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摇篮》课件.ppt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精选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材为《幼儿园语言课程》。
该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母亲为孩子唱摇篮曲的场景。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孩子们能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同时学会表达爱与关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3. 培养孩子们对母爱的感知,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图片、音频设备。
学具:画笔、画纸、手工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温馨的摇篮曲,让孩子们感受宁静的夜晚,引导他们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孩子们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韵律,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美。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孩子们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4.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分组扮演诗歌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5. 创意表达:鼓励孩子们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诗歌朗诵:组织孩子们进行诗歌朗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摇篮诗歌内容、韵律特点、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为父母朗诵诗歌,分享所学。
2. 请孩子们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爱的诗歌,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二、诗歌的朗读与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诗歌的朗读和解析是帮助孩子理解和感受诗歌韵律美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朗读时应注意语气、语速和停顿的把握,以体现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在解析诗歌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孩子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母亲轻轻拍打孩子的动作、摇篮的摇曳等,这些细节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描绘的场景。
幼儿园中班诗歌《摇篮》教学案例

幼儿园中班诗歌《摇篮》教学案例文章题目:幼儿园中班诗歌《摇篮》教学案例引言: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以幼儿园中班诗歌《摇篮》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并表达这首诗歌。
节1:诗歌介绍和关键词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摇篮》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摇篮》是一首表达母爱的诗歌,它通过描述一个母亲为孩子唱摇篮曲的温柔场景,让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感。
关键词分析包括“摇篮”、“母爱”、“温柔”等,这些关键词将成为我们后续讨论的重点。
节2:从简到繁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幼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我们可以采用从简到繁的教学方式。
首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实物摇篮,通过视觉感受了解摇篮的外观和属性。
接下来,可以播放《摇篮曲》的音频,让幼儿感受摇篮曲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可以读诗歌,并带领幼儿一起模仿母亲的声音和动作,体验母爱的温柔。
最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自己想象并描述自己理解中的摇篮场景。
节3:总结与回顾本节将总结课程的重点,并进行回顾。
通过对摇篮的观察、摇篮曲的聆听、诗歌的朗读和创作活动的参与,幼儿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感官和方式深入理解了《摇篮》这首诗歌。
通过总结和回顾,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该诗歌的理解,并让他们在思维上更加灵活和深入。
节4:观点和理解在这一节中,我将分享我对《摇篮》这首诗歌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这首诗歌通过对摇篮和母爱的描绘,向幼儿传递出温柔和关怀的情感。
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中的场景,感受到母亲的爱和呵护。
其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一种安心和舒适的感觉,这有助于幼儿的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
最后,通过创作活动,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融入到诗歌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结论:通过对幼儿园中班诗歌《摇篮》的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诗歌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和表达情感。
通过从简到繁的教学方式和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可以在诗歌中体验到母爱的温柔和安全感。
幼儿园大班语言《摇篮》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摇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温馨的家》,详细内容为《摇篮》一文。
通过描述摇篮的温馨、舒适,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幼儿对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和理解《摇篮》一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如“摇篮”、“温暖”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摇篮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幼儿对家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如“摇篮”、“温暖”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摇篮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录音机、磁带。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摇篮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文:(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幼儿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教师提问,检查幼儿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扮演小动物,模仿课文中的情景,体验摇篮的温暖。
(2)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摇篮的特点。
4. 例题讲解:(1)出示卡片,让幼儿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2)出示句子,让幼儿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造句。
5. 随堂练习:(1)让幼儿独立朗读课文。
(2)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摇篮的特点。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家。
六、板书设计1. 《摇篮》2. 内容:(1)词语:摇篮、温暖、舒适(2)句子:我的摇篮真温暖,躺在里面好舒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摇篮”造一个句子。
(2)画一幅自己家的摇篮,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1)我的摇篮很温暖,躺在里面我感到很安心。
(2)见幼儿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摇篮》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材《摇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摇篮》的朗读、理解和表达,以及相关的语言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歌《摇篮》。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诗歌中的句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摇篮》的朗读和背诵。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用诗歌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课件、摇篮模型。
学具:幼儿用书《摇篮》、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展示摇篮模型,让学生模仿摇篮的动作,感受摇篮的晃动。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氛围。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摇篮》,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歌理解: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如:“诗歌中说了什么?”“摇篮是什么?”等。
4. 语言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游戏,让学生用诗歌中的句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觉得很温暖”,“我觉得很安心”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用诗歌中的句子描述这种动物的特征。
例如:“猫咪睡觉”,“小狗玩耍”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朗读诗歌《摇篮》,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摇篮》的和主要内容,例如:“摇篮”,“温暖”,“安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诗歌《摇篮》中的句子描述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我觉得很温暖,我觉得很安心。
2. 作业题目: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房间是一个摇篮,你会把它装饰成什么样子?答案示例:我会把房间装饰成一个海洋世界,有蓝色墙壁、海星挂饰、海洋主题的床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诗歌《摇篮》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摇篮》教案

