757户,44669人;陈9974户,39489人;王12865户,36569人;罗9019户,36169人;贺6498户,32875人;黄7868户,32333人;谭7246户,30359人;梁7227户,30158人。

人口2—3万的姓氏有:曾、曹、张、周、蒋、伍、徐、邓。

人口1—2万的姓氏有:欧阳、谷、郑、肖、段、资、雷、胡。

人口5000至1万的姓氏有:陆、匡、廖、龙、钟、杨、吴、唐、何、朱、黎。

人口1000—5000的姓氏有:许、郭、文、彭、江、姚、孙、熊、濮、夏、袁、蔡、尹、严、邝、林、陶、潘、付、余、邹、董、赵、毛。

人口1000人以下2人以上的姓氏有(以笔划有序):丁、马、万、于、丰、书、户、方、卞、韦、孔、石、左、叶、兰、史、印、包、占、申、冯、代、宁、甘、田、白、芦、召、安、成、齐、米、刑、阮、吕、关、阳、吓、全、任、寻、艾、邱、沈、庞、杜、宋、闵、应、邵、巫、陂、冷、汪、苏、兵、屈、奉、欧、图、岳、宜、单、姜、房、孟、范、尚、宗、昌、易、武、金、饶、晏、洪、涂、郦、骆、修、柳、祝、柏、费、郝、顾、高、倪、侯、秦、莫、敖、席、殷、桂、钱、诸、秧、贾、凌、耿、管、汤、康、章、戚、鸽、崔、梦、谓、盛、常、庾、龚、梅、温、赖、葛、粟、雄、鲁、路、阙、韩、喻、舒、程、童、蓬、楚、僧、雍、蒲、裘、樊、漆、颜、薛、戴、魏、瞿。

1人1姓的有:强、久、贤、咸、郁、洋、尤、玉、阎、宇、雪、时、宾、海、皮、臧、霍、毅、封、扩、刚、枯、穆、祁、始、伦、牛、展、寿、广。

附:姓氏源流李氏系出理氏。

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

福建罗氏源流初探

福建罗氏源流初探

福建罗⽒源流初探福建罗⽒,根在哪⾥,源在何⽅?随着《中华罗⽒通谱》福建分会三次会议的召开,随着各⽀族谱的相继出版,随着笔者编著《中华罗⽒⼆⼗五史及福建闽清洋头源流》的进展,随着摘录《福建通志》中罗⽒⼈物传记的完成,福建罗⽒的根,逐渐显现,福建罗⽒的源逐渐清晰。

福建紧邻江西,⽽江西的南昌,是罗⽒的郡望之⼀,豫章郡(其它四郡为:长沙、襄阳、河东、齐郡)奉罗珠为始祖。

江西⼜是罗⽒聚居的⼀个重要的省份,因此,福建罗⽒,⼤部份都是从江西迁徙⽽来,但要考证谁是最早⼊闽,恐怕⽆⽂字可考。

然⽽,不同时期,不同⽀派的罗⽒⼊闽始祖,却有族谱记载,可资参考。

⼀、罗⽒迁徙⼊闽的原因: 1、为了做官。

古代为官作宰,⼤都远离家乡,即要易地为官,所谓“千⾥当官,为了吃穿”。

如汉初,豫章罗⽒始祖罗珠,“⾼帝时(前206—前195),从灌婴、定豫章。

有功德于民,卒官。

⼦孙因家焉。

”《江西通志》134卷),汉代长沙⼈罗宏任交州(今⼴西、⼴东、越南⼀部等)刺史。

(《湖南通志》)汉代成都⼈罗衍“察孝廉,徵博⼠。

”罗衡,四川郫县⼈,任万年县令,⼴汉长;(以上俱《四川通志》)长沙⼈,罗怀,“汉时梁相”。

(明伦《科书集成·⽒族典》)三国时,襄阳⼈罗宪节侯,任巴东太守等职(《三国志·蜀志⼗⼀》);晋代湖南桂阳来阳⼈,湘中琳琅罗含之曾祖⽗罗彦,到浙江临海任太守。

(《晋书·⽂苑》92卷)等举不胜举。

沙县罗⽒的始祖罗周⽂,据谱载唐宪宗元和⼗五年(820年)庚⼦,授沙县尉,俗称:少府,居沙县城西,⼦孙蕃衍。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进⼠,罗彧,参议机务(正⼆品)乞归后,仍知本州事(汀州),⼦孙因“公领汀州刺史迁平和县长乐乡”。

