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河口泥沙研究综述

河口泥沙研究综述

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渤海湾河口泥沙运动及减淤研究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泥沙运动问题的早期关注起因于海洋暴风潮和波浪对海岸、滨海地区的破坏及其由此引发的洪水问题,其它相关问题还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缓慢侵蚀,海岸土地资源流失及海滨亲和环境丧失;可通航水道因泥沙淤积而断航,港口疏浚与维护,船舶在海图未标明浅滩上搁浅;海底人为垃圾、重金属和辐射等污染物堆积而导致的泥沙颗粒污染物藏匿等等。

土木工程师由于直接负责防浪墙、码头、海岸治河工程、港口疏浚等工程设计,因而他们对于泥沙运动研究的重要性体会最为深刻[1]。

河口是河流沉积物向海传输的通道,动力环境和盐淡水混合,使得河口泥沙传输过程相当复杂。

河口泥沙运动是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如:长江口的航道整治、黄河口造陆过程和湿地演变、海河口的河道萎缩等等。

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泥沙约为100~200亿t,主要部分沉积在河口三角洲区域,同时河流沉积物是诸多化学物质的输运载体。

因此河口泥沙输运过程不仅是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对研究河口和近岸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2]。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河口生态环境与泥沙输运过程关系问题,都需要对河口泥沙输运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3-4]。

河口泥沙运动是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如:长江口的航道整治[5-6]、黄河口造陆过程和湿地演变、海河口的河道萎缩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河口生态环境与泥沙输运过程的关系问题,都需要对河口泥沙输运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3]。

渤海占我国4大海区总面积的1.6%,面积近8万km2,从环渤海地区中的黄河、海河、辽河、滦河、鸭绿江、锦江等河流输往渤海的沉积物通量达7.5×108t/a的量级,从地质尺度来看,这意味着渤海环境的巨大变化,在短短十几年至数十年的尺度上,入海沉积物的输运和堆积可以使渤海的物理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直至渤海的消失。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60年回顾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60年回顾