幼儿园中班《摇篮》教案教案主题:《摇篮》适用对象:幼儿园中班教学时长:3节课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通过动作模仿,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3.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1.幼儿摇篮。
2.音乐录音和音箱设备。
3.纸板、颜料、画笔等材料。
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摇篮1.引导幼儿回忆:幼儿园里有什么设备可以让我们休息?2.介绍摇篮的形状、颜色、材料,询问幼儿觉得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3.播放《摇篮》的音乐,让幼儿闭眼倾听,感受摇篮的音乐氛围。
第二节:动作模仿1.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起座椅上舞蹈动作,鼓励幼儿模仿音乐中的动作,如摇摆、晃动等动作。
2.教导幼儿大声唱出《摇篮》的歌词“摇篮摇呀摇,摇的背都痒”,并在唱歌时配合动作。
第三节:摇篮表演1.准备纸板,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摇篮设计和绘制图案。
2.组织幼儿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摇篮表演的角色,可以是摇篮里的婴儿、摇篮的护理员等,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
3.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组员观看并鼓励表演中的同学。
4.展示完所有小组的表演后,进行反思和评价:看到其他小组的表演,自己有什么感受?哪个小组的表演特别出色?为什么?教学评估:1.观察能力评估:幼儿能否正确回答问题,准确描述摇篮的形状、颜色和材料。
2.动作协调评估:幼儿的动作是否能够与音乐节奏相协调,能否成功模仿音乐中的动作。
3.表演评估:幼儿的表演是否有创意,能否展示自己的角色,并通过表演中的动作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延伸:1.设计一个摇篮音乐会,让幼儿展示他们模仿音乐和表演的才能。
2.组织幼儿一起创作《摇篮》的歌词,并配合动作编排一段小舞蹈。
3.通过制作小摇篮手工,让幼儿亲手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摇篮。
教学反思:通过《摇篮》教学活动,幼儿能够了解摇篮的形状、颜色和材料,并且学会模仿音乐中的动作。
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幼儿园大班《摇篮》教案

幼儿园大班《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快乐成长》第七章《音乐空间》第三节《摇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摇篮》的学习和表演,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并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快乐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把握。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审美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录音机、歌词卡片、摇篮道具。
学具:小摇铃、手绢。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扮演摇篮妈妈,幼儿扮演小宝宝,一起进行摇篮游戏,感受摇篮的晃动和温馨氛围。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让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注意指导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
(3)分组练习,让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歌曲演唱。
3. 例题讲解(5分钟)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节奏变化、旋律把握等,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钢琴伴奏,幼儿演唱歌曲,注意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5. 表演环节(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摇篮表演。
(2)每组展示表演,其他幼儿观看并给予掌声。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摇篮》2. 歌曲节奏:强弱强弱、强弱弱强3. 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演唱歌曲《摇篮》,并设计一个摇篮表演。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歌曲《摇篮》的学习和表演,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审美情感。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对表演环节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幼儿尝试创作自己的摇篮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学习,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语言领域教材《幼儿诗歌精选》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诗歌《摇篮》。
通过学习《摇篮》,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诗歌《摇篮》,并理解诗歌内容;2. 培养幼儿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录音机、磁带、卡片学具:幼儿用书、画纸、画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中的景象,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邀请幼儿模仿挂图中的动作,体验摇篮的感觉。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诗歌《摇篮》录音,让幼儿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诗歌,引导幼儿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脚。
(3)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挑选诗歌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幼儿理解句子的意义。
(2)教师示范如何用诗歌表达情感,让幼儿模仿并实践。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几个场景,让幼儿运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表达成果。
(1)教师邀请幼儿谈谈对本节课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笔和画纸表现诗歌的意境,进行拓展活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摇篮》2. 重点词汇:摇曳、摇篮、梦境3. 诗歌内容(分段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诗歌《摇篮》中的句子,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摇篮。
答案示例:摇篮啊,你是那么温暖,让我在梦境中翱翔。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情感表达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诗歌《摇篮》的内容和韵律。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

幼儿园语言诗歌《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材第四章《童趣盎然》,详细内容为诗歌《摇篮》。
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摇篮》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难点: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诗歌《摇篮》的挂图、录音机、磁带、小摇篮模型。
2. 学具:彩笔、画纸、小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摇篮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摇篮的特点。
引导幼儿想象:摇篮里的小宝宝在做什么?2. 诗歌学习(10分钟)(1)播放诗歌录音,让幼儿跟随录音朗读。
(2)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学习诗歌,讲解诗歌中的生词。
(3)让幼儿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5分钟)(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图中的场景。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描述图中的场景。
(3)教师示范,边朗读诗歌边表演。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一幅画。
(2)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
(3)其他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赞美作品。
(1)让幼儿谈谈学习诗歌的收获。
(2)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摇篮》全文。
2. 重点词语解释。
3. 诗歌挂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回家后,向家长朗读诗歌《摇篮》。
(2)与家长一起创作一幅画,描述诗歌中的场景。
2. 答案:(1)幼儿朗读诗歌的录音。
(2)幼儿与家长共同创作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