(族谱载) 2、从军。

如闽清罗⽒始祖罗应祥,于元末天下⼤乱时,跟随吉⽔的族⼈⼀起参加朱元璋的明军,⽽后随⼤将汤和,进⼊福建。

因功受封⼟地,⼦孙遂定居。

⼜如漳浦的罗⼠鉁,原籍⼴东饶平⼈,原任泉州中营参将(正三品)改副将(从⼆品),“应募征台湾,以功授左都督(正⼀品,明制),袭骑都尉(正四品)世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耒阳罗含世系源流水之流派不同,各有其源;人之姓氏不同,各有其祖。

耒阳罗姓始祖罗含,生有七子,分为七大支系。

其后裔迁居永兴、安仁、攸县、茶陵、衡南、衡阳、衡山、衡东、常宁、桂阳等周边县市的较多,有迁居郴州、永州、邵阳、湘潭、长沙、株洲、益阳、常德等地级市的,还有迁居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罗含后裔,耒阳到现在已派衍六十代,大约6万多人,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

一、罗含及其上三代简述罗含,字君章,号富和,西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九月十八日午时,出生于耒阳县兴业乡高冲(今耒阳市大和圩乡莲花村高冲),首配秦氏,生处端、处严、处正,次配田氏,生贵衡、贵春、贵传,三配李氏,生贵海。

据《晋书·罗含传》卷九十二记载:“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

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人口中,因惊起说之。

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

’自此后藻思日新。

弱冠,州三辟不就。

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

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

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

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

及归,悉封置而去。

由是远近推服焉。

”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罗含为湘州长沙郡主簿,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为长沙郡功曹,大兴三年(320年)为湘州始兴郡从事。

明帝永昌元年(322年)为长沙郡从事。

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为荆州刺史陶侃督护,咸和五年(330年)为江夏郡从事。

咸康元年(335年)为荆州刺史庾亮的主簿。

咸康六年(340年)为荆州刺史庾翼的从事。

穆帝永和元年(345年)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永和六年(350年)为尚书郎,永和七年(351年)为宜都太守,永和十年(354年)为襄阳太守,永和十二(356年)年为朗中令,升平元年(357年)为散骑常侍,升平二年(358年)为廷尉,升平四年(360年)为长沙相。

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为侍中。

海西公大和四年(369年)冬,77岁时辞官归故里耒阳,加封中散大夫,先居老家高冲,后居西湖塘。

东晋简文帝咸康二年(372年)十月十三日午时罗含无疾而终,享年81岁,三年后葬耒阳大义乡五雷仙山顶西隅。

罗含之曾祖罗彦,字俊英,汉后帝建兴三年(225年)为临海太守,配李氏,生二子:罗仁、罗义。

罗仁居耒阳,罗义配黄氏,生二子迁居江西。

景耀四年(261年)致仕居耒阳。

祖父罗仁,字履元,汉后帝延熙八年(245年)授光禄大夫,配张氏长娘,生九子:长子景东,配文氏四娘,生九子,迁居江西。

次子景南(即罗绥),居耒阳。

三子景西,配朱氏细娘,生八子,迁居江西。

四子景北,配胡氏六娘,生四子,迁居江南。

五子景中,配廖氏四娘,生七子,迁居广东。

六子景员,配杨氏三娘,生四子,迁居广西。

七子景佑,配何氏员娘,生三子,迁居福建。

八子景祍,配王氏婉娘,生六子,迁居永州。

九子景元,配武氏娩娘,生六子,迁居安仁。

父罗绥,字景南,后汉景耀三年(260年)为荥阳太守,配刘氏庚娘,生五子:长子罗瑛,号富雄,配彭氏,迁居江西泰和。

次子罗琏,号富贵,配黄氏三娘,迁居江西庐陵。

三子罗珏,号富有,配胡氏四娘,迁居桂阳。

四子罗珪,号富正,配李氏寅娘,迁居黄州。

五子罗含,号富和,居耒阳。

罗含生有七子:长子处端,次子处严,三子处正,四子贵衡,五子贵春,六子贵传,七子贵海,其后裔在耒阳分为七大房。

七大房源流简述如下:二、长房处端世系源流长子处端,字绪远,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配邓氏,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生,生一子:三郎罗溶,于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卒,享年70岁。