华北 、 东北 、 西 北 地 区 的 8个 水 库 进 行 考 察 。1 9 6 6
年林 一 山将水 库 长期使 用研 究成 果 向毛泽 东 主席作 了
式 发表 … 。
复 杂 的技术 问题 , 难 度很 大 。
三 峡工 程 泥沙 问题研 究 过程 可分 为 5个 阶段 。
书 面报 告 , 该 报告 后来 改名 为 《 水 库 长 期使 用 问题 》 正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6— 0 2
划、 枢纽 布置 、 通 航建筑 物 与 电站 防 淤 、 冲淤研 究 , 以及
作者简介 : 潘庆 粜 , 男, 教 授 级 高级 工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河 流 泥 沙 与 河 道 整 治 研 究 。E— ma i l : h e l i u s u o @s i n a . c o m
库 变动 回水 区 航 道 、 港 区 和 坝 区 船 闸、 电 站 的正 常 运
用, 以及 坝 下 游 河 道 冲 刷 对 防 洪 和 航 运 影 响 等 重 大 而
林 一 山关 于水库 寿命 问题 的 汇 报 , 对 三 峡水 库 寿 命 表
示 担心 。1 9 6 4年 8月林 一 山 亲 自带 领科 技 人 员 到
“ 实践准备” 和 编 制 正 常 蓄水 位 1 5 0 m 方 案 的三 峡 水
关 于三 峡水 利 枢 纽 和 长 江 流域 规 划 的 意 见 》, 对 三 峡 工程 提 出 “ 积 极准 备 , 充分 可 靠 ” 的建 设 方针 。 国家科
学 技术 委员 会 组 织 全 国性 的科 研 大 协 作 。 1 9 6 0年 国
程 1 7个 重 大科 学技 术 问题 之 一 的 “ 三 峡 水 库 调 度 和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引言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存在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特点,其中七大江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3亿t;而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高,仅0.54kg/m3,但由于年径流量较大,年沙量也近5亿t[1].在这些河流上修建挡水建筑物形成水库后,导致库区水位抬高,流速减小,从而使水流携带的泥沙被淤积在库区,大幅度减少有效库容量,增加水库运行难度,影响经济效益.为减少库区泥沙淤积的不利影响,国内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库,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2水库泥沙淤积机制及影响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挡水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河流的水位,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而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而逐渐降低,出现泥沙淤积[2].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较快地淤积,占用水库的库容,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其次,水库的回水变动区将由于泥沙淤积,很容易形成三角洲淤积,抬高河床河床高程,堵塞航道,使得河流通航能力降低.回水区内的三角洲可能减少过河桥下的净高,甚至在枯水季时造成通航困难.上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越高,水库水位的变幅就越大,水库回水区内形成的三角洲也就越大,对航运的影响也就越严重[3].所以,设计水库回水区内的新建桥梁时,应考虑水库的调度运行方式及河道的可能淤高,减小泥沙淤积对航运条简单的影响.水库淤积还会减少水库的有效库容,从而使水电站的发电能力降低.如果淤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坝附近,还可能阻碍水流进入发电机,并增加进入发电机的泥沙.当泥沙粒径大于零点二五毫米时,会磨损涡轮机叶片和阀门座槽,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4].因此只有合理选择冲沙时机,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冲沙调度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冲沙与发电之间争水的矛盾,增加水库使用寿命,从而最大的发挥工程效益.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及冲沙调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我国早期修建的水库,由于对水库排沙问题的考虑相对较少,造成的水库淤积现象特别严重.为了减缓水库的淤积速度,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大部分水库都进行改造,对水库调度方式也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非常严重,为了扩大泄流排沙规模曾进行过两次大改建.姜乃森等对红山水库淤积进行研究认为,即便采用泄空冲刷,效果也极为有限,主要原因就是现有泄流设施不能满足排沙的需要.杨方社等(2003)对新桥水库淤积的研究分析指出,水库泥沙设计的关键是泄流排沙措施的布置.由此可见,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除了排沙设施外,合理的水库调度和排沙方式对水库运行期间的淤积控制也是很有效的.张振秋等对以礼河水库冲刷的研究表明,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治理水库泥沙淤积,但却以消耗水库大量的清水为代价,严重影响了水库发电效益.黄委会兰州总站等对巴嘴水库在不同运行调度方式下的排沙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在采用蓄水运用、治洪运行和出现滩槽时排沙比分别为14.9%、52.0%和91.5%,说明在库区初步形成高滩深槽对增加水库排沙比、减少淤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在对水库淤积研究的深入,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摸索出来的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可以使得水库淤积大大减缓的有效运行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闹德海、红领巾、恒山等水库的研究[5].现阶段,我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都汲取了以往水库运行的经验教训,从水库的长期使用出发,采用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为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以及回水上延,在综合考虑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泥沙淤积对不同运行方式下对水库影响的侧重点,进一步优化蓄清排浑方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征水位和特征水位部分变动的研究.例如童思陈采用一维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以溪洛渡水库为例,从汛后蓄水时间和汛期限制水位两个方面对水库淤积过程、三角洲推进、横断面发展和排沙比变化等淤积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表现出来的规律[6].4国内水库排沙治理措施案例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黄河、长江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库,水库排沙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此,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一些水库,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4.1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阶段,降低水库蓄水量,放水造峰,可以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第二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排沙出库阶段,由于含沙量较大,会形成异重流,排出水库中淤积的泥沙.第一阶段的清水下泄,可以冲刷下游河槽,使其形成窄深状,加大河道过水面面积,恢复河道排洪能力.而第二阶段需要与上游水库联合调度.从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水库排沙过程(图1)来看[7],小浪底水库排沙出现了2个峰值:在三门峡水库排沙(7月4日19时)之前,小浪底水库已经开始排沙(7月4日12时5分),含沙量为288kg/m3(7月4日19时12分),说明三门峡水库泄空时塑造的洪峰在小浪底水库三角洲附近发生强烈冲刷,形成的高浓度悬沙水流在水库回水库段产生异重流并排沙出库,造成第一个沙峰(7月5日1时);随后三门峡水库排沙形成的高含沙水流所产生的异重流排沙出库,造成第二个洪峰(7月5日20时)。

水库泥沙淤积综述

水库泥沙淤积综述

水库泥沙淤积综述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邓山2008150122 三峡大学)摘要: 由于我国有许多河流是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多泥沙河流,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异常严重。

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人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探讨,本文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内容包括、水库泥沙淤积的形态、入库水沙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水库;泥沙;淤积;回水区1 引言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

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

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

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 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从60 年代开始, 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 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 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 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

