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营分散:农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阻碍了农业积累和吸纳新技术,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 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需要发展其他产业来增加收入。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往往比较缓慢。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半山区村道路普遍存在晴通雨阻、路面窄、公路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高产田地少,耕地单位产出率低,机耕路、沟渠不配套,有效灌溉率低的问题。
一些地方能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开发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减弱,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存在,阻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1.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集体经济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4.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在农村地区开展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5.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6.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民的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7.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农民增收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效果。
本文将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目前存在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合同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的效果不佳。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制定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保护农民利益。
加强对流转市场的监管,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民过于依赖传统农业,无法有效增加收入。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业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技术培训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目前农民技术培训存在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结合农民需求,培训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使农民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市场营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信息化农产品销售系统,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的销售时机和渠道。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还需要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通过规模化经营、统一销售等方式,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农民增收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政策实施存在不力的问题,市场供求失衡,缺乏技术支持等也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推动农民增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从提出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农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2 问题意义农民增收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目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收入增长缓慢、政策实施不力、市场供求失衡、缺乏技术支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增收问题关乎全国13亿人口的生计问题,直接影响着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其增收意味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农民增收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只有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将为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强农民增收工作,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2000字】2. 正文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效率较低,土地碎片化严重,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扩大规模,农民收入增长受限。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存在着低效益、高成本的问题,而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足,使得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市场竞争不足。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农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的工作中,促进农民增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增收,也影响着整个农村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持续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销售困难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等原因,农产品销售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制约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2.农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环节薄弱,致使农产品附加值无法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农村劳动力的生产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的增收难以实现。
4.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限制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的限制,导致农民的土地收益无法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也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监管,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实施农村人才引进政策为了解决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引进一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农村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落实上述对策建议,有必要加强政策支持。
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 问题及意见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1. 农业产能过剩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产能逐渐迈入了过剩状态。
大规模的生产不仅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销售的难度,对农民增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 农村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相对匮乏,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土地利用率低、水资源不足、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3. 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相对城市地区更加稀缺,金融服务也相对薄弱。
农民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缺乏获得贷款的途径,这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造成了限制,也制约着农民增收。
4. 农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传统的农民经营模式以自给自足为主,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也限制了农民增收的可能性。
意见建议1. 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和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优化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便利性。
3.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
4.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改善农民素质和市场意识,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提高综合经营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结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农民增收是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解决农民增收的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各方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农村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农民增收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综合施策,持续推动。
农民增收困难总结

农民增收困难总结引言农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人口群体,其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但农民增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对农民增收困难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农民增收困难的总结1.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如道路交通不便、电力和通信设施欠缺等,这给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一些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农民的收入也相对较低。
3.求职岗位有限:农村地区就业岗位较少,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这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4.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限制了他们的收入提高。
5.金融支持不足:一些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农民在创业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面临资金困难。
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1.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农民增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地区的农民增收条件更加有利,而一些地区的农民仍然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
3.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一些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只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导致他们的收入增长较为有限。
4.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条件有限,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难以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建议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和通信设施,为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条件。
2.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3.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4.提高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提供农民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农民增收问题逐渐得到关注。
然而,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策略来应对。
一、农业生产与经营环节问题在现代社会,农劳力不断减少,土地资源逐渐稀缺,退耕还林还草也限制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此外,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也缺少信息和技术,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通过提高粮食价格和补贴政策来鼓励农民耕种,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和增加附加值的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
同样,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对先进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二、农产品贸易环节问题在农产品贸易环节中,存在销售渠道不畅,销售市场单一化,中间环节费用较高等问题。
这导致了农民的部分收益被中间商和经销商占据,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产品合作和流通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和低成本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销售渠道,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直销模式的推广将更加有利于农民增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民仍然受限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
农民缺乏用电、用水、用油、用气的条件,交通不便等问题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扩大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为农民创造更为便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同时,农民可以利用绿色措施,帮助农业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以实现长期的收益。
总之,要推进农民增收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方面的支持都需要政策上进行导向。
因此,我们要着力抓好各个方面的对策,综合推进,成就农民增收与发展的事业。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实际上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收入差距扩大、土地流转难、农产品销售困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农民能够真正实现增收。
收入差距扩大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科技、资金、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部分农民收入较高,而另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却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产出和增加收入。
对于已经实现增收的地区,政府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将收入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中,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土地流转难是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土地制度问题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农村地区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非常困难。
这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速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确保土地使用权的明晰和流转的便捷。
还应加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和接受度。
政府还应鼓励农民组织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销售困难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困难,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环境。
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市场培训和信息宣传,提高农民的营销能力和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机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外,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一方面,社会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研发支持,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社会应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
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
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
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
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6.24元,牧业收入1553.09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29.69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22.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7.3%;财产性收入91.1元,占总收入的1.4%;转移性收入232.17元,占总收入的3.6%。
2.1.5 2009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6.7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313.7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7.55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54.05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632.1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0%;家庭经营收入4679.97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147.36元,林业收入78.95元,牧业收入1106.7元,建筑业收入47.83元,交通运输收入19.7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266.15元,社会服务收入9.93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1.6%;财产性收入99.85元,占总收入的1.5%;转移性收入44.18元,占总收入的0.7%。
2.2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通许县的种植业由小麦―玉米,小麦―棉花等一年两熟转变为一年三熟至五熟,产值由原来的2.25万元增加到6.0万元,如小麦―菠菜―无籽西瓜―棉花,小麦―黑白菜―无籽西瓜―大白菜等一年四熟、五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5.25万~6.0万元;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胡萝卜等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 6.75万元左右;大蒜―棉花―玉米等三熟种植模式,一般公顷产值9.0万元左右,日光温室一般公顷产值60万元左右,塑料大棚一般公顷产值13.5万~15万元。
2.3 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免交公粮,良种补贴,种粮补贴。
免交公粮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00元左右,良种补贴农民人均收入30元,种粮综合补贴农民人均收入81.68元,惠农政策使农民增收211.68元。
2.4 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几年,粮食、瓜菜等农产品价格有增无减,如大白菜每千克1.6~1.8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4~0.8元。
马铃薯每千克2.0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6元,市场小麦每千克1.9~1.96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0.3~0.4元,黄瓜每千克7~8元,比去年同期每千克上涨1~2元。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就通许县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3.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影响农民增收通许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县,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
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
近年来,首先是随着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虽然从2003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大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
其次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通许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
再次是通许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
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3.2 人均占有土地少,产业规模较小通许县农业人口人均土地占有量仅933.8平方米,由于耕地少,生产效益也就不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致使农业效益不高,自然影响到农民收入。
3.3 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缺乏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面对小农户大市场的基本状况,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中盲目性较大,不清楚该种什么,而且大多数农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差,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特别是瓜菜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致使农户所生产的瓜菜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负担较重有些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乡村公路、农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
致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农民素质难以提高一方面,农村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致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传统观念甚至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使得农民智力资本严重不足,很难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收入。
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昂贵,导致农民有病难以及时治疗,小病转大病,造成农民身体素质不高,如果医疗开支增大,就会出现因病返贫,影响到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4 提高农民增收的建议4.1 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好优质粮油、瓜菜、林果、牧业等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
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4.2 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科技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科技实现兴农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首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根据国家农村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开设农业职业初中班、高中班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
其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利用阳光工程、绿证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农民进行各种劳动技能的继续教育,从做大劳务经济、加强健全服务体系建设入手,实现多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解决技能单一的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从农业内收入和农业外收入两方面增加收入。
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小城镇实力,增强小城镇承载功能,切实起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以外收入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4.3 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上,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要采取争取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办法,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