次配陈氏,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生,生四子:四郎罗清、五郎罗源、六郎罗溪、七郎罗濂,于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卒,享年81岁。

处端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因战功卓绝授武功大夫,后升镇南将军,镇守边海。

辞仕后,率子从耒阳县城的西湖塘迁居马水良坡,开派马水罗氏。

于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卒,享年75岁。

夫妇同葬马水良陂猴山。

3世长子罗溶、三子罗源、四子罗溪、五子罗濂居耒阳县马水良陂(今亮源乡良坡村),次子罗清率子幼举从良陂迁居古酃县(今衡南县冠市镇坪田村),开派湘东罗氏。

罗源之子细一郎幼文、细三郎居马水,后裔无考。

罗溪之子储贤迁居衡阳县慕道乡。

罗濂之子幼才,大约于宋孝武帝年间(454一464年)迁居临湘县(今长沙市)黄甲溪,24世荣三时又从潭州(今长沙市)迁居安仁宜阳,开派宜阳罗氏。

(一)3世罗溶居耒阳马水乡支系罗溶,字秦川,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生,配樊氏,生四子: 幼学、幼成、幼武、幼滨。

罗溶于南朝宋高祖永初二年(421年),因征战有功授咨政大夫,少帝景平元年(423年)征为院事,授马军都总节度使。

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举兵伐魏有功封忠显侯。

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享年86岁。

罗溶是含公后裔封爵最高的,名垂青史,为耒阳罗氏争得不少荣誉。

罗溶长子,幼学,字壮行,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配刘氏,生三子,元黄、元典、元兴居耒阳。

次子幼成,字集大,生于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配尹氏,生二子,迁居江西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吉水县)。

三子幼武,字亚文,生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配陈氏,生三子,迁居江西庐陵县。

四子幼滨,生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配王氏,生一子,元章,居耒阳,幼滨后裔7世崇德迁居攸县。

3世罗溶世系源流:溶一>幼学、幼成、幼武、幼滨,幼学一>元兴一>知远、知遂、知遐为六世。

知远一>纹伟、纹倩、纹倬,纹伟一>忠宪一>承锡一>宗广、宗伟、宗仁为十世。

知遂一>纹光一>8世忠任,字士重,南朝梁大同十年甲子(544年)七月十六日申时生,配张氏,迁往汉阳汉川县。

知遐一>纹钦一>忠信,字常五,南朝梁大宝元年庚午(550年)十月十二日巳时生,配贺氏,生三子,迁往金华东阳县。

知遐一>纹铎一>忠佳,字作仁,南朝梁大宝二年辛未(551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时生,配胡氏,迁往武昌通山县。

10世宗广,字淮安,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生,配李氏,生宇成(即八一郎)。

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 授承信郎、副尉节干元帅,为罗氏争得不少荣誉。

贞观十七年(643年) 根据手抄记录,宗广第一次把罗含世系收录于谱,并撰写了耒阳《罗氏始修谱序》。

宗广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卒,享年81岁,夫妇同葬乌子江石福湾未山丑向。

10世宗伟生四子:八二郎宇耀、八三郎宇焕、八四郎宇熠、八九郎宇煌。

宗仁生四子:八五郎、八六郎、八七郎、八八郎,荣哲生二子:宇炳、宇灿,荣兴生一子宇崇,荣瑚生一子宇昭,荣琏生一子宇昞。

11世八一郎宇成、八三郎宇焕、宇炳、宇灿、宇崇等居耒阳马水。

11世八二郎宇耀,字容光,配朱氏,大约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7)迁往福建泉州晋江县,11世八四郎宇熠,字文祯,配史氏,大约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7)迁往贵州遵义怀德司。