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 个大型水库, 其成果见表1 。

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 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 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 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表1 中国部分水库淤积情况在水库淤积观测的基础上, 对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增进对水库淤积问题的认识、总结规律并进一步控制水库的淤积。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的研究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的研究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研究1.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实际意义伴随三峡大坝运行时间增加,泥沙在库区淤积,水库有效库容降低,水库调整性能和建筑物正常运行减弱,水库寿命、航运条件、抗洪能力、发电能力等均降低,其环境作用和经济效应均受影响。

本方案立足于三峡大坝现实状况,在中国外大量相关人员研究结果上,经过搜集、浏览、比较、模拟、归纳、总结,试图发觉和三峡大坝淤泥相关很多问题,并努力争取探索出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理论研究处理方案。

2.现在中国外研究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外水利工作者在三峡工程长久论证过程中,对其泥沙问题一直坚持原型观察调查,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紧密结合研究方法,对各方面进行实际检测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现在,针对长江流域泥沙输移特征改变研究在中国外纷纷展开,有研究还同时提出了对应调控对策。

长江各大支流相继开发造成中下游沙量输移特征发生改变,造成河漫滩、河口淤积量降低,湿地面积退缩,不一样年代入海沙量起源组成百分比也发生调整,各国学者等对此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各位学者理论研究和相关部门宏观调控下,三峡大坝泥沙控制取得了可喜成绩,长江委公布《长江泥沙公报》指出,三峡水库蓄水10年来,泥沙淤积量仅为估计值4成,有效保障了水库综合效益充足发挥。

淤积量少于预期,给水库带来利好显而易见。

据长江委水文局相关教授介绍,首先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确保水库防洪库容全方面发挥,有力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还可增加发电效益、确保“黄金水道”航运通畅。

长江委泥沙教授分析,泥沙淤积降低关键原因有二,一是水库来沙大幅降低。

受长江上游水库群拦截泥沙、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降低水土流失面积、长江上游降雨量偏少等原因影响,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泥沙由初设值约5亿吨,降低至现在2亿吨。

二是三峡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利用方法,使得汛期约3成泥沙被排出库外。

以上工作人员研究方案和取得实际成效表明,相关三峡大坝泥沙治理理念在不停进步,未来研究热点方向关键是降低泥沙起源和清除现有泥沙两个方面。

泥沙研究报告

泥沙研究报告

泥沙研究报告
泥沙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颗粒状颗粒物,包含砂、淤泥、粘土等成分。

泥沙研究报告是对泥沙的产生、运动、变化等进行系统研究并总结所得到的科学报告。

以下是一份泥沙研究报告的可能内容:
1. 研究目的: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2. 文献综述:对泥沙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和评价前人研究成果。

3. 研究方法:说明对泥沙进行研究的实验装置、采样方法、数据处理等方法和技术。

4. 泥沙来源与产生:分析泥沙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包括天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泥沙的影响。

5. 泥沙运动与输送:描述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规律和输送过程,包括泥沙颗粒的运动速度、输运距离等参数。

6. 泥沙沉积与剖面:分析泥沙的沉积特征和剖面分布,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不同地点、时间的泥沙沉积进行对比和研究。

7. 泥沙粒度特征:研究泥沙的颗粒大小分布特征和组成成分,通过粒度分析,确定泥沙的粒径范围和分布情况。

8. 泥沙环境效应:探讨泥沙对水体环境、水生物和河岸等的影响,揭示泥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机制。

9. 泥沙资源利用和管理:提出对泥沙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促进泥沙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10. 结论和展望: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对未来泥沙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以上是泥沙研究报告的一些可能内容,具体内容还需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调整。

长江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进展_潘庆燊

长江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进展_潘庆燊

第41卷第4期2010年2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iverVol.41,No.4Feb.,2010收稿日期:2010-01-05作者简介:潘庆燊,男,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04-0087-04长江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进展潘庆焱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以来有关长江干支流水利枢纽泥沙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了简要综述。

包括丹江口水利枢纽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葛洲坝水利枢纽河势规划与枢纽布置,三峡水利枢纽水库长期使用、枢纽布置和坝下游河道冲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 键 词:水库淤积;枢纽布置;河道冲刷;水利枢纽工程中图法分类号:TV14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配合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长江科学院和水文局开展了长江干支流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其中重点是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的库区泥沙淤积、枢纽各项建筑物防沙和坝下游河道冲刷问题,采用水文与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河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

1 丹江口水利枢纽泥沙问题研究丹江口水库初期正常蓄水位为157m,相应库容为174.5亿m3,设计低水位139m,相应的库容为72.3亿m3,防洪限制水位为149~152.5m。

工程于1958年开工,1968年第1台机组发电,1973年初期工程建成。

丹江口水利枢纽规划设计阶段,泥沙研究方面主要进行水库淤积计算,预测水库淤积部位、淤积数量、淤积年限以及回水范围变化。

1958年以来,系统观测收集了大量库区和坝下游水文与河道演变资料,并分阶段加以分析总结[1-2]。

1.1 水库淤积特点1960~2003年,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总量为16.18亿m3,占总库容的9.4%,其中汉江库区淤积量为13.89亿m3,占总淤积量的85.8%。

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

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

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张仁三峡工程曾经经历长时间的论证工作,在论证工作中,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主要研究的泥沙问题有5个方面。

1993年以来三峡工程的泥沙研究包括8个方面。

1 可行性论证阶段主要研究的泥沙问题(1) 如何长期保持三峡工程的有效库容根据黄河上修建三门峡水库的经验和教训,三峡水库采用了“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水库在汛期维持低水位,使泥沙可以顺利排出库外;在非汛期水流含沙量减少时,水库蓄水兴利。

按照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在水库运用100年后,在汛期限制水位145m和正常蓄水位175m之间的防洪库容可以保持86%;175m和枯水期限制水位之间的库容可以保持92%。

因此,三峡工程的大部分有效库容是可以长期保存的。

(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后可能产生的淹没问题依靠数学模型,计算了水库淤积100年后,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的库区回水曲线,求得重庆朝天门地区的洪水位为199m,但考虑到水库蓄水和淤积后糙率的不确定性,专家组要求增加1?3m的安全裕量,以决定重庆市区的淹没范围。

对于农业地区,土地按5年一遇回水线征用,居民则按20年一遇回水线迁移。

(3) 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港区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常年回水区的滩险均被淹没,除青岩子,金川碛主航道由右槽倒向左槽,需要在新航槽中清除礁石外,其他滩险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变动回水区汛期产生淤积,汛后因水库蓄水,减少冲刷在翌年消落期有短期航深不足现象,需要进行航道疏浚和整治工作。

重庆主城区港口码头前沿,在丰沙年泥沙淤积增加,可能影响正常作业,专家组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口改造,认真研究整治和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4) 坝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挡水大坝、泄洪坝、电厂、船闸、升船机等,因此设置了规模巨大的坝区实体模型,研究不同阶段坝区泥沙淤积对河流形态和各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为枢纽总体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综述工程泥沙问题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河床或海床变形及有别于自然情况下的泥沙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对泥沙研究目的主要是认识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规律,进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

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河流航道工程泥沙问题和海岸工程泥沙问题两大类,其中河流泥沙研究起步较早,而海岸工程泥沙问题是由前者衍生而来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早在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末期,当时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巧妙地利用了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工程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泥沙运动力学原理,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经成功运行至今。

泥沙运动涉及侵蚀、输运、沉积等地貌过程,各种过程涉及的时空尺度变化范围极大。

在一些情况下必须考虑地质构造的上升、下降等大尺度、长时期的过程,有时又必须考虑泥沙起动、悬移等微尺度和瞬时的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河流泥沙研究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多方面的物理现象,因而尽管国内外在河道治理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泥沙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20世纪的事情。

19世纪末期,法国的DuBoys第一次提出推移质运动的拖曳力理论。

泥沙学科研究初期,Gilbert在20世纪初通过水槽试验研究推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最早建立了推移质运动的模式和计算公式。

Rouse等在20世纪30年代初类比分子扩散理论,导出了著名的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公式,至今还在广泛应用。

而后Einstein、Bagnold、Engelund 等人奠定了泥沙学科的基石Einstein首创用统计方法研究悬移质输沙率和推移质输沙率,导出泥沙挟沙力的计算公式。

特别突出的是能进行非均匀输沙的计算。

此外,Einstein还定义了冲泻质和床沙质的概念,提出了冲积河流阻力划分与计算方法。

Bagnold注重泥沙运动的物理本质,用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描述方法来研究泥沙运动规律,所建立的推移质输沙率、悬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物理概念明确、理论分析合理,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特别是关于颗粒作用的同心圆筒试验研究,揭示了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逐步从粘性作用转向惯性(碰撞)作用的机理,深刻地揭示了颗粒作用的实质。