11世八九郎宇煌,字若灿,配严氏,大约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5)迁往河南南阳桐柏县。

11世八五郎、八六郎、八七郎、八八郎,大约唐高宗咸亨年间(67-673)迁往彰德武安县。

11世宇昭,字世序,大约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迁往陕西汉中南郑县。

11世宇昞,字明也,大约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迁往江西南平当涂县。

10世宗广世系源流:宗广一>宇成一>齐圣一>增瑞一>绍尧一>士懿、士琏,士懿一>令闻一祖创一>联棣一>汝翼、汝安。

祖守一>汝丛。

>汝辅、汝佐为十九世。

汝翼、汝安居马水上库,汝丛、汝辅居乌冲,汝佐迁往临武县。

19世汝冀,字扶程,宗广10世孙,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生,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授管军总辖知兵马事,配贺氏,生一子:章贞,居马水上库。

至23世念一郎时无后裔。

19世汝安,字静验,宗广10世孙,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生,配许氏,生一子:章明,自良陂猴山移居马水上库。

汝安于后梁末帝贞明元年乙亥(915年)卒,享年73岁。

21世章明长子策名生-子:公纯,居上库,次子策爵生二子:公升、公绪。

公升迁往浙江杭州钱塘县,公绪迁居浙江住州丽水县。

汝安后裔外迁情况:23世甲文迁往蓝山县。

24世时瑞迁往襄阳桃源县,时轲迁往永兴县。

25世际文迁往武冈县,际云迁往湖北公安县。

26世佐宗迁往山东安乐县。

27世洪遂迁往河南获嘉县,罗琬迁往衡阳县,罗文迁往会同县。

28世启延迁往湖北钟祥县,启翠迁往湖州德清县。

30世瑞突迁往宝庆府。

32世攀隆迁往常宁县,顺隆率子崇三郎罗熙、崇五郎罗熊与弟望隆迁往清泉县欧洞歧石。

35世宝真从军居苏州,惟真率子罗让迁居陕西。

36世仕谷率罗金、罗全、罗仝、罗令、罗仑、罗合等六子迁往广西柳州马坪县。

19世汝丛,字而后,宗广10世孙,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生,配樊氏,生一子:章甫。

章甫率五子从马水乌冲迁往临武县。

19世汝辅,字亮臣,号文炳,宗广10世孙,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生,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授进勇副尉节干元帅,配夏氏,生一子:章袞,居乌冲。

章衮生二子:策超、策建。

21世策超迁往云南罗次县古压巷口,策建迁往云南大理府云龙州禹甸。

19世汝佐,字默斋,宗广10世孙,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生,配谷氏,生二子,迁往临武县。

耒阳马水、洲陂、亮源、沙明等四乡罗姓,几乎都是汝安的后裔,分居在马水乡的东升村、马一村、小芬村、山岭村、山田村、积岭村、合江村、桃花村、湖得村、坪田村。

洲陂乡的沅江村、江塘村、膳田村、泉边村、燕中村、青绿村、陆新村、洲陂村、高升村。

亮源乡的良坡村、积明村、双丰村、合心村、良田村、桐木村、余升村、白马村。

沙明乡的和平村、三岭村。

19世汝安世系源流:汝安一>章明一>策名、策爵(其子公升迁居杭州钱塘县),策名一>公纯一>廷忠为二十三世。

23世廷忠,字一斋,即念八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生,配廖氏,生三子:时雍、时和、时穆。

宋太祖开宝辛未科(971年)进士,累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授金紫光禄大夫,为耒阳争得不少光釆。

廷忠于宋开宝八年(975年)二修耒阳罗氏通谱,并写了《罗氏重修谱序》。

于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年)卒,享年73岁,葬橘子冲将军出洞形。

23世廷忠世系源流:廷忠—时雍一>际泰一嗣宋一>洪祥一>启佑绍宋一>洪成一>启迪时和一>际虞一>耀宋一>洪图一>启延时穆一>际会一>柄宋一>洪谔一>启鹏、启后、启衿为二十八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