这一试验成果不仅对泥沙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也是80年代兴起的快速颗粒流研究的基础。

Bagnold提出的颗粒的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被称之为拜格诺数(Bagnold Number)。

在我国,张瑞瑾、沙玉清、钱宁等老一代科学家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应用上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泥沙问题,如长江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中的泥沙问题。

1河流泥沙动力学研究基础河流泥沙研究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多方面的物理现象,可将泥沙基本理论分为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

河流泥沙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泥沙颗粒的基本性质、泥沙起动与沉降、河道水流特性以及泥沙对水流的影响、水流与泥沙输移机理及其定量描述等。

但这种规律性认识大部分只具有定性性质,人们对河床演变过程的认识,通常是从野外实际查勘及观测开始的,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使人们逐步形成了对具体河段和整个河流以至不同河流之间河床演变现象的规律性认识,河流模拟是在对微观水流、泥沙运动深入认识基础上,建立描述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控制方程,从而模拟出宏观河床变形随时间的发展。

1.1基本理论1.1.1 泥沙的沉降特性泥沙在水体中的沉降速度是研究挟沙水流运动特性的基础。

基于Stokes关于圆球颗粒在无限水体中运动的水流阻力公式,张瑞瑾、窦国仁、冈恰洛夫、沙玉清等学者对泥沙沉降规律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张瑞瑾(1961)、窦国仁(1963)采用阻力叠加原则,导出单颗粒泥沙在滞流区、过渡区、紊流区的统一沉速公式。

特别是窦国仁关于圆球绕流在过渡区阻力的理论分析,拓宽了Stokes的理论。

相对而言,单颗泥沙在静水中的沉降特性已基本明确,而群体颗粒的沉降规律相当复杂,对其沉降规律还认识不透。

1.1.2 泥沙的起动特性泥沙起动是泥沙运动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泥沙起动的概念,20世纪初开始了系统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

从力学角度分析,所谓泥沙起动就是床面上的泥沙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作用下,静平衡状态被破坏,由原来的静止变为运动状态的力学过程。

一般而言,泥沙颗粒在起动时主要受到水下重力、水流的正面推力与上举力、以及颗粒间摩擦力和粘结力(或吸力)的作用。

通常用起动流速或起动切应力表示泥沙的起动条件。

1.1.3 挟沙水流运动特性挟沙水流运动特性研究包括泥沙浓度分布、流速分布、紊动特性等方面的内容,是河流泥沙研究的基础课题,Rouse首先引入扩散理论导出浓度分布公式,开创了理论研究的先河,至今已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除了泥沙浓度分布的扩散理论外,Velikanov提出的重力理论揭示出泥沙运动的能量耗散图景。

倪晋仁从理论上揭示无论采用扩散理论、能量理论、混合理论、相似理论及随机理论,在求解悬移质浓度分布公式时都能归化为扩散方程的简单形式,而且通过对掺混长度及紊流特性的研究提出泥沙浓度分布公式的统一模式,使得著名的Rouse(1937,1938)、Velikanov(1958)、Laursen(1958,1980)、Hunt(1954)、Tanaka(1958)、Lane-Kalinske(1941)等公式都成为特例。

倪晋仁、王光谦(1991)提出浓度分布存在两种典型类型,即传统的浓度上小下大的Ⅱ型与最大浓度不出现在底部的Ⅰ型。

过去关于浓度分布的研究都是针对Ⅱ型的;一些试验成果曾揭示出Ⅰ型分布,但是没有从机理和理论上分析。

针对Ⅰ型浓度分布存在的事实,首先从水流脉动特性分析该种类型分布的力学机理;进一步类比气体分子运动论,从Boltzmann方程出发导出能够描述Ⅰ型分布的浓度公式,并预测最大浓度位置出现在泥沙颗粒重力与升力相等之处。

1.1.4 推移质运动规律推移质运动理论从研究方法上划分,存在着不同流派,如以试验资料为基础的Meyer-Peter(1934,1948)公式、以物理学概念和力学分析为基础的Bagnold(1966)公式、以概率论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Einstein(1950)公式以及结合Einstein或Bagnold的某些概念并辅以量纲分析、实测资料适线等的Engelund(1967)、Yalin(1972)、Ackers and White(1973)等公式。

钱宁对几家著名的推移质计算公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比较。

近期的试验研究则详细揭示了推移质颗粒运动轨迹的过程信息,获得了推移质运动的力学和统计特性(胡春宏,1995)。

这些工作为均匀推移质运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非均匀推移质输沙率研究方面,一是采用代表粒径计算总的输沙率;二是分不同的粒径级分别计算出各级粒径的输沙率。

韩其为(1984)开展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研究,得出非均匀沙运动统计规律;近期对推移质运动的七个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2004)。

窦国仁(1960)用平均流速为主要指标导出均匀沙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应用也较广泛,随后又作了部分修正,使公式更完善。

1.1.5 水流挟沙力挟沙力反映了水流挟带悬移质和推移质的能力,一般仅考虑水流挟带悬移质中床沙质的能力。

关于水流挟沙力已从不同理论和假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张瑞瑾(1961)整理了大量的长江、黄河、渠道及水槽实验资料后,在/制紊假说0的指导下,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

钱宁(1983)在专著中总结了Einstein、Bagnold、Engelund and Hansen、Ackers and White、张瑞瑾、沙玉清等公式。

其中张瑞瑾公式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考虑经验修正,体现了对泥沙运动基本问题的研究特色。

郭俊克(Guo 2002)应用对数匹配法将这一挟沙力公式表达为显式形式,使得其应用比较方便。

除了钱宁总结的代表性成果外,后来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前人工作的改进和用实测资料的修正。

70年代,窦国仁从能量观点出发,导出了悬移质全沙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利用长江和黄河各水文站测验资料及水槽资料验证,并应用于葛洲坝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设计。

杨志达(1973)从单位水流功率的理论模式入手,建立了包括沙质推移质在内的水流挟沙力公式。

王士强(1992)从推移质输沙率分析入手,结合悬沙沿垂线分布公式,由此得到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公式。

目前对均匀沙的挟沙力研究成果丰富,因而人们常用均匀沙的方法来处理非均匀沙问题。

影响非均匀沙挟沙力的因素一般为水流条件、床沙条件和来沙条件。

1.1.6非平衡输沙窦国仁(1963)分析了非平衡输沙机理,在苏联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1979)深入研究了非平衡输沙问题,给出了恒定流条件下一维非均匀流含沙量沿程变化的解析解,以及明显淤积与明显冲刷条件下悬移质级配与床沙级配的变化方程。

关于非平衡泥沙扩散过程的理论研究,侯晖昌(1982)、Hjelmfelt and Lenau(1970),张启舜(1980)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冲刷过程中含沙量沿程恢复问题和淤积过程中含沙量沿程递减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至今还有指导意义。

目前国外关于泥沙数学模型,大部分还是采用平衡输沙的概念。

这对于卵石推移质为主的少沙和粗沙河流,由于悬移质含量少,河床调整速度快,还可近似采用。

而对于多沙河流,河床调整速度慢,影响距离长,平衡输沙理论将产生较大误差,必须用非平衡输沙理论描述。

1.1.7 异重流运动理论范家骅对异重流运动理论与试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范家骅、吴德一等人提交了浑水异重流实验研究及其应用的成果,介绍了浑水异重流试验研究结果,以及应用于水库异重流排沙估算,沉沙池和引航道淤积计算等问题。

利用异重流运动方程,推导出异重流阻力系数,利用室内水槽进行异重流阻力系数试验。

在水槽试验中观察浑水自明渠流过渡到异重流的情况,得出潜入点处的密度弗氏数为0.78。

通过试验研究了异重流通过孔口的情况,给出了浑水异重流二元(三元)孔口出流的试验结果和计算公式。

1.2河流模拟技术研究河流模拟包括实体模型与数值模型两大类,前者主要基于相似理论,后者则以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方程为依据。

1.2.1 实体模型研究在实体模型方面。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外引入模型相似理论,随后我国学者在模型比尺变态、模型沙选取、宽级配非均匀沙沙模拟、泥沙起动相似、沉降相似等方面不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河工模型的相似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验技术。

针对高含沙河流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的特点,高含沙水流模型相似律和相似技术不断改进。

几十年来,河工模型试验在黄河三门峡工程与小浪底工程、长江葛洲坝工程与三峡工程、以及其他大江大河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